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2017年歷史江蘇卷 2017江蘇歷史高考答案 2017江蘇高考歷史試卷及答案 2017江蘇歷史小高考 2017江蘇歷史學測
先說結論,江蘇和浙江同屬于長三角經濟區,相比江蘇,浙江更富裕一些。如果具體的說,蘇南和浙江差別不大,但蘇北距離兩者差距很多。
先看下數據,2018年兩省的人均收入方面,浙江人均45840元,江蘇只有38096元。浙江只有麗水,衢州兩地低于40000元但超過30000元,而江蘇只有蘇南五市突破40000元大關,至于蘇北五市都低于30000元。所以哪個省更富裕一目了然。
蘇北發展慢,相對要偏弱一些,整體上浙江要超越江蘇。如果說浙江民富全國排第二,估計也就福建可以說一說。
江蘇和浙江省兩地資源不同,選擇的道路也不同。江蘇有大平原,整體地勢低,丘陵地區少,有長江有淮河,水道縱橫,江河湖泊多,也有魚米之鄉美譽。
周邊就是全國經濟最強城市上海,所以不論是發展農業還是經濟都處于十分有利位置。進可發展工業棗隱冊,退可發展農林牧副漁。所以江蘇人也比較安逸,奮斗的動力遠不如浙江高,詩詞歌賦,消遣娛樂,江蘇更多的出文人,政治家。
浙江丘陵地帶多,平原少,很早以前就有蘇糧浙麻的說法。資源匱乏,對于大部分浙江人來說,只能也唯有勤奮和努力一條致富之路。所以呢,浙商全國聞名。
之前去蘇南,老年人坐地鐵遛鳥跳廣場舞的多的去,感覺那邊人很會享受生活。一問,遛鳥的老人甚至都有凳宏幾套房,這在我們蘇北基本看不到,大部分人老年人每天拔草種地為生計奔波,很少有空閑的時間。浙江70歲以上的老人也有忙碌的,但多是做手工活,發貨之類的工作。
江蘇省13個城市之間有合作,但更多的時候也會競爭。資源多,政策傾斜也多,但為了發展更好,比如來了一條高鐵規劃,一個經濟攜隱區規劃,很快就會出現市市爭,縣區之間爭。
江蘇各市之間既合作又競爭,有蘇北蘇南,甚至蘇中之分,現在又蹦出來個蘇東之說。反觀浙江很少有東南西北之分,因為他們都保持鐵板一塊團結,共同致富奔小康的目的。有能耐出去賺,窩在家里爭毫無意義,所以浙江富裕也不是沒有道理的。
江浙一帶,自古以來就是富庶之地。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蘇杭一個在江蘇,一個在浙江,江蘇和浙江的經濟和文化底子其實并不薄。但強者終究也要分勝負,蘇浙兩省到底誰更勝一籌呢?
截至2018年,江蘇省GDP總量92595.40億元,浙江為56197.15億元,很明顯,在經濟總量上,江蘇優勢非常明顯;但在人均方面,浙江更勝一籌:浙江在城鎮和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方面都高于江蘇,當然,這與人口也有一定的關系,但不可否認,在民營企業創新方面,浙江總是走在前面。
浙江更加藏富于民
就民營經濟來說,浙、蘇、粵三省可以說是扛把子的。三省民企營收總額占中國500強民企比例超過50%,連北京也只有5.33%。其實早在京杭大運河修建后,那時的經濟中心就已經逐漸從中原大地轉移到了江浙滬一帶,在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杭州也都是中國最重要的經濟中心之一。
最重要的是,浙江不少城市的競爭格局非常良性,比如義烏的小商品、衢州的特種紙業、紹興輕紡業以及舟山的海鮮水產,每個城市都有每個城市的特色產業,不會形成同質化惡性競爭,各過各的小日子。
另外,浙商的眼光非常獨到,也比較能吃苦,當年那些小商品、黃頁、運輸等在江蘇人看來不旅尺起眼的小生意,反而成了浙商起家的基石。
江蘇的區位優勢和吸引外溢產業
同樣是民營經濟強省,江蘇更多的是利用毗鄰上海的區位優勢,吸納上海的外溢資金和產業并迅速做大做強。數據顯示,巔峰時期上海港的出口貨物,有30%以上都來自蘇南地區。
可能細心的讀者會發現剛剛提到的一個問題:浙江每個地市都各有各的特色產業,而上海的出口則主要來自于蘇南地區。所以,這也就意味著在經濟均衡發展這一拆裂高塊,江蘇略顯不足:江蘇蘇南三個地市的經濟總量接近4萬億元,南京都似乎顯得有點黯然失色,而浙江北部加上省會杭州也只有約2萬億。也正因為經濟發展不均衡,蘇北和蘇南地區也存在著一些地域之爭。
浙蘇兩省的異同之源睜處
簡單總結一下:
1、兩省的共同點是,雖然在對待發展模式和產業承接的態度上不太一樣,但基本都是靠民營起家。
2、客觀發展因素方面,浙江主要靠的是港口優勢帶來的外貿,而江蘇更多的是吸納上海的外溢資金和產業。
3、交通方面,浙江高鐵總里程已達1485公里,而江蘇僅846公里(2018年數據)。
語文文科200分,理科160分,數學文科160分,理科200分,陪橡英語120分,小高考一個A加一分伍碰,4個A獎勵一分,共五分,高考總分485分。兩門選修腔亂談算等級,不算分,決定了你有報考哪些學校的資格
是按照物理和歷史學科來分數文理的。南通,簡稱“通”,古稱通州,別稱靜海、崇州、崇川,江蘇省地級市,2017年江蘇南通是如何分班分文理科是按照物理和歷史學科來悉畢分數文理的,南臨長江,經蘇通大激衫橋、崇啟大橋兩條跨江通道分別與蘇州市、上海市跨江相連,東瀕黃海,西北與鹽城市接壤,西與泰州市為鄰明陸腔。
浙江,靠民營經濟起家,再加上寧波和舟山港的優勢,所以在營商環境上看,浙江似乎并沒有太多產業承接的欲望,自己消化不了那就通過港口出口,因此浙江的發展更多的集中在杭州和沿海港口城市。而江蘇蘇南地區有著毗鄰上海的區位優勢,快速吸納上海的外溢資金和產業并迅速做大做強。公開資料顯示,巔峰時期的蘇南生產了國內80%以上的個人電腦和電子配件,上海港的出口貨物有三成以上來自蘇南地區。
所以你看,一個是白手起家,一個是借力打力,雖然前者的發展閉坦租更加扎實,但速度肯定比不上后者。對地理熟悉的朋友或許也知道,蘇南和浙北兩地區,蘇南的路網和水網比浙北更加密集,這也是當時蘇南經濟騰飛的客觀因素之一。
人文。浙商自古以來是出了名的,與潮商一樣,出了浙江,全國都能找到浙江商會。而在浙江省內,也分為寧波商幫、溫州商幫、東陽商幫、義烏商幫等等。而江蘇似乎還沒有一個比較成型的商轎兆幫。因為江蘇自古以來土地肥沃,魚米之鄉,所以江蘇更加重儒輕商。據不完全統計,光從江蘇考上狀元等文人騷客就有上千名之多。相比之下,當年那些小商品、黃頁、運輸等在江蘇人看來不起眼的小生意,反而成了浙江人發展的基石。此外我們還可以看到,由于人文差異,浙江的發展相比江蘇的“內斗”來說,更加協調。
在浙江,義烏小商品、東陽的影視業、衢州的特種紙業,舟山小海鮮、紹興輕紡業,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的產業鏈,互不干擾。而江蘇由于歷史上清朝和建國初期地理行政劃分,導致南北地域發展水平差距,進而形成了蘇北和蘇南的鄙視鏈。蘇南人嫌蘇北窮;蘇北人認為蘇南妄自尊大。而在蘇南地區,昆山、太倉、江陰、宜興、常熟、張家港等都是全國百強縣級市,實力堪比地級市,自然對常州、無錫等地的地位不以為然。而省會南京的經濟地位也在蘇南的光芒下顯得黯然失色,畢竟小弟們翅膀都硬了,省會地位并沒有像其他省份那樣有資源優勢。此外,有趣的是,在民國時期,江蘇浙江兩省甚至為了嵊泗列島和魚稅而爭吵不休,一度鬧到了蔣介石那里。
總結:時過境遷,盡管江浙兩省有諸多恩恩怨怨,也有各自的發展模式,但它們終信敏究是當下中國經濟不可或缺的頂梁柱之一,兩省GDP占到了全國約16.54%,由于地理位置近,兩省之間的合作也越來越緊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江蘇省浙商企業發展報告》顯示,在江蘇省投資興業的浙商接近87萬人,浙商在江蘇省興辦企業13萬多戶,投資額超1萬億元,其中11%的江蘇浙商企業屬于江蘇省內骨干企業。另外,江浙兩省的文化都是從吳越文化衍生而來,所以本質上兩省的文化其實是相通的,只是大家選擇了不同的發展道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