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人口?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人口總數為54,167萬人,新生力量迅猛增長,出生人口達到3,620萬人,死亡人口為1,619萬人,這一年的人口增長率達到了驚人的37.18%。這一時期,國家的快速重建與人口激增相互交織,奠定了后續人口發展的基礎。時間的車輪滾滾向前,人口數據如同歷史的脈搏。到了2002年,那么,中國歷史人口?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約公元前 2205一前2198年(夏禹時代)傳說有1350萬人
約公元前1115-前1079(西周成王時代)傳說有1371萬人
公元前684年(東周在三十三年)傳說有1184萬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估計2000萬人
公元2年(西漢元始二年〕 5959萬人
57年(東漢建武中元二年) 2100萬人
75年(東漢永平十八年) 3412萬人
88年(東漢章和二年) 4335萬人
105年(東漢元興元年) 5325萬人
122年(東漢延光四年) 4869萬人 140年(東漢永和五年) 4915萬人
136-141年(東漢永和中) 5386萬人
126-144年(東漢順帝時) 4915萬人
144年(東漢建康元年) 4973萬人
145年(東漢永嘉元年) 4952萬人
146年(東漢本初元年) 4756萬人
156年(東漢永壽二年) 5006萬人
157年(東漢永壽三年) 5648萬人
220-265年(三國時期) 767萬人(魏、蜀、吳人口相加)
280年(晉太康元年) 1616萬人
581--600年(隋開皇中)約4450萬人
607年(隋大業三年) 4601萬人
605--618年(隋大業中) 890萬戶,約合4450萬人
740年(唐開元二十八年) 4844萬人
755年(唐天寶十四年) 5291萬人
1080年(北宋元豐三年) 3330萬人
1110年(北宋大觀四年) 4673萬人
1195-1223年(金章宗明昌六年---南宋嘉定十六年) 7681萬人
1290年(元至元二十七年) 5883萬人
1393年(明洪武二十六年) 6054萬人
1403年(明永樂元年) 6659萬人
1491年(明弘治四年) 5328萬人
1578年(明萬歷六年) 6069萬人
1651年(清順治八年) 1063萬人
1656年(順治十三年) 1541萬人
1659年(順治十六年) 1900萬人
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 2034萬人
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 2041萬人
1700年(康熙三十九年) 2041萬人
1711年(康熙五十年) 2462萬人
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 2502萬人
1724年(雍正二年) 2611萬人
1726年(雍正四年) 2639萬人
1734年(雍正十二年) 2735萬人
1741年(乾隆六年) 14341萬人
1742年(乾隆七年) 15980萬人
1743年(乾隆八年) 16445萬人
1746年(乾隆十一年) 17189萬人
1751年(乾隆十六年) 18181萬人
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 19034萬人
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 20047萬人
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 21083萬人
1774年(乾隆三十九年) 22102萬人
1775年(乾隆四十年) 26456萬人
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 27086萬人
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 28182萬人
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 29110萬人
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 30148萬人
1793年(乾隆五十八年) 31049萬人
1805年(嘉慶十年) 33218萬人
1808年(嘉慶十三年) 35029萬人
1822年(道光二年) 37245萬人
1826年(道光六年) 38028萬人
1829年(道光九年) 39050萬人
1834年(道光十四年) 40100萬人
1839年(道光十九年) 41085萬人(湖南、福建、臺灣未計在內)
1840年(道光二十年) 41281萬人(湖南、福建未計在內)
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 42134萬人
1851年(咸豐元年) 43216萬人(湖南、福建、臺灣未計在內)
1910年(宣統二年)十八省人口,民政部統計是33118萬人,郵局調查是43842萬人
1911年(宣統三年〕 37767萬人(清朝最后一年)
1912年(民國元年) 35572萬人
1913年(民國二年) 43200萬人
1919年(民國八年) 42767萬人
1918-1919年(民國七至八年) 45265萬人
1920年(民國九年) 44715萬人
1921年(民國十年) 44338萬人
1922年(民國十一年) 44715萬人
1923年(民國十二年) 43609萬人
1924年(民國十三年) 40000萬人
1925年(民國十四年) 48550萬人
1926年(民國十五年) 48550萬人
1927年(民國十六年) 45778萬人
1928年(民國十七年) 45184萬人
1929年(民國十八年) 43893萬人
1933年(民國十九年) 44400萬人
1931年(民國二十年) 43893萬人
1932年(民國二十一年) 48830萬人
1933年(民國二十二年) 47353萬人
1934年(民國二十三年) 43586萬人
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 46215萬人
1936年(民國二十五年) 46136萬人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 43840萬人
1944年(國國三十三年) 46492萬人
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 46100萬人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 54877萬人
1950年 54682萬入 1951年 55748萬人
1952年 56891萬人
1953年6月30日24時 601938035人
1954年 59484萬人 1955年 60818萬人
1956年 62123萬人
1957年 65663萬人
1977年 80000萬人
1978年底 97523萬人
1982年7月 1031882511人
擴展資料:
據文獻記載和實際情況來看,中國成為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主要是下面兩個關鍵時代。
一、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人口數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時,秦朝的人口估計有3000萬或更多,但到西漢初大約只剩下1500萬至1800萬,至西漢末的公元2年增加到6000萬。王莽時到東漢初,總人口下降到3500萬。到東漢后期的永壽三年(157年)稍后,才重新突破6000萬。
從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到220年三國鼎立形成這個期間,人口損失估計達60%,僅存約2300萬。4世紀初的西晉約有3500萬。此后南北分裂,北方進入十六國時代,人口多次出現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統一后的大業五年(609年),才恢復到6000萬左右。
隋末的戰亂,造成人口降幅超過50%,到唐初僅有2500萬。至安史之亂前夕的755年,又增至約9000萬,達到新高峰。唐后期和五代的戰亂導致人口銳減,到960年宋朝初建時估計只有4000萬,其境內僅3000萬左右。
北宋時期人口持續增長,大觀四年(1100年)境內人口超過1億,遼(金)、西夏、大理等政權的人口合計也在1000萬以上。兩宋之際的戰亂使人口大幅度下降,但此后南宋和金的人口都有增長,至13世紀初,宋、金、西夏、大理及其他少數民族人口合計已超過1.2億。蒙古滅金和西夏造成空前浩劫,北方人口損失高達80%,僅剩1000余萬。
西漢時期。周代春秋戰國以來,中國人口始終世則告界第一,西漢時期,中國人口最多的時候為6300萬,同期世界人口1.7億,中國人口占比超37%,唐孫跡明朝時期,中國人口為8050萬,同期世界人口州敏2.2億,中國人口占世界比例為36%。
春秋戰國期間,到前230年時中原各國總人口達到約3000萬。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最終完成統一六國大業,之后持續不斷的領土擴張,到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全國總人口約3000萬。三國時期民戶人口加上帶甲將士和吏估計總人口有820-830萬人。
唐朝鼎盛時期約7475萬到8050萬口。960年的五代十國人口總為三千萬人。到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時,宋、金、西夏三國人口總數據估計達到一億三千六百萬人。1600年明朝人口峰值實際人口有大約160,000,000人。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上升到一億五千萬。
擴展資料:
中國古代人口增減:
東漢末年分三國,紛爭不停,自然戰爭不斷,而打仗總是要死人的,此時人口跌至2300萬就一點也不奇怪,而后歷經東西晉、南北朝,不停的南北分裂,人口當然大幅下降。
之后的人口數量一直也保持這樣一個趨勢,和平時期人口增加,戰爭時期人口減少,隋朝人口大約恢復至6000萬,而唐初為2400萬,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開創讓中國人口達到了第一個歷史高峰,安史之亂前,中國人口達到9000萬。
而后的五代十國的人口減少,到宋朝繁榮昌盛時人口增加,作為中國歷史上最繁榮富足的朝代,人口數量首次超過1個億。
中國各朝代總人口
夏朝:2400000人
商朝:8000000人 +
西周:14000000人 +
東周:12000000人 -
秦朝:30000000人 +
西漢:63000000人 +
東漢:56500000人 -
西晉:35000000人 -
東晉:17500000人 -
隋朝:46000000人 +
唐朝:80000000人 +
宋朝:126000000人 +
元朝:90000000人 -
明朝:250000000人 +
清朝:440000000人 +
以上就是中國歷史人口的全部內容,157年(東漢永壽三年) 5648萬人 220-265年(三國時期) 767萬人(魏、蜀、吳人口相加)280年(晉太康元年) 1616萬人 581--600年(隋開皇中)約4450萬人 607年(隋大業三年) 4601萬人 605--618年(隋大業中) 890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