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八年級物理課本?1.當代社會的四大污染:噪聲污染、水污染、大氣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 2.物理學角度看,噪聲是指發聲體做無規則的雜亂無章的振動發出的聲音;環境保護的角度噪聲是指妨礙人們正常休息、學習和工作的聲音,以及對人們要聽的聲音起干擾作用的聲音。那么,蘇教版八年級物理課本?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讓陽光通過三菱鏡 發現把溫度計放到紅和紫色端外的黑暗區域溫度依然會上升 于是推測那里有人眼看不見的光
《聲現象》復習提綱
一、聲音的發生與傳播
1.課本P12頁圖1.1-1的現象說明: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用手按住發音的音叉,發音也停止,該現象說明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振動的物體叫聲源。
練習:①人說話,唱歌靠聲帶的振動發聲,婉轉的鳥鳴靠鳴膜的振動發聲,清脆的蟋蟀叫聲靠翅膀摩擦的振動發聲,其振動頻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間。
②《黃河大合唱》歌詞中的“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這里的“吼”、“叫”“咆哮”的聲源分別是空氣、馬、黃河水。
③敲打桌子,聽到聲音,卻看不見桌子的振動,你能想出什么辦法來證明桌子的振動?可在桌上撒些碎紙屑,這些紙屑在敲打桌子時會跳動。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在空氣中,聲音以看不見的聲波來傳播,聲波到達人耳,引起鼓膜振動,人就聽到聲音。
練習:①P14圖1.1-4所示的實驗可得結論真空不能傳聲,月球上沒有空氣,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員們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無線電話交談,因為無線電波在真空中也能傳播,無線電波的傳播速度是3×108m/s。
②“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說明:氣體、液體、固體都能發聲,空氣能傳播聲音。
3.聲音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簡稱聲速。一般情況下,v固>v液>v氣,聲音在15℃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m/s合1224km/h,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為0m/s。
用色散原理,將光分七種顏色,用溫度計測量紅光和紅光外的溫度,發現紅光外的溫度比紅光的溫度高,從此發現了紅外線。
在紫光外放一張照片底片,會發現照片底邊被感光了,從此發現了紫外線
引言
一、奇妙的物理現象
二、體驗科學探究
第一章 聲現象
一、聲音是什么
二、聲音的特征
三、令人厭煩的噪聲
四、人兒聽不見的聲音
綜合實踐活動
第二章物態變化
一、物質的三態溫度的測量
二、汽化和液化
三、熔化和凝固
四、升華和凝華
五、水循環
第三章 光現象
一、光的色彩 顏色
二、人眼看不見的光
三、光的直線傳播
四、平面鏡
五、光的反射
第四章光的折射 透鏡
一、光的折射
二、透鏡
三、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四、粘箱機與眼睛 視力的矯正
五、望遠鏡與顯微鏡
綜合實踐活動
第五章物體的運動
一、長度和時間的測量
二、速度
三、直線運動
四、世界是運動的
附錄:
常用物理單位
物理學名詞中英文對照
后記
有人教版本,蘇教版本,內容都一樣,還是分初二和初三兩本教材,初二的教材就是講聲學,光學,力學部分,初三的教材是講電學部分,但是兩個版本的教材側重點不同,例如,人教版是作為全國通用教材,要針對畢業會考,因為初中階段還是屬于義務教育階段,所以內容比較基礎化,而蘇教版是作為選修版本,內容比較貼近于生活實際,主要講述一些物理現象。
以上就是蘇教版八年級物理課本的全部內容,八年級物理教材體系中,蘇教版與人教版存在顯著差異,這些差異源自于不同的編寫理念。蘇教版物理教材主要基于“探究式學習”的理念,強調通過實驗來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在這一教材體系中,教師和學生能夠通過一系列實驗,加深對物理概念的理解。而人教版則側重于知識講解和理論掌握,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真偽需自行辨別。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