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歷史綱要?一、中國歷史綱要 1、早期中華文明 通過了解石器時代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認識它們與中華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系;通過甲骨文、青銅銘文及其他文獻記載,了解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特征。2、那么,中外歷史綱要?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最新部編本高中歷史必修教材《中外歷史綱要》的評價如下:體系的變化、內容的豐富;內容增多,學習任務加重;視野更加廣闊。
1.體系的變化、內容的豐富
完全摒棄了現行的政治、經濟、文化專題史編撰模式,順應了眾多師生多年的呼聲,重回通史體系。合并之后形成基本以政治史為主,涉及經濟文化,之前課程標準中的知識點基本保留,體現了一定的延續性。
教科書中的材料、圖片、地圖更為豐富,更有時效性,比如里耶秦簡。除此之外,最明顯的感覺是當代史內容的增加,不知道在今后的試題中會不會也有明顯的增加問題。
2.內容增多,學習任務加重
把新編高中歷史教科書讀完之后,深感信息密度增加了許多。首先就是需要去記憶的內容增加,現行教科書中基本不涉及的南美、非洲、西亞、南亞地區的歷史演進,工作難度明顯增加。其次,現在的試題命制本來就已經有明顯的“脫教材”現象,如果推行新教材之后,在這樣的教科書信息密度之下,感覺試題命制的范圍更加廣泛,可以命題的點更多了。
對學生的學習來說,壓力不小。
3.視野更加廣闊
全球史觀在新教材中更加突出,從世界古代史到世界近現代史,世界各個地區的文明演進都有所關注。
以明代一節為例,有以下幾個亮點:
(1)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的引用,引導學生對反思君主專制。
《中外歷史綱要》分為上下兩冊,上冊是中國歷史,按照時間線由古及近的時間軸介紹古今中國重大歷史事件及影響,是通史體例。下冊是按照地區和時間編寫的外國重要歷史事件。總體來說,通史體例,時空結合。
您好,中外歷史綱要分為上下兩冊,上冊為中國史,第四課的內容是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下冊為世界史,第四課的內容是中古時期的亞洲。基本上都在封建社會時期。地位的話屬于承上啟下的作用。
河北、山西、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重慶、云南。
這14個省從2021年開始使用中外歷史綱要。推出的資源合集,如《中外歷史綱要·上》教學資源合集和《中外歷史綱要·下》教學資源合集。
新教材綜合了以往教材的特點,采取通史+專題史的模式,融時序性與專題性于一體,從縱向上看,有利于構建學生的歷史思維;從橫向上看,有利于引導學生聚焦歷史態勢,探索歷史的復雜面相。
一、中國歷史綱要
1、早期中華文明
通過了解石器時代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認識它們與中華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系;通過甲骨文、青銅銘文及其他文獻記載,了解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特征。
2、春秋戰國的政治、社會及思想變動
通過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變動和經濟發展,理解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學說,通過孟子、荀子、莊子等了解“百家爭鳴”的局面及其意義。
3、秦漢大一統國家的建立與鞏固
通過秦朝的統一業績和漢朝削藩、開疆拓土、尊崇儒術等舉措,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及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通過了解秦漢時期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秦朝崩潰和兩漢衰亡的原因。
4、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
通過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隋唐時期封建通過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民族交融、區域開發和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
5、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并立與元朝的統一
通過了解兩宋的政治和軍事,認識這一時期在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等方面的新變化;通過了解遼夏金元諸政權的建立、發展和相關制度建設,認識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以上就是中外歷史綱要的全部內容,最新部編本高中歷史必修教材《中外歷史綱要》的評價如下:體系的變化、內容的豐富;內容增多,學習任務加重;視野更加廣闊。1.體系的變化、內容的豐富 完全摒棄了現行的政治、經濟、文化專題史編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