人民幣對美元歷史匯率?1、1949年至1952年,人民幣采用浮動匯率制度。從1953年至1973年,人民幣與美元掛鉤,匯率保持在1美元兌換2.46元人民幣的水平。在這一時期,由于中國大陸的外國貿易較少,人民幣匯率的重要性相對有限。2、1973年,由于石油危機導致世界物價水平上漲,西方國家普遍實行浮動匯率制。那么,人民幣對美元歷史匯率?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1949年至1952年,人民幣采用浮動匯率制度。從1953年至1973年,人民幣與美元掛鉤,匯率保持在1美元兌換2.46元人民幣的水平。在這一時期,由于中國大陸的外國貿易較少,人民幣匯率的重要性相對有限。
2、1973年,由于石油危機導致世界物價水平上漲,西方國家普遍實行浮動匯率制。為了適應這一國際匯率制度的轉變,并減輕主要貨幣匯率波動對中國的不利影響,人民幣匯率開始參照西方國家貨幣的浮動狀況,采用“一籃子貨幣”加權平均計算方法進行調整。從1973年的1美元兌換2.46元人民幣逐步調整至1980年的1.50元,美元對人民幣貶值了39.2%。
3、1980年至1994年,中國大陸實行雙重匯率制度。在1981年至1984年期間,除了官方匯率外,還規定了一種適用于進出口貿易結算的內部結算價格,該價格基于當時的出口換匯成本,固定在2.80元人民幣的水平。受到內外因素的影響,人民幣官方匯率從1981年7月的1.50元調整至1984年7月的2.30元,人民幣對美元貶值了53.3%。
4、1991年4月至1993年底,人民幣匯率經歷微調。在這段時間內,官方匯率多次小幅下調,但仍未能跟上出口換匯成本和外匯調劑價的變化。
最低匯率是1979年,1美元兌換1.4962元人民幣。
最高匯率是1994年,1美元兌換8.6187元人民幣。
最低匯率是在1979年,1美元兌換1.4962元人民幣。最高匯率是在1994年,1美元兌換8.6187元人民幣。各國在定匯率時必須選擇某1653一國貨幣作為主要對比對象,這種貨幣稱之為關鍵貨幣。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最高(指改革開放以來)為:1美元對人民幣7.4692元,突破了7.47關口,時間是2007年10月31日。匯率是不斷變化的,使用時請參考自身所需當日當時匯率,在銀行柜臺和網銀上兌換時依據的是當時的實時報價。參考當前的匯率(2015-09-20 ):1美元=6.3628人民幣元;1人民幣元=0.1572美元。
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最高(指改革開放以來)為:1美元對人民幣7.4692元,突破了7.47關口,時間是2007年10月31日。
自1949年至1978年,人民幣匯率兌美元匯率長期被維持在2.75至1.50之間(¥/1US$,下同)。自1979年開始,人民幣逐步貶值,至1994年,人民幣最低跌至8.62(跌幅為83%),后來被穩定在8.27,一直到2005年7月。
人民幣大幅貶值推動國際資金涌入中國,盤活了中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讓中國經濟得以迅速發展起來。
擴展資料:
1、匯率形成機制改革與人民幣升值(2005~2013年)
中國政府在2005年7月開始實行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把人民幣浮動的上下區間擴大到0.3%。后來又多次調整:2007年5月人民幣中間價上下浮動區間擴大到0.5%;2012年4月,擴大到1%;2014年3月,又擴大到2%。
目前按照最新的限制區間,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每天可以有近0.3元的上下浮動區間。在以上浮動區間內,政府仍然施以“管理”的功能,體現在幫助市場合法交易需求的出清,同時“管理”中間價的確定。這是讓人民幣匯率逐步著陸。
首先,計劃經濟時代人民幣匯率的確定是純政府行為,著陸過程中不給個“降落傘”容易出問題;
其次,當時多數的企業都是簡單的加工企業,利潤微薄,匯率風險管理水平低下,沒法承受人民幣突然升值帶來的沖擊。
以上就是人民幣對美元歷史匯率的全部內容,自1949年至1952年,人民幣實行浮動匯率制度。隨后,從1953年至1973年,隨著計劃經濟體制的實施,人民幣與美元正式掛鉤,維持在1美元兌換2.46元人民幣的固定匯率。由于當時的國際貿易規模較小,人民幣匯率的實際意義并不顯著。1973年,石油危機導致全球物價上漲,西方國家轉向浮動匯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