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音樂課程標準?小學音樂課程標準是如下:1、增進兒童快樂活潑的天性,以發展其欣賞音樂的興趣。2、發展兒童發音的官能及認譜節奏的能力。3、培養兒童歌唱演奏及音樂表演的興趣和能力。4、利用兒童的心理反應,授以優美雄壯的歌曲,那么,小學音樂課程標準?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第一、以音樂審美為核心
第二、興趣愛好為動力
第三、面向全體學生
第四、注重個性發展
第五、重視音樂實踐
第六、鼓勵音樂創造
第七、提倡學科綜合
第八、弘揚民族音樂
第九、理解多元文化
第十、完善評價機制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是評定教學效果的指標。
通過教學及各種生動的音樂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愛好音樂的情趣,發展音樂感受與鑒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提高音樂文化素養,豐富情感體驗,陶冶高尚情操。
音樂課的教學過程就是音樂藝術的實踐過程。因此,所有的音樂教學領域都應重視學生的藝術實踐,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各項音樂活動,將其作為學生走進音樂,獲得音樂審美體驗的基本途徑。通過音樂藝術實踐,增強學生音樂表現的自信心,培養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
對音樂創造活動的評價應主要著眼于創造性活動的過程。提倡學科綜合音樂教學的綜合包括音樂教學不同領域之間的綜合;音樂與舞蹈、戲劇、影視、美術等姊妹藝術的綜合;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的綜合。
鼓勵音樂創造中小學音樂課程中的音樂創造,目的在于通過音樂豐富學生的形象思維,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潛質。在教學過程中,應設定生動有趣的創造性活動的內容、形式和情景,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增強學生的創造意識。
一、培養學生持久的愛好和興趣。
在平常的教學中教師為了讓學生有“興趣”,用看電影、講故事、做游戲、PPT等教學手段,使學生對音樂課表現得“比較有興趣”,其實這已經偏離了音樂課“以興趣愛好為動力”的原始動機。
在修訂的音樂課標中明確提出,對音樂的興趣,是指在音樂課堂中對教學的一個引導問題。可以這樣說,“以興趣愛好為動力”不能變成愛上音樂課,但不喜歡音樂這樣一種極端的現象。
也就是說,不能課堂手段豐富了,學生主體性提高了,教師也更加關注學習方式、學習方法了,但卻忽略了音樂課堂的本質要求是要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
二、鼓勵學生進行音樂創造,注重音樂實踐。
關于音樂創造,很多老師認為創造等同于創作、創編等名詞、動詞,其實,創造是人格的發展,不是單純指一個技能。音樂創造是貫穿于音樂始終的。創造是音樂學科本身的特性,所以老師不要把創造僅僅當成學習,雖然它確實是學習領域之一。
但是對于基本音樂學習當中的基本理念,就不能僅僅看作是一種學習領。
三、關注學科的綜合。
“關注學科綜合”原來的說法是“提倡學科綜合”。“關注學科綜合”是一個正確的教育理念,也是目前在任何領域里都比較提倡的一種理念。那么把“提倡”變成“關注”,是有很強的針對性的其實任何一個學科,或者一種學習行為都應該提倡綜合,因為綜合對人的能力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其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被放在了首位。如何有效地實施音樂教學目標成為了我們音樂教育工作者重要的職責,當然也成了檢驗教學是否成功的試金石。
第一、以音樂審美為核心
第二、興趣愛好為動力
第三、面向全體學生
第四、注重個性發展
第五、重視音樂實踐
第六、鼓勵音樂創造
第七、提倡學科綜合
第八、弘揚民族音樂
第九、理解多元文化
第十、完善評價機制
以上就是小學音樂課程標準的全部內容,音樂課程標準是指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制定的中小學音樂教學指導文件。一、音樂課程標準的頒布 中國教育部于1932年、1936年、1942年、1948年先后頒布小學和初、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內容包括教學目標、教材綱要、教學要點等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