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數學小報內容?數學小報四年級內容有如下:1、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是珠穆朗瑪峰,它的高度是8,848.8(八千八百四十八點八)米。2、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是太平洋,面積是179,968,000(一億七千九百九十六萬八千)平方公里。3、那么,四年級數學小報內容?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四年級數學小報內容寫作如下(以數字故事為例):
一、最小的數字。
古老而龐大的自然數家族,是由全體自然數1、2、3、4、5、6、7、8、9、10等等集合在一起組成的。其中最小的是“1”,找不到最大的。如果你有興趣的話,可以找一找。
二、沒有最大的自然數。
也許你認為可以找到一個最大的自然數(n),但是,你立刻就會發現另一個自然數(n+1),它大于n。這就說明在自然數家族中永遠找不到最大的自然數。
三、“1”確實是自然數家族中最小的。
自然數是無限衡羨敏的,而“1”是自然數中最小的。有人提出異議,不同意“1”是最小的自然數,說“0”比“派帶1”小,“0”應該是最小的自然數。這是不對的,因為自然數指的是正整數,“0”是唯一的非正非負的整數,因而“0”不屬于自然數家族。“1”確實是自然數家族中最小的。
四、一元錢哪里去了
三人住旅店,每人每天的價格是十元,每人付了十元錢,總共給了老板三十元,后來老板優惠了五元,讓服務員退給他們,結果服務員私藏了兩元,剩下三元每人退了一元錢,也就是說每人消費了9元錢。三個人總共花了27元,加上服務員私咐枝藏的2元總共29元。那么一元錢到哪去了呢?給大家留下疑問。
數位:塵陪數位是指寫數時,把數字并列排成橫列,一個數字占有一個位置,這些位置,都叫做數位。從右端算起,第一位是“個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萬位”,等等。這就說明計數單位和數位的概念是不同的。
數的產生:阿拉伯數字的由來:古代印度人創造了阿拉伯數字后,大約到了公元7世紀的時候,這些數字傳到了阿拉伯地區。到13世紀時,意大利數學家斐波那契寫出雀簡了《算盤書》,在這本書里,他對阿拉伯數字做了詳細的介紹。后來,這些數字又從阿拉伯地區傳到了歐洲,歐洲人只知道這些數字是從阿拉伯地區傳入的,所以便把這些數字叫做阿拉伯數字。以后,這些數字又從歐洲傳到世界各國。
阿拉伯數字傳入我國,大約是13到14世紀。由于我國古代有一種數字叫“籌碼”,寫起來比較方便,所以阿拉伯數字當時在我國沒有得到及時的推廣運用。本世紀初,隨著我國對外國數學成就的吸收和引進,阿拉伯數字在我國才開始慢慢使用,阿拉伯數字在我國推廣使用才有100多年的歷史。阿拉伯數字現在已成為人們學習、生活和交往中最常用的數字了。
自然數:用以計量事物的件數或表示事物次序的數 。 即用數碼0,1,2,3,4,……所表示的數 。
四年級上冊數學小報做法步驟如下:
1、首先在手抄報上方寫出主題,并在底部畫上波浪線,寫上一些數字。
2、接著畫出四個邊框,邊框的周圍畫上信箱、愛心、小朋友等插圖。
3、開始涂色啦,我們先給主題涂紅色,左邊的樹涂綠色,底部的波浪涂藍色,數字涂彩色。
4、再來給四個邊框分別涂上黃色、藍色、青色和紅色,插圖也全部上色。
5、在四個邊框中畫上橫線,彩色的線條更好看哦!
6、最后給整個手抄報的背景色涂上淺藍色,漂亮的數學手抄報就完成啦!
數學小報內容
1、大數的認掘攔識:10個一萬是十萬,10個十萬是一百萬,10個一燃叢百萬是一千萬,10個一千萬是一億。
2、多位數的讀法:從高位數讀起,一級一級往下讀。萬級的數要按照個級的數的讀法來讀,再在后面加一個萬字。每級末尾不管有幾個零都不讀,其他數位有一個“零”或皮散櫻連續幾“零”,都只讀一個。
3、多位數的寫法:從高級寫起,一級一級往下寫。當哪一位上一個計數單位也沒有,就在哪一位上寫0 。特別注意:多位數的讀寫都先劃上分級線。
(1)數學小故事
1.古希臘學者阿基米德死于進攻西西里島的羅馬敵兵之手(死前他還在說:“不要弄壞我的圓”。)后,人們為紀念他便在其墓碑上刻上球內切于圓柱的圖形,以紀念他發現球的體積和表面積均為其外切圓柱體積和表面積的三分之二。 2.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出生在意大利半島南端西西里島的敘拉古。父親是位數學家兼天文學家。阿基米德從小有良好的家庭教養,11歲就被送到當時希臘文化中心的亞歷山大城去學習。在這座號稱"智慧之都"的名城里,阿基米德博閱群書,汲取了許多的知識,并且做了歐幾里得學生埃拉托塞和卡農的門生,鉆研《幾何原本》。 3.塞樂斯生于公元前624年,是古希臘第一位聞名世界的大數學家。他原是一位很精明的商人,靠賣橄欖油積累了相當財富后,塞樂斯便專心從事科學研究和旅行。他勤奮好學,同時又不迷信古人,勇于探索,勇于創造,積極思考問題。他的家鄉離埃及不太遠,所以他常去埃及旅行。在那里,塞樂斯認識了古埃及人在幾千年間積累的豐富數學知識。他游歷埃及時,曾用一種巧妙的方法算出了金字塔的高度,使古埃及國王阿美西斯欽羨不已。 4.祖沖之在數學上的杰出成就,是關于圓周率的計算。秦漢以前,人們以"徑一周三"作為圓周率,這就是"古率".后來發現古率誤差太大,圓周率應是"圓徑一而周三有余",不過究竟余多少,意見不一.直到三國時期,劉徽提出了計算圓周率的科學方法--"割圓術",用圓內接正多邊形的周長來逼近圓周長.劉徽計算到圓內接96邊形, 求得π=3.14,并指出,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確.祖沖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礎上,經過刻苦鉆研,反復演算,求出π在7.1415926與3.1415927之間.并得出了π分數形式的近似值,取為約率 ,取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數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內最接近π值的分數.祖沖之究竟用什么方法得出這一結果,現在無從考查.若設想他按劉徽的"割圓術"方法去求的話,就要計算到圓內接16,384邊形,這需要化費多少時間和付出多么巨大的勞動啊!由此可見他在治學上的頑強毅力和聰敏才智是令人欽佩的.祖沖之計算得出的密率, 外國數學家獲得同樣結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為了紀念祖沖之的杰出貢獻,有些外國數學史家建議把π=叫做"祖率". 5.伽羅華生于離巴黎不遠的一個小城鎮,父親是學校校長,還當過多年市長。
四年級數學小報內容是數學家高斯的故事。高斯很早就展現過人才華,三歲時就能指出父親帳冊上的錯誤。七歲時進了小學,在破舊的教室里上課,老明畢搭師對學生并不好,常認為自己在窮鄉僻壤教書是懷才不遇。
高斯十歲時,老師考了那道著名的從一加到一百,終于發現了高斯的才華,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足以教高斯,就從漢堡買了一本較深的數學書給高斯讀。同時,高斯和大他差不多十歲的助教Bartels變得很熟,而數茄Bartels的能力也比老師高得多,后來成為大學教授,他教了高斯更多更深的數學。
手抄報的意義
老師和助教去拜訪高斯的父親,要他讓高斯接受更高激拿的教育,但高斯的父親認為兒子應該像他一樣,作個泥水匠,而且也沒有錢讓高斯繼續讀書,最后的結論去找有錢有勢的人當高斯的贊助人,雖然他們不知道要到哪里找。
經過這次的訪問,高斯免除了每天晚上織布的工作,每天和Bartels討論數學,但不久之后,Bartels也沒有什么東西可以教高斯了。 1788年高斯不顧父親的反對進了高等學校。數學老師看了高斯的作業后就要他不必再上數學課,而他的拉丁文不久也凌駕全班之上。
以上就是四年級數學小報內容的全部內容,四年級數學小報內容寫作如下(以數字故事為例):一、最小的數字。古老而龐大的自然數家族,是由全體自然數1、2、3、4、5、6、7、8、9、10等等集合在一起組成的。其中最小的是“1”,找不到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