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走近阿賴耶識?阿賴耶識是遷流變化的,它也不是衡常不變的靈魂。開悟后沒有輪回、沒有涅槃。離開微管的量子信息又是什么?它可編輯嗎?如果把它看著是阿賴耶識,編輯豈不壞了因果?真的是這樣,那就可寫一部科幻與佛學的電影劇本了!那么,物理學走近阿賴耶識?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今日課程·中大博研】《科學與佛學相遇》
我們稱之為真實的任何東西都是由不能視為真實的東西所構成。有些形而上學家甚至懷疑一棵樹或一間房子在沒有人看它時是否還真實存在,這些在我們這些凡夫俗子看來簡直太可笑了。但可笑的是我們,因為最實際最客觀的科學~物理學,已經發現這樣的結論:微觀狀態物體在未被觀測時的確并不「真實」存在。
我們所見到的物理世界,均是主觀測量塌縮的結果,也是千萬中可能表現的一種呈現。一切都是真性的緣起,測量依賴于觀測之智,結果必然形成差別萬象。所有觀察到的事物,原本是空,一切唯主觀觀測而有。正如阿奎那所講的:"被認識的事物按照認知者的方式存在于認知者之內。"除此之外,并無任何事物。
瑜伽行派(唯識宗)所述的阿賴耶識的種子,其實就是物理學的量子,量子沒被意識觀測時是波的狀態,只有意識參與時才有可能變成粒子,所以叫做“波粒二象性”,當波變成粒子時才能成為物質,所以意識是世界物質的基本。這與佛教認為的世界的一切都是“唯識所變、唯心所現”的有異曲同工之妙!
量子理論中的古怪行為可能只是我們大腦的想像。 科學家剛剛構建了一個量子黑客帝國。據新的理論,量子信息可能并不是客觀存在,而純粹是我們大腦的運作。
阿賴耶識釋義爭論很多,各派不一,稱為“我”也是中文釋義的時候有人使用而已,也譯為“本識”
唯識是佛教的基礎理論,從哲學上可以部分用唯心來解釋,這是從感官意識和精神意識兩方面解釋人和自然界的關系,并指出精神意識是根本,而精神意識達到一定程度(觀自在,就是自然世界就是內心世界),由肉體包括感官意識造成的痛苦就解決了,所以實際上阿特曼的“我”也是指個體精神意識,或者簡單叫自我意識
佛教只要不被勉勉強強的寫出來就沒有自我矛盾的地方,精神力量強大的人的確可以從意識上屏蔽肉體的痛苦,中文有時候不太容易表達清楚一些東西,所謂人的精神內沒有“自我”,五蘊中也沒有“自我”,這個估計也是釋義不清,自我意識和我的肉體是不同的
這里還有一個概念,佛教說要放下“我執”,有很多說法,本來譯為“感執”就可以了,就是人通常從感官意識認知世界,這是造成欲望和痛苦的根源,也是造成認知錯誤的根源,如同文字容易造成認知錯誤一樣,破除認知錯誤,不受感官意識困擾的方法就是讓精神意識超越感官意識,很難,就像我不敲這一大堆字,你恰好認識這一大堆字,你不會知道我要表達什么,也許你認識這一大堆字,也不知道我要表達什么,也許我敲了這一大堆字,也不知道自己要表達什么,看完就忘了最好
阿賴耶識是第八識,根據中國現存下來的法相宗,只有八識。而且五蘊是感覺器官造成的這個觀點是不恰當的。還是根據法相宗,人的感官認識要有外塵,還要相應的浮塵根也要完好,還要有相應的識配合才行,以上統稱18界。由上述那么多條件和合才會發生認識作用,如果缺少,就會有問題,所以你所謂的這個“我”是非常脆弱的。而且佛家的所謂“我”和一般語言上的“我”不是一個概念,不是單指人的個體那個自我,而是指某種恒常不變的東西。
阿賴耶識是稱為種子識,只有第7末那識才是你所謂的“我執”識,三藏法師玄奘以的經典里常有俱生我執,指的就是它。阿賴耶是不稱“我”的。
阿賴耶識是第八識。庵摩羅識才是第九識。五蘊只是阿賴耶識變現出來,所以說五蘊本空。佛學講無我,因為迷了,所以有我,而輪回六道,受苦不已。
“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
第一層“人的精神內沒有“自我”,五蘊中也沒有“自我””理解錯了,不是“自我”,而是一個不依賴內外因而獨立存在永恒不變的“我”是不存在的。
第二層“但是佛教中阿賴耶識怎么被稱為“我”呢?”,唯識宗有句名言““阿陀那識甚深細,一切種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為我。”,其中”阿陀那識“就是阿賴耶識的另一個翻譯名稱,這句話里已經明確的說,阿賴耶識的道理非常深奧,我(釋迦摩尼佛)對普通人不講的,怕他們聽不懂執著阿賴耶識就是自我。
第三層,”阿賴耶識是第九識,其中五蘊有是感覺器官造成的,這不自相矛盾嗎?“類似的佛教專有名詞很多,不能簡單的望文生義,下邊”從許昌vvbn“講得對呢,”阿賴耶識是第八識。庵摩羅識才是第九識。五蘊只是阿賴耶識變現出來,所以說五蘊本空。佛學講無我,因為迷了,所以有我,而輪回六道,受苦不已。“,五蘊啊,是阿賴耶識變化出來的境界,感覺器官造成的還沒有跳出色蘊的范圍,五蘊分為 色、受、想、行、識,具體要講的話,可能要八個小時左右能講清楚就算有水平了,不是字面上的意思,五感,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的感覺還只在色蘊的范圍以內,受蘊,既有身體感官傳達信號的問題,又有心理分別喜好的問題,想蘊,就更加深密了,不是我們平常說的思想,比思想這個詞不知道深進去多少倍了,行蘊也不是指行為,簡單說就像物理學的慣性一樣,識蘊,拿現代心理學來說,現代心理學研究的包括普通說的潛意識,還沒有跳出第六意識的范圍,而識蘊已經是第八意識的范圍了。
以上就是物理學走近阿賴耶識的全部內容,2013年11月9日,朱清時教授做客北京二環成賢街對面柴棒胡同27號的《松竹講壇》,做了一場名為“物理學走近阿賴耶識”的講座(阿賴耶識,阿賴耶為梵語alaya之音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