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學科分類 > 歷史

來自歷史的成語有哪些,來自于歷史故事的成語有哪些

  • 歷史
  • 2023-06-14
目錄
  • 來自中國歷史故事的成語
  • 來自于歷史故事的成語有哪些
  • 來自歷史的四字詞語
  • 出自于歷史故事的成語
  • 寫幾個源于歷史故事的成語

  • 來自中國歷史故事的成語

    成語是語言中的精華,是歷史的產物,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以下是我給大家精選整理的來自歷史的成語,歡迎大家閱讀,供您參考。

    一、歷史 故事 成語

    一夫當關 萬夫莫開 馬革裹尸 赤膊上陣 烏合之眾 四面楚歌用兵如神

    有勇無謀 全民皆兵 聲東擊西 攻其不備 出其不意 堅壁清野揭竿而起

    圍魏救趙 四面楚歌 作壁上觀 暗渡陳倉 城下之盟 殺身成仁紙上談兵

    風聲鶴唳 草木皆兵 步步為營 望梅止渴 運疇帷幄 一鼓作氣再衰三竭

    打草驚蛇 知己知彼 百戰百勝 決勝千里 聲東族檔擊西腹背受敵 草木皆兵

    風聲鶴唳 紙上談兵 合縱連橫 老馬識途 霸王別姬破釜沉舟 步步為營

    余勇可賈 槍林彈雨 硝煙彌漫 刀光劍影 金戈鐵馬炮火連天 血肉橫飛

    胡服騎射 邯鄲學步 負荊請罪 完璧歸趙 毛遂自薦 草木皆兵打草驚蛇

    用兵如神 知彼知己 百戰不殆 腹背受敵 攻無不克 戰無不勝五十步笑百步

    二、歷史故事成語及主人公

    背水一戰(韓信) 完壁歸趙(藺相如) 負荊請罪(廉頗) 望梅止渴(曹操)

    四面楚歌(項羽) 破釜沉舟(項羽) 臥薪嘗膽(勾踐) 紙上談兵(趙括)

    指鹿為馬(趙高) 三顧茅廬(劉備) 東窗事發(秦檜) 如魚得水(劉備)

    退避三舍(重耳) 初出茅廬(諸葛亮) 圖窮匕見(荊柯) 草木皆兵(苻堅)

    圍魏救趙(孫臏)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薦(毛遂) 一鼓作氣(曹劌)

    千金買骨(郭隗)諱疾忌醫(蔡桓公)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鐘子期)一字千金(呂不韋)指鹿為馬(趙高)

    焚書坑儒(秦始皇)懸梁刺股(蘇秦孫敬)一飯千金(韓信)約法三章(劉邦)

    孺子可教(張良)破釜沉舟(項羽)手不釋卷(劉秀) 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十面埋伏(項羽)投筆從戎(班超) 馬革裹尸(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老當益壯(馬援)蕭規曹隨(蕭何曹參)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鞠躬盡瘁(諸葛亮)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呂蒙)初出茅廬(諸葛亮)

    樂不思蜀(劉禪)七步成詩(曹植)言過其實(馬謖)七擒七縱(諸葛亮)

    兆啟亂寶刀不老(黃忠)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膽(趙云)封金掛印(關羽)

    單刀赴會(關羽)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入木三分(王羲之)

    聞雞起舞(祖逖)東山再起(謝安)洛陽紙貴(左思)鑿壁偷光(匡衡)

    狗尾續貂(司馬倫)畫龍點睛(張僧繇)江郎才盡(江淹)精忠報國(岳飛)

    胸有成竹(文與可)

    三、歷史故事成語朝代及主要人物

    戰國:完璧歸趙(藺相如)圍魏救趙(孫臏)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薦(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

    一鼓作氣(曹劌) 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蔡桓公) 臥薪嘗膽(勾踐)

    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旁歷)

    高山流水(俞伯牙、鐘子期)

    秦:一字千金(呂不韋)指鹿為馬(趙高)

    焚書坑儒(秦始皇) 窮圖匕見(荊軻)

    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漢: 一飯千金(韓信)四面楚歌(項羽)

    約法三章(劉邦) 孺子可教(張良)

    背水一戰(韓信) 破釜沉舟(項羽)

    手不釋卷(劉秀) 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 十面埋伏(項羽)

    投筆從戎(班超) 馬革裹尸(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 老當益壯(馬援)

    蕭規曹隨(蕭何、曹參)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三國: 鞠躬盡瘁(諸葛亮)三顧茅廬(劉備)

    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樂不思蜀(劉禪)

    七步成詩(曹植)言過其實(馬謖)

    七擒七縱(諸葛亮)寶刀不老(黃忠)

    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膽(趙云)

    封金掛印(關羽)單刀赴會(關羽)

    望梅止渴(曹操)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晉: 入木三分(王羲之)聞雞起舞(祖逖)

    東山再起(謝安) 洛陽紙貴(左思)

    草木皆兵(苻堅) 鑿壁偷光(匡衡)

    狗尾續貂(司馬倫)

    南北朝:畫龍點睛(張僧繇)江郎才盡(江淹)

    宋:精忠報國(岳飛) 東窗事發(秦檜)

    胸有成竹(文與可

    相關文章:

    1. 來自歷史故事的成語大全

    2. 來自歷史故事的成語有哪些

    3. 來自歷史故事的成語精選故事

    4. 4個出自歷史故事的成語

    5. 典故故事

    來自于歷史故事的成語有哪些

    故事來源1、班門弄斧

    魯班是戰國時代的魯國人。他是一個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們叫他“巧人”,民間歷來把他奉為木匠的始祖。

    班門弄斧即在魯班門前賣弄使用斧子的技術。也就是說,想在大行家面前顯示自己的本領,這種太不謙虛的可笑行為,就叫做“魯班門前弄大斧”,簡稱“班門弄斧”。這和俗語所說的“關棚燃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實,“班門弄斧”這句成語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雛形了。文學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這樣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門,斯顏耳!”意思是說,在魯班和郢人(也是一個操斧能手)的門前表現用斧子的本事,臉皮也太厚了。

    這句成語有時也用作自謙之詞,表示自己不敢在行家面前賣弄自己的小本領。

    2、一鳴驚人[由

    戰國時代的齊威王在很年輕的時候,就當上了皇帝。

    年輕的他因此驕傲自滿,每一天飲酒作樂,不但不處理國家大事。

    不準大臣勸阻,如果有人不聽他的話、或是違反他的規定,就會受到死刑的處罰。

    就這樣過了三年,國家政治混亂,鄰近的魏國也常派兵攻打。

    大臣們對國家的安危很擔心,卻又不敢提出勸告。

    大夫淳于髡故意對他說:“宮中有一只大鳥,三年來都不飛不叫,大王明白這是甚么鳥嗎”

    聰明的齊王一聽就明白淳于髡的用意。

    他說:“這只鳥不是普通的鳥,平時不飛不叫,但只要一飛直往上沖,一鳴叫聲驚人。”

    齊王還出兵反擊魏國的侵略,使魏國割地求和。

    之后其它國家都很害怕,不敢再來侵犯,從此齊國持續了二十多年的和平生活。

    3、邯鄲學步

    相傳在兩千年前,燕國某地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論長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經常無緣無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飯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見什么學什么,學一樣丟一樣,雖然花樣翻新,卻始終不能做好一件事,不明白自己該是什么模樣。

    家里的人勸他改一改這個毛病,他認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親戚、鄰居們說他是狗熊掰棒子,他也根本聽不進去。日久天長,他竟懷疑自己該不該這樣走路,越看越覺得自己走路的姿勢太笨、太丑了。

    有一天,他在路上碰到幾個人笑笑,只聽得有人說邯鄲人走路姿勢很美。他一聽,急忙走上前去,想打聽個明白。不料想,那幾個人望見他,一陣大笑之后揚長而去。

    邯鄲人走路的姿勢究竟怎樣美呢?他怎樣也想象不出來,這成了他的心病。最后有一天,他瞞著家人,跑到遙遠的邯鄲學走路去了。

    一到邯鄲,他感到處處新鮮,簡直令人眼花繚亂。看到小孩走路,他覺得活潑、美,學;望見老人走路,他覺得穩重,學;看到婦女走路,搖擺多姿,學。就這樣,但是半月光景,他連走鎮首路也不會了,路費也花光了,只好爬著回去了。

    4、殺雞取卵

    阿三家養了一只很健壯的母雞。它到處捉蟲子吃,把自己喂得飽飽的。每一天午后,這只母雞都會準時下一個大個兒的蛋。

    阿三家母雞下的蛋又大又好,遠近聞名許多人都爭著來買他家的雞蛋。他就用這些雞蛋來換大米,夠他全家吃,日子過得美滋滋的。

    一天,阿三的妻子跟御和數他嘀咕:“你說這雞要是一天能下兩個蛋多好阿,我們家的大米就會多出一倍呢。”“可不是嘛,每一天能下三個蛋,不,四個,五個……能下十個蛋才好呢。”阿三說。

    他的妻子說:“這母雞每一天都能下一個蛋,肚子里必須存了不少蛋吧。”阿三點點頭:“那當然!”

    妻子又說:“它一天只下一個蛋,也太慢了吧。不如我們一下子把雞蛋全拿出來,就發,大財了。”

    阿三想了想說:“對阿,我怎樣沒想到這個呢還是你聰明,我此刻就把雞蛋全取出來。哈哈,咱們就能過上更好的日子了。”

    他說著就捉來母雞,很快把母雞的肚子打開了。咦母雞肚子里都是一些沒長成的小雞蛋黃,有的還沒芝麻大呢。

    阿三和妻子都傻了眼,后悔也來不及了。再也,沒有母雞下蛋換米了,他們倆對著母雞大哭起來。

    沒過幾天,阿三家的米缸就見了底,他們只能回憶以前的完美日子了。

    5、刻舟求劍

    古時候,楚國有一個人,在他坐船過江的時候,一不留意,把身上掛的一把寶劍掉進江里去了。那個人不慌不忙地從衣袋里取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落下寶劍的地方刻了一個記號。嘴里自言自語囑咐自己:“別忘記了,我的寶劍是從這兒掉下去的。”

    同船人見他不著急的樣貌都很納悶,就問他:“為什么不趕快下水撈寶劍?你在船舷上刻個記號有什么用呀?”

    “著什么急,我的寶劍是從這個地方掉下去的,一等船靠岸了,我就要從這個刻有記號的地方跳下水去,把寶劍找回來。”

    過了一會兒,船到了目的地,停下來靠了碼頭,這個人便從船上刻的記號處,跳下水去撈寶劍,但是,摸了好長時間也沒有找到。

    同船人看到他這樣尋找寶劍都感到很可笑,有一個人說:“寶劍掉江里以后,船還是在行走的,而寶劍沉在水底下是不會跟著走的。事實上,此刻船離開丟劍的地方已經很遠了,再按船舷上刻記號處去找它怎樣能找到呢?”

    大家都議論說:“這個人連一個很普通的道理也不懂得呢。”

    之后人們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刻舟求劍”這句成語,比喻人們做事情要從客觀實際出發,注意事物的發展變化,來處理。

    6、大義滅親

    春秋時期,衛國的州吁(yù)殺死哥哥衛桓(huán)公,自立為國君。

    州吁驅使百姓打仗,激起人民不滿。他擔心自己的王位不穩定,就與心腹大臣石厚商量辦法。石厚就去問自己的父親——衛國大臣石(què),怎樣鞏固州吁的統治地位。石對兒子說:“諸侯即位,應得到周天子的許可,他的地位就能鞏固。”石厚說:“州吁是殺死哥哥謀位的,要是周天子不許可,怎樣辦?”石說:“陳桓公很受周天子的信任,陳、衛又是友好鄰邦。”石厚沒等父親把話說完,搶著說:“你是說去請陳桓公幫忙?”石連連點頭。

    州吁和石厚備了許多禮物,卻被陳桓公扣留了。原先,這是石的安排。衛國派人去陳國,把州吁處死。衛國的大臣們認為石厚是石的兒子,就應從寬處理。石就派自己的家臣到陳國去,把石厚殺了。史官認為石殺子是“大義滅親”。

    成語“大義滅親”,此刻指為了維護國家和人民利益,對犯罪的親屬不徇(xùn)私情。

    7、病入膏肓

    春秋時期,晉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聽說秦國有一個醫術很高明的醫生,便專程派人去請。

    醫生還沒到,晉景公恍惚中做了個夢。夢見了兩個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說話。一個說:“那個高明的醫生立刻就要來了,我看我們這回難逃了。”另一個小孩說道:“這沒什么可怕的,我躲到肓的上面,你躲到膏的下面,無論他怎樣用藥,都奈何我們不得。”

    不一會兒,秦國的名醫到了。名醫診斷后,對晉景公說:“這病已沒辦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針又達不到,吃湯藥,其效力也達不到。這病實在沒法子治啦。”

    晉景公聽了,心想醫生所說,果然驗證了自己夢見的兩個小孩的對話,便點了點頭說:“你的醫術真高明阿!”說畢,叫人送了一份厚禮給醫生,讓他回秦國去了。

    “病入膏肓”這則成語,指病已危重到了無法救治的地步,也常用來比喻事情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

    8、退避三舍

    春秋時候,重耳逃亡來到楚國。楚成王認為重耳日后必有作為,就以國君之禮相迎,待如上賓。

    一天,楚王設宴招待重耳,忽然問道:“你若有一天回晉國當上國君,該怎樣報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說:“美女侍從,珍寶絲綢,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獸皮,更是楚地的盛產。晉國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獻給大王呢?”楚王說:“公子過謙了。話雖然這么說,可總該對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國當政的話,我愿與貴國友好。假如有一天,晉楚兩國之間發生戰爭,我必須命令軍隊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還不能得到您的原諒,我再與您交戰。”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晉國當了國君,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晉文公。晉國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強大。

    公元前633年,楚國和晉國的軍隊在作戰時相遇。晉文公為了實現他許下的諾言,下令軍隊后退九十里,駐扎在城濮(pú)。楚軍見晉軍后退,以為對方害怕了,立刻追擊。晉軍利用楚軍驕傲輕敵的弱點,集中兵力,大破楚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勝利。

    成語“退避三舍”,此刻常用來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9、志在四方

    春秋時,晉獻公在寵妾(qiè)驪姬的挑撥下,殺了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夷吾分別逃亡到狄(dí)國和梁國。

    之后,晉獻公死了,夷吾在秦穆公和齊桓公的幫忙下做了國君,他怕重耳回來爭奪王位,就派人去殺他。于是,重耳又從狄國歷盡艱險,逃到了齊國。

    齊桓公對重耳以及追隨他的子犯、趙衰、狐偃(yǎn)等人都十分優待,還把一個本家姑娘齊姜嫁給了重耳。重耳在齊國一住七年,日子過得舒服極了,他也不想再回晉國去了。

    齊桓公死后,齊孝公做了齊國國君,齊國開始衰弱。子犯、趙衰、狐偃等一齊來到桑園里秘密商議,要想辦法讓重耳離開齊國。

    這事讓重耳的妻子齊姜明白了。齊姜是個女中豪杰,期望丈夫能做一番大事業,就對重耳說:“公子,你有遠大的志向,我很高興。你走吧!男子漢大丈夫總得做一番事業,留戀妻子和貪圖安逸是沒有出息的!”

    重耳聽了很驚訝,說:“我并沒打算離開你,離開齊國呀,我不走!”齊姜聽了,明白重耳不想走,就和子犯等人商量了一個計策,用酒把重耳灌醉后,把他送出了齊國。

    之后,重耳在六十二歲的時候,最后回到晉國,當上了晉國的國君,史稱晉文公。

    成語“志在四方”,常比喻人要樹立遠大的志向。

    10、唇亡齒寒

    春秋時候,晉獻公想要擴充自己的實力和地盤,就想找借口派兵去消滅虢(guó)國。但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隔著一個虞(yú)國,討伐虢國務必經過虞國。“怎樣才能順利透過虞國呢?”晉獻公問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說:“虞國國君是個目光短淺、貪圖小利的人,只要我們送他美玉和寶馬,他會答應借道的。”晉獻公一聽有點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晉獻公的心思,就說:“虞虢兩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虢國滅了,虞國也難獨存,您的美玉寶馬但是是暫時存放在虞公那里罷了。”晉獻公聽后,便采納了荀息的計策。

    虞國國君見到這兩份珍貴的禮物,頓時心花怒放,聽到荀息說要借道虞國時,當時就滿口答應下來。虞國大夫宮之奇聽說后,趕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國和虢國是唇齒相依的近鄰,我們兩個小國相互依存,有事能夠互相幫忙,萬一虢國滅了,我們虞國也就難保了。俗話說:‘唇亡齒寒’,沒有嘴唇,牙齒也保不住阿!借道給晉國萬萬使不得。”虞公說:“人家晉國是大國,此刻特意送來美玉寶馬和咱們交朋友,難道咱們借條道路讓他們走走都不行嗎?”宮之奇連聲嘆氣,明白虞國離滅亡的日子不遠了,于是就帶著一家老小離開了虞國。

    果然,晉國軍隊借道虞國,消滅了虢國,隨后又把親自迎接晉軍的虞公抓住,滅了虞國。

    成語“唇亡齒寒”,比喻雙方關系密切,利害相關。

    11、居安思危

    宋、齊等國聯合攻打鄭國,弱小的鄭國明白自己兵力不足,于是請晉國做中間人,期望宋、齊等國能夠取消攻打鄭國的念頭。其他國家因為害怕強大的晉國,于是紛紛決定退兵。為了答謝晉國,鄭國國君就派人獻給晉國許多美女與貴重的珠寶。收到這些禮物后,晉悼公十分高興,就將一半的美女賞給大功臣魏絳(jiàng)。沒想到正直的魏絳一口拒絕,并且勸晉悼公說:“此刻晉國雖然強大,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大意。因為人在安全的時候,要想到未來可能會發生的危險,這樣才會有備無患。”晉悼公聽完魏絳的話,明白他時時刻刻都牽掛國家與百姓的安危,從此對他更加敬重。

    成語“居安思危”指處在安全的環境而想到可能會出現的危難。

    12、臥薪嘗膽

    公元前496年,吳王被越王勾踐打得大敗,受了重傷,臨死前,囑咐兒子夫差(chāi)要替他報仇。夫差牢記父親的話,日夜加緊練兵,準備攻打越國。

    兩年后,夫差率兵把勾踐打得大敗,勾踐被包圍,無路可走,準備自殺。這時謀臣文種勸住了他,說:“吳王貪財好色,能夠派人去賄賂他。”勾踐聽從了文種的推薦,就派他帶著美女西施和珍寶去賄(huì)賂(lù)吳王。

    文種見了吳王,獻上西施,說:“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請您饒恕他。”伍子胥(xū)站出來大聲反對道:“勾踐深謀遠慮,文種、范蠡(lǐ)精明強干,這次放了他們,他們回去后定會想辦法報仇的!”這時的夫差以為越國已經不足為患,又看上了西施的美色,就不聽伍子胥的勸告,答應了越國的請求,把軍隊撤回了吳國。

    吳國撤兵后,勾踐帶著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吳國伺候吳王,放牛牧羊,最后贏得了吳王的歡心和信任。三年后,他們被釋放回國了。

    勾踐回國后,立志發憤圖強,準備復仇。他晚上枕著兵器,睡在稻草堆上,還在房子里掛上一只苦膽,每一天早上起來后就嘗嘗苦膽,并讓門外的士兵問他:“你忘了三年的恥辱了嗎?”他派文種管理國家政事,范蠡管理軍事,自己親自到田里與農夫一齊干活,妻子也紡線織布。勾踐的這些舉動感動了越國上下官民,經過十年的艱苦奮斗,越國最后兵精糧足,轉弱為強。

    再說吳王夫差自從戰勝越國后,沉迷于西施的美色,過著驕奢(shē)淫逸的生活。他又狂妄自大,聽信奸臣壞話殺了忠臣伍子胥。這時的吳國,貌似強大,實際上已經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親自帶領大軍北上,與晉國爭奪諸侯盟主,越王勾踐趁吳國精兵在外,突然襲擊,一舉打敗吳兵,殺了太子友。夫差聽到這個消息后,急忙帶兵回國,并派人向勾踐求和。勾踐估計一下子滅不了吳國,就同意了。公元前473年,勾踐第二次親自帶兵攻打吳國。這時的吳國已經是強弩(nǔ)之末,根本抵擋不住越國軍隊,屢戰屢敗。最后,夫差又派人向勾踐求和,范蠡堅決主張要滅掉吳國。夫差見求和不成,才后悔沒有聽伍子胥的忠告,十分羞愧,就拔劍自殺了。

    成語“臥薪嘗膽”,此刻常用來形容人刻苦自勵,立志為國家報仇雪恥。

    13、東施效顰(pín)

    古時候,越國有兩個女子,一個長得很美,叫西施,一個長得很丑,叫東施。東施很羨慕西施的秀麗,就時時模仿西施的一舉一動。有一天,西施犯了心口疼的病,走在大街上,用手捂住胸口,雙眉緊皺。東施一見,以為西施這樣就是美,于是也學著她的樣貌在大街上走來走去,但是街上行人見了她的這個樣貌,嚇得東躲西藏,不敢去看她。

    之后人們就用“東施效顰”來比喻不明白人家的好處和本身的缺點在哪里,胡亂模仿。

    14、后生可畏

    孔子周游列國時,曾見過一個小孩,舉止言行很不一般。這孩子用泥土堆了一座城堡,坐在里面,擋住了孔子的路。孔子問他為什么擋住他的車,不讓他過去?小孩說:“只聽說過車子繞城走,沒聽說城堡還要避車子的!”孔子十分驚訝,沒想到孩子這么小卻這么會說話。小孩說:“聽說魚生下來三天就會游泳;兔子生下來三天就會跑了,有什么大驚小怪的呢?”孔子一聽十分感嘆地說:“真是后生可畏阿!”

    成語“后生可畏”,此刻指青年人是新生的力量,很容易超過他們的長輩。

    15、知人不易

    孔子走到陳國和蔡國之間的時候,窮困不堪,連野菜湯也喝不上,七天沒有吃到一粒糧食,只好在大白天里睡大覺。

    他的弟子顏回找到一點米,把它放在甑(zèng)里面煮。飯快熟了,孔子望見顏回抓甑里面的飯吃。

    過了一會兒,飯熟了,顏回請孔子吃飯。孔子裝著沒有望見剛才那件事的樣貌,站起來說:“剛才我夢見祖先,要我把最干凈的飯食送給他們。”

    顏回連忙說:“不行,剛才有灰塵掉進甄里,把飯弄臟了一些,我感到丟掉了不好,就用手把它抓起來吃了。”

    孔子聽了感慨地說:“我所相信的是自己的眼睛,但眼睛看到的還是不可相信;我所依靠的是自己的腦子,但腦子有時也靠不住。你們要記住,了解一個人確實不容易呀!”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要真正識別一個人是很不容易的。不要輕易地用自己“親眼所見”來為一個人下結論。

    來自歷史的四字詞語

    源自歷史的成語:舍生取義、塞翁失馬、虛位以待

    成語(拼音:chéng yǔ,英文:idiom)是漢語詞匯中定型的詞。成語,眾人皆說,成之于語,故成語。成衫正語多為四字頃或,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

    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一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的,承擔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成語有很大一部分是從古代相承沿用下來的,它代表了一個故事或者典故。

    有些成語本就是一個微型的句子。 成語又是一種現成的話,跟習慣用語、諺語相近,但是也略有區別。成語是中華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古代漢語詞匯中特有的一種長期相沿或乎悔用的固定短語,來自于古代經典或著作、歷史故事和人們的口頭故事。

    成語的意思精辟,往往隱含于字面意義之中,不是其構成成分意義的簡單相加。它結構緊密,一般不能任意變動詞序,抽換或增減其中的成分。

    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大多由四字組成。簡單的說,成語就是,說出來大家都知道,可以引經據典,有明確出處和典故,并且使用程度相當高的用語。

    出自于歷史故事的成語

    望采納:破釜沉舟,背水一戰,葉公好龍,臥薪嘗膽,黃袍加身,畫地為牢,望梅止渴、三顧茅廬、四面楚歌、圍魏救趙、紙上談兵、負荊請罪、完璧歸趙、草木皆兵、唇亡齒寒、指鹿為馬,一鼓作氣,諱疾忌醫,毛遂自薦。

    戰國:完璧歸趙(藺相如)圍魏救趙(孫臏)

    退避三舍(重耳) 毛遂自薦(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

    一鼓作氣(曹劌) 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蔡桓公) 臥薪嘗膽(勾踐)

    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鐘子期)

    完璧歸趙(藺相如) 圍魏救趙(孫臏)

    退避三舍(重 耳) 毛遂自薦(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 紙上談兵(趙括)

    一鼓作氣(曹劌) 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蔡桓公) 臥薪嘗膽(勾踐)

    殺妻求將(吳起) 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鐘子期)

    一字千金(呂不韋) 指鹿為馬(趙高)

    焚書坑儒(秦始皇) 圖窮匕見(荊軻)

    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一飯千金(韓信) 四面楚歌(項羽)

    約法三章(劉邦) 孺子可教(張良)

    背水一戰(韓信) 破釜沉舟(項羽)

    手不釋卷(劉秀) 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 十面埋伏(項羽)

    投筆從戎(班超) 馬革裹尸(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 老當益壯(馬援)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鞠躬盡瘁(諸葛亮)

    三顧茅廬(劉備)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 樂不思蜀(劉禪) 七步成詩(曹植) 言過其實(馬謖)

    七擒七縱(諸葛亮) 寶刀不老(黃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膽(趙云)

    封金掛印(關羽) 單刀赴會(關羽) 望梅止渴(曹操)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入木三分(王羲之) 聞雞起舞(祖逖)東山再起(謝安) 洛陽紙貴(左思)

    草木皆兵(苻堅) 鑿壁偷光(匡衡)狗尾續貂(司馬倫)

    畫龍點睛(張僧繇) 江郎才盡(江淹)

    精忠報國(岳塵并飛) 東窗事發(秦檜)

    胸有成竹(文與可)

    秦 : 一字千金(呂不韋)指鹿為馬(趙高)

    焚書坑儒(秦始皇) 窮圖匕見橘兄胡(荊軻)

    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漢 :一飯千金(韓信) 四面楚歌(項羽)

    約法三章(劉邦) 孺子可教(張良)

    背水一戰(韓信) 破釜沉舟(項羽)

    手不釋卷(劉秀) 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 十面埋伏(項羽)

    投筆從戎(班超) 馬革裹尸(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 老當益壯(馬援)

    蕭規曹隨(蕭何、曹參) 無顏見江東父老(項羽)

    三國:鞠躬盡瘁(諸葛亮)三顧茅廬(劉備)

    煮豆燃萁(曹植) 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樂不思蜀(劉禪)

    七步成詩(曹植) 言過其實(馬謖)

    七擒七縱(諸葛亮)寶刀不老(黃忠)

    才高八斗(曹植) 一身是膽(趙云)

    封金掛印(關羽) 單刀赴會(關羽)

    望梅止渴(曹操)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晉: 入木三分(王羲之)聞雞起舞(祖逖)

    東山再起(謝安) 洛陽紙貴(左思)

    草木皆兵(苻堅) 鑿壁偷光(匡衡)

    狗尾續貂(司馬倫)

    南北朝:畫龍點睛(張僧繇)江郎才盡(江淹)

    宋: 精忠報國(岳飛) 東窗事發(秦檜)

    胸有成竹(文與可)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故事出自《國語·吳語》。成語“如火如荼”,形容某種人群或事物陣容之大,氣勢之盛。

    故事見于《資治通鑒·唐則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語“請君入甕”,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故事出自《晉書·文苑·左思傳》。成語“洛陽紙貴”,稱頌杰出的作品風行一進。

    故事出自《世說新語·假譎》。成語“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圓攔樂優美。

    故事出自《史記·孟嘗君列傳》。成語“雞嗚狗盜”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這種技能的人。

    故事出自《晉書·苻堅·載記》。成語“草木皆兵”,形容神經過敏、疑神疑鬼的驚恐心理。

    故事見于《莊子列御寇》。成語“探驪得珠”,比喻寫文章能緊扣主題,抓住要點。

    故事出自北宋蘇軾《文與可yún dāng谷偃竹記》。“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準備,對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著。

    故事出自《晉書·杜預傳》。成語“勢如破竹”,形容戰斗節節勝利,毫無阻擋。

    故事出自明朝楊慎的《藝林伐山》。成語“按圖索驥”,比喻機械地照老辦法辦事,不知變通;也比喻按照某種線索去尋找事物。

    故事見于《莊子·秋水》。成語“望洋興嘆”,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夠,感到無可奈何。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五年》。成語“唇亡齒寒”,比喻雙方關系密切,相互依存。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枕戈待旦”出自劉琨《與親故書》,形象地寫出了劉琨隨時準備殺敵報國的決心。后來用作成語,形容時刻警惕敵人,準備作戰。

    故事出自《史記·汲鄭列傳》。成語“后來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勝過先前的。和汲黯說這話的原意,大不相同。

    故事出自《呂氏春秋·自知》“掩耳盜鐘”被說成“掩耳盜鈴”,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飾行為。

    故事出自《晉書·祖逖傳》。成語“聞雞起舞”,形容發奮有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時振作。

    故事出自《史記·魏世家》。成語“抱薪救火”比喻用錯誤的方法去消滅禍害,結果反而使禍害擴大。

    故事出自《莊子·秋水》。成語“邯鄲學步”,比喻生搬硬套,機械地模仿別人,不但學不到別人的長處,反而會把自己的優點和本領也丟掉。

    故事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成語“指鹿為馬”比喻故意顛倒是非,混淆黑白。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這則成語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比喻為人真誠,嚴于律已,自然會感動別人,自然會受到人們的敬仰

    寫幾個源于歷史故事的成語

    來自歷史故事的成語如下:

    戰國時期:

    完璧歸趙(藺相如)圍魏救趙(孫臏)

    退避三舍(重耳)毛遂自薦(毛遂)

    負荊請罪(廉頗)紙上談兵(趙括)

    一鼓作氣(曹劌)千金買骨(郭隗)

    諱疾忌醫(蔡桓公)臥薪嘗膽(勾踐)

    殺妻求將(吳起)驚弓之鳥(更羸)

    高山流水(俞伯牙、鐘子期)

    秦代:

    一字千金(呂不韋)指鹿為馬(趙高)

    焚書坑儒(秦始皇)窮圖匕見(荊軻)

    懸梁刺股(蘇秦、孫敬)

    漢代:

    一飯千金(韓信)四面楚歌(項羽)

    約法三章(劉邦)孺子可教(張良)

    背水一戰(韓信)破釜沉舟(項羽)

    手不釋卷(劉秀)金屋藏嬌(劉徹)

    暗渡陳倉(韓信)十面埋伏(項羽)

    投筆從戎(班超)馬革裹尸(馬援)

    多多益善(韓信)老當益壯(馬援)

    三國時期:

    鞠躬盡瘁(諸葛亮)三顧茅廬(劉備)

    煮豆燃萁(曹植)刮目相看(呂蒙)

    初出茅廬(諸葛亮)樂不思蜀(劉禪)

    七步成詩(曹植)言過其實(馬謖)

    七喚睜擒七縱(諸葛亮)寶刀不老(黃忠)

    才高八斗(曹植)一身是膽(趙云)

    封金掛印(關羽)單刀赴會(關羽)

    望梅止渴(曹操)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周瑜、諸葛亮)

    晉代:

    入木三分(王羲之)聞雞起舞(祖逖)

    東山再起(謝安)洛陽紙貴(左思)

    草木皆兵(苻堅)鑿壁偷光(匡衡)

    狗尾續貂(司馬倫)

    南北朝:

    畫龍點睛(張僧繇)江郎才盡(江淹)

    宋代:

    精忠報國(岳飛)東窗事發鄭啟(秦檜)

    胸有成竹和叢歲(文與可)

    猜你喜歡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YW| 无码国产精成人午夜视频一区二区 | 亚洲av永久中文无码精品| 九九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无码a区在线视频| 无码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影片 | 日韩久久无码免费毛片软件| 夜夜添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无码人妻无码| 亚洲人成人无码网www电影首页| 无码里番纯肉h在线网站| 亚洲A∨无码无在线观看| 小泽玛丽无码视频一区| 一本无码人妻在中文字幕免费| 一本一道av中文字幕无码| 日韩aⅴ人妻无码一区二区| AV无码久久久久不卡网站下载|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青草| 色综合无码AV网站|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 久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专口 | YY111111少妇无码理论片|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址|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无码麻豆| 久久伊人中文无码| 内射人妻少妇无码一本一道| 国产精品无码免费视频二三区|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色欲| 69ZXX少妇内射无码| 亚洲熟妇无码av另类vr影视| 91精品日韩人妻无码久久不卡|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无套中出丰满人妻无码| 西西午夜无码大胆啪啪国模|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16| 18精品久久久无码午夜福利|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区| 精品成在人线AV无码免费看|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无码 | 亚洲综合无码AV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