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的歷史?“敦煌”一詞最早見于《史記·大宛列傳》,意為盛大輝煌,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 年)設敦煌郡。其歷史悠久,各時期發展情況如下:先秦時期:約前2000年,羌人、烏孫人和月氏人在此居住;約前1600年,羌戎從事耕牧養殖;約前700 - 300年,月氏強大并吞并羌人。秦至南北朝:秦時,月氏逐走烏孫,獨占此地;漢初,那么,敦煌的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敦煌的發展歷史簡述如下:
早期歷史:
春秋戰國:敦煌地區因地產好瓜而得名瓜州,后屬大月氏國,秦漢之際被匈奴占據。
西漢:漢武帝時期,經過反擊匈奴的戰爭,敦煌歸入漢朝版圖,元鼎六年設置敦煌郡,意為“大盛”。
絲綢之路的開通:
張騫通西域后,敦煌成為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節點,經濟發展迅速,地位提高。
東漢時期,敦煌郡成為統轄西域的軍政中心。
魏晉南北朝時期:
魏文帝曹丕篡位后,敦煌成為河西地區的重要郡縣。
西晉時,敦煌出現了一批名儒,文化繁榮。
前涼時期,敦煌、晉昌、高昌三郡和西域都護等合設沙州。
前秦二年開始開鑿莫高窟,成為佛教藝術寶庫。
隋唐時期:
北魏初置敦煌鎮,后置瓜州,敦煌為治所。
隋朝初廢郡置瓜州,初期被突厥及吐谷渾占據,后隋煬帝重新控制敦煌,絲綢之路再度打通。
大業三年復置敦煌郡,罷鳴沙縣復名敦煌縣。
敦煌的歷史是一部豐富多彩的篇章,見證了中原與西域的文化交流與融合,也見證了絲綢之路的繁榮與衰落。
敦煌——一段屈辱的歷史概述
敦煌,這座承載著千年歷史與文化的寶庫,在近代史上曾經歷了一段屈辱的歷史。這段歷史,是中華文明在近代遭遇列強侵略和掠奪的縮影,也是敦煌寶藏被無情掠奪和分散的悲痛記憶。
在近代,隨著列強的入侵和中國的逐漸衰落,敦煌這一文化瑰寶也未能幸免于難。一些外國探險家和掠奪者,如吉川等人,不遠千里來到中國,他們的目標直指敦煌千佛洞里的珍貴經卷。這些經卷,作為唐朝等歷史時期的珍貴文物,不僅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
然而,面對這些貪婪的掠奪者,敦煌的守護者和當地居民卻顯得無能為力。他們缺乏足夠的保護意識和手段,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這些珍貴的經卷被掠奪者以極低的價格換取,甚至被無償帶走。例如,立花在與住持的交涉中,以極少的銀兩就換取了大量的經卷和佛像,而住持卻還對此感激涕零,完全不知自己正在將民族的瑰寶拱手讓人。
更為可悲的是,當時的敦煌人民對于這些經卷的價值和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他們被掠奪者的花言巧語所迷惑,以為這些經卷只是普通的舊物,不值一提。因此,在掠奪者的巧取豪奪之下,大量的敦煌經卷和文物被帶到了國外,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和私人收藏家手中。
敦煌莫高窟始建于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前秦,歷經多朝發展、興衰,在近現代得到保護和發展,具體歷史變化如下:
起源與發展:公元366年,樂僔和尚在敦煌鳴沙山東麓開窟,法良和尚隨后也來開鑿洞窟,莫高窟由此起源。此后歷經北魏、隋唐等朝代,莫高窟不斷發展。北魏時新增大量精美造像;隋唐時期,敦煌成為絲綢之路重要樞紐,莫高窟迎來繁榮,達官顯貴出資修建。安史之亂后,雖經吐蕃占領等波折,唐中晚期張議潮收復河西后繼續修建。五代十國、北宋時期,莫高窟仍有新洞窟增添。
逐漸沉寂:元朝統一后,莫高窟雖有修繕但不復往日輝煌。1524年,明朝政府封閉嘉峪關,敦煌沉寂,莫高窟400多年無人看護,大量洞窟坍塌毀壞。
藏經洞發現與文物流失:1900年,道士王圓箓發現藏經洞,內藏6萬多件寫經、文書和文物。但當時地方官員未重視,西方竊賊接踵而至,數萬卷文物流失到十余個國家。清政府雖意識到文物價值,但官員偷竊成風,剩余文物運往北京途中也大量丟失。
保護工作開啟:1944年,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結束了莫高窟無人管理、任人破壞偷盜的歷史。
“敦煌”一詞最早見于《史記·大宛列傳》,意為盛大輝煌,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 年)設敦煌郡。其歷史悠久,各時期發展情況如下:
先秦時期:約前2000年,羌人、烏孫人和月氏人在此居??;約前1600年,羌戎從事耕牧養殖;約前700 - 300年,月氏強大并吞并羌人。
秦至南北朝:秦時,月氏逐走烏孫,獨占此地;漢初,匈奴打敗月氏并占據;前121年,霍去病討伐匈奴后,敦煌歸漢;前111年,設敦煌郡并遷徙貧民屯田,將秦長城延至敦煌。新朝時,敦煌郡改為敦德郡。東漢初恢復原名,后成為統轄西域的軍政中心。三國屬魏,西晉屬涼州。東晉先后屬前涼、前秦等割據政權。北魏初置敦煌鎮,后改為瓜州;西魏時敦煌屬其統轄;北周合并部分郡縣。
隋唐至明清:隋初置瓜州,后改為敦煌郡。唐初設瓜州,后改稱敦煌郡、沙州;766年,沙州升格為中都督府;786年,被吐蕃攻陷;848年,張議潮收復;906年,張承奉建立西漢金山國。后梁時,曹議金廢金山國。宋時,先后被西夏、沙州回鶻統治。元時,沙州升為沙州路總管府。
敦煌的形成歷史,主要體現在莫高窟的建造與發展過程中,其歷史可追溯到十六國時期:
1. 初始開鑿:
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國的前秦時期,具體時間為前秦建元二年(366年)。據傳,當時一位名叫樂尊的僧人路經此地,忽見金光閃耀,如現萬佛,于是便在巖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此后,法良禪師等人也繼續在此建洞修禪,最初稱為“漠高窟”,意為“沙漠的高處”。后世因“漠”與“莫”通用,便改稱為“莫高窟”。
2. 歷代擴建:
北魏、西魏和北周時期,由于統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了王公貴族們的支持,因此莫高窟的建造發展較快。
隋唐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的建造達到了鼎盛。在武則天時期,洞窟數量更是達到了千余個。這一時期的莫高窟不僅規模宏大,而且藝術成就極高。
3. 戰亂與衰落:
安史之亂后,敦煌先后被吐蕃和歸義軍占領。盡管在戰亂時期,但莫高窟的造像活動并未受到太大影響。
北宋、西夏和元代時期,莫高窟逐漸走向衰落。這一時期主要以重修前朝窟室為主,新建洞窟極少。
4. 文化與藝術價值:
經過歷代的不斷擴建和修繕,莫高窟最終形成了巨大的規模。
以上就是敦煌的歷史的全部內容,中華民國時期:民國二年安西直隸州改安西縣,敦煌縣直屬甘肅省,1949年9月28日敦煌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949年10月7日成立敦煌縣人民政府,屬酒泉地區管轄。1986年被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1987年9月28日撤銷敦煌縣,設立敦煌市。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真偽需自行辨別。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