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海里最多的是什么 海洋生物最多的種類 海洋中數量最多的生物 海里最多的生物 海里最多的動物是什么
海洋中最多的生物是啥
海洋中最多的生物是啥,這個世界上是有很多海洋組成的,在海洋中幾乎到處都有生物,但不同的環境,存在的生物種類是不一樣的,下面一起來了解海洋中最多的生物是啥。
海洋中最多的生物是啥1
浮游生物泛指生活于水中而缺乏有效移動能力的漂流生物,其中分有浮游植物及浮游動物。
部分浮游生物具游動能力,但其游動速度往往比它自身所在的洋流流速來得緩慢,因而不能有效地在水中靈活游動。
浮游生物(plankton),在海洋、湖泊及河川等水域的生物中,自身完全沒有移動能力,或者有也非常弱,枝侍因而不能逆水流而動,而是浮在水面生活,這類生物總稱為浮游生物。
形態特征
浮游生物體型細小,大多數用肉眼看不見,懸浮在水層中且游動能力很差,主要受水流支配而移動的生物,稱浮游生物。
浮游生物
浮游生物是按其生活方式而劃分的一類生物群體,并非按物種劃分。
名稱由來
浮游生物的定義,主要是指它們的被動性運動,實際上也可以說是指用浮游生物網或水桶采集的水中生物。也有很多人直接采用原文plankton。
提出浮游生物一詞時是指全部浮游在水中的有機體,后來又專指在水中生活的生物,亦即指明為浮游的生物群落。與此相對應的,“浮游生物體”一詞則是專指每個浮游生物。
此外,為與浮游生物(Plankton)一詞相對應,1891年E.H.Haecker提出了“底棲植物”(水底植物,benthos,Nekton)一詞。
1896年C.Schrter和O.Kirchner提出了“漂浮植物”(pleuston)一詞。
1917年E.Naumann提出了“漂浮生物”一詞
1961年J.M.Peres提出了“海洋生物”(pelagos)一詞,這些名詞都是用于區別水生生物的生態群。
種類劃分
浮游生物多種多樣,特別是動物,幾乎可以見到全部動物類群:體型微小的原生動物、藻類,也包括某些甲殼類、軟體動物和某些動物的幼體。它們沒有或僅有羨搭州微弱的游泳能力。可分為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
按個體大小,浮游生物可兄蔽分為六類:
巨型浮游生物,大于1厘米,如海蜇;
大型浮游生物,5~10毫米,如大型橈足類、磷蝦類;
中型浮游生物,1~5毫米,如小型水母,橈足類;
小型浮游生物,50微米~1毫米,如硅藻、藍藻;
微型浮游生物,5~50微米,如甲藻,金藻;
超微型浮游生物,小于5微米,如細菌。
屬于植物的,以硅藻、鞭毛藻和藍藻居多,還有不少附著在懸浮物上的細菌。一般浮游生物是小型的,但也有傘徑長達2米的水母等。從形態上看,浮游生物為適應浮游,體表常有復雜的突起,或在體內貯存著大量的水、油滴、脂肪和氣體等。
海洋中最多的生物是啥2
海洋生物,生物學術語,是指海洋里有生命的物種,包括海洋動物、海洋植物、微生物及病毒等,其中海洋動物包括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
無脊椎動物包括各種螺類和貝類。脊椎動物包括各種魚類和大型海洋動物,如鯨魚,鯊魚等。
經過幾十年來海洋科技工作者的調查研究,已在我國管轄海域記錄到了20278 種海洋生物。這些海洋生物隸屬于5個生物界、44個生物門。其中動物界的種類最多(12794種),原核生物界最少(229種)。我國的海洋生物種類約占全世界海洋生物總種數的10%,數量占50%。
我國海域的海洋生物,按照分布情況大致可以分為水域海洋生物和灘涂海洋生物兩大類。在水域海洋生物中,魚類、頭足類(例如我們常吃的烏賊,也叫墨魚)和蝦、蟹類是最主要的海洋生物。其中以魚類的品種最多,數量最大,構成了水域海洋生物的`主體。
水域海洋生物種數的分布趨勢是南多北少,即南海的種類較多,而黃海、渤海的種類較少。根據最新的調查資料,分布在我國灘涂上的海洋生物種類共有1580多種。其中以軟體動物(也就是平常我們所說的貝類)最多,有513種,其次是海藻358種,甲殼類(主要是平常我們所說的蝦、蟹)308種,其他類群種類很少。我國沿海灘涂生物的種數與海域生物一樣,也是自北向南逐漸增多。
全世界的科學家正在進行一項空前的合作計劃,為所有的海洋生物進行鑒定和編寫名錄。海洋里到底有多少種生物?一項綜合全球海域數據的調查報告出爐了。已經的海洋魚類有15304種,最終預計海洋魚類大約有2萬種。而已知的海洋生物有21萬種,預計實際的數量則在這個數字的10倍以上,即210萬種。
科學家正在進行的這個計劃叫做海洋生物普查,預計要花上10年時間,至少需要花10億美元的經費,共有來自53個國家的300多位科學家參與到這個史無前例的合作計劃中來,讓世界上每一個角落的海洋科學家可以一起合作。從2000年開始,平均每星期就有3個新的海洋物種被發現。根據這個研究計劃的估計,大約還有5000種海洋魚類以及成千上萬種其他各式各樣的海洋生物還沒被發現。
這個普查計劃希望能夠評估各種海洋生物的多樣性、地理分布和數量,并且解釋上述情況如何隨著時間而改變。這個計劃有什么現實意義呢?海洋生物的普查可以找出目已經瀕危的生物以及重要的繁殖區域,可以幫助漁業管理機構發展出有效的連續經營策略。而隨著成千上萬的新種海洋生物被發現,科學家將開發出新的海洋藥物和工業化合物。
海洋生物普查科學委員會主席、美國路特葛斯大學的弗雷德里克·格拉塞爾說:“這是21世紀第一場偉大的發現之旅的開始。更重要的是,這是第一個全球性的努力,去測量海洋的各種生物,也讓我們知道我們應該做些什么去防止海洋生物繼續消失。”海洋至今依舊是未被探勘的領域,我們對于海洋孕育的生物所知極為有限。海洋生物普查首席科學家羅納爾德·多爾說:“海洋生物的多樣性不只是海洋狀況的重要指針,同時也是保護海洋環境的關鍵。”
海洋中最多的生物是啥3
海洋中幾乎到處都有生物,但不同的環境,生物群落的種類組成和結構,以及各種群數量、個體大小、形態、生理生化特性等都很不同。海洋生物分布的格局是與海洋環境相互作用、協調進化的。一般常按生活方式將海洋生物分為浮游生物、游泳動物和底棲生物3類。
浮游生物
無游泳能力或游泳能力弱,懸浮于水中隨水流移動,包括細菌、浮游植物(如硅藻、甲藻等)和浮游動物(如水母、腹足綱動物的翼足類、異足類,許多海洋動物的幼蟲等)。多數終生營浮游生活,稱為永久性浮游生物;少數種類僅于生活史的某個階段營浮游生活,稱為階段性浮游生物,如許多海洋動物的幼蟲;
也有些原非浮游生物,在浮游生物中被水流沖蕩而出,如某些低等甲殼類的介形類、漣蟲類等,稱為暫時性浮游生物。浮游植物只能生活在有光的水層;浮游動物則不然,有的可以生活在千米以下的深水中,而且多數能在水中作垂直移動。浮游生物一般體重輕(外殼重量輕、體內脂肪含量高,富有黏液)、沉降阻力大(身體相對面積大,體表多刺毛、突起,群體連成片)或者具有纖毛、鞭毛而有一定的運動能力。
游泳生物
指那些具有發達的運動器官而游泳能力強的動物。包括魚類、哺乳動物(如鯨、海豚、海豹)、爬行動物(如海蛇、海龜)、軟體動物(如烏賊、章魚)和一些大型蝦類(如對蝦、龍蝦)等,它們的游泳能力、速度和方式也有很大差異。有些種類能橫跨大洋作長距離的洄游,如金槍魚等;有的游泳很快,如劍魚每小時速度達70公里以上。
海鰻以整個身體彎曲擺動向前游動,烏賊和章魚則從漏斗口向外噴射水流以推動身體反向運動。它們有時生活在上層水域(如太平洋鯡魚),有的生活在中層或底層水域(如小黃魚、真鯛、牙鮭)。游泳動物除了有發達的游泳器官外,身體大多呈流線型,以減小阻力,提高游泳速度。
底棲生物
生活在海洋水域底部和不能長時間在水中游動的各種生物,包括底棲植物(幾乎全部大型藻類和紅樹等種子植物),底棲動物(海綿、腔腸、環節、線形、、甲殼、棘皮、脊椎等門類均有底棲種)。底棲生物按其與底質的關系,又可區分為底上、底內和底游3大生活類型;在岸邊還存在潮間帶生物。
海洋中最多的生物是浮游生物,泛指生活于水中而缺乏有效移動能力的漂流生物。浮游生物體型細小,大多數用肉眼看不見,且游動能力很差,主要受水流支配而移動。常見的浮游生物有海蜇、磷蝦、小型水母、硅藻、細菌等。在海洋或深湖里,浮游生物知笑棲手碼息在不同深度的水層中。但浮游植物要進行光合作用,只能分布在有光照的上層。
浮游生物是水域中其他生物生產力的基礎,由于它們分布廣,繁殖力強,是貝、蝦、魚類幼體的天然餌料。但有些浮游生物如藍藻、甲藻等若繁殖過搭薯含盛,可產生“湖靛”或“赤潮”,殺死經濟水產動物。
1.浮游生物2.藻類生物
3.魚類生物4.哺乳類生物
海洋浮游生物是海洋生物界的重要組成部分雹州之一,不源攔蔽但分布很廣,種衡耐類繁多,并且在數量上超過游泳動物和其它生物,它是海洋中最多的生物。
海洋種類最多的生物是浮游生物。
浮游生物泛指生活于水中而缺乏有效移動能力的漂流生物,其中分有浮游植物及浮游動物。
部分浮游生物具游動能力,但其游動速度往往比它自身所在的洋流流速來得緩慢,因而不能有效地在水中靈活游動。
浮游生物(plankton),在海洋、湖泊團掘及河川等水域的生物中,自身完全沒有移動能力,或者有也非常弱,因而不能逆水流而動,而是浮在水面生活,這類生物總稱為浮游生物。
【生態價值】
一、生態意義
硅藻和甲藻是大陸架區生產者的優勢種,其生產力是海洋生態其他生物生產力的基礎,某些甲藻能引起赤潮。浮游動物中的橈足類和磷蝦是永久性浮游生物,腔腸動物的浮浪幼蟲、蛇尾的長腕幼蟲和藤壺的無節幼蟲是暫時性浮游生物。磷蝦是魚類的主要餌料之一,南極海洋中的磷蝦數量最多。浮游動物屬消費者。有孔蟲類和放射蟲類的殼是海洋沉積物中一類重要的古生物化石,根據它們能確定地層的地質年代和沉積相,還能借助它們尋找沉積礦產和石油。浮游生物是水域中其他生物生產力的基礎,由于它們分布廣,繁殖力強,故可能成為未來世界的主要食源。
在浮游植物中,有的也是通過調節體內氣體的量而作垂直移動的。在水中,尤其是大湖泊和海洋中,光合作用幾乎都在真光層內進行的。具有光合作碧雹用的浮游生物,每年光合成量,整個海洋碳素估計可達250億噸(E.Steeman Nielsen.1960)或200億噸(J.H.Ryther,1969)。現存的浮游植物數量與浮游動物相比,在熱帶海洋中約為20倍,在寒帶海洋中約為10倍,在湖泊中一般比例較小,在營養貧瘠或含腐殖質多的湖泊中有時也會比浮游動物的數量小些。小型浮游動物作為水中食物鏈的基礎的一環而受到重視;同時,對于海洋而言,它們大規模地垂直移動具有把有機物向下層運輸的作用,受到了人們的重視。
二、科學價值
①可作為海流指示種,對探索海流流向有一定幫助。
②有孔蟲沉積物可作為勘探海底石油資源的一個標志。
③有些發光浮游生物(特別是夜光蟲)的大面積發光對海軍在夜間作戰不利,因發光可以暴露軍艦的航行路線。
④磷蝦類、管水母類等浮游動物大量密集在一起,形成聲散射層,可以阻礙或干擾聲波在水中的傳播。
⑤硅藻、放射蟲、有孔蟲和翼足類等死后外殼大量沉積在海底,成為海洋底質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生物性沉積物對研究海洋地質史和古代海洋環境有一定幫助。
⑥有些浮游生物因具有富集放射性同位素的能力,可以作為水域被放射性同位素污染的指標。此外,有些浮游生物也可作為污染的指示種。
⑦有些浮游動物(如海蜇、毛蝦等)是重要海產品。
由于在理論上和實踐上的重要性,浮游生物學日益受到各國生物學工作者和水產學工作者的重視。
三、漁業價值
浮游植物作為生產者是第一環節(也稱第 1營養級),植食性浮游動物攝食浮游植物,是第2環節。浮游生物是水域生產力 的基礎;浮游植物的產量(初級生產力)決定著植食性浮游動物的產量(次級生產力),而后者又決定著小型魚類的產量(3級生產力)和大型魚類的產量(終級生產力)。因此,漁獲量的大小基本上取決于浮游生物產量。
這個相互關系在海洋生態中尤其明顯。例如,漁獲量很高的中國舟山漁場就是處在不同水流(徑流和沿岸流)的交匯區,又受上升流(把下層營養鹽帶到光照層)的影響,營養鹽較豐富,這就導致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和生產力的提高。故浮游生物產量(特別是初級生產力)是形成漁場的基本條件,并可作為尋找漁場的一個標志。特別是一切幼魚和中、上層植食性魚類(如鯡魚、鮐魚、藍圓鲹、鱭魚等)的餌料基礎。它的數量和分布可作為探索上述魚類索餌洄游路線和尋找漁場的標志,對捕撈業有一定指導意義。
浮游生物作為貝、蝦、魚類幼體的天然餌料,它悔或帆的人工培養對養殖業也幫助很大。有些浮游生物如藍藻、甲藻等若繁殖過盛,可產生“湖靛”或“赤潮”,殺死經濟水產動物。
浮游生物。
海洋浮游生物 marine plankton 懸浮在水層中常隨水流移動的海洋生物。這類生物缺乏發達的運動器官,沒有或僅有微弱的游動能力;絕大多數個體很小,須在顯微鏡下才能看清其構造,只有個別種的個體甚大。
如北極霞水母(Cyanea arctica)最大直徑可達 2米;種類繁多,隸屬于植物界和動物界大多數門類;數量很大,分布較廣,幾乎世界各海域都有。1887年,德國浮游生物學家V.亨森首先采用"Plankton”一祥賀詞專指浮游生物。該詞來自希臘文, 意為漂泊流浪。
擴展資料:
按照浮游時間的長短,浮游生物可分3類:永久性浮游生物(Holoplankton),終生在水中浮游,大多數浮游生物屬于此類;階段性浮游生物(Meroplankton),其幼體營浮游生活,成體則營底棲生活或游泳生活;暫時性浮游生物(Tychoplankton),指一類非浮游生物僅因環境變化、生殖等原因,有時營短期的浮游生活,如一些底棲的介形類、糠蝦類。
對浮游生活的適應
浮游生物最重要的特點是能在水中保持懸浮狀態,具有多種多樣適應浮游生活的結構型擾和能力,主要有兩種類型。
擴大個體表面積或結成群體增加浮力
這類現象在浮游生物中很普遍。如六角網骨藻、角刺藻 (Chaeto-ceros)有細長的角毛;橈足類有細長、多毛的第一觸角和尾叉剛毛;龍蝦的葉狀幼體有扁平葉狀的頭胸部和細長分叉的胸足;等片藻、直鏈藻(謹租派Melosira)結成帶狀,海鏈藻(Thalassiosira)結成鏈狀,星桿藻(Asterionella)連成星狀等。
參考資料來源:-海洋浮游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