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泛濫歷史?20世紀50年代以前,黃河常發生泛濫以至改道的嚴重災害。有歷史記載的2千多年中,黃河下游發生決口泛濫1500多次,重要改道26次。有文字記載的黃河下游河道,大體經河北,由今子牙河道至天津附近入海,稱為“禹河故道”。那么,黃河泛濫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自然原因:黃河中游有面積廣大,耐沖擊性差的黃土高原,使黃河含沙量大,形成地上懸河,另外黃河年徑流量變化大,降水集中在7月份,冬季降水少,中下游湖泊少,缺猜友山乏告薯調節功能.
人為原因:大量砍伐樹木,破壞植被,造成水土流失,還有多次因為戰爭目的人為決口穗中.
據歷史記載罩哪,在1946年前的三至四千年間,黃河下游決口泛濫1593次,河道因泛濫大改道共26次,決口一千多次。洪水遍及范宴悶仔圍北至海河,南達淮河,縱橫25萬平方公里,對中國黃淮海平原的地理環境影響巨大。
林則徐以虎門銷煙名聞天下,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在治水方面也是個“能人”。嘉應觀建成106年后的1831年,林則徐出任河東道河道總督,負責黃河中下游防汛。林則徐在河道任上是出了名的認真。他上任的時候正是冬天。冒著嚴寒,林則徐沿黃河兩岸千里巡視,檢查防汛物資儲備,“無一垛不量,無一廳不拆”。查到誰弄虛作假立馬撤職查晌汪辦。道光皇帝夸他:“向來河工查料垛,從未有如此認真者!”
鴉片戰爭失敗后,林則徐被發配新疆。這時候黃河又在開封決了口,束手無策的皇帝急忙把林則徐調回來堵口。百病纏身的林則徐到開封后精心設計堵口方案,并與民工一起打樁抬土,最終堵上了決口。
在湖北、江蘇、江西、新疆、甘肅、陜西等地,林則徐都有卓著的治水功績。他死后,河南、江蘇、陜西等地老百姓紛紛建廟祭祀他。后來光緒皇帝冊封他為黃河龍王,把他“安排”在了嘉應觀
原因有:
1、歷史上皇帝亂砍伐樹木建型陸笑造陵寢;
2、北方戰亂頻繁,生態破壞嚴重;
3、黃河泛濫很早就有,東漢有“王景治黃”,但都不治本;
4、1938年,國民政府為阻止日本造成的“花園口決堤”。
5、當今最主要的是上游環境惡化,植被少,水土流失嚴重,沙石被沖入黃河卜含,隨著下游流域坡度減緩,水流速度下降,水流挾帶泥悉態沙前進的能力下降,造成泥沙沉積,年復一年的沉積是黃河河床逐年抬高,甚至高于黃河流域陸地海拔,所以非常容易造成水災。
1855年6月,黃河在河南省蘭陽銅瓦廂決口,先向西北淹到封丘、祥符各縣村缺悶攜莊,又往東漫流至蘭儀、考城、長垣等縣后,分成3股:一股出曹州東趙王河至張秋穿運;一股經長垣縣,流到東明縣雷家莊,這里就分成了兩股,都東北流到張秋鎮;三股河匯合后,穿過張秋運河,經不鹽河流入大清河,由利津牡蠣口入海。這是伏伏黃河第六次大改道。黃河下游流經路線,按照現時中國行政區域劃分,大體上經過河南的滎陽、鄭州、原陽、延津、封丘、中牟、開封、蘭考、濮陽,后經山東的曹縣、單縣,再經安徽的碭山、蕭縣、最后入江蘇的豐縣、沛縣、徐州、邳縣、睢寧、宿遷、泗陽、淮安、漣水、阜寧、罩或濱海然后入黃海。但在改道后,于銅瓦廂缺口后,黃河沖破原有的河道,改東北走向,在山東境內借大清河入渤海。這次決口,使黃河下游結束了700多年由淮入海的歷史,又回到由渤海灣入海。
1938年6月,國民黨政府消極抗日。人為扒開花園口大堤,企圖用洪水來阻止日本侵略軍的西進。這次決口,使黃河南泛于賈魯河、潁河和渦河之間地帶,成災嚴重,史所罕見。這也是黃河史上的第七次大改道。
解放前二千多年中,黃河泛濫達1500多次,其中大的改道就有26次。1484年以前,黃河涉流改道在今黃河道以北,最北曾沿太行山麓北流,再折向東流入海。1484年筑太行堤阻水北數運流,迫使黃悉讓河南流入淮,奪淮河道入海,歷經約400年,直到1855 年黃河又在銅 瓦廂決口東流薯陸梁,奪大清河由利津入海,即今黃河下游河道。自此以后,人們筑堤防洪,河流泥沙被約束在堤內大量沉積,導致河床日益淤高。每次決口泛濫都給廣大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尤其是1938年,國民黨 反動派扒開花園口大堤,河水淹沒66個縣,造成5.4萬多平方公里的黃致使1250萬人流離失所,89萬人喪命。
以上就是黃河泛濫歷史的全部內容,1、歷史上皇帝亂砍伐樹木建造陵寢;2、北方戰亂頻繁,生態破壞嚴重;3、黃河泛濫很早就有,東漢有“王景治黃”,但都不治本;4、1938年,國民政府為阻止日本造成的“花園口決堤”。5、當今最主要的是上游環境惡化,植被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