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嶼歷史背景?鼓浪嶼在明代得以開發(fā),1573年日光巖上出現(xiàn)了全島最早的石刻“鼓浪洞天”。1586年在日光巖創(chuàng)建了蓮花庵。1650年鄭成功在日光巖安營扎寨,操練水師,留下了“寨門”、“水操臺”、“拂凈泉”等遺址。明末,陳示京隨魯王由海入島,協(xié)助鄭成功起義抗清,其墓葬于雞母山。鼓浪嶼位于廈門市,那么,鼓浪嶼歷史背景?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鼓浪嶼在明代得以開發(fā),1573年日光巖上出現(xiàn)了全島最早的石刻“鼓浪洞天”。1586年在日光巖創(chuàng)建了蓮花庵。1650年鄭成功在日光巖安營扎寨,操練水師,留下了“寨門”、“水操臺”、“拂凈泉”等遺址。明末,陳示京隨魯王由海入島,協(xié)助鄭成功起義抗清,其墓葬于雞母山。
鼓浪嶼位于廈門市,是廈門島西南隅一座面積1.8839平方公里的小島,與廈門島隔著寬500米左右的鷺江海峽。鼓浪嶼是一個寧靜美麗的小島,憑借其獨特的景色,已然成為廈門名副其實的旅游名片。
景區(qū)游玩小貼士:
1、餐飲消費時,點菜后先行核賬、確認菜單、餐后付款。核賬后如對菜金有異議可重新點菜,經營者不得拒絕。
2、鼓浪嶼道路縱橫,游客容易迷路,如果你買了鼓浪嶼套票,套票上有簡單的地圖。也可以買份可愛的鼓浪嶼手繪地圖,頗有紀念意義。
3、在離碼頭100米左右的游客中心大廳特設行李寄存處,為游客提供物品寄存服務。也提供便民服務設施,如輪椅、嬰兒車、便民傘。
4、鼓浪嶼上是禁止吸煙的,游玩時也請不要亂丟垃圾。
繼7月7日可可西里申遺成功之后,7月8日,在波蘭克拉科夫舉行的第4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我國“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qū)”申遺成功,成為中國第52項世界遺產。
鼓浪嶼是以全島作為一個整體申報世界遺產的。申報范圍包括鼓浪嶼全島及其近岸水域,總面積316.2公頃;緩沖區(qū)涵蓋鄰近的大嶼和猴嶼兩座島,并一直延伸到廈門島海岸線,總面積886公頃。
島上最直接展現(xiàn)遺產價值的代表性要素有51組歷史建筑及宅園,其中包括工部局遺址、會審公堂舊址等工部局時期的社區(qū)公共管理機構遺存,體現(xiàn)中外政治、商貿、文化交流的各國領館、中外商貿金融機構等駐島機構遺存,綜合反映當時鼓浪嶼社區(qū)服務近代化水平及多元文化交流的各類宗教、文教、醫(yī)療、文化娛樂等公共建筑遺存,碼頭、自來水、通訊、報時、墓地等設施遺存,以及反映不同時代不同文化影響的大量住宅建筑及其庭園遺存。
此外,還有4組歷史道路,7處代表性自然景觀與2處代表性文化遺跡,共同構成了鼓浪嶼自然有機的空間結構和內涵豐富的城市歷史景觀要素。
除了上述遺產核心要素,島上現(xiàn)存900余棟歷史風貌建筑,不僅完整見證了百年間本土建筑在外來文化影響下變化、創(chuàng)新的過程,也展現(xiàn)出更為多元的風格、歷史時期和文化背景。
在歷史上,鼓浪嶼曾是一座人煙稀少的荒島,直至宋元時期,才有“圓沙洲”的名字,明時始稱“鼓浪嶼”。島上多為半漁半農經濟,最初的房屋也十分簡陋。這類建筑,在一些保留完好的村莊中依然可見。
明末清初至鴉片戰(zhàn)爭期間,鼓浪嶼的建筑開始發(fā)生變化,外國殖民主義者紛紛來鼓浪嶼定居。他們先是租用民房,陸續(xù)又建造了教堂、公館、別墅等建筑。大量早期出國謀生的華僑也紛紛回到閩南祖籍,選中鼓浪嶼興建了很多離宮別館。這些建筑耗資十分昂貴,往往選擇最為上等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術。
鼓浪嶼70%的建筑則是20世紀30年代前后建造的,除外國人及華僑建筑外,本地軍民也紛紛造屋蓋房。抗戰(zhàn)前,鼓浪嶼樓房錯落有致、造型迥異。抗戰(zhàn)時期與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一些建筑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毀壞。
解放后,政府接管了部分大型建筑,改造、裝修成為公共性場所,很多建筑物還成為鼓浪嶼標志性的建筑。
問題一:鼓浪嶼什么意思這是一個地名,是在福建省廈門市思明區(qū)下轄的一個街道,因此地漲潮水涌,浪擊礁石,聲似擂鼓而聞名中外。
問題二:鼓浪嶼的由來?鼓浪嶼的由來:
鼓浪嶼位于福建省廈門島西南隅,與廈門市隔海相望。原名圓沙洲、圓洲仔,因為島有一塊特別的巖石,這塊巖石經過海浪天長日久不斷拍打后石頭竟空了一個洞,風浪撫擊時發(fā)出略略之聲,酷似鼓聲,被人稱為“鼓浪石”,島也因之得名為“鼓浪嶼”,并在明朝正式命名。明萬歷三十年,漳泉名人丁一中在日光巖題刻“鼓浪洞天”。至明朝末年,民族英雄鄭成功屯兵于此,訓練水師,使鼓浪嶼的聲名得以張布。
問題三:鼓浪嶼為什么叫鼓浪嶼啊?鼓浪嶼名稱由來:海濤拍岸?如擊鼓聲
到廈門去的朋友,一定要到素有“海上花園、音樂之島”之稱的鼓浪嶼。
鼓浪嶼離廈門市不過700米左右,乘船過去約7分鐘就會抵達,十分方便。
去這個美麗的小島之前,不防先了解一下鼓浪嶼名字的由來。
聽導游先生說,鼓浪嶼原本的名字叫“圓仔”,因為島上有一塊特別圓的巖石。
后來,這塊巖石經海浪不斷拍打后,石中央竟空了一個洞,每當海濤拍打在這塊巖石上時,都會發(fā)出如鼓般的聲響,因而改名為鼓浪嶼。
小島上共住著約1萬9000千人,早在1840年,就已經引進西方文化,是中國最早受西方文化影響的地方。
鼓浪嶼開拓于宋末元初,原名“圓沙洲”、“圓洲仔”。明朝改稱“鼓浪嶼”。 鄭成功曾以此為軍事?lián)c屯兵操練,對抗清兵。目前日光巖上尚存有當時建造的水操臺、石寨門故址。 鴉片戰(zhàn)爭時期,英軍曾占領鼓浪嶼,直到1845年撤軍。1843年后,廈門根據(jù)《中英南京條約》開辟為通商口岸。中日甲午戰(zhàn)爭以后,日本占領臺灣,為避免日本進一步覬覦廈門,清朝政府決定請列強“兼護廈門”。1902年1月10日(光緒二十七年十二月初一日),英國、美國、德國、法國、西班牙、丹麥、荷蘭、瑞挪聯(lián)盟、日本等9國駐廈門領事與清朝福建省興泉永道臺延年在鼓浪嶼日本領事館簽訂《廈門鼓浪嶼公共地界章程》,鼓浪嶼淪為公共租界,次年1月,鼓浪嶼公共租界工部局成立。在此前后,陸續(xù)有英、美、法、德、日等13個國家先后在島上設立領事館。
這段時期,有很多傳教士來到鼓浪嶼,他們建立的學校對中國現(xiàn)代教育有重大影響,例如: 1898年,英國牧師韋玉振與夫人韋愛莉到鼓浪嶼傳教時創(chuàng)辦的“懷德幼稚園”,是中國第一所幼兒園(現(xiàn)已更名為日光幼兒園)
1949年10月,解放軍占領鼓浪嶼。
私人住宅【少部分為營業(yè)酒店 并不接受游客參觀】
林氏府(八角樓):位于鹿礁路11-19號。
以上就是鼓浪嶼歷史背景的全部內容,明代鼓浪嶼得以開發(fā),1573年日光巖上出現(xiàn)了全島最早的石刻“鼓浪洞天”。早在19世紀中葉到本世紀初,英、美、日、德、法等帝國主義列強蠶食中國領土,鼓浪嶼就是那時出現(xiàn)的聞名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城市之一。鼓浪嶼位于廈門市,是廈門島西南隅一座面積1.8839平方公里的小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