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周培公嗎?歷史上有周培公這個人。周培公(1632年-1701年),名昌,字培公,湖北荊門人,是康熙帝身邊的重要謀臣之一,官至參議道臺、山東登萊道、盛京提督。三藩之亂時,曾勸降割據平涼的王輔臣,其著作被收入《介庵草》。那么,歷史上有周培公嗎?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分類洞圓悄:教育/科學 >> 科學技術
解析:
在《康熙王朝》一劇中,曾被康熙重用而后又遭受冷遇的大臣周培公,據有關人員和歷史資料考證,周培公確有其人,且出生地屬荊門農村。wi
位于荊門市掇刀區麻城鎮官堰村10組有一周培公父母合葬墓。FP
碑文寫的是:大清康熙十六年仲春吉旦,誥贈朝列大夫加贈中奉大人、貞烈恭人加贈夫人,顯考(妣)周公諱化龍(龍氏)之墓,承祀孝男布政司昌率孫監貢生家祥(賓、齊、瑞)立。另據康熙年間刊刻的《湖北先賢詩佩》、《清史稿》和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荊門風貌》等歷史資料記載,周培公字昌,康熙年間曾在山東任過三年布政使司。c
據當地老人介紹,培公墳如今納渣僅留存有祭文碑一塊,石人、石羊、石獅各一對,周培公“塋城”腔隱和培公墓碑等大批遺跡都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被毀。\
史書上真實的周培公也的確長于計謀,曾因功授七品官。圖海統領大軍進至潼關時,他上《平涼策》,因此被招為幕僚。清軍攻下平涼咽喉虎山墩后,堅不可摧的平涼城已置于清軍炮火之下。這時,在王輔臣部下任總兵官的黃九疇及布政使龔榮遇得知自己的同鄉周培公在圖海大將軍帳下做幕僚,于是愿做內應,勸降王輔臣。圖海最終沒費一槍一彈降服王輔臣。
歷史上的周培公真實存在,是清朝歷史上有勇有謀的名將。
周培公,本名昌,字培公。公元1673年,吳三桂發動三番叛亂,此時,王輔臣在北方反叛呼應,周培公與圖海兵臨王輔臣城下,15門紅衣大炮轟城一個時辰后,周培公下令停止炮擊,這是因為他不想過多的傷及城內的無辜老百姓。于是為了勸想王輔臣,他毛遂自薦,只身前往城內,憑借著自己的三寸不爛之舌,一番說辭過后,王輔臣愿意歸順,周培公也因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功勞,被康熙提拔為參議道臺。
后來蒙古族首領葛爾丹起兵反清,周培公聞訊后,連忙趕寫平判調呈送往京城。他又被康熙皇帝任命為圣經提督,奉命戍守邊疆。
周培公死后,曾與其共事的圖海評價他為:為母舍生之孝,為國捐軀之忠。
在電視劇《康熙王朝》中,導演塑造了一個具有經天緯地芹饑之才的周培公的形象。在電視劇里,周培公的主要功勞一是率領幾千士兵,戰勝了查哈爾王的幾萬鐵騎;二是擔任撫遠大將軍,平定了陜西王輔臣的叛亂;三是舉薦了姚啟圣,要知道,姚啟圣是康熙皇帝收復臺灣的功臣名將。但是這些故事情節都是作家二月河先生,根據歷史所演繹出來的。
翻開史書,我們發現歷史上真正的周培公,他最大的功勞是上文我們提到過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勸降了王輔臣,因此升任了道臺。
歷改衫史上有鐘培公這個瞎則人。周培公本名昌,自培公,湖北荊門人。是康熙帝身邊的重要謀臣之一,官至盛京提督核神腔。其著作被收入《介庵草》。
歷史上的周培公,原名叫周昌,字培公,是湖北荊門人,小時候家里來了兩股土匪。
第一股叫李自成起義軍,把他爹弄死了。第二股叫張獻忠起義軍,過了幾年把他媽又逼死了。
周培公成了孤兒,還好在家里還有人照顧,讀書識字,考中秀才,成了諸生,諸生就是再怎么考也考不上,省里弄個學校給你培訓。
周培公一看這不是辦法,扔下老婆孩子,去北邊京城謀生了。
周培公由于多少有點功名和學問,巴結個權貴,竟然進了皇宮當差,他在皇宮干什么呢?搞史學研究。
具體點就是歷史記錄員,負責《實錄》的謄寫工作。
《實錄》就相當于備忘錄,專門記載皇帝和大臣的活動,比如每天皇帝接見了誰,都說了什么,皇帝上朝時跟大臣討論了啥國家大事兒,都要一一記錄下來。
后來,趕上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三藩叛亂,周培公心中大喜,建功立業的機會來了。他辭去國史館的工作,進入軍中。
你問我怎么知道周培公心中大喜的,他寫了詩。
這時候,康熙命令圖海帶著一萬家奴去平察哈爾王數萬騎兵。
沒錯,歷史上,康熙缺少兵馬,是圖海建議他啟用上萬家奴的,至于孝莊太后有沒有摻和我就不知道了。
圖海平了察哈爾王后,康熙接著讓他去平王輔臣。
此時,周培公在一個叫吳丹的將軍的幕府里,吳丹歸圖海統領,圖海聽說周培公很有謀略,橫刀奪愛,從吳丹那里把周培公調到自己幕府里了。
周培公,中國歷史上明末清初人物,文武兼備,剛正毅勇,才智過人,恪盡職守,深諳治世之策,深得為人之道,是康熙身邊的重要謀臣之一。平定察哈爾和吳三桂叛亂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挽大清于危難之中。 中文名: 周昌 別名: 字“培公” 出生地: 湖北荊門 出生日期: 1632年(明崇禎五年) 逝世日期: 1701年(康熙四十年) 活動年代: 清朝初期 自薦 1674年(康熙十三年)臘月,吳三桂等“三藩”起事謀反,策動陜西提督王輔臣在北方反叛呼應。在耿精忠、王輔臣先后發動叛變后,吳三桂曾試圖應援、打通與耿、王的聯絡,使叛亂地區聯成一片,迅速壓縮對清軍的包圍圈。康熙看清了吳三桂的戰略意圖,毫不遲緩地派出大軍,從江西、浙江、陜西、甘肅等地阻擊吳軍,圍剿耿、王叛軍。當時的西部戰場--陜甘地區,為西北邊防重地,又近京師;而對朝廷構成直接威脅的主要是王輔臣的叛軍,因此,康熙把注意力集中放在西部戰場,以恩威并用、剿撫結合的手段,力圖盡快撲滅王輔臣的叛亂。 1676年(康熙十五年)康熙任命圖海為大將軍,統轄陜甘征討大軍。王輔臣擁兵自重,以驍勇善戰聞名,清將都有點怕他,不敢輕易進兵,他也沒把清兵放在眼里,對10萬清軍圍困毫無懼色,目空一切。
以上就是歷史上有周培公嗎的全部內容,歷史上的周培公真實存在,是清朝歷史上有勇有謀的名將。周培公,本名昌,字培公。公元1673年,吳三桂發動三番叛亂,此時,王輔臣在北方反叛呼應,周培公與圖海兵臨王輔臣城下,15門紅衣大炮轟城一個時辰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