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所有學科 > 歷史

海豐歷史,海豐歷史多少年

  • 歷史
  • 2023-06-07
目錄
  • 遼寧海豐縣名稱來歷
  • 海陸豐恐怖真實歷史
  • 海豐歷史多少年

  • 遼寧海豐縣名稱來歷

    海陸豐起義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廣東省海豐、滑閉陸豐兩縣領導農民武裝舉行的起義。 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相繼背叛了革命后,廣東汕尾市海陸豐等地的農信者裂民在彭湃領導下,于9月和10月先后舉行了三次起義。第三次起義占領海豐、陸豐地區(今汕尾市),建立我國第一個工農政權 。后在國民黨反動派的進攻下,起義隊伍轉入山區進行游擊戰爭。1927年4月26日,廣東東江地嫌戚區的農民自衛軍為反擊國民黨右派的反共屠殺,在中國共產黨東江特別委員的領導下舉行了武裝起義。

    海陸豐恐怖真實歷史

    1.麗江的歷史

    麗江古城在南宋時期就初具規模,已有 八、九百年的歷史。自明朝時,麗江古城稱“大研廂”,因其居麗江壩中心,四面青山環繞,一 片碧野之間綠水縈回,形似一塊碧玉大硯,故而得名。

    麗江戰國時屬秦國蜀郡。漢屬越郡。

    三國屬云南郡。南朝為遂段縣,大約在此時納西族先民遷于此。

    唐時曾為姚州都督府地,后為吐蕃,南詔地,稱桑川,屬劍川節度。

    宋為大理善巨郡地,開始建城,忽必烈南征大理,以革囊渡金沙江后曾在此駐兵操練,“阿營”遺址仍在,當時居民已有千余戶,至元十三年改為麗江路,麗江之名始于此,以依傍于麗江(金沙江古名) 灣而得名。

    明末已具規模,日漸繁榮,本地土司木氏所營造的宮脊瞎室非常華美,徐霞客在游記中謂其“宮室之麗,擬于王者”,而麗江府“富冠諸土郡”。《明史云南土司傳》則言“云南諸土官知詩書,好禮守義,以麗江木氏為首”。府城大研之名亦始于明代。以其位于麗江壩子中心,四周青山環繞,形似一巨硯,故名大研(硯)廂。

    清為麗江府。雍正元年(1723),改土設流,結束木氏土司元代以來的世襲統治。乾隆三十五年(1770),置麗江縣。

    1961年成立麗江納西族自治縣。

    1997年12月,麗江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成功,填補了我國在世界文化遺產中無歷史文化名城的空白。

    傳說

    相傳金沙江、怒江、瀾滄江是三姐妹,父母要把她們嫁往西方,大姐怒江只會發怒,二老余姐瀾滄江只會發急,三妹金沙江姑娘嫻靜穩沉,暗約兩個姐姐往南逃去。來到麗江石鼓,兩個姐姐執意繼續南游,金沙江姑娘卻立志去太陽升起的東方,就告別姐姐,毅然轉身東去,于是形成了“長江第一灣”。

    父母派玉龍、哈巴兩兄弟追截出逃的三姐妹,兩兄弟來到麗江白沙,面對面坐著擋住去東方的路。兩人跑累了,就約定輪流守候,誰放走姐妹就按家法問斬。玉龍睡著了,輪到哈巴守候,金沙姑娘見狀,就放輕腳步,唱起了優美的催眠歌。她一連唱了十八支,哈巴聽著聽著也睡著了。金沙姑娘乘機從他們的腳掌間溜了過去。

    玉龍醒來,見金沙姑娘早跑到東方去了,而哈巴還在酣睡,只好按家法砍下哈巴的頭,隨即轉過背去痛哭。兩兄弟從此化成了玉龍雪山和哈巴雪山,他倆之間形成了虎跳峽,而金沙姑娘唱的十八支歌變成了虎跳峽的十八灘。

    2.麗江的歷史文化

    麗江古鎮叫大堰古鎮

    傳說似乎是這樣

    其實現實就是傳說。.身處其竟,就感覺象傳說。

    它的古老,.神秘就是傳說。

    只是.1996年2月3日,麗江地區發生7.0級地震,造成嚴重破壞和損失。主震發生后又發生余震2529次,最大的一次為6級.

    之后很快進行的重建.

    現在的古城..其實就是新重建的。

    民間.到沒什么特別的傳說

    這個是導游給游客的介紹.

    麗江古城又叫大堰鎮,它由大研、白沙、束河三部分組成,大研古城是它們的集中代表,所以人們常常把它叫作大研古城或大研鎮。而且大研古城位于麗江盆地的中心,古城的西南角聳立著酷似書天巨筆的文筆鋒,麗江盆地則象一方碧玉做成的大硯臺,古時“研”和“硯”相通,所以古城叫大研。說話間我們便到了古城,城口最引人注意的應該是一雙水車吧,有人說它是子母水車,也有人說它是情人水車。過去古城里就有水車,今天在一些偏遠之地也在使用。

    古城形成于南宋后期,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面積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三萬人,1986年成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1997年又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古城除了同蘇州古城一樣具有“小橋流水人家”的特色外,還在古城選址、街道和房屋布局、納西民居等方面別具一格。

    3.麗江古城的歷史

    麗江古城經由歷代木氏先祖主持建設。追朔“麗江人”的建筑史,從古代的洞穴居、樹巢居、井干式的木楞房發展到了“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馬轉閣樓”的古城民居模式。古城民居的平面特點是以院子侍野滾為中心,內向的庭院組合,廈子(外廊)是納西民居的重要組成部分。

    公元1254年麗江木氏先祖歸附元世祖忽必烈,在古城設三賧管民官,其建制隸屬于茶罕章管民官,公元1276年,改為麗江路軍民總管府,公元1382 年,通安州知州阿甲阿得歸順明朝,設麗江軍民府,阿甲阿得被朱元璋皇帝賜姓木并封為世襲知府。麗江古城、麗江軍民府(木家院),其建設別具一格,氣勢恢弘,亦是當時木氏家族政治、經濟、權力的象征。中國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曾在麗江游記中寫道“宮室之麗,擬于王者”,“民居群落,瓦屋櫛比”。就是對當年麗江古城之繁盛景觀的真實寫照納西民族是一個善于吸收和借鑒外來文化的民族,由于麗江處在南絲綢之路的口岸及茶馬古道上。是滇藏貿易的集散地。從公元 1253年,忽必烈駐軍麗江帶進了外來文化,后期受中原文化影響,如藏傳佛教、道教,直到20世紀初,又受到基督教文化影響,加上納西民族古老的東巴教、東巴經、東巴象形文字、東巴繪畫及被稱為元人遺音的納西洞經古樂等。凡此種種,都能兼收并蓄,共存發展。這些文化影響更增添了麗江古城的內涵。

    古城之美還在于其所處的地理環境的自然與和協,古城西北方30公里處是海拔5596米,至今尚未被人類征服的玉龍雪山及第四世冰川遺跡。玉泉水分西、中、東三大主流,流入古城區分成若干支渠,使水網與五花石鋪就的道路網相互交織,真有“家泉水繞詩詠,戶戶垂揚入畫圖”之妙。引得許多中外建筑學家贊嘆,素有“高原姑蘇”、“東方威尼斯”的美稱。一直以來,無數海內外游客被古城、雪山所吸引,紛至沓來,在古樸自然、幽雅寧靜的古城中流連忘返。

    4.麗江的歷史沿革

    麗江古城在南宋時期就初具規模,已有八九百年的歷史。

    麗江戰國時屬秦國蜀郡。

    漢屬越郡。

    三國屬云南郡。

    南朝為遂段縣,大約在此時納西族先民遷于此。

    唐時曾為姚州都督府地,后為吐蕃,南詔地,稱桑川,屬劍川節度。

    宋為大理善巨郡地,開始建城,忽必烈南征大理,以革囊渡金沙江后在此駐兵操練,“阿營”遺址仍在,當時居民已有千余戶,至元十三年改為麗江路,麗江之名始于此,以依傍于麗江(金沙江古名)灣而得名。

    明末已具規模,日漸繁榮,本地木氏土司所營造的宮室非常華美。徐霞客在游記中謂其“宮室之麗,擬于王者”,而麗江府“富冠諸土郡”。《明史云南土司傳》則言“云南諸土官知詩書,好禮守義,以麗江木氏為首”。府城大研之名亦始于明代。以其位于麗江壩子中心,四周青山環繞,形似一巨硯,故名大研(硯)廂。

    清為麗江府。雍正元年(1723),改土設流,結束木氏土司元代以來的世襲統治。乾隆三十五年(1770),置麗江縣。

    1961年成立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屬麗江地區。

    1997年12月,麗江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成功,填補了中國在世界文化遺產中無歷史文化名城的空白。

    麗江的文化在1723年清朝改土歸流政策以后成為一個納西文化和漢族文化的綜合體。比起金沙江西岸中甸白地(納西東巴教發源地)的納西人和金沙江東瀘沽湖地區的摩梭人,麗江壩區的納西社區受中原漢族文化的影響和同化,這種同化過程在1996年的麗江大地震和此后旅游業的發展中逐步加速。

    2003年4月,麗江撤地設市,將原麗江地區改設為麗江市,并將原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分為古城區及玉龍納西族自治縣。

    5.關于麗江古城的歷史或傳說

    麗江古城麗江古城又名大研鎮,它位于麗江壩中部,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獅子山,東南面臨數十里的良田闊野。麗江是第二批被批準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中國向聯合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功的古城之一。

    遺產種類:文化遺產

    遺產遴選標準:麗江古城根據文化遺產遴于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批準時間:1997年12月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云南省的古城麗江把經濟和戰略重地與崎嶇的地勢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實、完美地保存和再現了古樸的風貌。古城的建筑歷經無數朝代的洗禮,飽經滄桑,它融匯了各個民族的文化特色而聲名遠揚。麗江還擁有古老的供水,這一縱橫交錯、精巧獨特,至今仍在有效地發揮著作用。 1997年12月4日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1次全體會議上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V)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編號:200-017

    麗江古城位于中國西南部云南省的麗江市,麗江古城又名大研鎮,坐落在麗江壩中部,與同為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四川閬中、山西平遙、安徽歙縣并稱為“保存最為完好的四大古城”它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兩個沒有城墻的古城之一。(另一個是歙縣)據說是因為麗江世襲統治者姓木,筑城勢必如木字加框而成“困”字之故。麗江古城的納西名稱叫“鞏本知”,“鞏本”為倉廩,“知”即集市,可知麗江古城曾是倉廩集散之地。麗江古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紀后期)。古城地處云貴高原,海拔2400余米,全城面積達3.8平方公里,自古就是遠近聞名的集市和重鎮。古城現有居民6200多戶,25000余人。其中,納西族占總人口絕大多數,有30%的居民仍在從事以銅銀器制作、皮毛皮革、紡織、釀造業為主的傳統手工業和商業活動。 大研古城是一座沒有城墻的古城,光滑潔凈的青石板路、完全手工建造的土木結構的房屋、無處不在的小橋流水。大研古城是一座具有濃烈人文氣息的小城,明亮的陽光下,總會有步履緩慢的上了年紀的納西老人悠閑地踱步,他們身著藏滿歷史的靛藍色衣服,頭戴紅軍時期的八角帽,對眼前身后獵奇的目光視而不見、不屑一顧。 麗江古城內的街道依山傍水修建,鋪的大多都是紅色角礫巖,雨季不會泥濘、旱季也不會飛灰,石上花紋圖案自然雅致,與整個古城環境相

    麗江古城得益彰。位于古城中心的四方街是麗江古城的中心,位于古城與新城交界處的大水車是麗江古城的標志,古城大水車旁有一塊大屏幕,每日播放的歌曲即是古城最受歡迎最有特色的歌曲,其中《納西凈地》是較為出名的歌曲之一。 在麗江古城區內的玉河水系上,修建有橋梁354座,其密度為平均每平方公里93座。橋梁的形制多種多樣,較著名的有 鎖翠橋、大石橋、萬千橋、南門橋、馬鞍橋、仁壽橋,均修建于明清時期(公元14~19世紀)。其中以位于四方街以東100米的大石橋最具特色。

    古城內的木府原為麗江世襲土司木氏的衙署,始建于元代(公元1271~1368年),1998年重建后改為古城博物院。木府占地46畝,府內有大小房間共162間。其內還懸掛有歷代皇帝欽賜的匾額十一塊,它們見證了木氏家族的盛衰歷史。

    位于城內福國寺的五鳳樓始建于明代萬歷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樓高20米。因其建筑形制酷似五只飛來的彩鳳,故名“五鳳樓”。五鳳樓融合了漢、藏、納西等民族的建筑藝術風格,是中國古代建筑中的稀世珍寶和典型范例。

    白沙民居建筑群位于麗江古城以北8公里處,這里曾是宋元時期(公元10~14世紀)麗江地區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白沙民居建筑群分布在一條南北走向的主軸上,中心為一梯形廣場,一股泉水由北面引入廣場,四條巷道從廣場通向四方,極具特色。白沙民居建筑群的形成和發展為后來麗江古城的布局奠定了基礎。

    束河民居建筑群位于麗江古城西北4公里處,是麗江古城周邊的一個小集市,建筑群內民居房舍錯落有致,布局形制與麗江古城四方街相似。青龍河自建筑群的中央穿過,建于明代(公元1368~1644年)的青龍橋橫跨其上,青龍橋是麗江境內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石拱橋。

    麗江古城歷史悠久,古樸自然。城市布局錯落有致,既具有山城風貌,又富于水鄉韻味。麗江民居既融和了漢、白、彝、藏各民族精華,又有納西族的獨特風采,是研究中國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遺產。麗江古城包容著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集中體現了納西民族的興旺與發展,是研究人類文化發展的重要史料。

    6.麗江虎跳峽的歷史來歷

    傳說一

    傳說那時候麗江統治者--木老爺富極一時,身邊有不少能人才子。其中有一個特能算命。一天,替木老爺算算,據說木老爺生時大富大貴,但是死后卻無棺材可用。木老爺大驚,從此在他所要經過的任何地方,每隔十里地就放

    置一口棺材以和命運作抗爭。一天,天氣極好,木老爺心情極佳,是騎著自己的坐騎-頭老虎,沿金沙江邊走去。江水洶涌澎湃,江岸風景如畫。人虎到了一個較狹窄地段,老虎縱身一躍,往江中間的一塊大石頭上跳去。老虎著落了,人卻再也沒有和虎同時著落,而是早已掉入了滾滾江水中。時間早已流逝,木老爺和他的老虎已早已不知何處去,但是卻為后人留下了虎跳峽,虎跳石這些充滿想象的名字。

    傳說二

    金沙江、怒江、瀾滄江和玉龍山、哈巴山,原是五兄妹。三姐妹長大了,相約外出擇婿,父母又急又氣,要玉龍、哈巴去追趕。玉龍帶著十三把劍,哈巴挎著十二張弓,抄小路來到麗江,面對面坐著輪流守候,并約定誰放過三姐妹,就要被砍頭。輪到哈巴看守時,玉龍剛睡著,金沙姑娘就來了。去路被兩個哥哥擋住了,怎么辦呢?聰明的金沙姑娘想起了哈巴有愛打磕睡的毛病,便邊走邊唱,一連唱了十八支歌。婉轉動人的歌聲果然使哈巴聽得入了迷,漸漸睡著了。金沙姑娘瞅準這一機會,終于從兩個哥哥的腳邊猛沖過去,大聲歡笑著飛奔而去。玉龍醒來見此情景,又氣又悲,氣的是金沙姑娘已經走遠,悲的是哈巴兄弟要被砍頭。他不能違反約法,抽出長劍砍下了哈巴的頭,隨即轉過背去痛哭,兩股淚水化成了白水和黑水,哈巴的十二張弓變成了虎跳峽西岸的二十四道彎,哈巴的頭落在江中變成了虎跳石。

    7.誰有麗江的歷史知識

    基本情況 (一)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二)省和地區 云南省麗江地區麗江納西族自治縣 ( (三)遺產名稱 麗江古城(包括大研古城、白沙民居建筑群、束河民居建筑群)。

    (四)地圖上的準確位置和地理方位標志 麗江納西族自治縣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99°23'至 1OO°32',北緯26。34,至27° 26。

    麗江古城位于麗江納西族自治縣中部,其地理坐標為束經100°14',北緯26°52'。 (五)管理部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局 云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城鄉建設環境保護局 云南省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文化局 概述 麗江納西族自治縣位于中國云南省西北部,其地理坐標為北緯26°34'至27°26',東經99° 23'至100° 32'之間,面積7648平方公里,人口 32.9萬人。

    這里居住著納西、栗栗、普米、漢、白、彝、藏等十多個民族。其中、納西族18.4萬人,占總人口的57%。

    由于地處青藏高原南端的橫斷山脈向云貴高原北部過渡的銜接地帶,麗江的氣候受南亞高原風影響,干濕季分明,溫度變化不大,周圍風景秀麗,自然環境優美。 麗江的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呈階梯狀遞降。

    海拔最高點在玉龍山主峰扇子陡為3396米,最低海拔在金沙江河谷,為1219米,高差達4337米。 早在十萬年前,已有舊石器晚期智人“麗江人”在這里活動。

    金沙江河谷洞穴巖畫的發現和眾多的新石器、青銅器、鐵器的出士等證 明麗江是中國西南古人類活動的重要地區之一。據史書記載,戰國時期(前475--前221年),麗江屬秦國蜀郡,雨漢置遂久縣,唐代先后歸屬吐蕃與南沼,宋時臣服大理國。

    到元 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設麗江宣慰司,始稱麗江。明代(公元1368"—16644年),設麗江軍民府;清雍正元年(公元 1723年)設麗江府;民國時期(公元 1911—1949年)設麗江縣;1949年7月成立麗江縣人民 *** , 1961年4月改置麗江納西族自治縣。

    麗江古城座落在玉龍山下一塊海拔2400米的高原臺地上,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2世紀末至 13世紀中葉),總面積3.8平方公里。舊設土司衙署于城南,周圍建宮室苑囿。

    在一條東西主軸線上,排列著石牌坊、丹池、大殿、配殿、光碧樓、玉音樓等建筑物。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驚嘆日:“宮室之麗,擬于王者”。

    城 北為商業區,以四方街為中心,四條干道呈經絡狀向四周延伸,臨街均設商業鋪面。 城東為舊時流官府衙所在地,現存文明坊、文廟、武廟。

    “城依水存,水隨城在”是麗江大研古城的一大特色。位于城北的黑龍潭為古城主要水源。

    潭水由北向南蜿蜓而下,至雙石橋處被分為束、中、西三條文流,各支流再分為無數細流,入墻撓戶,穿場走苑,形成主街傍河、小巷臨水、跨水筑樓的景象。水網之上,造型各異的石橋、木橋多達354座,使大研古城的橋梁密度居中國之冠。

    麗江民居極富民族特色,平面布局有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進多院等多種形式。房屋就地勢高低而建筑,以兩層居多,也有三層,適用且美觀。

    作為古城主要居民的納西族擁有悠久豐富的傳統文化,聞名遐爾的東巴文化、納西古樂、白沙壁畫等便是其重要的內涵。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麗江大研古城集中體現了納西族獨特的人居環境、地方歷史文化和民族民俗風情。

    其傅大精探的文化內蘊,為研究城市建筑史、民族發展史等提供了實貴的資料。它不僅是中國,而且也是全人類珍貴的文化遺產。

    特征 (一)麗江大研古城 1、歷史沿革 (1)古城發展大事記 南宋末年,麗江木氏先袒將其統治中心從白沙移至獅子山麓,開始營造房屋城池,稱“大葉場”; 南未責佑元年(公元1253年),木氏先袒阿宗阿良歸附元世袒忽必烈。實佑二年(公元1254年),在“大葉場”設三談管民官,其建制隸屬于茶罕章管民官; 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茶罕章管民官改為麗江路軍民總管府; 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三跋管民官改為通安州,州治在今大研古城; 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通安州知州阿甲阿得歸順明朝,設麗江軍民府,阿甲阿得被朱元璋皇帝賜姓木井封為世襲知府; 明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木得在獅子山麓興建“麗江軍民府衙署”; 清順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設麗江軍民府,仍由木氏任世襲知府;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朝廷在麗江實行“改士歸流”,改由朝廷委派流官任知府,降木氏為土通判;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第一任麗江流官知府楊鉍到任后,在古城東北面的金虹山下新建流官知府衙門、兵營、教授署、訓導署等,并環繞這些官府建筑群修筑城墻; 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麗江軍民府下增設麗江縣,縣衙門建于古城南門橋旁; 民國二年(公元 1912年),麗江廢府留縣,縣衙門遷入原麗江府署衙內; 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在麗江設云南省第七行政公署及麗江縣 *** ; 1949年,設麗江專員公署及麗江縣人民 *** , 1961年,設麗江納西族自治縣。

    ( 2)城市建設者 宋末元初,由木氏先袒阿宗阿良興建“大葉場”; 明代,麗江古城的建設主要由歷代木氏知府主持進行。明萬歷年間(公元1672年),知府木增興建皇帝歙賜準。

    8.海豐縣的歷史

    海豐地區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據東南沿海出土文物考證,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在此漁獵種植,生息繁衍。《禹貢》有九州之說,時海豐屬九州中的揚州南境;《周禮·夏官·職方》稱為藩服之地;春秋戰國屬南越;戰國入楚稱百越。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統一嶺南,嶺南地區設立三個郡:南海郡(治所在今廣州)、桂林郡(治所在今廣西桂平縣)、象郡(治所在今廣西憑祥市)。南海郡下設四個縣:龍川縣、傅羅縣、番禺縣、四會縣,龍川縣東境又設揭陽戍(在今豐順),以推行“和輯漢越”的政策。

    海豐全境屬南海郡傅羅縣。至秦末,諸侯紛紛叛秦,前204年,新任南海郡尉趙佗為防北方動亂波及嶺南,于是割據嶺南三郡,自立為王,國號南越。

    西漢建立以后,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西漢中央 *** 為加強對南越國的管轄權,封名織者為南武侯,在南越國境內建立小諸侯國名南海,其國境在秦龍川縣東境,相當于揭陽戍管轄的范圍。南海國卻因聯合閩越與西漢 *** 對抗,而被南越國收復,南越國更因勝戰,將都城以南武侯之名號定名“南武城”,即今廣州市。

    海豐何時置縣,史存二說。一說漢置,一說東晉咸和六年,析博羅置。

    據[唐]杜佑《通典》和[宋]樂史《太平寰宇記》,皆記海豐為“漢舊縣”①。晉成帝六年析南海之東為東官郡,海豐縣改隸東官。

    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漢閩越王郢出兵攻南越,南越請求內附。南越平定后,建為漢十三州之一的交州,又增設了兩個縣揭陽縣(今潮汕梅榕一帶)、中宿縣(今清遠一帶)。

    在漢代,海豐全境屬交州南海郡傅羅縣。東晉咸和元年(326年)析南海郡東部置東官郡。

    咸和六年(331)年,從博羅縣析出寶安縣、海豐縣、安懷縣(今東莞市);同年,原揭陽縣拆為海陽縣、潮陽縣、綏安縣(今福建省云霄縣)、海寧縣等四縣。海豐縣,隸屬東官郡,轄地包括現海豐全境及惠來、普寧、揭西之部分地區。

    隋文帝開皇十一年(591),并梁化郡、東官郡和南海郡一部分置循州(郡治今惠州),海豐改屬循州。隋煬帝大業三年(607)改州為郡,循州改為龍川郡,海豐屬龍川郡。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龍川郡復為循州,海豐劃東部置安陸縣(今陸豐縣)。太宗貞觀元年(627),安陸縣復歸海豐縣,隸屬嶺南道循州。

    武則天天授元年(690)改循州為雷鄉州。玄宗天寶元年(742)改雷鄉州為海豐郡(郡治在歸善)。

    肅宗乾元元年(758)復改為循州,屬循州。五代十國時期,嶺南一帶為南漢所轄。

    大寶元年(958),改循州為禎州,屬禎州。北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因避太子趟禎之諱改禎州為惠州,海豐縣屬廣南東路惠州。

    元代海豐縣屬江西中書省廣東道惠州路。明代海豐屬廣東布政司惠州府。

    嘉靖三年(1524)海豐劃出龍溪都合置惠來縣。清代屬廣東省惠州府。

    雍正九年(1731)海豐劃出石帆、吉康、坊廓3都置陸豐縣。海豐存興賢、石塘、楊安、金錫4都。

    舊志稱:縱橫不過270里,即東40里至白沙,東北50里至伯公凹,東南70里至大德港,皆接陸豐;西130里至鵝埠分水塘,西北80里至赤石大安峒,西南90里至小漠旺官圩,南50里至汕尾海,北40里至柵仔嶺,皆抵歸善(今惠陽)。民國2年(1913)屬廣東潮循道;民國9年撤潮循道,改屬東江綏靖委員公署;民國19年屬第十區行政視察專員公署(包括6縣),后改屬第四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包①杜佑《通典》和[宋]樂史《太平寰宇記》此兩部書均為較早文獻典籍。

    明嘉靖《海豐縣志》據《通典》持漢建邑說。括海豐、惠陽、博羅、陸豐、河源、紫金、新豐、龍門8縣)。

    新中國成立后,1949年10月至1952年1月屬東江專區,1952年1月至1956年2月屬粵東地區,1956年3月至1959年3月屬惠陽專區,1959年3月至1983年8月屬汕頭專區,1983年9月至1988年2月屬惠陽專區。新中國成立后,縣區域廢都約,實行鄉鎮建制。

    1952年春,原屬惠陽縣的小漠、元澳2個建制鄉,劃為海豐縣屬。1958年冬原惠陽縣的高潭區又劃為海豐縣屬,至1962年7月高潭區復歸惠陽縣(今惠東縣)。

    1988年1月,經國務院批準,在原海豐、陸豐兩縣的行政區域上設置地級汕尾市,并析海豐縣南部沿海的汕尾、紅草、馬宮、東涌、田墘、捷勝、遮浪7鎮建置城區;設陸豐縣北部山區的河田、河口、新田、螺溪、水唇、上護、南萬、東坑等8個鎮設置陸河縣。汕尾市管轄城區、海豐縣、陸豐縣、陸河縣。

    1992年底,市城區設出田墘鎮、遮浪鎮,新建紅海灣經濟開發試驗區。1995年,設原陸豐所轄華僑農場為華僑管理區。

    以上兩區屬市 *** 派出機構。1995年,經國務院批準,陸豐撤縣建市(縣級市),由省 *** 直轄,委托汕尾市人民 *** 代管。

    2011年5月21日,深汕特別合作區授牌儀式在廣州舉行。海豐縣劃出鮜門、赤石、鵝埠、小漠四鎮總面積463平方公里,規劃控制面積約200平方公里的“深圳汕尾特別合作區”的功能區。

    2013年底,汕尾市城區、紅海灣經濟開發區、梅隴農場、鲘門鎮四地組合成汕尾紅海灣新區。

    海豐歷史多少年

    1991年5月

    成立山東省國際貨運代理公司

    1992年5月

    海豐購入第一艘船舶“聯發”輪,開辟中國-日本航線

    1992年10月

    開展倉儲、場站業務

    1994年1月

    開辟中國-韓國航線

    1995年12月

    成立“山東省國際貨運日本株式會社”

    2002年9月-12月

    與主要客戶合資建立陸上物流業務,客戶包括丹馬凳判敗士(Damco)、伊藤忠及青島啤酒等

    2003年

    投資建成“青島前灣國際物流工業園”

    2004年6月

    開辟東南亞航線

    2006年

    成立海豐棗顫國際控股有限公司(SITC International Holdings Co., Ltd.)

    2008年11月

    獲得由中國交通運輸協會頒發的“2007年度中國物流百強企業第5名”和“2007年度中國物流民營企業十強第1名”2009年

    于越南、菲律賓、泰國分別成立合資公司

    中國-日本航線、中國-越南航沖啟線、中國-日本航線出口貨運量排名第一

    2010年

    在中國航務周刊2009年組織的第七屆中國貨運業大獎評比中,榮獲最佳貨運代理公司綜合服務獎

    猜你喜歡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年无码av片完整版| 国产精品免费看久久久无码| 日日摸日日碰夜夜爽无码| 色欲A∨无码蜜臀AV免费播 |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不卡|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试看| 四虎成人精品国产永久免费无码 | 亚洲乱亚洲乱妇无码麻豆| 亚洲天然素人无码专区| 东京热加勒比无码视频| 少妇极品熟妇人妻无码| 精品无码成人片一区二区98| 精品无码综合一区| 性色av极品无码专区亚洲|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表情包|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最新亚洲春色Av无码专区| 国产∨亚洲V天堂无码久久久| 国产精品久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9仓本 | 无码少妇A片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系列|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无码AV大片|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 亚洲av永久无码嘿嘿嘿|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观看|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vr| 用舌头去添高潮无码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素人福利免费| 亚洲精品天堂无码中文字幕|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式影视| 无码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 国产成人AV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国产免费无码一区二区| 亚洲人成无码网站| 日韩免费人妻AV无码专区蜜桃 |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国产动漫3d| 久久精品九九热无码免贵 |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重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