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的歷史?1、契封商丘四千年前,帝嚳高辛氏出生并封于高辛(今商丘高辛鎮),成為天下共主后,定都亳(今商丘谷熟鎮)。帝嚳死后,長子帝摯受禪接帝位,在位九年,摯禪位于唐堯,帝堯封摯于高辛。帝堯時代,商丘為后羿的封地。那么,商丘的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商丘是先商和商業的發祥地。
早在4千年前,帝嚳次妃簡狄,因吃玄鳥而生閼(e)伯,故《詩經 商頌》云:“天命玄鳥,降而生商。”閼伯便是商的始祖。
閼伯之孫相土首先發明了馬車,六世孫王亥又發明了牛車。
這便是史書上“立皂牢,服馬牛,以為民利”的記載。
農牧業的迅速發展,使商部落很快強大起來,他們生產的東西有了過剩,于是王亥便用牛車拉著貨物,趕著牛羊,到外部落去搞交易,外部落的人便稱他們為"商人"一直沿襲至今。
商丘有三皇之首的燧皇陵,有文字鼻祖倉頡墓,有五帝之一的帝嚳陵,有中華民族最早的天文臺,有宋氏始祖微子墓,有葵丘會盟臺,還有名聲在外的商丘三杰:職森、屠東、張珂.有紀念孔老夫子的文雅臺,有愛情悲劇的青陵臺,有道家大師莊子墓,有風景如畫的三陵臺,有聞名中外的芒山漢墓群、有紀念巾幗英雄的木蘭祠,有紀念大唐忠烈的張巡祠,有顏真卿手書的神品八關齋,有中原四大名剎之一的白云寺,有趙匡胤避暑的清冷臺,有范仲淹讀書的明朝四大書院之一的應天書院,有明清黃河大堤“水上長城”,有天下奇觀“八卦城”,有侯方域故居壯悔堂,有春秋兩季祭孔的大成殿,有佛教勝地小南海,有李香君住過的翡翠摟,有古樸典雅的明清四合院,有淮海戰役總前委司令部,有中原二月會議會址,有西式圣保羅醫院,有洋式西班牙教堂。
據史載,商族始祖契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后遷徙,后人便稱商族人居住過的廢墟之地為“商丘”。
起源歷史:
1、契封商丘
四千年前,帝嚳高辛氏出生并封于高辛(今商丘 高辛鎮),成為天下共主后,定都亳(今商丘 谷熟鎮)。帝嚳死后,長子帝摯受禪接帝位,在位九年,摯禪位于唐堯,帝堯封摯于高辛。帝堯時代,商丘為后羿的封地。
帝舜時代,帝嚳之子契( 閼伯)因輔佐禹治水有功,被虞舜封于商(今睢陽區)做火正,為商族人的始祖,深受人民的愛戴,故人們尊他為“ 火神”。閼伯死后葬于封地,由于閼伯的封號為“ 商”,他的墓冢被稱為“商丘”。
2,湯王興商
夏朝末年,商族部落首領商湯在商丘一代活動。商湯以伊尹為相,勵精圖治,國力日漸昌盛,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滅掉了殘暴的夏桀,建立了商王朝。定都亳(今商丘 谷熟鎮西南),從先王居。至第十任君主仲丁元年,因洪水淹沒亳都,商朝都城開始西遷。
3,葵丘之盟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大國紛紛爭霸,兼并戰爭不斷。公元前639年,宋襄公以“春秋五霸”之一的身份,在葵丘盟會諸侯,在此寫下了和好息戰的盟書,使得各國人民得以休養生息。這場盟會歷史稱“葵丘之盟”。
4,泓水之戰
公元前638年,宋襄公出兵伐鄭。
歷史沿革
地名由來
據史載,商族始祖契(xiè)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后遷徙,后人便稱商族人居住過的廢墟之地為“商丘”。[8]
建制沿革
公元前24世紀,帝顓頊曾建都于商丘。
共11張
(睢陽區)應天書院
商朝(約前16世紀),契的十三世孫成湯滅夏建立商朝,初都南亳。
周朝(約前11世紀),周成王封殷商后裔微子啟于商,稱宋國,都宋城。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廢封建,行郡縣,商丘屬碭郡(郡治今永城市芒山鎮)。
西漢高祖五年(前202年),改稱梁國,屬豫州。
三國黃初元年(220年),稱梁郡。
隋開皇初年,梁郡廢,開皇十六年(596年)置宋州。
唐天寶元年(742年),置睢陽郡,屬河南道。
后唐,改稱歸德郡。
北宋初,復置宋州,景德三年(1006年)升宋州為應天府,為宋朝陪都。
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金改南京(應天府)為歸德府。歸德府之名自此始。
元朝,為歸德府,屬河南布政使司。
金承安五年(1200年),改稱歸德府。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降府為州,屬開封府。
明朝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六月,歸德州復升為府,始置商丘縣,府領州一:睢州,縣八:商丘縣、寧陵縣、鹿邑縣、永城縣、虞城縣、考城縣、柘城縣、夏邑縣。
因陶唐氏(帝堯)封帝嚳子契(閼伯)為火正(掌火官)于此,又地應商星,故曰“商丘”。
歷史
《左傳》魯襄公九年(前564年):“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居商丘,祀大火。”商代為亳邑地。西周周公旦平定三監之亂后,周成王封殷商后裔微子啟于商丘,建立宋國。周赧王二十九年(前286年)齊國滅宋,境內大部為魏所據。魏置大宋郡于商丘,并封公子無忌于信陵(今寧陵縣)。
秦置睢陽縣,治今商丘市區南部,為碭郡治所。西漢高帝五年(前202年)改碭郡為梁國。三國魏黃初元年(220年)改梁國為梁郡。西晉改梁國。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改梁郡,屬徐州;又置譙郡,治蒙縣(今梁園區蒙縣故城)。
北魏永安二年(529年),元顥在睢陽登基稱帝,建元孝基。北齊天保元年(550年)廢譙郡。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梁郡入亳州。開皇十六年(596年)于故梁郡置宋州,治睢陽縣。開皇十八年(598年)改睢陽縣為宋城縣。大業三年(607年)復改梁郡。唐武德二年(619年),王世充稱帝建大鄭,改梁郡置梁州。武德四年(621年)改梁州為宋州。
天寶元年(742年)改宋州為睢陽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為宋州。建中二年(781年)于宋州置宣武軍。興元元年(784年)宣武軍移治汴州。
據史載,商族始祖契佐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后遷徙,后人便稱商族人居住過的廢墟之地為“商丘”。
商丘市由一個小集鎮發展成為新興城市的特殊歷史,使縣、市方言逐漸有了差別。隴海鐵路通車后,朱集車站方便的交通條件招來了魯西南各縣的大批商旅。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魯西南戰事頻繁,又有大批居民和商人攜家帶眷來朱集車站定居。
建國后,商丘地區各縣遷居商丘市的人口日益增多,通過數十年的社會交往、融合,來自魯西南的多數居民及其后裔也都入鄉隨俗,商丘方言占了主導地位。
地形地貌:
商丘市域平原面積10623平方千米,約占全市總面積的99.24%。商丘山丘面積81平方千米,約占總面積的0.76%。商丘除永城市境內有小面積孤山殘丘外均為平原,地勢平坦,由西北向東南微傾,海拔為30米~70米,坡降為1/5000~1/7000。
歷代由于黃河多次泛濫和改道,加之長期雨水、風力等自然和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形成了許多沙丘、灘地、背河洼地、湖洼地等相互交錯分布的平原地貌,按成因可分為剝蝕殘丘和沉積堆積兩種類型。
商丘市地貌按其成因和形態類型的特征,分為黃河沖積平原、淮河沖積平原、剝蝕殘丘三大類型區,主要為黃河沖積平原區。
以上就是商丘的歷史的全部內容,商丘也是一座紅色城市,曾是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兩大總前委所在地。商丘擁有商丘古城、閼伯臺、莊周故里、芒碭山漢梁王墓群在內的不可移動文物共1、6萬多處,還有兩處世界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