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詩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嗎 詩經相關知識簡介 詩經距離現在多少年 詩經記錄了幾百年的歷史 詩經是距今3000年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距今已經有3000年左右的歷史。《詩經》約在公元前六世紀中葉編纂成書,據說是由儒家創始人孔子編定的。它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作品三百零五篇,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都因音樂得名。
《詩經》是以抒情詩為主流的。除了《大雅慧檔》中的史詩和《小雅》、《國風》中的個別篇章外,《詩經》中幾乎完全是抒情詩。而且,從詩歌藝術的成熟程度來看,抒情詩所達到的水準,也明顯高于敘事詩。
擴展資料
《詩經》在總體上,具有顯著的政治與道德色彩。無論是主要產生于社會戚談上層的大、前仔亂小《雅》,還是主要產生于民間的《國風》,都有相當數量的詩歌,密切聯系時事政治,批判統治者的舉措失當和道德敗壞。
其意義雖主要在于要求維護合理合度的統治,給予人民以較為寬松、可以維持生存的條件,但這對于社會的發展,當然是有價值的。關心社會政治與道德,敢于對統治階層中的腐敗現象提出批判,應該說是《詩經》的優秀之處。
參考資料來源:-詩經
這個鎮鏈沒法兒準確地說,只能大概估計。
因為所謂《詩經》,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當代流行歌曲歌詞匯總手冊。
其中收錄的先民詩歌亂乎從西周就開始了,成書大概在春秋戰國期間,并且不斷嘩旅悉收錄、添加、整理、剔除。
成書約在2550年前,最早收錄的詩距今已有3000多年.
這個沒法兒準確地說,只能大概估計。
因為所謂《詩清旅經》,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當代流行歌曲歌詞匯總手冊。
其中收錄的先民詩歌從西周就開始了,成書大概在春秋戰國期間,并且不斷收錄、亮含添加、整理、剔除。
到現在,
大約兩千三五百年左敬正笑右的歷史是有的。
《詩經》收集整理了從西周到春秋中期的詩歌,其中最早的詩歌距今有3000年左右的歷史,《詩經》成書至今有2500年左右的歷史;《詩經》現存305篇,穗轎穗分為《風》(160篇)、《雅》(105篇)、《頌》(40篇)三部分。
《風》(160篇):《周南》11篇、《召南》14篇、《邶風》19篇、《鄘風》10篇、《衛風》10篇、《王風》10篇、《鄭風》21篇、《齊風》11篇、帆模《魏風》7篇、《唐風》10篇、《秦風》10篇、《陳風》10篇、《檜風》4篇、《曹風猜卜》4篇、《豳風》7篇;
《雅》(105篇):《大雅》31篇、《小雅》74篇;
《頌》(40篇):《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
《詩經·國風·周南》中的名篇《關雎》: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詩經》約在公元前六世紀中葉編纂成書,據說是由儒家創始人孔子編定的。它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作品三百零五篇,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都因音樂得名。“風”是地方樂調,收錄當時十五國的民歌;“雅”分大、小雅,多為貴族所作的樂章;“頌”是用于宗廟祭祀的樂歌。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是中華民族的瑰寶。《詩經》原本叫《詩》,共有詩歌305首(另外還有6篇有題目無內容,即有目無辭,稱為笙詩),因此又稱“詩三百”。從漢朝漢武啟鄭蔽帝起儒家將其奉為經典,因此稱為《詩經》。漢朝毛亨、毛萇曾注釋《詩經》,因此又稱《毛詩》。《詩經》中的詩的作者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
《詩經》所錄詩歌多來自民間,據說,周朝設有專門的采詩官,采集民歌,以體察民俗風情、政治得失。《詩經》中大部分詩歌都出于此。另一部分則為公卿、士大夫向周天子所現之詩,歌功頌德、粉飾太平。其中,部分詩歌曾有人考證其作者,有臆斷者,有有理有據者,不過不很重要。至于《詩經》編撰者,有以為周公者,現在看來無法成立。另有孔子刪詩的說法,也沒有說服力。
《詩經》所錄詩歌時間跨度叢頌長,從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直至春秋中葉(公元前6世紀)500多年的社會生活,涵蓋地域廣泛,黃河以北直至江漢流域的都有。漢時,先有魯、齊、韓三家時,立于學官,后有《毛詩》。《毛詩》盛行后,齊、魯韓三家詩先后亡佚。歷代解《詩經》者頗多,較好的有宋朱熹《詩集傳》、清王夫之《詩經俾疏》、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王先慊《詩三家義集疏》等。
《詩經》存三百零五篇,分《風》、《雅》、《頌》三部分。《風》有十五國風,是出自各地的民歌,這一部分文學成就最高,有對悄州愛情、勞動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懷故土、思征人及反壓迫、反欺凌的怨嘆與憤怒。《雅》分《大雅》、《小雅》,多為貴族祭祀之詩歌,祈豐年、頌祖德。是西畿正音。《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頌》則為宗廟祭祀之詩歌。《雅》、《頌》中的詩歌,對于我們考察早期歷史、宗教與社會有很大價值。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并教育弟子、孩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標準。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后來,《詩經》被儒家奉為經典,成為《六經》(包括《詩》、《書》、《禮》、《樂》、《易》、《春秋》)及《五經》(無《樂》)之一。
《詩經》作品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黃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肅的一部分,北到河北省西南,東到山東,南到江漢流域。
成書過程
《詩經》中最早的作品大約成于西周初期,根據《尚書》上所說,《豳風·鴟鸮》為周公姬旦所作。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時期中葉,據鄭玄《詩譜序》,是《陳風·株林》,跨越了大約6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