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是我國?詩經是我國第一部現實主義詩歌總集。《詩經》,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共311篇,其中6篇為笙詩,即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稱為笙詩六篇《南陔》、《白華》、那么,詩經是我國?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中國的詩詞,源遠流長。內容豐富,形式多樣,藝術成就高,是中國文字寶庫中一顆光彩奪目的明珠。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它產生于公元前544年,是中國文學的光輝起點。
《楚辭》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偉大詩人屈原的作品,他采用民歌形式,創造出一種新的文學體裁——“騷體”。打破了“詩經”以四言體為主的格式,以六言體為主,形式較為自由。故詩人又稱“騷客”。
《樂府詩》,漢武帝為制定樂譜,收集民間歌曲而設立掌管音樂的機構——樂府。
在東漢時期,除樂府民歌外,五言詩興起,到魏晉南北朝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有代表性的詩人有曹操父子、陶淵明、謝靈運等。
詩歌到了唐代,就成為古代文學的黃金時代,《全唐詩》收有2300多詩人所作的近5萬首詩作。
《唐詩》發展分為:初唐、盛唐和晚唐三個階段。
初唐:多為歌功頌德的應制詩(應科舉考試),故詩壇綺麗,內容空虛,王駱盧楊被譽為初唐四杰。
盛唐:即開元、天寶年代,詩歌發展達到了高峰。形成古典詩歌黃金時代。著明的詩人有李白、杜甫、孟浩然、王維等。到了唐朝中葉,以白居易為首的新樂府運動,提倡詩歌“為事而作”。歌唱民間疾苦,形成了新的新風。著名詩人除白居易外,還有劉禹錫、李賀、杜牧、李商隱、孟郊和賈島等。
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開端,《詩經》是我國第一部現實主義風格的詩歌總集。
《詩經》是民謠體,來自于最底層百姓的生活,如原生態歌曲一般,直 白,透明,簡單,和諧。
是的。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詩經》共分風(160篇)、雅(105篇)、頌(40篇)三大部分。它們都得名于音樂。“風”的意義就是聲調。古人所謂《秦風》、《魏風》、《鄭風》,就如現在我們說陜西調、山西調、河南調、“雅”是正的意思。周代人把正聲叫做雅樂,猶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帶有一種尊崇的意味。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據年代先后而分的。“頌”是用于宗廟祭的樂歌。 據說《詩經》中的詩,當時都是能演唱的歌詞。按所配樂曲的性質,可分成風、雅、頌類。“風”包括周南、召南、邶風、庸阝風、衛風、王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組成,稱為十五國風,大部分是黃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貴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 雅,共105篇。 “雅”基本上是貴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來自民間。“頌”包括周頌、魯頌和商頌, 共40篇。頌是宮廷用于祭祀的歌詞。一般來說,來自民間的歌謠,生動活潑,而宮廷貴族的詩作,相形見拙,詩味不多。 《詩經》是中國韻文的源頭,是中國詩史的光輝起點。它形式多樣:史詩、諷刺詩、敘事詩、戀歌、戰歌、頌歌、節令歌以及勞動歌謠樣樣都有。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分為介紹如下: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根據樂調的不同分為風、雅、頌三類。
風是指不同地區的地方音樂,雅是指周王朝直轄地區的音樂,頌是指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
風是不同地區的地方音樂。《風》詩是從周南、召南、邶、鄘、衛、王、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等15個地區采集上來的土風歌謠。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雅是周王朝直轄地區的音樂,即所謂正聲雅樂。《雅》詩是宮廷宴享或朝會時的樂歌,按音樂的不同又分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除《小雅》中有少量民歌外,大部分是貴族文人的作品。
頌是宗廟祭祀的舞曲歌辭,內容多是歌頌祖先的功業的。《頌》詩又分為《周頌》31篇,《魯頌》4篇,《商頌》5篇,共40篇。全部是貴族文人的作品。從時間上看,《周頌》和《大雅》的大部分產生在西周初期;《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產生在西周后期至東遷時;《國風》的大部分和《魯頌》、《商頌》產生于春秋時期。
從思想性和藝術價值上看,三頌不如二雅,二雅不如十五國風。
風雅頌賦比興合稱“六義”。
賦比興是詩經的主要三種表現手法。
賦:平鋪直敘,鋪陳、排比。
《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
《詩經》現存305篇(此外有目無詩的6篇,共311篇),分《風》、《雅》、《頌》三部分。《風》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詩經》中的精華部分有對愛情、勞動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懷故土、思征人及反壓迫、反欺凌的怨嘆與憤怒,常用復沓的手法來反復詠嘆,一首詩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幾個字不同,表現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雅》,多為貴族祭祀之詩歌,祈豐年、頌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貴族文人,但對現實政治有所不滿,除了宴會樂歌、祭祀樂歌和史詩而外,也寫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諷刺詩。《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頌》則為宗廟祭祀之詩歌。《雅》、《頌》中的詩歌對于考察早期歷史、宗教與社會有很大價值。
詩經價值:
從歷史價值角度言,《詩經》實際上全面反映了西周、春秋歷史,全方位、多側面、多角度地記錄了從西周到春秋的歷史發展與現實狀況,其涉及面之廣,幾乎包括了社會的全部方面——政治、經濟、軍事、民俗、文化、文學、藝術等。后世史學家的史書敘述這一歷史階段狀況時,相當部分依據了《詩經》的記載。
以上就是詩經是我國的全部內容,《詩經》是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前11世紀至前6世紀)的詩歌,共311篇。《詩經》現存305篇(此外有目無詩的6篇,共311篇),分《風》、《雅》、《頌》三部分。《風》出自各地的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