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西方玻璃的歷史 玻璃發展史簡述 玻璃的來歷 玻璃在中國的發展史 玻璃制造最早起源于哪個時代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玻璃,本作頗黎」。頗黎國名也。其瑩如水,其堅如玉,故名水玉。與水精同名。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點:英文Glass的“明朝時期讀音”,恰恰和“明朝時期讀音”“琉璃”差不多。
玻璃是納夫發明的。1688年,一名叫納夫的人發明了制作大塊玻璃的工藝,從此,玻璃成了普通的物品。
不過,世界最早的玻璃制造宴跡桐者為古埃及人。玻璃的出現與使用在人類的生活里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從4000年前的美索不達米亞和古埃及的遺跡里,晌坦都曾州枯有小玻璃珠的出土。大約在4世紀,古羅馬人開始把玻璃應用在門窗上,到1291年,意大利的玻璃制造技術已經非常發達。
玻璃最初由火山噴出的酸性巖凝固而得,在商代的時候中國人就制造出了琉璃玻璃。公元12世紀,出現了商品玻璃,并開始成為工業材料。18世紀,為適應研制望遠鏡的需要,制出光學玻璃。1874年,比利時首先制出平板玻璃。
遠在五、六千年前,埃及人首先發明了燒制玻璃,后來傳遍歐洲大陸。最初人們認為中國的玻璃也是從西方傳入的。但考古發現打破了這一看法,1965年,在河南出土了一件商代青釉印紋尊,尊口有深綠厚而透明的五塊玻璃釉。1975年,在寶雞茹家莊西周早、中期墓葬里出土了上千件琉璃管、珠,經中外科學家對古代實物的鑒定,是鉛鋇玻璃,與西方的鈉鈣玻璃不同,中國的玻璃是自成發展而來。考古發現還告訴我們,中國的玻璃要比埃及晚,它萌芽于商代,最遲在西周已開始燒制。《穆天子傳》載,周穆王登采石之山,命民采石鑄以為器,就是燒制玻璃。不過,我國早期的玻璃,古人稱它為璆琳、琉璃、璢璃、璧流離、藥玉、水精、罐子玉等,南北朝以后,有時又稱玻瓈、料器。清代才稱玻璃。古代所說的琉璃,包括三種東西:一是一種半透明的玉石,二是用鋁、鈉的硅酸化合物燒制成的釉,三是指玻璃。玻璃的發明,應同燒制陶瓷與冶煉青銅有關。發明人也就是制陶或制銅器的工藝師傅。古埃及的玻璃就是陶器工匠,在從窯內取出陶器時,發現了窯內有一種亮晶晶的東西。經過細心研究,多次實驗,才燒制出玻璃。我國在商代,燒制陶瓷或冶煉青銅時,窯內溫度可達1100?0?2C——1200?0?2C,有時就會無意中產生鉛鋇與硅酸化合物的燒制品。這些無名的工匠,是中國玻璃的發明者與祖師。作為琉璃之一的玻璃,最初只是作為裝飾品或隨葬品,視如珍寶。漢樂府民歌《陌上桑》說羅敷“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明月珠,在當時是名貴的琉璃飾物。秦漢時,燒制玻璃已為人所知,像東漢王充在《論衡》一書里,就說,五月丙午日中,用陽燧(古代一種取火器),就可“消煉五石以為器”。不過,中國古代的玻璃絢麗多彩、晶瑩璀璨,但輕脆易碎,不耐高溫,難以適應驟冷驟熱的環境。北魏時,大月氏人來中國,在京城采石煉五色玻璃,曾一度“使中國玻璃大賤”。明清時,也有外國人來中國,傳授西方玻璃的冶煉技術。如清康熙時,養心殿造辦處就設玻璃廠,能生產水晶玻璃,灑金藍玻璃與套色玻璃,其制品名貴一時,為中外收藏家所重視。除北京而外,在山東博山、蘇州、廣州等地,都有玻璃生產地,山東博山的產品,曾遠銷東南亞各國。玻璃本是冶煉工匠所發明,但民間傳說卻把玻璃的發明權歸到漢代陸毒(或作六毒)大王的頭上。說西漢末年王莽篡政后,各地農民揭竿起義。有一位叫陸毒的綠林好漢率軍幾次打敗王莽的軍隊,被激怒的王莽派十幾萬大軍圍剿陸毒,陸毒只得突圍,準備投奔劉秀。半路上躲進一處山口,被王莽的軍隊所包圍。陸毒眾人正用石頭架鍋做飯時,敵人沖上來,只得丟下飯鍋,與敵激戰到半夜。山谷中突然騰起一片光芒,將王莽的士兵嚇跑了。事后,爐毒查來查去,才發現是架鍋的石頭被燒得透明時,發出了強光。強光迫使敵軍不敢再進攻,最后陸毒終于盼到了劉秀的援軍,雙方會師。事后陸毒向劉秀匯報了情況,并向劉秀獻上燒得透明的石頭。劉秀視為珍寶,就封陸毒為王,并讓陸毒繼續燒制這種寶石。這種石頭就是玻璃,而陸毒大王也就被傳為玻璃業的祖師了。傳說只能是傳說,到底有多少歷史的真實性,很難說。但有一點是肯定的,玻璃的發明,離不開那些無名的陶瓷與冶煉工匠。如今我國已是玻璃生產大國,僅浮法玻璃就產量來論,世界排在前四位的國家是中國、美國、日本、德國,中國居第一位。隨著玻璃在建材、輕工、交通、醫療、化工、電子、航天、原子能等領域的廣泛應用,對玻璃制品高科技含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對我國玻璃業,是一個巨大挑戰,我們祝愿我國的玻璃業勇攀科技高峰!彩石五色熔洪爐,巧奪天工出玲瓏。勇學女媧攀昆侖,煉取彩石補青空。
從西周時期玻璃產品出現一直到今天,對于玻璃的稱呼有很多種變化。我們可以在歷史文獻中經常見到以下這些對于玻璃的稱謂:理(球)琳、陸離、璧流離、流離、碧頗黎、頗黎、玻瓔、玻璃、琉璃、藥玉、瑾玉、料器等等。
玻璃一詞起源于國外,在李志超先生的《漢語“玻璃"的起源》中提到,玻璃來源于西班牙語Vitrum,現在西班牙語等語言中仍然保留著這個詞的詞根,后來才有了現在廣泛使用的Glass一詞。11根據Vitrum的音譯,在我國古代出現了“壁流離”這個詞,也多見于《漢書》中。而這些稱謂中最早出現的是“繆琳”,出自戰國時期《尚書●禹貢》。屈原在《楚辭●劉向》中寫道:“薜 荔飾而陸離薦兮,魚麟衣而白蜆裳。”東漢文學家王 逸為其作注:“陸離, 美玉也。”由此可以看出,“理琳” 與“陸離”指的是美玉,同時也借指仿造美玉的玻璃制品。早在戰國時期,玻璃制品在我國并沒有大量出現,這兩個詞也沒有得到廣泛的使用。
《漢書.地理志(下)》中記載:.....海市明珠、璧流離、奇石異物....”131西漢時期,在《后漢書。西域傳》中被稱為“大秦”的羅馬帝國玻璃器的制作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并且通過海陸絲綢之:路運到中國,“璧流離” 一詞也多見于當時的歷史文獻中。經過一段時間的發展,“璧流離” 一詞也被簡化為“流離”“琉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