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機發展歷史?.那么,電視機發展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電視技術發展歷史回顧 1883年圣誕節,德國電氣工程師尼普柯夫用他發明的“尼普柯夫圓盤”使用機械掃描方法,作了首次發射圖像的實驗。每幅畫面有24行線,且圖像相當模糊。 1908年,英國肯培爾.斯文頓、俄國羅申克無提出電子掃描原理,奠定了近代電技術的理論基礎。 1923年,美籍蘇聯人茲瓦里金發明靜電積貯式攝像管。年發明電子掃書描式顯像管,這是近代電視攝像術的先驅。 1925年,英國約翰.洛奇.貝爾德,根據“尼普科夫圓盤”進行了新的研究工作,發明機械掃描式電視攝像機和接收機。當時畫面分辨率僅30行線,掃描器每秒只能5次掃過掃描區,畫面本身僅2英寸高,一英寸寬。在倫敦一家大商店向公眾作了表演。 1926年,貝爾德向英國報界作了一次播發和接收電視的表演。 1927——1929年,貝爾德通過電話電纜首次進行機電式電視試播;首次短波電視試驗;英國廣播公司開始長期連續播發電視節目。 1930年,實現電視圖像和聲音同時發播。 1931年,首次把影片搬上電視銀幕。 人們在倫敦通過電視欣賞了英國著名的地方賽馬會實況轉播。 美國發明了每秒種可以映出25幅圖像的電子管電視裝置。 1936年,英國廣播公司采用貝爾德機電式電視廣播,第一次播出了具有較高清晰度,步入實用階段的電視圖像。 1939年,美國無線電公司開始播送全電子式電視。瑞士菲普發明第一臺黑白電視投影機 。 1940年,美國古爾馬研制出機電式彩色電視系統。 1949年12月17日,開通使用第一條敷設在英國倫敦與蘇登.可爾菲爾特之間的電視電纜。 1951年,美國H.洛發明三槍蔭罩式彩色顯像管,洛倫期發明單槍式彩色顯像管。 1954年,美國得克薩期儀器公司研制出第一臺全晶體管電視接收機。 1966年,美國無線電公司研制出集成電路電視機。3年后又生產出具有電子調詣裝置的彩色電視接收機。 1972年,日本研制出彩色電視投影機。 1973年,數字技術用于電視廣播,實驗證明數字電視可用于衛星通信。 1976年,英國完成“電視文庫”系統的研究,用戶可以直接用電視機檢查新聞,書報或雜志。 1977年,英國研制出第一批攜帶式電視機。 1979年,世上第一個“有線電視”在倫敦開通。它是英國郵政局發明的。它能將計算機里的信息通過普通電話線傳送出去并顯示在用戶電視機屏幕上。 1981年,日本索尼公司研制出袖珍黑白電視機,液晶屏幕僅2.5英寸,由電池供電。 1984年,日本松下公司推出“宇宙電視”。該系統的畫面寬3.6米,高4.62米,相當于210英寸,可放置在大型卡車上,在大街和廣場等需要的地方播放。系統中采用了松下獨家研制的“高輝度彩色發光管”,即使是白天,在室外也能得到色彩鮮艷,明亮的圖像。 1985年3月17日,在日本舉行的筑波科學萬國博覽會上,索尼公司建造的超大屏幕彩色電視墻亮相。它位于中央廣場上,長40米、高25米,面積達1000平方米,整個建筑有14層樓房那么高。相當一臺1857英寸彩電。超大屏幕由36塊大型發光屏組成,每塊重1噸,厚1.8米 4行9作品共有45萬個彩色發光元件。通過其頂部安裝的攝像機,可以隨時顯示會場上的各種活動,并播放索尼公司的各種廣告性錄像。 1985年,英國電信公司(BT)推出綜合數字通信網絡。它向用戶提供話音、快速傳送圖表 、傳真、慢掃描電視終端等。 1991年11月25日,日本索尼公司的高清晰度電視開始試播:其掃描線為1125條,比目前的525條多出一倍,圖像質量提高了100%;畫面縱橫比改傳統的9:12為9:16,增強了觀賞者的現場感;平機視角從10度擴展到30度,映圖更有深度感;電視面像“畫素”從28萬個增加 為127萬個單位面積畫面的信息量一舉提高了近4倍……因此,觀看高清晰度電視的距離不是過去屏高的7倍而是3倍,且伴音逼真,采用4聲道高保真立體聲,富有感染力。 1995年,日本索尼公司推出超微型彩色電視接收機(即手掌式彩電),只有手掌一樣大小 ,重量為280克。具有揚聲器,也有耳機插孔,液晶顯示屏約5.5厘米,畫面看來雖小,但圖像清晰,其最明顯的特點是:以人的身體作天線來取得收視效果,看電視時將兩根引線套在脖子上,就能取得室外天線般的效果。 1996年,日本索尼公司推向市場“壁掛”式電視:其長度60厘米、寬38厘米,而厚度只有3.7厘米,重量僅1.7千克,猶如一幅壁畫。 我國在1958年9月2日,開始播送黑白電視,并建立了相應的電視工業。 1973年,開始試播彩色電視。
19世紀末,少數先驅者開始研究設計傳送圖像的技術。1904年,英國人貝爾威爾和德國人柯隆發明了一次電傳一張照片的電視技術,每傳一張照片需要10分鐘。1924年,英國和德國科學家幾乎同時運用機械掃描方式成功地傳出了靜止圖像。但有線機械電視傳播的距離和范圍非常有限,圖像也相當粗糙。
1923年,俄裔美國科學家茲沃里金申請到光電顯像管、電視發射器及電視接收器的專利,他首次采用全面性的“電子電視”發收系統,成為現代電視技術的先驅。電子技術在電視上的應用,使電視開始走出實驗室,進入公眾生活之中,1925年,英國科學家研制成功電視機。1928年,美國紐約31家廣播電臺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電視廣播試驗,由于顯像管技術尚未完全過關,整個試驗只持續了30分鐘,收看的電視機也只有十多臺,此舉宣告了作為社會公共事業的電視藝術的問世,是電視發展史上劃時代的事件。
1929年美國科學家伊夫斯在紐約和華盛頓之間播送50行的彩色電視圖像,發明了彩色電視機。1933年茲沃里金又研制成功可供電視攝像用的攝像管和顯像管。完成了使電由閬裼胂韻褳耆?繾踴?墓?蹋?鏈耍?執?縭酉低郴?境尚汀=裉斕縭由閿盎?偷縭詠郵盞某上裨?磧肫骶擼?褪歉?菟?姆⒚鞲慕??礎?
(2)電視藝術在英國、美國的發展:教材強調了20世紀30~40年代,電視藝術在英國和美國有了長足的發展。建議教師結合教材,適當補充資料即可。
1936年11月2日,英國廣播公司在倫敦郊外的亞歷山大宮,播出了一場頗具規模的歌舞節目,并首次開辦每天2小時的電視廣播。全倫敦只有200多臺收視電視機,但它標示著世界電視事業開始發跡。對當年柏林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報道,更是年輕的電視事業的一次大亮相。當時共使用了4臺攝像機拍攝比賽情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全電子攝像機。這臺機器體積龐大,它的一個1.6米焦距的鏡頭就重45公斤,長2.2米,被人們戲稱為電視大炮。此后,價格相當昂貴的電視在英國中上層家庭開始有所普及。1937年,該公司播映英王喬治五世的加冕大典時,英國已有5萬觀眾在觀看電視。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英國約有兩萬家庭擁有了電視機。
1939年4月30日,美國無線電公司通過帝國大廈屋頂的發射機,傳送了羅斯??偨y在世界博覽會上致開幕詞和紐約市市長帶領群眾游行的電視節目。成千上萬的人擁入百貨商店排隊觀看這個新鮮場面。二戰結束時,美國約有7000臺電視機。二戰前開辦電視的還有德國、法國、意大利等國。
(3)電視藝術的普及應用:建議教師從電視藝術普及的條件、時間及表現三方面把握教材。
聯系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結合本節整體教材指出電視藝術普及的條件:電子技術等方面的進步,社會巨大變化和人類新的精神需求及商業利潤的驅動。建議教師從電視機研制、電視轉播、電視節目制作三方面稍作補充,如:電視機經歷了從黑白到彩色,從電子管、晶體管電視迅速發展到集成電路電視,目前,電視正在向智能化、數字化和多用途化邁進;電視轉播也由衛星傳播到衛星直播。
表現:教材以美國和中國為例加以說明,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電視事業發展超過英國:從1949年到1951年,電視機數目從1百萬臺躍升為1千多萬臺,1960年全美電視臺高達780座,電視機近三千萬臺,約有87%的家庭擁有至少一臺電視機。同時期英國只有190萬臺電視機,法國3萬臺,加拿大2萬,日本4千臺。1993年底,美國98%的家庭擁有至少一臺電視機,其中99%為彩色電視機。
1958年,中國第一臺黑白電視機在天津誕生,同年,開始試播。當時,全國只有50多臺黑白電視機。1971年,全國已建有電視臺32座。21世紀初,中國大陸的電視覆蓋率高達94%。
簡史家用電器問世已有近百年歷史,美國被認為是家用電器的發祥地。1879年,美國t.a.愛迪生發明白熾燈,開創了家庭用電時代。美國電力工業的發展,為家用電器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20世紀初,美國e.理查森發明的電熨斗投放市場,受到普遍歡迎。電熨斗的廣泛使用改變了當時僅在夜間供電的傳統并促使其他家用電器相繼問世。因此,人們認為美國的家用電器工業發軔于電熨斗。1907年,具有現代產品雛型的吸塵器問世。1910年,電動洗衣機和壓縮機式家用電冰箱相繼問世。1914年電灶出現。1930年,房間空氣調節器問世。1937年,全自動洗衣機研制成功。從此,電氣類產品的產量迅速增長,品種不斷增加和更新。
19世紀末,愛迪生效應的發現和驗證電磁波存在的實驗,為電子學的誕生創造了條件。1895年,意大利g.馬爾可尼發明無線電報,促成了無線電話和無線電廣播的出現。1904年,英國j.a.弗萊明發明了二極電子管。1906年,美國l.d.福雷斯特發明具有放大能力的三極電子管。之后,四極管、五極管、更多極的電子管和復合管相繼問世。電子管作為第一代的電子器件,在晶體管發明以前的近半個世紀里,起過非常重要的作用。1919年,超外差式接收機問世,為收音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同年,第一個定時播發語言和音樂的無線電廣播電臺在英國建成,次年,在美國的匹茲堡又建成一座無線電廣播電臺。1923年和1924年,美國v.k.茲沃雷金相繼發明了攝像管和顯像管;1931年,他組裝成世界上第一個全電子電視系統。約在30年代末,英、美先后開始了試驗性的電視廣播,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電視廣播便在各國逐漸普及。1954年,美國采用ntsc制正式開始彩色電視廣播。1963年和1966年,聯邦德國、法國分別確定了兼容的pal和secam彩色電視制式。1898年丹麥人發明了磁性(鋼絲)錄音機,1935年德國通用電氣公司制成了磁帶錄音機,1963年荷蘭飛利浦公司發明了盒式磁帶,從此盒式磁帶錄音機很快普及。
人們通常把1925年10月2日蘇格蘭人約翰·洛吉·貝爾德(John Logie Baird)在倫敦的一次實驗中“掃描”出木偶的圖像看作是電視誕生的標志,他被稱做“電視之父”。但是,這種看法是有爭議的。因為,也是在那一年,美國人斯福羅金(Vladimir Zworykin)在西屋公司(Westinghouse)向他的老板展示了他的電視系統。 盡管時間相同,但約翰·洛吉·貝爾德(John Logie Baird)與斯福羅金(Vladimir Zworykin)的電視系統是有著很大差別的。史上將約翰·洛吉·貝爾德(John Logie Baird)的電視系統稱做機械式電視,而斯福羅金的系統則被稱為電子式電視。這種差別主要是因為傳輸和接收原理的不同。 電視的發展紛繁復雜。幾乎是同一個時期有許多人在做同樣的研究。 美國RCA1939年推出世界上第一臺黑白電視機,到1953年設定全美彩電標準以及1954年推出RCA彩色電視機。
最早是在英國出現的黑白無聲電視機,后來出現了有聲電視,再后來是出現了彩色的電視機,當時的彩色電視是用的專用頻率,沒有辦法和黑白電視兼容的,后來開發出來能兼容黑白電視的NTSC制式,由于受干擾比較大,后來出現了逐行倒相的PAL制,再后來出現了數字電視電視機。電視機內部最早是電子管的,后來是晶體管的,最后是集成電路的。
以上就是電視機發展歷史的全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