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三大教學法?三大音樂教學法是指以音樂教育家達爾克羅茲、柯達伊、奧爾夫命名的音樂教育法。達爾克羅茲認為:“人類的情感是音樂來源,而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體動作表現出來的,在人的身體中包括發展感受和分析音樂與情感的各種能力。因此,那么,音樂三大教學法?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音樂教育被我們慢慢地重視起來,所以相應的教學方法也重要起來,為此,我在此整理了一些音樂的教學方法供大家閱讀,希望能幫助大家。
三大音樂教學法
世界三大音樂教學法是指以音樂教育家達爾克羅茲、柯達伊、奧爾夫命名的音樂教育法。因為效果好、實用性強,因此在世界范圍內被廣泛采用。
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
其特色是體態律動教學。它要求學生把身體作為樂器,把聽到的音樂再現出來。體態律動不同于舞蹈,它是以身體作為樂器,通過身體動作,體驗音樂節奏的速度、力度、時值變化,體態律動的動作一般分為原地動作和空間動作兩類。原地動作包括;拍手、指揮、搖擺、彎腰、說話、歌唱等;空間動作包括;走、跑、爬、蹦、跳、滑等。這些動作可以和身體的高、中、低位置結合,也可以用身體的頭、身、臂、手、腳等各個部位,與歌聲的動作、體感、表演等相互配合,以表示不同的節奏、旋律、和聲、復調、曲式等。
它以游戲為課程方式,發現個別學生松懈、渙散時,會立即變換,永遠處于新鮮狀態。
柯達伊音樂教育
其特色是以歌唱教學為主,從簡單的單聲部旋律到輪唱、合唱等歌唱形式,都是以清唱的方式來實施教學,而且不依賴任何樂器的伴奏。
聲音是聽覺的藝術,它沒有視覺的形象,柯達伊教學法中有一套非常實用的手勢,可以讓孩子通過視覺形象來感受音高的概念。
三大音樂教學法是指以音樂教育家達爾克羅茲、柯達伊、奧爾夫命名的音樂教育法。
達爾克羅茲認為:“人類的情感是音樂來源,而情感通常是由人的身體動作表現出來的,在人的身體中包括發展感受和分析音樂與情感的各種能力。因此,音樂學習的起點不是鋼琴、長笛等樂器,而是人的體態活動。”
柯達伊交學費是歌唱是培養音樂素質的最好途徑;采用具有藝術價值的民間和創作的樂曲;音樂應當成為學校重要的課程;重視音樂教師的選擇,強調學校的教育作用。
奧爾夫教學法一切從兒童出發;通過親身實踐,主動學習音樂。
柯達伊和奧爾夫教育體系的比較如下:
奧爾夫體系并沒有嚴格地要求教師按照規定的教學進度、固定的教材進行教學,他強調教育教學的創造性、靈活性,認為每個國家、民族、地區的教師都可以根據他們自己對奧爾夫體系的理解來進行有個性的教學。所以,奧爾夫的教學質量與教師的素質有直接的關系。
柯達伊體系是在國家的支持下,從幼兒園到中小學全面地貫徹柯達伊的教育改革思想,通過全面的音樂教育,使匈牙利在幾十年間一躍跨入世界音樂教育先進的行列。它具有大量的高質量的教材,有較為嚴格藝術標準。
三大音樂教學法
是指以音樂教育家達爾克羅茲、柯達伊、奧爾夫命名的音樂教育法。下表概括地對三大音樂教學法進行了比較。
柯達伊與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的比較
著名的瑞士作曲家、音樂教育家愛彌兒·雅克·達爾克羅茲(Emile Jaques-Dalcroze)創立了本世紀最早的音樂教育體系。這個已有將近上百年歷史的音樂教育體系對20世紀后來相繼出現、形成的各種音樂教育改革的思想、體系都具有深遠影響。達爾克羅茲方法能教給孩子們理解復雜的韻律。聽到音樂時,孩子們會隨著節奏起舞。通過統一調動其視覺、聽覺、感覺,并隨音樂而動,孩子們會得到完整的音樂體驗,同時孩子們還需要集中注意力和記憶力。達爾克羅茲的教育原則也構成了柯達伊教學法、奧爾夫教學法的基礎。
首調唱名法與聽覺訓練
傳統的達爾克羅茲教育體系在視唱練耳教學中采用固定唱名法、強調培養絕對音感。這種教育目標與內容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今天不但在美國,就是在歐洲的許多國家,特別是對于學校音樂教育,也已經廣泛使用首調唱名體系。
概括地講,首調唱名法把無論在什么高度上建立的大調統統歸結為從do開始,小調則是從la。我國普遍采用的“簡譜”實際屬于這種唱名體系。首調唱名法與調式音級相統一、與調式運動相適應,它使調式中的音級相對“固定”,會使學習者形成一種典型、穩定的心理反應,使音樂成為容易理解的語言,有利于促進兒童音樂思維的形成。
解釋。新體系是在引進國際三大音樂教育體系(達爾克羅茲、奧爾夫、柯達伊)的過程中,結合中國音樂文化和教育實際而來。“新雙基”是新體系教學法的核心,新體系的新就在它選擇了與現行學校音樂教育不同的“新雙基”。“新雙基”是指基本音樂情感體驗,基礎音樂活動經驗。新體系的基本特點有六條:1、“讓音樂屬于每一個人”的教育理念。2、以學生掌握的感性音樂經驗為基本教學目標。3、以感性音樂活動過程為主要教學內容。4、以實現自主情感體驗為基本教學要求。5、以內心音樂聯覺為重要音樂能力。6、以音樂實踐活動作為重要的教學途徑。
世界三大音樂教學體系為: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體系、柯達伊音樂教育體系、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
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體系:
達爾克羅茲的生平簡介:
原名:尼爾·雅克·達爾克羅茲。
瑞士音樂家、教育家,出生在奧地利的維也納。生于1865年7月6日,死于1950年7月1日。
達爾克羅茲的生命線:
達爾克羅茲音樂學習階段(1865-1889)
1865年出生,父親是鐘表推銷商,母親是音樂教師,1871年6歲,開始學習鋼琴、1872年7歲,開始創作進行曲,1875年10歲,一家遷回日內瓦居住。1881年16歲,進入一個附設有兩年大學預科的中學讀書,在此期間在日內瓦音樂學院學習鋼琴和作曲。
1883年18歲,進入日內瓦大學,1884年19歲,來到巴黎決心學習戲劇,參加了法蘭西喜劇院工作,同時學習音樂,1886年21歲,應邀來到北非的阿爾及爾,有機會接觸阿拉伯音樂。1887年22歲,隨父親到維也納,經過嚴格考試進了安東·布魯克納的作曲班,1889年24歲,考入了巴黎音樂學院,進入了福雷的作曲班,同時師從著名的作曲家德里布。
達爾克羅茲音樂教育工作階段:
1892年27歲,學業完成后回到日內瓦音樂學院工作,教授音樂史、和聲、高級視唱練耳等課程,也從事了大量音樂創作活動。
以上就是音樂三大教學法的全部內容,三大音樂教學體系一般指的是三種廣泛使用的音樂教學方法,它們分別是:奧爾夫音樂教學體系、達爾克羅茲音樂教學體系和柯達伊音樂教學體系。雖然這三種音樂教學體系在教學方法和理念上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