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溝橋事變的歷史意義?盧溝橋事變還有深遠意義,主要是體現在我國抗日戰爭的勝利,在與日本帝國主義較量的過程中,盧溝橋事變是一個全面抗日戰爭的標志,而最后的戰爭勝利無疑是對盧溝橋事變的呼應。盧溝橋事變的歷史背景 1931年9月18日,那么,盧溝橋事變的歷史意義?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意義:標志著抗日戰爭的全面開始。
盧溝橋事變時是中國政府軍第29軍進行的正規抵抗,蔣介石中央政府也發表了抗戰宣言,所以中國政府決定迎戰,故七七事變是全面抗戰的開始。
九一八事變后日本占領東北三省和熱河,1935年進逼山海關,成立冀東防共自治政府,日軍開始向華北滲透,何梅協定有賦予彎備日本駐軍平津的合法權利,所以北平有駐軍很正常。
在九一八事變時,中國軍隊沒有抵抗,所以仗沒打起來,雖然馬占山等人進行抵抗,但純粹是個人行為,與政府無關。
擴展資料
七七事變前彎櫻夕,北平的外圍形勢:
1、北平的東南面,西起豐臺,東到北平至山海關的鐵路沿線,已被日本的華北駐屯軍重兵占據;
2、北平的東面,已淪為日本卵翼下的“冀東防共自治政府”統治區;
3、北平的北面和西北面,有日本豢養的察北偽蒙軍;只有北平的西南面,尚為中國駐軍宋哲元所部二十九軍防守。
因此,位于北平西南15千米、處于平漢鐵路上的盧溝橋,就成為北平通往南方及其他地區的唯一門戶,是中日軍事上的必爭之地埋鬧叢。
參考資料來源:-七七事變
盧溝橋事變是日帝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開始;中國人民的抗戰是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發起的一次全肆芹冊民族的抗戰;抗戰初期,國民政府比較努力地進行了對日作戰,中國軍隊的英勇抗裂宏戰粉碎了日本的狂妄計劃。
但是,由于國民政首盯府實行片面抗戰的路線,使中國丟掉了華北,華中的大片領土;從南京大屠殺,認識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殘暴。使中國戰場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一個重要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1、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橋兩側雁翅橋面呈喇叭口狀。1937年7月7日日本在此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史稱“盧溝橋事變”(亦稱“七七事變”)。 中國抗日軍隊在盧溝橋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
2、古時,每當黎明斜月西沉之時,明月倒游漏行映水中,更顯明媚皎潔,所以“盧溝曉月”從金章宗年間就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1698年重修時,康熙帝下令在橋西頭立碑,記述重修盧溝橋的事。橋東頭則搜橋立有乾隆帝親筆題寫的“盧溝曉月”碑。
3、作為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和全民族抗戰爆發地,盧溝橋不僅是豐臺區的重要文化資源,也是影響深遠的國家重大活動紀念地。承載著豐厚的歷史資源,如今的盧溝橋已成為宣傳中華民族革命傳統、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一張名片。站在盧溝橋上放眼望去,周邊的宛平城、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永定河河渡碼頭、平漢神嘩鐵路橋遺址、抗戰雕塑園等,與盧溝橋一同構成一幅壯觀的歷史文化圖卷。
時間:1937年7月7日。
地點:北平西南盧溝橋。
起因:日軍借一個士兵失蹤借口,要進入北平(北京市)西南的宛平縣城搜查。
經過:中國守軍拒絕了這一無理的要求。日軍開槍開炮猛轟盧溝橋,向城內的中國守軍進攻。中國守軍第29軍吉星文團奮起還擊。
結果:掀開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
歷史意義:中國和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與正義的人們應保持高度的警惕。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只有尊重和正視歷史,才能贏得未來。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拉開了中華民族八年抗日戰爭的序幕。一個這樣的民族,開始在一種痛苦中學會以血還血、捍衛生命和民族的尊嚴。70年過去了,之所以還在紀念“七七事變”,并不是僅僅紀念那個打響抗日戰爭第一槍的日子,而是紀念中國人民浴血奮戰的八個年頭,所要懷念的英烈也不僅僅是“七七事變”中抗敵的勇士,而是整整八年抗日戰爭中死難的所有勇士和平民。
因此,每一次的“七七事變”紀念日、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和“九一八事變”紀念日,都有充分的理由用最隆重的心態去懷念和反思。“七七事變”紀念日是一個符族罩號,這個符號寄托了中國人在近代和現代國際政治上太多的尊兆迅鬧昌衡嚴和榮譽。
盧溝橋事變的偉罩運大意義:拉開了廳扮中扮悶灶國人民全面抗戰的序幕。從此,一場偉大的扛起戰爭便如火如荼地展開了。
肯定對,我們老師講過!
以上就是盧溝橋事變的歷史意義的全部內容,日本帝國主義為了獨占中國,發動了蓄謀已久的全面侵華戰爭。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借口一個士兵失蹤,要進入北平西南的宛平縣城搜查。中國守軍拒絕了這一無理的要求。日軍開槍開炮猛轟盧溝橋,向城內的中國守軍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