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冊歷史復習?七年級上冊歷史知識點 (一)原始居民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是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2.人類是由古代類人猿進化而來的,會不會制造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3.河姆渡居民居于(長江)流域,那么,初一上冊歷史復習?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歷史》七年級上冊復習要點
第1課中華大地的遠古人類
一、元謀人
1、我國境內已知最早的人類,是距今約170萬年的元謀人,發現于云南元謀。
二、北京人
1、北京人(距今約70萬-20萬年),是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原始人類。
2、北京人已經能直立行走,北京人已經會制造石制,北京人已經使用天然火。
3、山頂洞人已經能夠人工取火。
第2課星羅棋布的氏族聚落
一、半坡聚落(黃河流域)
1、早期人類的定居地,稱為聚落。最具代表性的是黃河流域的半坡聚落和長江流域的河姆渡聚落。
2、按血緣關系組成的比較固定的社會群體,稱為氏族。
3、半坡聚落,距今約6000多年。
4、半坡聚落種植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之一。
5、半坡聚落時期,人們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是:陶器。
6、半坡聚落的房屋結構:半地穴式。
二、河姆渡聚落(長江流域)
1、河姆渡聚落,距今約7000年,是長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
2、河姆渡聚落種植水稻。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之一信神。
3、河姆渡聚落的房屋結構:干欄式。干欄式建筑一直是江南地區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
第3課傳說時代的文明曙光
一、炎帝與黃帝
1、炎帝和黃帝是黃河流域的部落聯盟首領。
2、炎帝,號稱神農氏,是中華原始農業和醫藥學的創始人。
期末考試就要到了,這篇文章我給大家歸納總結了初一上冊歷史必考重點,供同學們參考復習,希望大家期末可以取得好成績。
遠古的傳說
(一)炎黃聯盟
1、阪泉之戰:黃帝打敗炎帝,炎黃聯盟形成。
2、涿鹿之戰:炎黃部落打敗蚩尤部落。
3、影響:華夏族逐漸形成,炎帝、黃帝被尊崇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傳說中炎帝和黃帝的發明——反映了我國原始社會晚期的社會發展水平。
1、炎帝的貢獻:
(1)教民開墾耕種,制作生產,種植五谷和蔬菜;
(2)制作陶器,發明紡織,會棚野煮鹽,教人們通商交換。
(3)制作樂器琴瑟,有最早的圖文和歷法知識。
2、黃帝的貢獻:建造宮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教人煉銅,發明了弓箭和指南車。
3、黃帝時期:倉頡創造文字,伶倫制作音律,隸首發明算盤,嫘祖擅長紡織并會繅絲。
(三)堯、舜、禹的禪讓
1、禪讓制的含義:將部落首領位子傳給賢德之人。
2、推舉人才的標準———賢德之人(德才兼備,以身作則);
3、禪讓制的實質:民主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民主推選、首領沒有特權)
4、繼黃帝之后,用“禪讓制”推舉出的首領有堯、舜、禹。
5、大禹治水:與群眾同甘共苦,三過家門而不入,治水有功。體現了刻苦耐勞,堅持不懈,大公無私的精神。
七年級上學期復習提綱
第一單元 中華文明的起源
第1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人類是由類人猿進化而來的,會不會制造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
我國境內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遠古人類:
元謀人 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 云南省元謀縣
山頂洞人比北京人的進步圖:
代表文化 距今時間 體質形態 制造 用火 觀念 社會組織
北京人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 保留猿的某些特征 打制粗糙的石器 使用天然火原始人群
山頂洞人 距今約3萬年 模樣與現代人基本相同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 人工取火懂得愛美死后埋葬按血緣結合起來的氏族
第2 課 原始的農耕生活
我國原始農耕生活的兩個代表:
原始人類 距今時間 發現地點 生產活動 生產 住房 用具 穿著
河姆渡原始居民 距今約七千年 長江流域 浙江省余姚市 種植水稻飼養家畜 磨制石器耒耜耕地 干欄式房屋(水井) 制造陶器玉器樂器 學會紡織
半坡原始居民 距今約五六千年 黃河流域 陜西西安 種植粟和蔬菜,飼養豬狗;漁獵 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半地穴式房屋 彩陶(上有最早文字雛形)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國家(也是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
大汶口文化:出現貧富分化(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
★第1、2課看一下《精析精練》中和原來測試卷中的改錯題型。
1、目前我國境內已知最早的人類,是距今約170萬年的 。
2、距今約 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原始人類被稱為“北京人”。
3、 還保留著猿的一些體質特征,但他們已經能直立行走,上肢基本上具備了現代人的特點。
4、 在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5、 ,是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取得的重大進步。
6、北京人已經使用 。 的使用,提高了原始人類適應自然環境的能力,促進了體質的發展和腦的進化。
7、人類最原始的社會組織形式是:原始人往往幾十個人在一起, ,過著群居的生活。
第二課 星羅棋布的氏族聚落
1、距今約六七千年前,氏族聚落已在中華大地星力棋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黃河流域的 和長江流域的 。
2、距今約 年的半坡聚落位于 ,現存遺址面積約5萬平方米。半坡聚落居民已種植 、 、 ,飼養 、 ,還經常去 、 。他們開墾耕地用、,收割莊稼用 、 ,加工谷物用 、 等。
3、 是半坡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
4、我國是最早種植 和 的國家之一。其中,最早種植 的是半坡居民;最早種植 的是河姆渡居民。
5、距今約 年的河姆渡聚落位于 ,是長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河姆渡居民種植 ,飼養 、 、 等家畜。
6、河姆渡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還用動物骨骼制作,他們在這些上 , ,這是制作技術的又一進步。
人教版七年級(初一)上冊歷史復習資料
一、商鞅變法:(七上P35-36)
1、時間——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州拆商鞅推行變法。
2、內容—— A: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B: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據軍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
C: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3、影響:①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加強,逐步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②戰國時期,各國經過變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
(各國的變法:李悝在魏國變法;吳起在楚國變法,商鞅在秦國變法,其中最徹底的是商鞅在秦國的變法。)
例:材料“春秋以來,由于生產力的發展,一些奴隸主轉化為封建地主,租種土地的人們成為農民。秦國的商鞅變法是比較徹底的。”
1)商鞅變法的目的是什么?
答:為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使國家變得富強。
2)商鞅變法取得勝利的原因:
答:A:順應了封建制發展的歷史趨勢;B:制定出鉛啟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辦法;C:敢于同舊勢力作斗爭。
二、百家爭鳴:
1、儒家學派——創始人是孔子(七上P43),他是春秋時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貢獻: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為政以德”。
以上就是初一上冊歷史復習的全部內容,對我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同意了全國的度量衡、貨幣、文字,促進了各地的經濟文化交流,鞏固了國家的統一;通過統一戰爭,擴大了疆域,使秦朝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