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白茶歷史?《中國茶樹品種志》記載福鼎大白茶和福鼎大毫茶栽培歷史:“福鼎大白茶又名白毛茶,簡稱福大。……產地及分布:原產福鼎市點頭鎮柏柳村,已有100多年栽培史。”“福鼎大毫茶簡稱大毫。那么,福鼎白茶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白茶的主要產區在福建,其中福鼎、政和、松溪、建陽等地都是非常出名的白茶產區。比如福鼎白茶,其歷史悠久,早在唐朝時期就有著相關記載,在2001年的時候,福鼎白茶被國家質監總局確認為“原產地域保護產品”,而福鼎點頭鎮的“福鼎大白茶”和“福鼎大毫茶”也被確認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
福鼎白茶的外形芽毫完整、滿身披毫、毫香清鮮、湯色黃綠清澈、滋味清淡回甘。因其成品茶多為芽頭,滿披白毫,如銀似雪而得名白茶。
福鼎白茶屬于微發酵茶,采摘后,不經殺青或揉捻,只經過曬或文火干燥后加工。萎凋至芽葉毫色銀白,葉色轉變為灰綠或深綠;葉緣自然干縮或垂卷,芽尖、嫩梗呈“翹尾”狀即可。
白茶福鼎茶產地位于中國福建省福鼎市。
福鼎市地處閩南地區,是中國著名的茶葉產區之一,也是福建省重要的經濟樞紐和文化名城。福鼎市茶業歷史悠久,素有“中國白茶之鄉”、“中國茶葉之鄉”的美譽。
福鼎市是白茶的主要產區之一,白茶是中國六大茶類之一,以芽葉完整、茶色銀白、湯色明亮清香而聞名于世。福鼎市的白茶種植面積廣闊,栽種品種豐富,有白牡丹、壽眉、白毫銀針等多個品種。福鼎白茶品質優良,色澤純正,口感清爽,香氣幽雅,受到國內外消費者的青睞。
福鼎市的白茶歷史悠久,已有上千年的種植歷史。福鼎白茶在唐代就被列為貢品,是皇室貴族的品飲佳品。在宋元明清時期,福鼎白茶的名聲日益擴大,成為中國茶文化寶庫中的瑰寶。
福鼎市白茶的種植、采摘和制作技術獨特,有著嚴格的制作工藝和標準。制作白茶需要精選茶葉,進行殺青、晾干、揉捻等多道工序,制作過程中講究時間、溫度和濕度等因素的掌控。福鼎市的白茶制作工藝獨到,使得福鼎白茶成為中國茶葉的珍品之一。
總之,福鼎市作為中國白茶的主要產地,擁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獨特的制作工藝,生產的白茶品質上乘,自成一家。任何熱愛茶文化、享受高品質茶葉的人都應該品嘗福鼎白茶,感受中國茶文化的精髓。
福鼎白茶的歷史
白茶是中國六大茶類之一(綠茶、青茶、白茶、黃茶、黑茶、紅茶) ,原產于 福建福鼎、政和、松溪等地。
白毫銀針 研究表明:
白牡丹
中國茶葉生產史上最早出現的是白茶,我國利用茶葉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 最初作藥用,由于茶樹萌發新芽有季節性,為了隨時都能喝到茶葉,便將采集的 幼嫩茶葉曬干收藏起來,這便是最早的白茶,也是茶葉加工的開端。 《茶經》的記載 唐代陸羽《茶經》中記載到:“《永嘉圖經》永嘉縣東三百里有白茶山。”我國 近代高等茶學教育事業創始人、著名茶學家、茶業教育家、制茶專家陳椽先生在 《茶業通史》指出:永嘉東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誤。南三百里是福建的福 鼎(唐為長溪縣轄區) ,系白茶原產地。1.宋代的白茶 宋朝宋徽宗(趙佶)在《大觀茶論》 (成書于 1107~1110“大觀”年間,書以年 號名)中,有一節專論白茶曰: “白茶,自為一種,與常茶不同。其條敷闡,其葉 瑩薄,林崖之間,偶然生出,雖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過四五家;生者,不過 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銙)而已。芽英不多,尤難蒸焙,湯火一失則已變而 為常品。須制造精微,運度得宜,則表里昭徹如玉之在璞,它無與倫也。淺焙亦 有之,但品不及。
中國茶葉商城網-茶葉門戶網
http://www.cymhw.com
福鼎大白茶原產于福鼎太姥山。據傳說,太姥山古名才山,堯帝時(公元前二三五八——二二五七年)有一老母在此居住,以種蘭為業,為人樂善好施,深得人心,并曾將其所種綠雪芽茶作為治療麻疹圣藥,救活很多小孩,人們感恩載德,把她奉為神明,稱她為太母,這座山也因此名為太母山。到漢武帝時,派遣了侍中東方朔到各地授封天下名山,于是太母山被封為天下三十六名山之首,并正式改名為太姥山,現今福鼎太姥山還留有相傳是太姥娘娘手植的福鼎大白茶原始母樹綠雪芽古茶樹、太姥娘娘發現綠雪芽的山洞和澆灌綠雪芽的丹井。距今150多年前(約1857年),有柏柳鄉竹欄頭村(現為點頭鎮過筧村竹欄頭自然村)陳煥把此茶移植家中繁育了福鼎大白茶。
福鼎大白茶樹高1.5—2米,幅寬1.6—2米,樹勢半開張,為小喬木型。分枝較密,節間尚長。樹皮灰色。葉橢圓形,先端漸尖并略下垂,基部稍鈍,葉緣略向上。通常大12×5.4厘米,長寬比平均為2.2。葉色黃綠、具光澤。側脈明顯,7—11對。鋸齒較整齊、明顯,27—38對。葉肉略厚,尚軟。一芽二葉長5.1厘米,百芽重23克。花型較大,雄蕊低于雌蕊,盛花期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花量多,結果率高,茶子大而飽滿。
關于福鼎茶業,我們可以從志書、古詩文中尋找蹤跡,從茶葉種類及其變遷中看到演變,從茶葉的貿易中看見興衰,從福鼎重要的茶人、茶行中了解過去,從民俗中感受茶葉的文化底蘊,以及從與茶業發展關聯性的人和事中再次讀懂福鼎的茶業發展。
清乾隆四年(1739年)從霞浦縣劃出望海、遙香、育仁、廉江四里獨立設縣;但據考古學家對境內新石器遺址的研究,認為早在五千多年前這片土地就有人類活動。這與相傳堯時太姥娘娘用白茶治小兒麻疹的傳說提供可能的現實條件。
古老白茶制法被認為是生曬的茶葉,也有學者認為最早出現的茶葉應當是白茶。福鼎有漫長的海岸線和港口,為茶葉對外貿易提供便利,茶葉進入貿易流通期,可追溯到明朝資本主義萌芽階段。
歷史上出現的茶葉種類很多,根據市場需求,不同時期,出現過古白茶,白毫銀針白茶,蓮心米和白毛猴綠茶,白琳工夫、紅茶標紅茶,平陽黃湯黃茶,茉莉花茶等。清朝至民國時期,廣商(廣東的茶商)、閩商(福州、泉州的茶商)在福鼎采購茶葉并運往廣州、福州、泉州等地,再銷往國外。
福鼎的白琳、桐山、店下、巽城、點頭涌現出一大批茶商、茶行,如邵維羨、梅伯珍、袁子卿、吳世和、廣泰、廣順、協和隆、喻秋記、張元記等,民國期間茶葉的繁榮引起了國內知名茶專家吳覺農、莊晚芳、陳椽、張天福的重視,促成了福鼎在新中國成立后就建有三個國營茶廠。
以上就是福鼎白茶歷史的全部內容,福鼎白茶的歷史白茶是中國六大茶類之一(綠茶、青茶、白茶、黃茶、黑茶、紅茶) ,原產于 福建福鼎、政和、松溪等地。白毫銀針 研究表明:白牡丹中國茶葉生產史上最早出現的是白茶,我國利用茶葉已有四千多年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