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武漢長江大橋發(fā)展史 武漢長江大橋背后的故事簡介 武漢長江大橋詳細介紹 武漢長江大橋美景描寫 中國最早的長江大橋
武漢長江大橋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qū)蛇山和漢陽龜山之間,是萬里長江上的第一座大橋,也是新中國成立后在長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公鐵兩用橋,被稱為“萬里長江第一橋”。武漢長江大橋建成伊始即成為武漢市的標志性建筑。
武漢長江大橋是蘇聯(lián)援華156項工程之一,于1955年9月動工,1957年10月15日正式通車。全長約1670米,上層為公路橋(107國道),下層為雙線鐵路橋(京廣鐵路),橋身共有8墩9孔,每孔跨度為128米,橋下可通萬噸巨輪,8個橋墩除第7墩外,其它都采用“大型管柱鉆孔陸粗法”,這是由中國首創(chuàng)的新型施工方法。
武漢長江大橋將武漢三鎮(zhèn)連為一體,極大地促進了武漢的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同時,大橋將被長江分隔的京漢鐵路和粵漢鐵旁橋路連為一體,從而形成運悉猛了完整的京廣鐵路,對促進中國南北經(jīng)濟的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56年6月毛澤東在《水調歌頭·游泳》中題寫的“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正是對武漢長江大橋溝通中國南北交通這一重要作用的真實寫照。作為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主要成就,大橋圖案入選1962年4月發(fā)行的第三套人民幣,成為新中國國家建設的重要標志。
武漢長江大橋是中國著名的旅游景點之一。2013年5月3日,武漢長江大橋成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6年9月,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筑遺產(chǎn)”名錄。
2017年10月15日,武漢長江大橋迎來通車60周年。
2018年1月,入選中國第一批工業(yè)遺產(chǎn)保護名錄。
中國歷史上第一座長江大橋是武漢長江大橋。
武漢長江大橋于1955年9月1日動工興建;于1957年7月1日完成主橋合龍工程;于1957年10月15日通車運營。
武漢長江大橋西起楚琴立交,上跨長江水道,東至中山路;線路全長1670米,主橋全長1156米;上笑空層橋面為雙向四車道城市主干道,設計速度100千米/小時,下層為雙線鐵軌。
1956年夏天,毛澤東來到武漢,第一次橫渡長江,面對初現(xiàn)輪廓的萬里長江第一橋——武漢長江大橋,即興寫下《水調歌頭·游泳》,詩扒升陵中“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表達了對武漢長江大橋的由衷贊美。
1957年10月1日,中國人民郵政局發(fā)行紀43《武漢長江大橋》紀念郵票1套2枚,這是新中國第一套以橋梁為主題的郵票,成為全國郵迷渴望親臨現(xiàn)場觀賞的一處美景。
1957年,為慶祝武漢長江大橋的建成,由鐵路部大橋工程局,武漢大橋工程局,鐵道部勘測設計院聯(lián)合發(fā)行一套武漢長江大橋建春戚成紀念章。紀念章為銅質。
1957年武漢螞世此長江大橋建成通車,具體通車時間為1957年10月15日。武漢長江大橋在1955年9月1日開工建造,于1957年7月1日正式建成。武漢長江大橋,并不是長江第一條興建的橋,而是第一條興建的公鐵兩用橋。
武漢長江大橋簡介
武漢長江大橋(Wuhan Yangtze River Bridge),是中國湖北省武漢市境內連接漢陽區(qū)與武昌區(qū)的過江通道,位于長江水道之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修建的第一座公鐵兩用的長江大橋,也是武漢市重要的歷史標志性建筑之一,素有“萬里長江第一橋”美譽。
武漢長江大橋西起楚琴立交,上跨長江水道,東至中山路;線路全長1670.4米,主橋全長1155.5米;上層橋面為雙向四車道城市主干道返笑,設計速度100千米/小時,下層為雙線鐵軌,設計速度160千米/小時;總投資額為1.38億人民幣。
橋梁位置
武漢長江大橋位于中國湖北省武漢市,位于長江水道之上,連接漢陽區(qū)與武昌區(qū),南距上游鸚鵡洲長江大橋約2千米,北距下游武漢長江隧道約7千米;該橋西起漢陽區(qū)楚琴立交,上跨晴川大道以及長江水道,東至武昌區(qū)沿武珞路至中山路;其中,西岸悶迅沿途線路為龜山南路,東岸沿途線路為武珞路。
分類:社會/文化 >> 歷史話題
解析:
武漢長江大橋是新中國修建的第一座鐵路公路兩用橋。鐵路橋在下層,長
1315.18米,雙線間距4.1米御舉,兩側人行道各寬2.25米。公路橋在上層,長1670米,車行道寬18米,兩側人行道各寬2.25米。正橋長1158.8米。兩岸各有鋼筋混凝土引橋,正橋和引橋連接處有橋頭堡。
武漢長江大橋是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重點建設工程之一,規(guī)模宏大,技術復雜,是近代科學技術在大橋建設上的創(chuàng)舉。1950年開始測量鉆探工作,
1953年2月18日, *** 主席親自聽取了關于大橋建設的匯報,并視察了大橋橋址。1953年5月完成了初步設計。1954年1月21日,周恩來總理親自主持政務院會議,討論通過了《關于修建武漢長江大橋的決議》。
1954年5月到1955年1月,又反復進行了地質勘探工作,確定了以管柱鉆孔法修建基礎的方案,并進行了半年的試驗工作,完成了技術設計。這個方案在1955年7月經(jīng)中國 *** 批準以后,1955年9月大橋正橋建設正式開工鎮(zhèn)告碧。工程共用混凝土91500立方米,安裝鋼梁和鑄鋼支座21936噸,投資1.37億元。
1957年9月25日大橋全部建成,1957年10月15日通車。武漢長江大橋的通車,對中國國民經(jīng)濟的發(fā)展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大橋將京漢鐵路和粵漢鐵路銜接了起來,將武漢三鎮(zhèn)聯(lián)成了一體,使中國南北地區(qū)的鐵路網(wǎng)和公路網(wǎng)聯(lián)成了一個整體,建立了中國南北友喚地區(qū)可靠的和經(jīng)常的聯(lián)系。
主設計師是蘇聯(lián)專家。
從武漢長江大橋歷史可以看出,武漢長江大橋是誰設計建造的。請看: 1913年——北京大學德籍教授喬治·米勒在當時川漢鐵路督辦詹天佑的支持下,帶領北京大學土木科畢業(yè)生13人,作“武漢紀念橋”的計劃和測量,提出了自龜山與蛇山間的橋址線及橋式3種,均為公鐵兩用橋。這是在武漢修建現(xiàn)代化橋梁的第一次設想。 1919年——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也具體提出在武漢建設長江大橋的設想。此后的數(shù)十年間,華德爾(美國人)、茅以升、羅英、李文驥、梅日易春等一批又一批中外橋梁專家及國人均對萬里長江第一橋傾注了無限激情,然而這一夢想在舊中國始終未能實現(xiàn)。 1934年——茅以升主持的錢塘江橋工處又對長江大橋的橋址作測量鉆探,并請駐華莫利納森德森工程顧問團擬定又一建橋計劃:橋址在武昌黃鶴樓到漢陽蓮花湖北劉家橋碼頭,橋長1932米,設兩臺7墩8孔,6、7號墩間主跨237.74米,以拱形鋼梁架設于6、7兩墩之上;橋面一層,公路鐵路并列;橋下在最高洪水位時凈高30米,可通航最大江輪;在漢江上分設鐵路橋和公路橋,工期4年。這兩個計劃均給后人建橋以啟示。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決定修建武漢長江大橋。 1950年——政務院責成鐵道部進行勘測和設計。(1950年,王序森擔當了武漢長江大橋鋼梁設計組組長。在開國之初修建這一技術復雜的浩大工程缺乏經(jīng)驗,請了蘇聯(lián)專家作技術援助,而王序森過去所習慣的美國橋梁標準與蘇聯(lián)的有較大差異,在接受蘇聯(lián)橋梁規(guī)范研討任務后,友隱他刻苦自學了俄文,很快能以閱讀俄文專業(yè)書籍,對比美蘇技術標準,貫通了兩者的聯(lián)系和不同,這就便于在理論原則基礎上理解和執(zhí)行蘇聯(lián)專家的建議。) 1953年——3月完成初步設計,延聘蘇聯(lián)專家進行指導并委托蘇聯(lián)交通部對設計方案鑒定。(1953年時任武漢長江大橋工程局技術科長的王序森,與我國橋梁專家、時任副科長的劉曾達一道,一面自己畫鋼梁方案,一面領導全科進行武漢長江大橋的總體設計和施工設計。在武漢長江大橋的鋼梁設計中,為充分發(fā)揮材料強度,簡化制造工作,方便在江面高空拼鉚作業(yè),主桁桿件采用了H型截面,考慮了桿件的互換,以適應橋梁制造工廠采用無孔拼裝工藝,這對于保證鋼梁制造和安裝時的精確度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而采用的懸臂架設法,則是我國架梁技術的一項重要進步。這些都是在王序森具體指導下,由絕大多數(shù)年輕的工程技術人員設計出來的,而且其布置和細節(jié)還為我國以后修建的很多長大鋼梁所沿用。) 1955年——年初,鐵道部大橋工程局編制了技術設計,9月1日建橋工程開工。 1957年——9月底,竣工。10月15日正式通車。 而如今,武漢內共有橋梁109座,其中,跨長江、漢江橋梁9座,立交好敗廳橋(高架橋)枯雹10座,人行天橋32座,跨河及其它橋梁58座,橋梁及高架總面積達42萬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