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歷史名城洛陽簡介 洛陽最坑三個景點 千年古都洛陽的介紹 洛陽歷史文化介紹 十三朝古都洛陽簡介
洛陽是中讓伍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是中信滑逗國四大古都之一。先后有東周、西漢、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后梁、后唐、后晉共11個王朝在此建都或陪都近900年,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較長的城市之一。洛陽在明清時期為河南府治,民國時期設有專員公署,1948年置洛陽市,但為縣級市屬洛陽地區管轄,1956年升為地級市(省轄市)。
洛陽建都年表 朝代 名稱 都城位置 所居帝王 建都時間
夏滑賣* 斟鄩 偃師二里頭 太康、仲康、孔甲、帝皋、夏桀 前2070年—前1600年
商 西亳 偃師尸鄉溝 商湯、外丙、仲壬、太甲等 前1600年—前1046年
西周 洛邑、成周 瀍河兩岸 成王、康王、昭王、穆王等 前1046年—前771年
東周 洛邑 王城(澗河兩岸) 平王至赧王,共25王 前771年—前256年
西漢 雒陽 漢魏故城 高祖 前202年—前199年
東漢 雒陽 漢魏故城 光武帝至獻帝,共12帝 25年—190年
曹魏 洛陽 漢魏故城 文帝至元帝,共5帝 221年—265年
西晉 洛陽 漢魏故城 武帝至愍帝,共4帝 265年—313年
北魏 洛陽 漢魏故城 孝文帝至孝武帝 共七帝 493年—534年
隋 東都、東京 隋唐故城 煬帝、恭帝 606年—618年
唐 洛陽宮
東都
神都-武則天
東京
隋唐故城 高宗、武后、中宗、玄宗、昭宗、哀宗 六帝 657年—908年(其間都洛40余年)
后梁 西都 隋唐故城 太祖、郢帝、末帝 909年—913年
后唐 東都 隋唐故城 莊宗、明宗、閔帝、末帝 923年—936年
后晉 西京 隋唐故城 高祖 936年—938年(約2年)
民國 洛陽 今洛陽市 1932年
* 夏朝現僅有史料記載尚未有考古驗證。更詳細研究請參考夏商周斷代工程。
表格內容參考周王城“天子駕六”博物館簡介
1. 洛陽是中國建都時間最早最長的古都
2. 洛陽是中國古代都城建筑的最早樣板
3. 八卦產生于洛陽
4. 黃帝“密都”——青要山
5. 鷺鳥石斧圖是中國最早的繪畫珍品
6. 世界上最早的書寫工坦閉神具毛筆誕生在洛陽
7. 二十四節氣最早在洛陽總結提出
8. 夏都斟鄩是中國最早的都邑遺址
9. 中國發現最早的鑄銅遺址在洛陽
10. 中國最早的排水管道發現于洛陽
10. 中國最早的排水管道發現于洛陽
11. 中國文明社會的第一次戰爭“甘之戰”
12. 西亳為商代第一都
13. 世界上最早的大學在洛陽萌芽
14. 東周王城是當時世界上的第一流城市
15. 洛陽苑囿為中國園林之祖
16. 東周狩獵紋銅鏡是中國最早的人物鏡
17. 《尚書》和《詩經》最早結集于洛陽
18. 《詩經》中的《周南》、《王風》產生于洛陽
19. 中國古代財政預算創設于洛陽
20. 商高定理(勾股定理)最早在洛陽提出
21. 道家學說形成于洛陽
22. 中國最早的圖書館在洛陽出現
23. 杜康是最早使用糧食釀酒的人
24. 中國最早的關隘設于洛陽
25. 中國古代第一軍校——云夢山
26. 蘇秦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縱橫家
27. 洛陽最早使用鋼鐵讓虧的熱處理技術
28. 東態臘漢洛陽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城
29. 洛陽為古代絲綢之路的起點
30. 司馬遷在洛陽編寫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31. 洛陽太學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的大學
32. 經學集大成于洛陽
33. 儒家刻經——《熹平石經》產生于洛陽
34. 白馬寺是中國佛教的“祖庭”和“釋源”
35. 讖緯之學集大成于洛陽
36. 洛陽是產生漢賦最著名的城市
37. 中國最早的文藝大學鴻都門學產生于洛陽
38. 中國第一部字書《說文解字》著成于洛陽
夏太康遷都斟尋阝
【夏太康遷都斟尋阝】夏朝前期,太康遷都斟?尋阝?。其地在今洛陽市偃師境內伊、洛二水匯流處上游的二里頭村一帶。是為洛陽建城之始。?
商湯定都西亳
【商湯定都西亳】公元前16世紀,商湯率諸侯討伐荒淫暴虐的夏代國王桀,桀敗走,死于南巢。湯即天子位,定都西亳。西亳位于今洛陽市偃師城西洛河北岸的尸鄉溝一帶。商湯之后梁孫的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諸王均以此為都,前后200余年。?
伊尹放迎太甲
【伊尹放迎太甲】商朝第四代國王太甲繼位之初,暴虐昏庸,輔國大臣伊尹把他放逐到桐宮。太甲在桐宮三年,悔過向善,伊尹才把他迎回都城西亳,重新主持國政。太甲修德,方國部落紛紛歸服,天下安定。伊尹作《太甲訓》三篇,褒揚太甲。?
八百諸侯會孟津
【八百諸侯會孟津】公元前11世紀,商紂王昏庸無道,諸侯叛離而歸順西伯姬昌(周文王)。周文王卒,武王即位,太公望、周公旦等人輔佐。武王二年,姬發率兵東至孟津(今洛陽市孟津縣東北,時為黃河重要渡口),八百諸侯來會,都說可以伐紂,武王則認為滅商時機還不成熟,于是退兵。?
周公營建洛邑
【周公營建洛邑】周武王滅商后,遷九鼎于洛邑(洛陽)。成王即位,周公輔政,對洛邑進行了大規模營建,使之成為一座規模宏大的新的都城,稱為"成周"或"新邑"。新都建成后,成王"遷宅于成周",洛邑成為全國的政治中心。?
周公制禮作樂
【周公制禮作樂】周公營建洛邑后,依據周原有制度,參酌殷禮,建立各項典章制度,是大敗為禮樂制度。其內容是五禮,即吉禮、兇禮、賓禮、軍禮、嘉禮。行禮儀要用樂配,不同的禮儀演奏不同的樂章。禮用以辨異,分別貴賤;樂用以求同,緩和上下。?
平王東遷
【平王東遷】西周末年,周幽王無道,申侯聯合犬戎攻破宗周鎬京,殺幽王于驪山下。太子宜臼即位,是為平王。平王元年(前770),平王由鄭武公、晉文侯、衛武公、秦襄公護擁,東徙洛邑。平王東遷,標志著東周的開始。?
孔子入周問禮
【孔子入周問禮】周敬王時期,孔子得到魯君的支持,與南宮敬叔來到周朝國都洛邑,問禮于老子,問樂于萇弘。孔子入周問禮后,學業大進,廣招弟子,傳播儒學。?
諸侯筑成周
【諸侯筑成周】周敬王十年(前510),成周毀于王子朝之亂,而王子朝之余黨猶存,周請諸侯為周筑城。于是晉魏舒、韓不信、齊高張、宋仲幾、魯仲孫何忌、鄭國參等大夫會于京師。晉士滾渣顫彌牟制定工程方案,令諸侯服役。次年夏,諸侯之大夫率其役徒筑成周城,三旬而成。?
光武中興
【光武中興】建武元年(25),光武帝劉秀削平各地割據勢力,統一全國,重建漢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劉秀在位期間,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漢朝成中興之勢。?
東漢建太學
【東漢建太學】東漢光武帝建武五年(29),在洛陽城南開陽門外創建太學。漢順帝時擴建。太學生人數最多時達到3萬余人。?
倭國來朝
【倭國來朝】東漢建武中元二年(57)正月,倭奴國(在今日本九州北部)派遣使節來洛陽朝貢,劉秀封其國王為漢倭奴國王,賜"漢委奴國王"金印一枚(原印1784年在日本福崗縣出土,現藏于福崗市美術館,印高2?2厘米,重108克)。?
永平求法
【永平求法】東漢明帝永平八年(65),遣郎中蔡?、博士弟子秦景等18人出使西域,拜佛求法。蔡?等到大月氏,邀請天竺國沙門攝摩騰、竺法蘭,攜帶《貝葉經四十二章》及佛像,于永平十年(67)用白馬馱回洛陽。次年,官府于洛陽城西二里御道北建白馬寺,是為中國佛教祖庭。?
班超出使西域
【班超出使西域】漢明帝永平十六年(73),班超出使西域,鎮撫西域各國,西域與漢王朝斷絕65年的關系至此恢復,連接東西方的"絲綢之路"重新開通。永元十四年(102),班超才返回洛陽。班超在西域30年,為鞏固我國西部疆域,促進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促進中國和中西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洛陽市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洛陽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隋唐大運河的中心,歷史上先后有十三個王朝在洛陽建都。握悶
洛陽市有二里頭遺址、偃師商城遺址、東周王城遺址、漢魏洛陽城遺址、隋唐洛陽城遺址等五大都城遺址。截至2019年3月,洛陽市共有龍門石窟、漢函谷關、含嘉倉等3項6處世界文化遺產;2019年末,洛陽市共有A級旅游景敗叢區82處,其中4A級以上景區30處。
洛陽市有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河洛文化旅游節等節日活動。洛陽市獲得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園林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全國文明城市段枯彎等榮譽。
相關信息:
洛陽市地勢西高東低,境內山川丘陵交錯,地形復雜,其中山區45.51%,丘陵40.73%,平原占13.8%,周圍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荊紫山、周山、櫻山、龍門山、香山、萬安山、首陽山、嵩山等多座山脈。
洛陽市位于豫西地區與東秦嶺褶皺系,地勢西高東低,有伏牛、外方、熊耳及崤山四大山脈。伏牛山自西南橫貫南部,外方山為東南屏障,熊耳山自西南斜貫中部伸向東北,崤山位于西部。
伏牛山海拔1500-2000米;外方山為伏牛山分支,海拔600-1000米;熊耳山海拔1500-2000米,為伊、洛河分水嶺;崤山海拔1200-1800米,境內最高點為海拔2212.5米的伏牛山主峰老君山。
洛陽的發展歷史是:
洛陽位于黃河中游以南的伊洛盆地,東有虎牢關險地,西有函谷關要塞,北依邙山,南對龍門,伊、洛、餭、澗等河蜿蜒穿行其間,自古就有“河山拱戴,形勢甲于天下”的說法,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建都立國的理想之處。
從公元前770年開始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后梁、后唐等朝代先后在洛陽建都,因此它有“九朝古都”之美稱。從東周到后唐,在長達1000余年的時間里,洛陽都是我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許多重大歷史事件都發生在這里,許多杰出的歷史人物都曾活動在這里。
擴展資料:
洛陽市地勢西高東低穗虛,境內山川丘陵交錯,地形復雜,其中寬塌山區45.51%,丘陵40.73%,平原占13.8%,周圍有郁山、邙山、青要山、荊猜巧燃紫山、周山、櫻山、龍門山、香山、萬安山、首陽山、嵩山等多座山脈。
洛陽市位于豫西地區與東秦嶺褶皺系,地勢西高東低,有伏牛、外方、熊耳及崤山四大山脈。伏牛山自西南橫貫南部,外方山為東南屏障,熊耳山自西南斜貫中部伸向東北,崤山位于西部。
伏牛山海拔1500-2000米;外方山為伏牛山分支,海拔600-1000米;熊耳山海拔1500-2000米,為伊、洛河分水嶺;崤山海拔1200-1800米,境內最高點為海拔2212.5米的伏牛山主峰老君山。
參考資料來源:——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