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恒公歷史?鄭桓公不僅是鄭姓子孫的太始祖,還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忠臣良將。他預見到西周的滅亡,果斷地將財產、部族、家屬等遷移到東虢和鄶之間,建立了東鄭,為鄭國的延續奠定了基礎。他的深謀遠慮對東周王朝的興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鄭桓公與鄭國的歷史:鄭桓公的兒子鄭武公在東鄭即位后,攻滅了鄶和東虢,遷都至京,那么,鄭恒公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鄭桓公是鄭氏始祖。以下是關于鄭桓公作為鄭氏始祖的詳細解答:
鄭桓公的身份與背景:
鄭桓公,姬姓,鄭氏,名友,是西周末年周厲王的少子,周宣王的異母弟。
他被封于鄭,是春秋時期鄭國的第一代國君,也是鄭氏的始祖。
鄭桓公的貢獻與影響:
鄭桓公不僅是鄭姓子孫的太始祖,還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忠臣良將。
他預見到西周的滅亡,果斷地將財產、部族、家屬等遷移到東虢和鄶之間,建立了東鄭,為鄭國的延續奠定了基礎。
他的深謀遠慮對東周王朝的興起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鄭桓公與鄭國的歷史:
鄭桓公的兒子鄭武公在東鄭即位后,攻滅了鄶和東虢,遷都至京,后又遷都至鄭,使鄭國一度成為春秋初期的強國。
鄭國雖然后來逐漸衰弱,并于公元前376年被韓哀侯所滅,但鄭國的子孫以國名為氏,廣泛散布于各地,傳承了鄭氏的輝煌歷史。
鄭姓的來源與多樣性:
鄭姓主要源自姬、子、姜三大姓和部分外族改姓。
姬姓鄭氏歷史最長,可追溯至鄭桓公。
子姓鄭氏和姜姓鄭氏雖然也有悠久的歷史,但可能因姬姓鄭氏的強大而淹沒在歷史長河之中。
墓地原有3間鄭桓公祠及一座功坊,明嘉靖三十四年(1556年1月23日)農歷臘月十二日,發生在以華縣為震中的8-8.3級,列度為11度的強烈地震所毀。明萬歷年(1573年)間,鄭桓公祠及功坊修復,將原功坊上所題“緇衣遺愛”四字,改題為“周宗忠賢”。明末時祠與坊又廢毀,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縣長吳至恭修葺。1957年,鄭桓公墓列入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解放后1972年戰備時略有破壞。1988年縣文管會與螺釘廠將殘留土冢四周用磚砌封,頂部用水泥抹蓋,周圍栽植樹木花草,現墓周長10米,高2.1米,保存完好。
新中國成立后,鄭桓公墓得到妥善保護。1957年5月,陜西省人民委員會(今陜西省人民政府前身)將鄭桓公墓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鄭氏始祖鄭桓公,是中華五大郡姓之一,現今中國第二十一大姓,在臺灣地區排名第十二大姓。《二十五史》中記載鄭姓歷代名人數多達443位,顯示鄭姓歷史悠久且名流輩出。鄭姓來源相對單一,主要源自姬、子、姜三大姓和部分外族改姓,其中姬姓鄭氏歷史最長,可追溯至周文王之后的鄭桓公。子姓鄭氏則源于商王武丁之子子奠,姜姓鄭氏出自姜太公之后,外族改姓則為宋朝以后的事件。鄭桓公作為鄭氏始祖,不僅為鄭姓子孫留下豐厚的歷史底蘊,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忠臣良將,對中國東周王朝的興起起到了深遠的影響。讓我們銘記鄭桓公的豐功偉績,傳承鄭氏的輝煌歷史。
鄭桓公的姬姓鄭氏,源自周文王之弟姬友,于公元前806年被封于南鄭,位于今陜西華縣東部。周幽王時,鄭桓公預見到西周將亡,將財產、部族、家屬以及商人群體遷移到東虢和鄶之間,建立了東鄭。不久,大戎聯軍攻破鎬京,殺害了周幽王和鄭桓公,南鄭的遺民逃亡至漢水上游的南鄭,即今陜西漢中的南鄭。鄭桓公的兒子鄭武公在東鄭即位,先后攻滅鄶和東虢,遷都至京(滎陽),后又遷都至鄭(新鄭)。鄭武公和鄭莊公相繼擔任周平王的卿士,鄭國一度成為春秋初期的強國,但后逐漸衰弱,公元前376年被韓哀侯所滅。鄭國子孫以國名為氏,廣泛散布于陳宋之間。
史書中對鄭桓公的描述并不多,我們只能從《史記·鄭世家》中領略他的風采和智慧。
在鄭世家這一篇文章中,開頭的一段文字充分展現了鄭桓公的聰明睿智和憂患意識。為了保護自己的封地和民眾,鄭桓公將鄭國從關中遷往中原地區,這一事件在歷史上被稱為“桓公寄孥”或者“虢鄶寄孥”。
西周經過武王伐紂建國,成康之治,昭王喪六師,穆王征戰,開始面臨財政危機和軍事危機;之后到周厲王時期,財政危機加大,厲王改革失敗,國內矛盾加劇;到宣王時期出現短暫的中興,但是宣王后期由于宣王的昏聵,軍事上的失敗,西周面臨危機。與此同時,犬戎對西周的威脅日益加大。
周宣王駕崩后,太子宮涅繼位。作為厲王的小兒子,宣王的異母弟,鄭桓公姬友被任命為司徒,負責掌握財政和土地。桓公對周朝的現狀有清楚的認識,他知道王朝危在旦夕,自己沒有辦法依靠王室的力量保護自己和自己的封地。于是,他向太史伯詢問對策。太史伯告訴桓公只有洛陽東面,黃河濟水南部可以居住,并給出了自己的理由。
太史伯告訴桓公,虢、鄶兩個小國的國君貪婪好利,他們的百姓不依附他們。與此同時,桓公作為周王朝的司徒,位高權重。如果桓公用權勢去要求虢鄶兩國國君,又用珠寶財物賄賂他們,他們很可能答應桓公的要求割讓土地。
遷國徙民
當時周幽王寵幸妃子褒姒,每天沉湎酒色,不理朝政,并重用奸臣虢石父,加重對百姓的剝削,因此百姓怨憤[9],諸侯們亦有叛離之心。[10]鄭桓公見周幽王一意孤行,料到國家終將再起禍患,自己只好另作打算,早思退路。
一日,鄭桓公詢問掌管王室典籍的太史伯說:“王室有這多變故,我到哪里去逃命呢?”太史伯回答說:“只有洛河以東,黃河、濟水以南可以安居。”鄭桓公說:“為什么?”太史伯說:“那地方鄰近東虢國(今河南滎陽東北)和鄶國(今河南新密東南)[11],虢、鄶二國的國君貪婪好利,百姓不親附。
鄭氏三公畫像(中間為鄭桓公)
現在您身為司徒,百姓都愛戴您,您如若請求住在那里,虢、鄶的國君看到您正在掌權,就會輕易分給您土地。您果真居住在那里,虢、鄶的百姓將都是您的子民。”鄭桓公說:“我想往南到長江流域一帶,不知如何?”太史伯說:“以前祝融作高辛氏的火正,他的功勞夠大,但他的后代在周朝沒有興盛起來,楚國就是他的后裔。周朝衰落,楚國必將興起。楚國興起,對鄭國不利。”鄭桓公說:“我想住到西方,怎么樣?”太史伯說:“那里的人貪婪好利,難以久居。”鄭桓公說:“周朝衰落,哪些國家將興盛?”太史伯說:“大概會是齊國、秦國、晉國、楚國吧?齊國,姜姓,是伯夷的后代,伯夷輔佐堯帝掌管禮儀。
以上就是鄭恒公歷史的全部內容,鄭桓公去世后,被安葬于鄭國故地,其墓地在今華縣西關。早在三國曹魏時期編纂的《皇覽》就記載了鄭桓公的墓地位于鄭縣。明代的華州志也記載了鄭桓公墓位于西關路南,與現今方位相符。墓前曾立有牌坊,題字“緇衣遺愛”,后改為“周宗忠賢”,但在明末戰亂中被毀。鄭桓公墓后還曾建有祠堂,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真偽需自行辨別。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