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人教版物理知識點?①從岸上向水中看,水好像很淺,沿著看見魚的方向叉,卻叉不到;從水中看岸上的東西,好像變高了。 ②筷子在水中好像“折”了。 ③海市蜃樓。 ④彩虹。 (4)從岸邊看水中魚N的光路圖:圖中的N點是魚所在的真正位置,N'點是我們看到的魚,從圖中可以得知,我們看到的魚比實際位置高。那么,八上人教版物理知識點?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第一章《聲現象》復習提綱
一、聲音的發生與傳播
1、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振動的物體叫聲源。
2、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真空不能傳聲。
3、聲音在介質中的傳播速度簡稱聲速。聲音在15℃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340m/s。
4、回聲是由于聲音在傳播過程中遇到障礙物被反射回來而形成的。
二、我們怎樣聽到聲音
1、聲音在耳朵里的傳播途徑: 外界傳來的聲音引起鼓膜振動,這種振動經聽小骨及其他組織傳給聽覺神經,聽覺神經把信號傳給大腦,人就聽到了聲音.
2、耳聾:分為神經性耳聾和傳導性耳聾.
3、骨傳導:聲音的傳導不僅僅可以用耳朵,還可以經頭骨、頜骨傳到聽覺神經,引起聽覺。這種聲音的傳導方式叫做骨傳導。一些失去聽力的人可以用這種方法聽到聲音。
4、雙耳效應:人有兩只耳朵,而不是一只。聲源到兩只耳朵的距離一般不同,聲音傳到兩只耳朵的時刻、強弱及其他特征也就不同。這些差異就是判斷聲源方向的重要基礎。這就是雙耳效應.
三、樂音及三個特征
1、樂音是物體做規則振動時發出的聲音。
2、音調:人感覺到的聲音的高低。音調跟發聲體振動頻率有關系,頻率越高音調越高;頻率越低音調越低。物體在1s振動的次數叫頻率,物體振動越快 頻率越高。
第一章 聲現象 基礎知識
回聲測距離:2s=vt
第一節: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一:聲音的產生
重點定義:
1聲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2振動可以發聲
要點:
1一切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
2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
3發生物體的振動停止,發生也停止
疑點:
1一切正在發聲的物體都在振動,固體,液體,氣體都可以因振動而產生聲音。
2 “振動停止,發生也停止”不同于“振動停止,發生也消失”。振動停止,只是不再發聲,但是原來所發出的聲音還會存在并繼續向外傳播。
二:聲音的傳播
重點定義:
1 聲的傳播需要介質
2 聲以波的形式傳播,這種波叫聲波
要點:
1 能夠傳播聲音的物質叫做介質
2 聲音的介質有:固體,氣體,液體
3 真空不能傳聲
重點:
聲音以波的形式向外傳播。因為物體的振動,物體兩側的空氣就形成了疏密相間的波動向遠處傳播,這就是聲波
三:聲速和回聲
重點定義:
聲傳播的快慢用聲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聲在每秒內傳播的距離。聲速的大小跟介質的種類有關,還跟介質的溫度有關。
要點:
1 聲音在單位時間內傳播的距離叫做聲速
2 聲速與介質的種類有關。一般在固體中傳播最快,其次是液體,在氣體中傳播最慢
3 聲速與節制的溫度有關。一般在氣體中,溫度越高,聲速越快
4 聲音在傳播過程中,碰到障礙物后被反射回來,人們能夠與原生區分開,這樣反射回來的聲波就是回聲。
初二是非常關鍵的一個時期,我整理了一些初二物理的知識點,大家一起來看看學霸是怎么記筆記的吧。
物態變化
1.物態變化:在物理學中,我們把物質從一種狀態變化到另一種狀態的過程,叫做物態變化。它們兩兩之間可以相互轉化,所以物態變化有6種: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華、凝華。
2.物態變化過程:
熔化:固態→液態(吸熱)
凝固:液態→固態(放熱)
汽化:(分沸騰和蒸發):液態→氣態(吸熱)
液化:(兩種方法:壓縮體積和降低溫度):氣態→液態(放熱)
升華:固態→氣態(吸熱)
凝華:氣態→固態(放熱)
汽化和液化
1、汽化:物質由液態變成氣態的過程。汽化有兩種方式:蒸發和沸騰(吸熱)
2、蒸發是只在液體表面發生的一種緩慢的汽化現象。蒸發在任何溫度下都可以發生。
3、影響蒸發的因素:液體的溫度、液體的表面積、液面的空氣流通速度。
4、物理降溫:在需要降溫的物體表面,涂一些易揮發且無害的液體,通過液體蒸發吸熱來達到降溫的效果。(蒸發的致冷作用)
5、沸騰:在一定溫度下,在液體表面和內部同時發生的劇烈的汽化現象。
6、液體沸騰的條件:溫度達到沸點,且能繼續從外界吸熱。
7、沸騰的現象:從底部產生大量氣泡,上升,變大到液面破裂,放出氣泡中的水蒸氣。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
1、物態變化:固態,液態,氣態
凝固,熔化;汽化,液化;升華,凝華
2、聲音:音調(Hz),響度,音色
傳播需要介質(固液氣)
3、密度(ρ)ρ=M/V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
1、運動狀態(相對靜止,運動)
牛頓第一定律:任何物體都要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直到外力迫使它改變運動狀態為止
2、平衡力
幾個力作用在同一個物體上,如果這個物體仍然或變成處于 靜止狀態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者是合力為零則這幾個力的作用合力為零
3、重力(G)
(地球)常數g一般取9.8N/kg,G=mg
4、壓強(Pa)
固體壓強P=F/S
液體壓強P=ρgh(同樣適用于規則均勻的固體)
5、浮力
1、壓力差法求浮力:F浮=下表面受壓力-上表面受壓力.
2、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F浮=液體密度*排開液體的體積*g.
3、稱重法求浮力:F浮=物體在空氣中重力G-物體浸在液體中測力計示數G~.
以下是用到的其它公式:
4、G=mg,m=v*密度.
5、液體內部壓強:P=液體密度*g*液體高度.
用得最多的是F?。溅岩篻V排.F?。溅岩篻V排 F?。溅岩篻V排
F浮=ρ液gV排
浸入水中的物體,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所排開水的重力.
一共有五個.
F浮=ρ液gV排
F浮=F下表面-F上表面
F?。紾物-F
F?。紾液
漂浮或懸浮時:F?。紾物
6、機械
杠桿:F1· l1=F2·l2
定滑輪:F=G
動滑輪:F=G總/2
7、機械效率
η=(W有用/W總)100%
記得不太清楚了,大概是這些,希望采納
第一章機械運動
1.1長度和時間的測量
1、測量某個物理量時用來進行比較的標準量叫做單位。為方便交流,國際計量組織制定了一套國際統一的單位,叫國際單位制(簡稱SI)。
2、長度的單位:在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基本單位是米(m),其他單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納米(nm)。1km=1000m;1dm=0.1m;1cm=0.01m;1mm=0.001m;1μm=0.000001m;1nm=0.000000001m。測量長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標尺的零刻度線、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測量時刻度尺的刻度線要緊貼被測物體,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線應對準所測物體的一端;③讀數時視線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對正觀測點,不能仰視或者俯視。
3、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基本單位是秒(s)。時間的單位還有小時(h)、分(min)。1h=60min1min=60s。
4、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的差異叫做誤差,我們不能消滅誤差,但應盡量減小誤差。誤差的產生與測量儀器、測量方法、測量的人有關。減少誤差方法:多次測量求平均值、選用精密測量工具、改進測量方法。
以上就是八上人教版物理知識點的全部內容,一、長度的測量 1、⑴國際單位制中,長度的主單位是米(m)。⑵常用單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納米(nm)。 ⑶換算關系:1km=1000m;1m=10dm;1dm=10cm;1cm=10mm;1m=106μm;1m=109nm 2、刻度尺的使用規則: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