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歷史? 那么,琵琶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曲笛
曲笛又叫“班笛”、“市笛”或“扎線笛”,是一種用于南方昆曲等戲曲的伴奏的樂器,因盛產(chǎn)于蘇州,故又有“蘇笛”之稱。管身粗而長,音色淳厚、圓潤、講究運氣的綿長,力度變化細致,常采用先放后收,一音三韻,悠揚委婉,演奏的曲調(diào)比較優(yōu)美、精致、華麗,具有濃厚的江南韻味。
2,三弦
三弦是我國傳統(tǒng)民族彈撥樂器。因張有三弦而得名。受不同地域、民族及文化風俗影響,三弦歷來有多種形制,大致可歸為大、小兩種三弦。20世紀50年代以后,一些樂器改良家和三弦演奏家在這兩種三弦基礎上進行改良,取得很大成功。
3,琵琶
琵琶,是彈撥樂器首座, 撥弦類弦鳴樂器。木制,音箱呈半梨形,上裝四弦,原先是用絲線,現(xiàn)多用鋼絲、鋼繩、尼龍制成。中國近代民族音樂史上有“海派”(浦東派)琵琶和“浙派”(平湖派)琵琶兩大流派。平湖派琵琶藝術對研究民族音樂史具有相當?shù)臍v史價值。
4,嗩吶
嗩吶的音色明亮,音量大,管身木制,呈圓錐形,上端裝有帶哨子的銅管,下端套著一個銅制的喇叭口(稱作碗),所以俗稱喇叭。
嗩吶發(fā)音高亢、嘹亮,過去多在民間的吹歌會、秧歌會、鼓樂班和地方曲藝、戲曲的伴奏中應用。經(jīng)過不斷發(fā)展,豐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現(xiàn)力,已成為一件具有特色的獨奏樂器,并用于民族樂隊合奏或戲曲、歌舞伴奏。
5,笙
笙,是中國傳統(tǒng)古老的吹奏樂器,它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樂器,并且對西洋樂器的發(fā)展曾經(jīng)起過積極的推動作用。
笙屬于簧片樂器族內(nèi)的吹孔簧鳴樂器類,是世界上現(xiàn)存大多數(shù)簧片樂器的鼻祖。發(fā)音清越、高雅,音質(zhì)柔和,歌唱性強,具有中國民間色彩。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曲笛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三弦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琵琶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嗩吶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笙
琵琶由歷史上的直項琵琶及曲項琵琶演變而來。
唐代是琵琶的發(fā)展高峰。>>
明清以來琵琶的發(fā)展。>>
歷史上的所謂琵琶,并不僅指具有梨形共鳴箱的曲項琵琶,而是多種彈撥樂器,形狀類似,大小有別,象現(xiàn)在的柳琴,月琴,阮等,都可說是琵琶類樂器。其名“琵”“琶”是根據(jù)演奏這些樂器的右手技法而來的。
琵琶又稱“批把”,最早見于史載的是漢代劉熙《釋名. 釋樂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因以為名也。”意即枇把是騎在馬上彈奏的樂器,向前彈出稱做批,向后挑進稱做把;根據(jù)它演奏的特點而命名為“批把”。在古代,敲、擊、彈、奏都稱為鼓。當時的游牧人騎在馬上好彈琵琶,因此為“馬上所鼓也”。大約在魏晉時期,正式稱為“琵琶”。
展開全部
琵琶 [ Pí pá ](英文:Lute, pipa)
被稱為“民樂之王”,“彈撥樂器之王”,“彈撥樂器首座”。 撥弦類弦鳴樂器。南北朝時由印度經(jīng)龜茲傳入內(nèi)地。木制。音箱呈半梨形,張四弦,頸與面板上設用以確定音位的“相”和“品”。演奏時豎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彈奏。是可獨奏、伴奏、合奏的重要民族樂器。
歷史上的所謂琵琶,并不僅指具有梨形共鳴箱的曲項琵琶,而是多種彈撥樂器,形狀類似,大小有別,象現(xiàn)在的柳琴,月琴,阮等,都可說是琵琶類樂器。其名“琵”、“琶”是根據(jù)演奏這些樂器的右手技法而來的。琵和琶原是兩種彈奏手法的名稱,琵是右手向前彈,琶是右手向后彈。琵琶是我國歷史悠久的主要彈撥樂器。經(jīng)歷代演奏者的改進,至今形制已經(jīng)趨于統(tǒng)一,成為六相二十四品的四弦琵琶。琵琶音域廣闊、演奏技巧為民族器樂之首,表現(xiàn)力更是民樂中最為豐富的樂器。演奏時左手各指按弦于相應品位處,右手戴賽璐珞(或玳瑁)假指甲撥弦發(fā)音。
中國十大古風樂器:
鼓:遠古時代就有了。
笙:古稱盧沙。
塤:中國最古老的吹奏樂器之一,大約有七千年的歷史。
琴:在古代,人的文化修養(yǎng)是用琴、棋、書、畫四方面的才能表現(xiàn)的,彈琴為四大才能之首。琴發(fā)明于伏羲時代。
瑟:傳說在夏代已經(jīng)有瑟了。
笛:近年來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文物中就有與我們今天的六孔笛十分相似的骨笛,距今已有七千年的歷史,應該說這是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最古老的樂器。
簫:歷史可以追根溯源到遠古時期。
編鐘:最早出現(xiàn)在商代。
二胡:又名“胡琴”,唐代已出現(xiàn)。
琵琶:最初的琵琶的形制跟現(xiàn)代琵琶不同,最主要的差別在于古代琵琶是圓形的,不同于現(xiàn)代梨形的琵琶。
歷史上的所謂琵琶,并不僅指具有梨形共鳴箱的曲項琵琶,而是多種彈撥樂器,形狀類似,大小有別,象現(xiàn)在的柳琴,月琴,阮等,都可說是琵琶類樂器。其名“琵”“琶”是根據(jù)演奏這些樂器的右手技法而來的。
琵琶又稱“批把”,最早見于史載的是漢代劉熙《釋名. 釋樂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因以為名也。”意即枇把是騎在馬上彈奏的樂器,向前彈出稱做批,向后挑進稱做把;根據(jù)它演奏的特點而命名為“批把”。在古代,敲、擊、彈、奏都稱為鼓。當時的游牧人騎在馬上好彈琵琶,因此為“馬上所鼓也”。大約在魏晉時期,正式稱為“琵琶”。
琵琶由歷史上的直項琵琶及曲項琵琶演變而來,據(jù)史料記載,直項琵琶在我國出現(xiàn)得較早,秦、漢時期的“秦漢子”,是直柄圓形共鳴箱的直項琵琶(共鳴箱兩面蒙皮),它是由秦末的弦鼗發(fā)展而來的。“阮咸”或“阮”是直柄木制圓形共鳴箱,四弦十二柱,豎抱用手彈奏的琵琶。晉代阮咸善奏此樂器,故以其名相稱,即今天的阮。
南北朝時,通過絲綢之路與西域進行文化交流,曲項琵琶由波斯經(jīng)今新疆傳入我國。曲項琵琶為四弦、四相(無柱)梨形,橫抱用撥子彈奏。它盛行于北朝,并在公元6世紀上半葉傳到南方長江流域一帶。
在隋唐九、十部樂中,曲項琵琶已成為主要樂器,對盛唐歌舞藝術的發(fā)展起了重要作用。從敦煌壁畫和云岡石刻中,仍能見到它在當時樂隊中的地位。
資料一:
彈弦樂器。劉熙的《釋名》稱其為“批把”:“批把本出于胡中,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卻曰把,象其鼓時,因以為名”。批把后改寫為琵琶。由此來看,琵琶是從象聲字而得。
約公元四世紀,有一種梨形音箱、曲頸、四柱(今謂相或品)、四弦,用撥子演奏的彈弦樂器由印度通過西域地區(qū)傳入北方,因其頭部向后彎曲,為區(qū)別于當時流傳的直頸圓形的秦琵琶,故名曲項琵琶。《隋書·音樂志》:“今曲項琵琶,豎頭箜篌之徒,并出自西域,非華夏舊器”。又因其經(jīng)過龜茲傳來,又稱龜茲琵琶、胡琵琶或胡琴。宋代以后逕稱琵琶。
至現(xiàn)代,舊式四相十品、十二品、十三品琵琶已基本不用,代之以六相十八品、二十四品、二十五品和二十八品琵琶。按十二平均律排列。琵琶背板用紫檀、紅木、花梨木制作,腹內(nèi)置兩條橫音梁和三個音柱,與面板相粘接。覆手用紅木、牛角、象牙或老竹制,內(nèi)側(cè)開出音孔,又稱“納音”。琴頭雕有壽字、樂字、蝙蝠、如意,鳳尾等樣式,有的嵌翡翠寶石。琴頸稱鳳頸,上接弦槽和山口,正面有相附屬,背面有鳳枕(又稱鳳凰臺)附屬。相用牛角、紅木或象牙制,品竹制,是音位的標志。全長約96厘米。
琵琶有十二種定弦法,常用定弦為 A、d、e、a 。六相二十八品的琵琶音域 A-g3。右手有彈、挑、夾彈、滾、雙彈、雙挑、分、勾、抹,摭、扣、拂、掃,輪、半輪等指法,左手有揉、吟、帶起、捺打、虛按、絞弦、泛音、推、挽、綽、注等技巧。可演奏多種和音、和弦。廣泛應用于民族樂隊和多種地方戲曲、曲藝伴奏。著名樂曲有《十面埋伏》、《霸王卸甲》、《漢陽月夜》、《陽春白雪》、《月兒高》, 協(xié)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等。
資料二:
琵和琶原是兩種彈奏手法的名稱,琵是右手向前彈,琶是右手向后彈。琵琶是我國歷史悠久的主要彈撥樂器。經(jīng)歷代演奏者的改進,至今形制已經(jīng)趨于統(tǒng)一,成為六相二十四品的四弦琵琶。琵琶音域廣闊、演奏技巧繁多,具有豐富的表現(xiàn)力。演奏時左手各指按弦于相應品位處,右手戴賽璐珞假指甲撥弦發(fā)音。
以上就是琵琶歷史的全部內(nèi)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