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族歷史?其中的一部分在歷史長期的發展中經過多次分化和聚合,逐步形成為中國南方壯侗語族中的壯族、傣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仫佬族、毛南族、仡佬族等少數民族,另一部分則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融合于華夏民族,或同化于漢族,如于春秋戰國時融合于華夏民族之中,而南越、東越、閩越則于西漢之時逐漸同化于漢族。那么,漢族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修改一下、、、、
單就“漢人”這一個詞來說,是源于強大的漢朝,有一句話叫做“國恒以弱滅,而漢獨以強亡”,當時的人們有強烈的自豪感,之后人們習慣性的將自己稱為“漢人”
但是漢朝基本繼承了秦朝的人口,秦朝又基本繼承了先秦的人口,所以漢朝的人從血緣關系上來說基本是源自夏商周的華夏部落,又稱“華夏民族”,“華夏民族”和“漢人”基本上是同一群人。
一般來說人們口中的“漢人”是指從夏商周到漢朝之后的“華夏民族”
其實還有另一種用法,就是單指漢朝時期的人,比如唐朝時期的人也叫做“唐人”,秦朝時期也叫“秦人”
唯獨在漢朝時人們將“漢朝的人”永遠的給自己的民族命名,也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漢朝對中國歷史影響的深遠和深刻。
“漢族”這個詞,是外來詞,中國本土沒有這個概念,古代都稱“XX人”而不稱“XX族”,比如“蒙古人”、“契丹人”、“金人”“滿人”等等。近代西方民族觀念傳到中國來,才有了“蒙古族”、“滿族”“苗族”等等。其實人還是那一群人,只不過換了個代號而已
所以,你的問題
1.從皇帝開始,就有漢族(華夏人),5000年歷史。————正確,漢族(漢人、華夏人)的歷史也已追溯到5000年前。
2.漢高祖劉邦是漢中王,漢族(人)起源于漢朝,2000年歷史。
漢族是以先秦的華夏族為核心,在秦漢時期形成為統一的民族,至1840年,經歷了在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下的兩千多年的發展過程;1840年以后至1949年在反帝反封建斗爭中得到新的發展;1949年新中國建立以后,與中國各族人民一起逐步發展為社會主義民族。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并六國,在“大一統”中,華夏民族也從分散走向了統一。秦王朝建立后,秦始皇采取了推行郡縣制,規定“書同文字”,統一貨幣、度量衡和“車同軌”、“行同倫”,以及筑長城等一系列的措施,統一和穩定華夏民族。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建立了統一的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在國家統一的條件下,漢族形成了統一的民族。
秦統一以后,華夏的族稱仍然沿用。但原屬山東(崤山以東)六國之民,已同為秦朝“黔首”。秦雖國祚短促,然而西域(包括今新疆)諸族、匈奴至漢代仍稱中原人為秦人。而漢王朝從西漢到東漢,前后長達400多年,為漢朝之名兼華夏民族之名提供了歷史條件。
另外,漢王朝國勢強盛,在對外交往中,其他民族稱漢朝的軍隊為“漢兵”,漢朝的使者為“漢使”,漢朝的人為“漢人”。于是,在漢王朝通西域、伐匈奴、平西羌、征朝鮮、服西南夷、收閩粵和南粵,與周邊少數民族進行空前頻繁的各種交往活動中,漢朝之名遂被他族稱呼為華夏民族之名。
漢族的起源
漢族是一個歷史從未中斷過的、歷史悠久的民族。漢族的起源是多元的,而且既有主源又有支源。
炎黃集團是漢族的一個主源。在中國的原始社會末期,在黃河兩岸中原地區崛起的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結成部落聯盟后,為了爭奪部落聯盟首領的權位而釀成了歷史上有名的“阪泉之戰”,黃帝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而稱雄于中原。追本溯源,漢族世稱“炎黃世胄”、“黃帝子孫”,其源蓋出于此。其后,在中國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民族--夏民族與黃帝部落有直接的族源關系,司馬遷在《史記·夏本紀》中更是明言夏民族與黃帝部落有著直接的血緣關系,其云:“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顓頊之孫也。”不僅如此,后來崛起的周民族與留居渭水流域的黃帝部落和炎黃部落也有著族源關系。如周民族的女祖,《詩·大雅·生民》說:“厥初生民,時維姜嫄”亦即《史記·周本紀》所說:“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嫄。”炎帝就是一個姜姓部落,這就明確地告訴我們周民族的外祖世系就姓的炎帝部落。關于周民族的男祖,就是姜嫄所生的棄,《史記·周本紀》說:“封棄于邰,號曰后稷,別姓姬氏”黃帝就是一個姬姓部落,這又明確地告訴我們周民族的祖父世系就是姬姓的黃帝部落。
成為第61位粉絲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黃子孫。[1] “漢”原指天河、宇宙銀河,《詩經》云:“維天有漢,監亦有光。”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華夏”
據先秦文獻記載的傳說與夏、商、周立都范圍,漢族的遠古先民大體中原地區為活
黃帝
動范圍;主要分布在這一地區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這兩個類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認為即漢族遠古先民的文化遺存。
遠古傳說,還描述了漢族先民曾經歷漫長的原始公社制時代。在黃帝以前,經過“知母不知父”的母系氏族部落的階段;關于黃帝的傳說,則標志著由母系氏族部落轉化為父系氏族部落,并已進入部落聯盟階段。傳說在黃帝之后相繼以禪讓方式為大部落聯盟首領的堯、舜、禹,雖都被認為是黃帝的子孫,然而歷史傳說又表明,漢族遠古先民,實包括來自羌、夷、苗、黎等氏族部落集團的人。因而,又有虞舜出自東夷,夏禹出自羌、戎的記述;還有一些傳說中的人物,按不同記述,可解釋成亦羌、亦夷、亦苗黎。這種歷史傳說的矛盾現象,反映了不同來源的氏族部落集團逐步融合為同一個族體,創造共同祖先的歷史過程
漢族,是上古傳說炎帝(或神農氏)與黃帝(或軒轅氏)兩個部落的后裔, 是在中國及海外華人占多數優勢的民族。
漢族是中國的主體民族,是上古時期黃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炎黃子孫。“漢”原指天河、宇宙銀河,《詩經》云:“維天有漢,監亦有光。”漢族舊稱漢人是因中國的漢王朝而得名,漢朝以前稱“華夏”或“諸夏”。
1、《女媧造人》
中國上古神話傳說之一,創世女神女媧化生萬物,每天至少能創造出七十樣東西,開世造物,因此被稱為大地之母。她是古老相傳的大母神。
相傳女媧以泥土仿照自己摶土造人,創造并構建人類社會;又替人類立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兩性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也被傳為主職姻緣與情愛的皋禖古神。
女媧是中華民族的母親,華夏民族人文先始,福佑社稷之正神。她慈祥地創造了生命,又勇敢地照顧生靈免受天災,是被民間廣泛而又長久崇拜的創世神和始母神。
2、《夸父追日》
在遠古時代,有一個名叫夸父的人。他力氣非常大,一只手就能拔起一棵大樹;抬腳走一步,就能跨過一條大河。那個時候,人們住在樹林里,穿樹皮,吃野果,生活非常艱難。每到冬天的夜晚,人們又冷又餓,因此大家都害怕黑夜,希望太陽在白天能停留得長一些。
夸父決定追上太陽讓它在白天多停留一會兒,夸父站在山頂上,當太陽出現的時候,就大聲喊道:“太陽,你能不能慢點兒走,讓白天更長一些呢?”太陽沒有回答,,息急忙忙地走了。
以上就是漢族歷史的全部內容,在國家統一的條件下,漢族形成了統一的民族。秦統一以后,華夏的族稱仍然沿用。但原屬山東(崤山以東)六國之民,已同為秦朝“黔首”。秦雖國祚短促,然而西域(包括今新疆)諸族、匈奴至漢代仍稱中原人為秦人。而漢王朝從西漢到東漢,前后長達400多年,為漢朝之名兼華夏民族之名提供了歷史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