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城的歷史?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北擊匈奴,取河南地,其后筑起“西起臨洮(今甘肅山尼縣),東止遼東(今遼寧?。暄岩蝗f余里”的長城。自秦始皇筑長城之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二、漢代長城 漢初,那么,萬里長城的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諸侯為了防御別國入侵,修筑烽火臺,并用城墻連接起來,形成最早的長城。以后歷代君王幾乎都加固增修長城。它因長達幾萬里,故又稱作“萬里長城”。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近百萬勞動力修筑長城,總占全國人口的二十分之一。當時沒有任何機械,全部勞動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環境又是崇山峻嶺、峭壁深壑,十分艱難。長城東起山海關,西至甘肅嘉峪關,東至鴨綠江。從東向西行經10個省區市。長城的總長度為8851800米,其中人工墻體長度為6254239.662米,塹壕和天然形成長度為25942342.265米。長城始建于春秋戰國時期,歷時達2000多年,總長度達532萬米以上。我們今天所指的萬里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它西起中國西部甘肅省的嘉峪關,東到中國東北遼寧省的鴨綠江邊,長635萬米。它像一條矯健的巨龍,越群山,經絕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嶺之巔,黃河彼岸和渤海之濱。古今中外,凡到過長城的人無不驚嘆它的磅礴氣勢、宏偉規模和艱巨工程。長城是一座稀世珍寶,也是藝術非凡的文物古跡,它象征著中華民族堅不可摧永存于世的意志和力量,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整個人類的驕傲
長城的最早的歷史有爭議,多數認為是楚國“方城”
而后有趙,齊,燕等國長城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后接連起來的秦長城,故而有2000多年的歷史褲伍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遣大將蒙恬北逐匈奴,又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至遼東筑長城萬余里,以防匈奴南進,史稱秦長城。在固原地區境內,實際是在戰國秦長城的基礎上加以修繕,東西橫貫西吉、固原、彭陽三縣。櫻腔
司馬遷的《史記》中見“長城”一詞很早很多,他提到了中山國筑長城,魏國筑長城,趙國筑長城,齊國筑長城、燕國筑長城、秦國筑長城,而未提到楚國的長城。但《史記·秦本紀》中提到楚懷王三十年(公元前299年),“齊使章子,魏使公孫喜,韓使暴鳶共攻楚方城”?!胺匠恰睙o疑是楚國的軍事防御工程。楚國有“方城”的記脊純衫載,最早見于《左傳》,
長城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御工程。春秋戰國時期,長城修筑進入第一個高潮,秦滅六國統一天下,秦始皇聯接和修繕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 。明朝是最后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長城主要分布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陜西、甘肅、內蒙古、黑龍江、吉林、遼寧、山東、河南、青海、寧夏、新疆等15個省區市。明長城總長度為8851、8公里裂高,秦漢及早期長城超過1萬公里,總長超過2、1萬公里。1961年3月4日,長城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肆坦尺文物保護單位 。1987年12月,長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歷史: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統治著中原地區的朝代,都要修筑長城。有漢、晉、北魏、東魏、西魏、信冊北齊、北周、隋、唐、宋、遼、金、元、明、清等十多個朝代,都不同規模地修筑過長城。從修筑長城的統治民族看,除漢族之外,許多少數民族統治的朝代也修
長城修筑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周王朝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儼狁的襲擊,曾筑連續排列的城堡輪殲讓“列城”以作防御。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為了爭霸,互相防守,根據各自的防守需要在邊境上修筑起長城,最早建筑的是公元前改首7世紀的“楚方城”,其后齊、韓、魏、趙、燕、秦、中山等大小諸侯國家都相繼修筑了“諸侯互防長城”,用以自衛。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后,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明朝是最后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今天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建。長城是我國古代用于抵抗游牧民族入侵的防御墻體建筑,自春秋戰國至明代一直都有建設。其作用很明顯就是用來保護墻內的人的。但是它的作用應當區臘局別于一般的城墻。原因在于城墻防御的根本不是墻,而在于墻內的人。是人依托于城墻進行防御,而不是城墻建筑本身的保護,不然即使再厚再高的城墻也會被人所攻克。而對于長城而言,其長度意味著,絕不是讓人站在上面對敵的,它更多地是一種緩沖和人為增加戰略縱深的作用,游牧民族的騎兵在沒有長城時可以長驅直入,而有了長城就可以在守好重要關隘的時候,減緩游牧民族入侵的步伐,從而便于長城內側的人有足夠的時間集中力量反擊及轉移人和物。因此,長城,根本的作用是用來預警及延緩游牧民族騎兵南下,為我們的人拖延時間。
至今現在態春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最晚的明長城也已經有四百多年了。是一道高大、堅固而且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首虧限隔敵騎的行動帆芹耐
以上就是萬里長城的歷史的全部內容,萬里長城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同時還包括后期的秦代與明代修筑歷史。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為抵御相互攻擊,修筑了烽火臺并以城墻連接,這是真正意義上最早的長城。自此之后,歷代君王都會加固增修萬里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