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中國書法有多少年歷史文化 中國書法演變順序正確的是 中國書法的發展史的簡介 中國書法的歷史簡介 七大書體的演變順序
不知何時,在學書法的很多人眼中總有一種這樣的看法,說楷書是書法的基礎。其實產生這種說法的原因有二,其一,入門便是以楷書入門,不同其他書體。其二,是對書法筆法的演變過程不了解。
其實書法的基礎是筆法,篆隸有篆隸之筆法,行草有行草之筆法,唐楷有唐楷之筆法,晉楷有晉楷之筆法,魏碑有魏碑之筆法,當你掌握了一門書體的筆法并且能熟練應用其結字規律的時候,才說明具備了這種書體的基礎。
將楷書練得好,并不意味著就具備了書寫其他書體的基礎,所以這種說法是站不住腳的。
在很多人的眼中,楷書僅限于唐楷,其實楷書豈止有唐楷而已?
楷書基本可以分為三個方向:
晉楷、魏碑、唐楷晉楷這三種楷書筆法不同,流變也不同,風格也大相異趣。
首先楷書的產生,是源于隸書的快寫,將筆畫中的波碟變為了平直的筆畫,將轉折處的圓筆變為悉信了方筆。
晉人的楷書傳說發源于王次仲,但王次仲并沒有留下作品傳世,但有史料可查,其通過鐘繇并經過了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改良,而成為晉楷之典范。其筆法乃是主要是“一搨直下”的用筆。
這種用筆方式被王羲之的后人智永和尚傳了下去,直到初唐時期的虞世南也是以這種筆法為主,所以唐朝虞世南的楷書是具備了唐楷意蘊的晉人筆法所做之楷書。這種筆法在傳承以及審美意趣上,屬于鐘繇、二王一路的筆法,我們同樣也稱之為晉楷。晉楷主要以小楷、中小楷為主,比如鐘繇的《二表》,王羲之的《孝女曹娥碑》、《黃庭經》、《東方朔畫贊》,虞永興公世南的《孔子廟堂碑》等等。
唐楷而唐楷則是將二王一路晉楷書風融匯貫通,并且結合了北碑銘石的用筆與結構特點,形成了一種以“方折鋪毫”為主的唐楷范式。主要代表人物是歐陽詢,其《九成宮醴泉銘》嚴謹整飭,結構奇險,堪稱唐楷之冠。從而也奠定了唐楷一個高峰,為后世之人所難及也。
而同時的褚遂良以及后面的薛稷諸人,便是以此筆法為主,從而奠定了中唐楷書的基礎。這里多說一句,顏真卿的楷書多以晉人筆法為主,并能很好地將大唐氣象所融合,從而高古端凝,從顏體入魏晉,也是深入晉唐的一種法門。
魏碑魏碑雄奇凝重,彪悍粗獷,與妍美飄逸的“南帖”風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其代表作是二爨碑,《爨寶子碑》與《爨龍顏碑》,質樸而純真,為后世之垂范。
魏碑的用筆兼具楷法與隸法,融合了篆籀用筆與方折用筆的特點,比如《張遷碑》,《鮮于璜碑》是將南北打通的兩個代表。
比如《爨龍顏碑》,我們可以稱之為“隸楷”,厚重高古,氣貫長虹,大限孝陸啟石刻之意趣。
另外還有被康南海最為推崇的《張猛龍碑》,已基本脫去隸意,以一種雄健的筆法鋪毫,古拙挺健,堪稱千古之極品,歐陽詢的楷書從中汲取頗多。
北碑中的精華之作,比如《鄭文公碑》,結構平穩,用筆波碟與方筆并行,也是隸書向楷書過度的一種極品。
總的來講,楷書從誕生的那一刻起,便不斷在變化。從王次仲到鐘繇是一變,從鐘繇到王羲之、王羲之父子是一變,再到唐朝諸家又是一變。
從初唐四家取法王羲之以及李北海之《龍藏寺碑》,形成了初唐的楷書風貌。
到了中唐時期,唐玄宗好肥腴,從而徐浩、顏真卿諸家登上了歷史舞臺。
元和之后,以沈傳師、柳公權為代表的痩勁風貌取代了顏魯公的豐腴之貌,從而又是一變。
認清了楷書這樣的流變,明白了筆法的流變的過程,也許就不會有人說楷書是書巧如法的基礎這樣的話了。
書法,在久遠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民族藝術,具有鮮明的特色和深厚的傳統,是中華民族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寶。
一般來說,書法分為篆隸楷行草五種書體,每一大類又可細分。
詳細了解各種書體間的區別與傳承,有助于理解書法藝術的深廣內涵,幫助初學者具體了解書法的演變與發展,為將來的書法創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篆書
篆字分為大篆、小篆兩種。
大篆
(1)甲骨文
是最早的文字,是(距今3千年)殷商時期,先民們預測兇吉禍福,記載占卜、祭祀等活動,刻在龜骨、獸骨上的文字。
(2)鐘鼎文
是在青銅器時代的商周,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又稱為金文,鐘代表樂器,鼎代表禮器。周宣王時有位姓籀的太史對當時的文字進行了整理。籀文就是指鐘鼎文,是真正的大篆。
(3)石鼓文
是戰國時代秦國刻石。石鼓共十個,形似鼓狀,今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館。
2. 小篆
早期文字處在初創階段,尤其是甲骨文還不規范,一個字有多種寫法,字中象形的成份較多,如其中的“馬”字。
秦始皇統一文字后,小篆的寫法就統一了。小篆字的結構成縱勢,布白對稱勻稱,用筆中鋒圓轉,線條粗細變化不大,具有遒勁、圓潤的美,被稱為玉箸篆,象玉質的筷子。
相傳在秦朝時篆字就有若干種。有鳥、蟲、蛇頭篆,這些篆書的起筆處畫有鳥、蟲、蛇頭的形狀。書法藝術不是具象的再現客觀事物,而是抽象的藝術。因此,這類書體只能在歷史上曇花一現,不能成為真正的書法藝術。就篆書的藝術而言鐘鼎文、石鼓文結構奇古,融入了先民質樸的美,更受后人所喜愛。周宣王時的《毛公鼎》上共有32行,497字的銘文,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此外,《大盂鼎》、《散氏盤》也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
(二)隸書
也叫“隸字”、“古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體。就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于書寫。分“秦隸”(也叫“古隸”)和“漢隸”(也叫“今隸”),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
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
隸書起源于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也有說法稱隸書起源于戰國時期。
隸書的起源——秦隸
秦始皇在“書同文”的過程中,命令李斯創立小篆后,也采納了程邈整理的隸書。漢朝的許慎在《說文解字》記錄了這段歷史:“……秦燒經書,滌蕩舊典,大發吏卒,興役戍,官獄職務繁,初為隸書,以趨約易”。由于作為文字的小篆書寫速度較慢,而隸書化圓轉為方折,提高了書寫效率。郭沫若用“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績,是在采宏旅隱用了隸書”來評價其重要性(《奴隸制時代·古代文字之辯正的發展》)
隸書基本是由篆書演化來的,主要將鎮逗篆書圓轉的筆劃改為方折,書寫速度更快,在木簡上用漆寫字很難畫出圓轉的筆劃。
隸書的繁盛——漢隸
西漢初期仍然沿用秦隸的風格,到新莽時期開始產生重大的變化,產生了點畫的波尾的寫法。到東漢時期,隸書產生了眾多風格,并留下大量石刻。《張遷碑》、《曹全碑》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隸書的第二次高峰
魏晉以后的書法,草書、行書、楷書迅速形成和發展,隸書雖然沒有被廢棄,但變化不多而出現了一個較長的沉寂期。
到了清代,在碑學復興浪潮中隸書再度受到重視,出現了鄭燮、金農等著名書法家,在繼承漢隸的基礎上加以創新。
隸書的演變——隸變
隸書的演變蔽廳過程稱為“隸變”,隸變承前啟后,對草書和楷書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隸書的名詞:古隸、今隸、秦隸、漢隸、佐書、八分、草隸、魏隸
隸書是相對于篆書而言的,隸書之名源于東漢。隸書的出現是中國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國的書法藝術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是漢字演變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奠定了楷書的基礎。隸書結體扁平、工整、精巧。到東漢時,撇、捺等點畫美化為向上挑起,輕重頓挫富有變化,具有書法藝術美。風格也趨多樣化,極具藝術欣賞的價值。
漢隸表現在帛畫、漆器、畫像、鈾鏡中精美絕倫。而在碑刻中更顯其寬博的氣勢和獨特的韻味。漢隸主要有兩大存在形式:石刻與簡牘。魏晉南北朝隸書大多雜以楷書筆法;唐朝隸書不乏徐浩等書家。宋元明三朝的隸書也難振漢隸雄風。直至清朝。漢隸才得以復蘇。鄧石如、何紹基等,別有建樹。
隸書的代表作品主要有:漢《張遷碑》、《曹全碑》、《禮器碑》、《史晨前后碑》、《乙瑛碑》、《石門頌》等。早在秦以前的竹簡上就有隸書的初形,經過長期演化,當漢代發明和運用紙張以后,書寫不再受窄長的竹木簡的限制,毛筆的性能得到充分的發揮,隸書突破了秦篆單一中鋒運筆,筆法很豐富,中鋒和側鋒,方筆和圓筆,藏鋒和露鋒各顯神通。筆畫具有波、磔之美,最有代表性的是“蠶頭”、“燕尾”的筆畫,這樣的線條標明當時的書家在觀念上是要破除整齊劃一的單調,求生動活潑的多樣。在字的結構上改變了小篆擬橫揚豎的趨勢,字勢向橫向伸展,成熟的漢隸在書法史上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把漢字的基本型態確立下來了。隸書的總體風格是嚴整壯闊而又舒展靈動。
(三)草書
草書:為書寫便捷而產生的一種字體。始于漢初。當時通用的是“草隸”,即潦草的隸書,后來逐漸發展,形成一種具有藝術價值的“章草”。漢未,張芝變革“章草”為“今草”,字的體勢一筆而成。唐代張旭、懷素又發展為筆勢連綿回繞,字形變化繁多的“ 狂草”。草書的特點是結構簡省、筆劃連綿。“大草”與“小草”相對稱,大草純用草法,難以辨認,張旭、懷素善此,其字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
草書分為章草、今草、狂草。
1. 章草的代表作有吳皇象《急就章》、《文武將隊帖》、晉索靖《月儀帖》
草書是早于楷書的書體,章草始于篆書向隸書演化的過程中,隸書對章草的影響大些,字體具隸書形式,字字區別,不相糾連;所以又把章草稱為草寫的隸書。章草的代表人物:漢代有史游、杜度、崔瑗、張芝、張旭、等人,三國有皇象、索靖等人。
2. 今草起于東漢末期,風格多樣,筆勢秀麗,今草的代表作很多,最有名的有,晉王羲之《十七帖》、唐朝孫過庭《書譜》等。
今草是從章草繁衍而來的。漢代張芝對創立今草起了很大作用,被稱為“草圣”。很可惜的是,現今沒有他的墨跡。“今草”之名,是晉代為了和章草相區別起的名。歷代很多書法名家都善今草,黃庭堅、趙孟、鮮于樞、祝允明、文征明、徐渭、張瑞圖、傅山、王鋒等書法大師都留下了許多墨寶。
草書筆畫省略,相互縈帶,便于快捷書寫,以符號代替偏旁部首,既具有法度的規范性,又具有極大的靈活性。是最善表達書者情感的書體。
3. 狂草最有名的有唐朝張旭《古詩四帖》、唐朝懷素《自敘帖》
狂草字的寫法和今草是一樣的,不同的是寫得狂放,連帶、省略更多,最能體現書者狂放的性情。史稱“顛張醉素”,是講張旭、懷素常在醉酒后,筆飛墨舞,其狂草線條流走飛動,結體險絕,謀篇奇特,尤如夏云變幻莫測,痛快淋漓。
清朝馮班《鈍印書要》談學草書法云:小草學獻之、大草學羲之,狂草學張旭不如學懷素。懷素的草字容易辨認,字跡清瘦見形,字字相連處亦落筆清晰易臨。張旭字形變化繁多,常一筆數字,隔行之間氣勢不斷,不易辨認,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
近常見隸書筆法中帶草筆飄逸之體,謂隸草,有些像章草,這與平時善寫隸書精熟有關,故書隸草能獨樹風格。也是書寫表演的一種手法。
行草有“草行”之說,書體中帶有許多楷法,即近于草書的行書。筆法比較流動,清朝劉熙載《書概》云:行書有“真行”、有“草行”。“真行”近似真書而縱于真,“草行”近于草書而斂于草。
(四)行書
介于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它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于辨認而產生的。筆勢不象草書那樣潦草,也不要求楷書那樣端正。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行書大約是在東漢末年產生的,行書是介于今草和楷書之間的一種字體,可以說是楷書的草化或草書的楷化。代表作最著名的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序》,前人以“龍跳天門,虎臥鳳閣”形容其字雄強俊秀,贊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唐顏真卿所書《祭侄稿》,寫得勁挺奔放,古人評之為“天下第二行書”。行書中帶有楷書或接近于楷書的稱為“行楷”,帶有草書或接近草書的則稱為“行草”。行楷中著名的代表作品是唐代李邕的《麓山寺碑》,暢達而腴潤。還有如宋代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的趙孟頫、鮮于樞、康里,明代的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王鐸,清代的何紹基等,都擅長行書或行草,有不少作品傳世。
分為行楷和行草。
行楷如:東晉王羲之《蘭亭序》現代見到的王羲之的很多書法碑帖,并不是他的原跡,多是由后人臨摹或集字而成的。王羲之的原跡多數隨葬在唐太宗墓中。唐李邕《麓山寺碑》、宋黃庭堅《松風閣詩》、宋米芾《苕溪詩卷》、元趙孟頫 《洛神賦》、明文征明《醉翁亭記》等。
2. 行草
如:晉王獻之《鴨頭丸帖》、《中秋帖》、唐顏真卿《祭侄稿帖》,行書是界于楷書和草書之間最適用的一種書體,接近于楷書的稱為行楷,接近于草書的稱為行草。行草是王獻之創立的書體,《鴨頭丸帖》是他行草的代表作。真跡現存于上海博物館。行書碑帖眾多。
(五)楷書
楷書又稱正書,或稱真書。其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東漢。楷書的名家很多,如“歐體”(歐陽詢)、“虞體”(虞世南)、“顏體”(顏真卿)、“柳體”(柳公權)、“趙體”(趙孟頫)等。
宋宣和書譜:“漢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隸字作楷書”認為楷書是由古隸演變而成的。據傳:“孔子墓上,子貢植的一株楷樹,枝干挺直而不屈曲。”楷書本筆畫簡爽,必須如楷樹之枝干也。
初期“楷書”,仍殘留極少的隸筆,結體略寬,橫畫長而直畫短,在傳世的魏晉帖中,如鍾繇的《宣示表》、《薦季直表》、王羲之的《樂毅論》《黃庭經》等,可為代表作。觀其特點,誠如翁方綱所說:“變隸書之波畫,加以點啄挑,仍存古隸之橫直”。
東晉以后,南北分裂,書法亦分為南北兩派。北派書體,帶著漢隸的遺型,筆法古拙勁正,而風格質樸方嚴,長于榜書,這就是所說的魏碑。南派書法,多疏放妍妙,長于尺牘。南北朝,因為地域差別,個人習性、書風迥然不同。北書剛強,南書蘊藉,各臻其妙,無分上下,而包世臣與康有為,卻極力推崇兩朝書,尤重北魏碑體。康氏舉十美,以強調魏碑的優點。
唐代的楷書,亦如唐代國勢的興盛局面,真所謂空前。書體成熟,書家輩出,在楷書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中唐的顏真卿、晚唐的柳公權,其楷書作品均為后世所重,奉為習字的模范。
古人學書法有這一種說法:“學書須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顏為法,中楷以歐為法,中楷既熟,然后斂為小楷,以鍾王為法”。然根據多年實驗研究結果表明:初學寫字,不宜先學太大的字,中楷比較適合。
初唐三大書法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的楷書,都最適宜作中楷的臨摹范本。
小楷:顧名思義,是楷書之小者,創始于三國魏時的鍾繇,他原是位隸書最杰出的權威大家,所作楷書的筆意,亦脫胎于漢隸,筆勢恍如飛鴻戲海,極生動之致。惟結體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仍存隸分的遺意,然已備盡楷法,實為正書之祖。到了東晉王羲之,將小楷書法更加以悉心鉆研,使之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國小楷書法優美的欣賞標準。
一般說來,寫小字與寫大字是大不相同的,其原則上是:寫大字要緊密無間,而寫小字必要使其寬綽有余。
寫小字的重心與筆畫的配合,則與大字無大差異。至于運筆,則略有不同。小字運筆要圓潤、娟秀、挺拔、整齊;大字要雄壯、厚重。大字下筆時用逆鋒(藏鋒),收筆時用回鋒;小字下筆時則不必用逆鋒,宜用尖鋒,收筆時宜用頓筆或提筆。譬如寫一橫,起筆處或尖而收筆處則圓;寫一豎,起筆或略頓,收筆則尖;撇筆則起筆或肥而收筆瘦:捺筆則起筆或瘦而收筆肥,同時也要向左向右略作弧形,筆畫生動而有情致;點欲尖而圓,挑欲尖而銳,彎欲內方而外圓,鉤半曲半直。運筆靈活多變,莫可限定。尤其是整篇字,要筆筆不同,而又協調一致,一行字寫出來,錯落有致,卻又一直在一條線上,如是則行氣自然貫串,望之如串串珍珠項鏈,神采飛揚。
小楷字帖甚多,傳世的墨拓中,要以晉唐小楷的聲名最為顯赫。其中通常包括了魏時鍾繇的《宣示帖》《薦季直表》,東晉王羲之的《樂毅論》《曹娥碑》《黃庭經》王獻之的《洛神賦十三行》、唐鐘紹京的《靈飛經》等。還有元趙孟頫、明王寵、祝允明等小楷作品的墨跡影印本也是非常好的范本。
鍾繇書法,具古樸風格,惟傳世作品《宣示表》《薦季直表》,無一確實者,多為后人傳模或臨作。欣賞好的摹拓本,可以想像其古雅書風。
大楷:一般情況下,人們把一寸以上、數寸以下見方的真書稱為大楷。較此更大的真書大字被稱為“榜書”、“擘窠書”。根據歷代書法家積累的經驗,學習書法應先寫大楷,作基本練習。掌握好大楷的點畫、結構、布白,做到點畫準確精到,結構疏密得當,則退而寫小楷可做到結體寬綽開張,點畫規矩清楚;進而學榜書則能結密無間而氣魄宏闊,不致渙散無神。
楷書是最晚形成的字體,始于漢末。漢鐘繇《宣示表》、鐘繇《薦季直表》、北魏《張猛龍碑》、晉《爨寶子碑》、晉王羲之《樂毅論》、晉王羲之《黃庭經》。關于黃庭經,有一段傳說:山陰一道士知王羲之愛鵝,以白鵝換《黃庭經》,所以此帖又稱《換鵝帖》。晉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南朝《爨龍顏碑》、唐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唐顏真卿《勤禮碑》、唐柳公權《神策軍碑》《玄秘塔碑》。鐘繇對創立楷書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鐘的真跡,早已失傳,《宣示表》是晉唐人臨摹的。用筆質樸渾厚,雍容自然。體勢尚存隸意。
魏碑和《爨寶子碑》、《爨龍顏碑》都屬早期的楷書,以方筆為主,開雄強古樸之風。
楷書到晉代就完美了。唐朝將楷書規范化,唐楷法度嚴謹,結字端莊。端莊并非橫平豎直的呆板,細心的欣賞者可以看到書者微妙而又協調的變化。如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潛藏豐富的內涵。
中國的書法藝術開始于漢字的產生階段,書法藝術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畫符號--象形文字或圖畫文字。書法的演變一般是指書法字體的演變。一般說來魏晉時期既是書體的終結期,又是書法技法的集成大期。
中國書法歷史悠久,書體沿革流變,書法藝術異采迷人。從甲骨文饑轎閉、金文演變而為大篆、小篆、隸書,至東漢、魏、晉的草書、楷書、行書諸體,書法一直散發著獨特的藝術魅力。
秦始皇統一國家后,丞相李斯主持統一全國文字,這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一偉大功績。秦統一后的文字稱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而來。
公元前206年,漢朝建立,隸書受到帝王重視,發展成熟,史稱漢隸。漢字由篆變隸,從此,漢字至今沒有太大爛裂的變化,史稱漢字隸變。魏晉南北朝是書法藝術的頂峰,晉代以王羲之為代表,書家就有198人。隋唐是書法藝術的極盛時期,唐楷有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為代表。
宋代有新意盎然的行書宋四家,即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趙孟頫的趙體,可與唐代歐、顏、柳并稱四大楷體。明清書家很多,書體均有發展。
擴展資料帆宴
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而且在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獨放異采。漢字在漫長的演變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繼承等重要的社會作用, 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造型藝術。
近代經過考證,關于中國文字起源,一般認為在距今約5000、6000年左右中國黃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時期”,已經創造了文字。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繩汕仰韶村發現而得名的。近40余年,又陸續有許多發現。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來有三大類型,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漢字則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表意文字。
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實物畫出來。不過畫圖更趨于簡單化、抽象化,成為突出實物特點的一種符號,代表一定的意義,有一定的讀音……
我們的漢字,從圖畫、符號到創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隸、楷、行、草,各種形體逐漸形成。在書寫應用漢字的過程中,逐漸產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獨一的、可以獨立門類的書法藝術。
參考資料來源:-書法
自從有了文字,就有了書法。書法是中國 藝術的基本特征,統領著中國美術和其他門類, 被列為中國藝術之首。當把書法與繪畫并提時, 又將書法擺在繪畫前面,稱為“書畫”,如“書 畫同源”、“琴棋書畫”等。
中國書法藝術茄笑沖的發展經歷了兩個階段。魏 晉以前是自發顫殲階段,魏晉時期開始進入自覺階 段。從此,書法的審美功能超過其實升纖用意義, 成為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一種藝術形式。
篆書
中國文字始于甲骨文,這些刻在龜f獸骨 上的文字就已具備中國書法藝術的基本要素: 用筆、結構、章法等。殷周時期,鑄刻在鐘鼎 彝器上的銘文即金文,又稱“鐘鼎文”,在當時 廣泛流行。秦始皇大二統后,統稱為“小篆”,
也稱“秦篆”
一種規范化的文書通用
字體。后來出現了“隸書”
“秦隸”
據傳是秦書法家程邈于獄中整理而成。秦隸的出現, 是我國文字史乃至書法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 逐漸成為占統治地位的書體。
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而且在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獨放異采。漢字在漫長的演變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繼承等重要的社會作用, 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造型藝術。 近代經過考證,關于中國文字起源,一般認為在距今約5000、6000年左右中國黃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時期",已經創造了文字。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繩汕仰韶村發現而得名的。近40余年,又陸續有許多發現。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來有三大類型,即表形橘漏文字;首大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漢字則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表意文字。 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實物畫出來。不過畫圖更趨于簡單化、抽象化,成為突出實物特點的一種符號,代表一定的意義,有一定的讀音…… 我們的漢字,從圖畫、符號到創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隸、楷、行、草,各 種形體逐漸形成。在書寫應用漢字的過程中,逐漸產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獨一的、可以獨立門類的書法藝術。
中國的書法藝術來開始于漢字的產生階段,"聲不能傳于異地,留于異時,于是乎文字生。 文字者,所以為意與聲之跡。"因此,產生了文字。書法藝術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 刻畫符號--象形文字或圖畫文字。
漢字的刻畫符號,首先出現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畫符號只表示一個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沒有 確切的含義。
距今八千多年前,黃河流域出現了磁山、斐李崗文化,在斐李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較多 的符號,這種符號,是先圓芹爛民們的交際功能、記事功能與圖案裝飾功能的混沌結合,這些雖不是真 正的漢字,但確是漢字的雛形。
緊接著距今約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半坡遺址,出土了有一些類似文字的簡單刻畫的彩陶。這些符號已區別于花紋圖案,把漢文字的發展又向前推進了一步。這可以說是中國文字的起源。
接著有二里頭文化和二里崗文化。二里頭文化考古發掘中發現有刻畫記號的陶片,其記號共 有二十四種,有的類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單個獨立的字。二里崗文化已發現有文字制度。這里 曾發現過三個有字的骨頭,兩件各一個字,一件十個字,似為練習刻字而刻。這使得文明向前又 邁進了一大步。
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種模仿的本能,用于形象某個具體事物。它盡管簡單而又混沌,但它 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審美情趣。這種簡單的文字因此可以稱之為史前的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