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初中物理全內容 物理是一個嗎 初中化學所有知識點總結歸納 初中物理知識點梳理 初中中考物理必考知識點整理
初中物理知識點有如下:
1、勻速直線運動的速度一定不變,速度一定是一個定值,與路程不成正比,時間不成反比。
2、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只能是總路程除以這段路程上花費的所有時間,包含中間停的時間。
3、密度不是一定不變的。密度是物質的屬性,和質量體積無關,但和溫度有關,尤其是氣體密度跟隨溫度的變化比較明顯。
4、天平讀數時,游碼要看左側,移動游碼相當于李搜鄭在天平右盤中加減砝碼。
5、受力分析的步驟:確定研究對象;找重力;找接觸物體;判斷和接觸物體之間是否有壓力、支持力、摩擦力、拉力,阻力,電磁吸引力等其它力。
6、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區別:平衡力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兩個物體上。
7、物體運動狀態改變一定受到了力,受力運動狀態不一定改變。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受力也包含受包含受平衡力,此時運動狀態就不變。
8、慣性大小和速度無關。慣性大小只跟質量有關。速度越大只能說明物體動能大,能夠做的功越多。
9、慣性是屬性不是力,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不能說受到慣性,只能說具有慣性。
10、物體受平衡力作用,物體處于平衡狀態(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物體受非平衡力:運動狀態一定哪頌改變。
11、電動機原理:通電線圈在磁場中受力轉動,把電能轉化成機械能。外電路有電源。發電機原理:電磁感應,把機械能轉化成電能,外電路無電源。
12、月球上彈簧測力計、天平都可以使用,太空失重狀態下天平不能使用而彈簧測力計還可以測拉力等除重力以外的其它力。
13、滑動摩擦力跟壓力有關,但靜摩擦力只跟和它平衡的力有關,拉力多大摩擦力多大。
14、兩個物體接觸不一定發生力的作用。還要看有沒有擠壓,相對運動等條件。
15、摩擦力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壓強和接觸面積的大小有關。
16、畫力臂的方法:一找支點(杠桿上固定不動的點,杠桿繞著轉動的點),二畫力的作用線(把力延長或反向延長),三連距離(過支點,做力的作用線的垂線)、四標字母。
17、求作最小動力,力臂應該最大。力臂最大作法:支點到力的動力漏喚作用點的長度就是最大力臂。
初中物理是比較難的科目,也是中考科目中非常重要的一科。下面總結了初中物理知識點,供大家參考。
運動
1.速度:路程與時間之比叫做速度,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2.計算公式:v=s t
3.速度的單位:國際單位制中,速度的單位是米每秒,符號為m/s或m·s-1,交通運輸中常用千米每小時做速度的單位,符號為km/h或km·h-1。
4.換算關系:1m/s=3.6km/h。
5.勻速直線運動:我們把物體沿著直線且速度不變的運動叫勻速直線運動。
物態變化
1.溫度:是指物體的冷熱程度。測量的是溫度計,溫度計是根據液體的熱脹冷縮的原理制成的。
2.攝氏溫度(℃):單位是攝氏度。1攝氏度的規定:把冰水混合物溫度規定為0度,把一標準大氣壓下沸水的溫度規定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間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為1℃。
3.常見的溫度計有(1)實驗室用溫度計;(2)體溫計;(3)寒暑表。
體溫計:測量范圍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溫度計使用:(1)使用前應觀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時溫度計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測液體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溫度計示數穩定后再讀數;(4)讀數時玻璃泡要繼續留在被測液體中,視線與溫度計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磁場
1.磁場是真實存在的,磁感線是假想的。
2.磁場的基本性質是它對放入其中的磁體有力的作用。
3.奧斯特試驗證明通電導體周圍存在磁場(電生磁)。
4.磁體外部磁感線由N極出發,回到S極。
5.同名磁極相互排斥,異名磁極相互吸引。
6.地球是一個大磁體,地磁南極在地理北極附近。
7.磁場中某點磁場的方向:①自由的小磁針靜止時N極的指向;②該點磁感線的切線方向。
8.電流越大,線圈匝數越多電磁鐵的磁性越強。
牛頓第一定律
1.牛頓第一定律
(1)內容:一切物體在沒有受到外力作用時,總保持勻速直線運動狀態或靜止狀態。這就是牛頓第一定律。
(2)牛頓第一定律不可能簡單從實驗中得出,它是通過實驗為基礎、通過分析和科學推理得到的。
(3)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而不是維持運動的原因。
(4)探究牛頓第一定律中,每次都要讓小車從斜面上同一高度滑下,其目的是使小車滑至水平面上的初速度相等。
(5)牛頓第一定律的意義:①揭示運動和力的關系。②證實了力的作用效果: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③認識到慣性也是物體的一種特性。
2.慣性
(1)慣性:一切物體保持原有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叫做慣性。
(2)對“慣性”的理解需注意的地方:
①“一切物體”包括受力或不受力、運動或靜止的所有固體、液體氣體。
②慣性是物體本身所固有的一種屬性,不是一種力,所以說“物體受到慣性”或“物體受到慣性力”等,都是錯誤的。
光
光源:自身能夠發光的物體叫光源。
太陽光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組成的。
光的三原色是:紅、綠、藍;顏料的三原色是:紅、黃、藍。
不可見光包括有:紅外線和紫外線。特點:紅外線能襲正使被照射的物體發熱,具輪茄有熱效應(如太陽的熱就是以紅外線傳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線最顯著的性質是能使熒光物質發光,另外還可以滅菌。
光的拍桐悔直線傳播:光在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
光在真空中傳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氣中傳播速度也認為是3×108米/秒。
我們能看到不發光的物體是因為這些物體反射的光射入了我們的眼睛。
初中物理是比較難的科目,也是中考科目中非常重要的一科。下面總結了初中物理必背知識點,供大家參考。
光現象
1.光源:自身能夠發光的物體叫光源。
2.太陽光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紅、綠、藍;顏料的三原色是:紅、黃、藍。
4.不可見光包括有:紅外線和紫外線。特點:紅外線能使被照射的物體發熱,具有熱效應(如太陽的熱就是以紅外線傳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線最顯著的性質是能使熒光物質發光,另外還可以滅菌。
5.光的直線傳播液鉛:光在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
6.光在真空中傳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氣中傳播速度也認為是3×108米/秒。
7.我們能看到不發光的物體是因為這些物體反射的光射入了我們的眼睛。
8.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注:光路是可逆的)
9.漫反射和鏡面反射一襪畝樣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10.平面鏡成像特點:(1)平面鏡成的是虛告埋森像;(2)像與物體大小相等;(3)像與物體到鏡面的距離相等;(4)像與物體的連線與鏡面垂直。另外,平面鏡里成的像與物體左右倒置。
11.平面鏡應用:(1)成像;(2)改變光路。
12.平面鏡在生活中使用不當會造成光污染。
熱學知識點
1.內能:物體內部所有分子做無規則運動的動能和分子勢能的總和叫內能。(內能也稱熱能
2.物體的內能與溫度有關:物體的溫度越高,分子運動速度越快,內能就越大。
3.熱運動:物體內部大量分子的無規則運動。
4.改變物體的內能兩種方法:做功和熱傳遞,這兩種方法對改變物體的內能是等效的。
5.物體對外做功,物體的內能減小;
外界對物體做功,物體的內能增大。
6.物體吸收熱量,當溫度升高時,物體內能增大;
物體放出熱量,當溫度降低時,物體內能減小。
7.所有能量的單位都是:焦耳。
8.熱量(Q):在熱傳遞過程中,傳遞能量的多少叫熱量。(物體含有多少熱量的說法是錯誤的)
9.比熱(c):單位質量的某種物質溫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熱量叫做這種物質的比熱。
10.比熱是物質的一種屬性,它不隨物質的體積、質量、形狀、位置、溫度的改變而改變,只要物質相同,比熱就相同。
11.比熱的單位是:焦耳/(千克·℃),讀作:焦耳每千克攝氏度。
12.水的比熱是:C=4.2×103焦耳/(千克·℃),它表示的物理意義是:每千克的水當溫度升高(或降低)1℃時,吸收(或放出)的熱量是4.2×103焦耳。
電磁的知識點
1.磁性:磁鐵能吸引鐵、鈷、鎳等物質的性質(吸鐵性)。
2.磁體:定義:具有磁性的物質。
分類:永磁體分為天然磁體、人造磁體。
3.磁極:定義:磁體上磁性最強的部分叫磁極(磁體兩端最強中間最弱)。
種類:水平面自由轉動的磁體,指南的磁極叫南極(S),指北的磁極叫北極(N)。
作用規律:同名磁極相互排斥,異名磁極相互吸引。
說明:最早的指南針叫司南,一個永磁體分成多部分后,每一部分仍存在兩個磁極。
4.磁化:①定義:使原來沒有磁性的物體獲得磁性的過程。
磁鐵之所以吸引鐵釘是因為鐵釘被磁化后,鐵釘與磁鐵的接觸部分間形成異名磁極,異名磁極相互吸引的結果。
②鋼和軟鐵的磁化:軟鐵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稱為軟磁材料.鋼被磁化后,磁性能長期保持,稱為硬磁性材料.所以制造永磁體使用鋼,制造電磁鐵的鐵芯使用軟鐵。
5.物體是否具有磁性的判斷方法:①根據磁體的吸鐵性判斷.②根據磁體的指向性判斷.③根據磁體相互作用規律判斷.④根據磁極的磁性最強判斷。
6.磁感應線:
①定義:在磁場中畫一些有方向的曲線.任何一點的曲線方向都跟放在該點的磁針北極所指的方向一致。
②方向:磁體周圍的磁感線都是從磁體的北極出來,回到磁體的南極。
③說明:A、磁感線是為了直觀、形象地描述磁場而引入的帶方向的曲線,不是客觀存在的.但磁場客觀存在。
B、用磁感線描述磁場的方法叫建立理想模型法。
C、磁感線是封閉的曲線。
D、磁感線立體的分布在磁體周圍,而不是平面的。
E、磁感線不相交。
F、磁感線的疏密程度表示磁場的強弱。
常用物理量
1.光速:C=3×108m/s(真空中)
2.聲速:V=340m/s(15℃)
3.人耳區分回聲:≥0.1s
4.重力加速度:g=9.8N/kg≈10N/kg
5.標準大氣壓值:760毫米水銀柱高=1.01×105Pa
6.水的密度:ρ=1.0×103kg/m3
7.水的凝固點:0℃
8.水的沸點:100℃
9.水的比熱容:C=4.2×103J/(kg·℃)
10.元電荷:e=1.6×10-19C
11.一節干電池電壓:1.5V
12.一節鉛蓄電池電壓:2V
13.對于人體的安全電壓:≤36V(不高于36V)
14.動力電路的電壓:380V
15.家庭電路電壓:220V
16.單位換算:
(1)1m/s=3.6km/h
(2)1g/cm3=103kg/m3
(3)1kw·h=3.6×106J
物理六個重要規律
1.牛頓第一運動定律:又稱慣性定律、惰性定律。任何物體都要保持勻速直線運動或靜止狀態,直到外力迫使它改變運動狀態為止。
2.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與法線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在法線的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歸納為:“三線共面,兩線分居,兩角相等”。
3.光的折射定律: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處在同一平面內,折射光線與入射光線分別位于法線的兩側;入射角的正弦與折射角的正弦成正比。
4.能量守恒定律:一個的總能量的改變只能等于傳入或者傳出該的能量的多少。總能量為的機械能、熱能及除熱能以外的任何內能形式的總和。
5.歐姆定律:在同一電路中,通過某段導體的電流跟這段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這段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6.焦耳定律:電流通過導體產生的熱量跟電流的二次方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正比,跟通電的時間成正比。
1、質量 m
2、溫度 t
3、速度 v
4、密度 ρ
5、力(重力) F
6、壓強 P
7、功 W
8、功率 P
一、力(F):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物體間力的作用總是相互的。力的單位:牛頓(N)。
二、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叫做力的三要素。力的圖示,要作標度;力的示意圖,不作標度。
三、重力G: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方向:豎直向下。重力和質量關系:G=mg m=G/g,g=9.8牛/千克。讀法:9.8牛祥此銀每千克,表示在地球上質量為1千克物體所受重力為9.8牛。
擴展資料:
光學:
一、光的直線傳播:光在同一種均勻介質中是沿直線傳播的。小孔成像、影子、光斑是光的直線傳播現象。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為3×10^8米/秒=3×10^5千米/秒
二、光的反射定律:一面二側三等大。入射光線和法線間的夾角是入射角。反射光線和法線間夾角是反射角。
1、平面鏡成像特點:虛像,等大,等距離,與鏡面對稱。物體在水中倒影是虛像屬光的反射現象。
2、平面鏡成像實驗不用平面鏡而用玻璃是便于找到像的位置,比較像與物的大小關系
三、光的折射現象和規律: 看到水中筷子、魚的虛像是光扒雀的折射現象。謹宴凸透鏡對光有會聚光線作用,凹透鏡對光有發散光線作用。 光的折射定律:一面二側三隨大四空大。
四、凸透鏡成像規律:U=f時不成像 U=2f時 V=2f成倒立等大的實像
1、u>2f f 2、f2f 倒放大實,幻燈機。 3、u 五、凸透鏡成像實驗:將蠟燭、凸透鏡、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使燭焰中心、凸透鏡中心、光屏中心在同一個高度上。 參考資料來源:-初中物理 初中物理是比較難的科目,也是中考科目中非常重要的一科。下面總結了初中物理知識點,供大家參考。 聲音的產生及傳播 1.聲音的發生:由物體的振動而產生。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 2.聲音的傳播:聲音靠介質傳播。真空不能傳聲。通常我們聽到的聲音是靠空氣傳來的。 3.聲速:在空氣中傳播速度是:340米/秒。聲音在固體傳播比液體快,而在液體傳播又兆做比空氣體快。 4.利用回聲可測距離:S=1/2vt 5.樂音的三個特征:音調、響度、音色。(1)音調:是指聲音的高低,它與發聲體的頻率有關系。(2)響度:是指聲音的大小,跟發聲體的振幅、聲源與聽者的距離有關系。 6.減弱噪聲的途徑:(1)在聲源處減弱;(2)在傳播過程中減弱;(3)在人耳處減弱。 熱現象及物態變化 1.溫度:是指物體的冷熱程度。測量的是溫度計, 溫度計是根據液體的熱脹冷縮的原理制成的。 2.攝氏溫度(℃):單位是攝氏度。1攝氏度的規定:把冰水混合物溫度規定為0度,把一標準大氣壓下沸水的溫度規定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間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為1℃。 3.固體、液體、氣體是物質存在的三種狀態。 4.熔化:物質從固態變成液態的過程叫熔化。要吸熱。 5.凝固:物質從液態變成固態的過程叫凝固。要放熱.。 6.熔點和凝固點:晶體熔化時保持不變的溫度叫熔點;。晶體凝固時保持不變的溫度叫凝固點。晶體的熔點和凝固點相同。 7.晶體和非晶體的重要區別:晶體都有一定的熔化溫度(即熔點),而非晶體沒有熔點。 8.汽化:物質從液態變為氣態的過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發和沸騰。都要吸熱。 蒸發:是在任何溫度下,且只在液體表面發生的,緩慢的汽化現象。 沸騰:是在一定溫度(沸點)下,在液體內部和表面同時發生的劇烈的汽化現象。液體沸騰時要吸熱,但溫度保持不變,這個溫度叫沸點。 9. 影響液體蒸發快慢的因素:(1)液體溫度(2)液體表面積(3)液面上方空氣流動快慢。 10.液化:物質從氣態變成液態的過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熱。使氣體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溫度和壓縮體積。(液化現象如:“白氣”、霧、等) 11. 升華和凝華:物質從固態直接變成氣態叫升華,要吸熱(例如:樟腦丸變小,冬天結冰的衣服干了);而物質從氣態直接變成固態叫凝華,要放熱(例如:霜、冰花、霧凇)。 電功和電功率 1.電功(W):電流所做的功叫電功。 2.電功的單位:國際單位:焦耳。常用單位有:度(千瓦時),1度=1千瓦時=3.6×106焦耳。 3.測量電功的:電能表(電度表) 4.電功計算公式:W= Pt =UIt=I2Rt(式中單位W→焦派仔(J);U→伏(V);I→安(A);t→秒)。 5.電功率(P):電流在單位時間內做的功。單位有:瓦特(國際);常用單位有:千瓦 6. 計算電功率公式:P=UI=I2R=U2/R(式中單位P→瓦(w);W→焦;t→秒;U→伏(V);I→安(A) 7. 利用計算時單位要統一,①如果W用焦、t用秒,則P的單位是瓦;②如果W用千瓦時、t用小時,則P的單位是千瓦。 8. 額定電壓(U0):用電器正常工作的電壓。 9.額定功率(P0):用電器在額定電壓下的功率。 10.實際電壓(U):實際加在用電器兩端的電壓。 11.實際功率(P):用電器在實際電壓下的功率。 當U > U0時,則P > P0 ;燈很亮,易燒壞。 當U < U0時,則P < P0 ;燈很暗, 當U = U0時,則P = P0 ;正常發光。 12.“220V100W”求該燈泡的R和I0? 13.功率比:串正、并反、同阻平方。 (同一個電阻或燈炮,接在不同的電壓下使用,則有;如:當實際電壓是額定電壓的一半時,則實際功率就是額定功率的1/4。例“220V100W”是表示額定電壓是220伏,額定功率是100瓦的燈泡如果接在110伏的電路中,則實際功率是25瓦。) 14.焦耳定律:電流通過導體產族羨衡生的熱量,與電流的平方成正比,與導體的電阻成正比,與通電時間成正比。 15.焦耳定律公式:Q=I2Rt ,(式中單位Q→焦;I→安(A);R→歐(Ω);t→秒。) 16.當電流通過導體做的功(電功)全部用來產生熱 量(電熱),則有W=Q,可用電功公式來計算Q。(如電熱器,電阻就是這樣的。) 光現象 1、自身能夠發光的物體叫做光源。光源分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白色光是不是單純的光,是復色光,它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不同的色光組成,當太陽光通過三棱鏡后,會分解成七色光的現象叫光的色散。首先用實驗研究光的色散現象的是英國物理學家牛頓。 3、光的三原色是指紅、綠、藍。顏料的三原色是指紅、黃、藍。 4、通過對比色光的混合和顏料的混合是不同的。 5、有色的透明物體只能透過和它顏色相同的色光,即透明物體的顏色是由它所透過的色光決定的。 6、有色的不透明物體只能反射和它顏色相同的色光,即不透明物體的顏色是由它所反射的色光決定的。 7、光具有的能量叫光能。太陽的熱主要是以紅外線的形式傳送到地球上來的。 8、光按照可見與不可見分成可見光和不可見光兩類。紫外線和紅外線都屬于不可見光。 9、紅外線能使被照射的物體發熱,因此它具有熱效應;紫外線最顯著的性質是它能使熒光物質發光。 10、光在傳播的過程中,如果遇到不透明的物體,在物體的后面不能到達的區域便產生了影子,這說明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11、把手放在發光的電燈和墻之間,墻上便出現了一個暗的影子,這一現象說明了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12、光在真空中的傳播速度最大,其值是3×108m/s=3×105Km/s,光在空氣中的速度與此值近似相等。在其他介質中的傳播速度要比真空中要慢: v真> v空> v水> v玻 13、熟悉一些可以用光的直線傳播解釋的現象:激光準直 、激光測距、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三點一線射擊、排隊看齊、太陽光斑、立竿見影、日食月食、針孔照相機等。 14、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 15、表面是平滑的鏡子叫平面鏡.平面鏡的成像特點是:①平面鏡所成的像不能呈現在白紙上,是虛像。②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③像與物的連線與鏡面垂直④像到鏡的距離與物到鏡的距離相等。⑤像與物以鏡面對稱的。 16、在“研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實驗中,在桌面豎立一塊玻璃作為平面鏡。實驗時,要使鏡后的物體與鏡前物體成的像重合,這是為了找到像的位置,從而發現平面鏡成的像有大小相等的特點;如果用尺量出物、像到平面鏡的距離則發現等距的規律;如果用筆畫出物、像對應點的連線,則發現物、像對應點的連線與鏡面垂直;平面鏡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虛像。 17、平面鏡成像的作圖方法為對稱法。 18、平面鏡的主要應用有:(1)、利用平面鏡成像;例:照鏡子、利用平面鏡擴大視野、牙醫用來診斷病情的反光鏡。(2)、利用平面鏡改變光路,例:潛望鏡等。 19、平面鏡使用不當可能帶來麻煩或光污染。例:夜間行車時,車內的景物在擋風玻璃上成的像干擾了駕駛員的視線。 20、凸面鏡能擴大視野。例:汽車的后視鏡、街頭拐彎處的反光鏡等。 21、光射到物體表面上時,有一部分光會被物體表面反射回來,這種現象叫做光的反射,我們能看見本身不發光的物體、平面鏡成像都與光的反射有關。 22、在“研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實驗中:第一步,改變入射光線的方向,觀察反射光線方向怎樣改變,實驗結論是: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第二步,把紙板的右半面F向前折或向后折,觀察是否還能看到反射光線,實驗結論是:反射光線、法線、入射光線在同一平面內, 23、光的反射定律是:反射光線、法線、入射光線在同一平面內;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分居法線的兩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4、平面鏡成虛像的根本原因是:它不是由實際光線會聚形成的,而是由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會聚形成的,所以不能用光屏來承接。 25、一束平行光射到平面鏡上,反射光仍是平行的,這種反射叫做鏡面反射;一束平行光射到凹凸不平的表面上,反射光射向各個不同的方向,這種反射叫做漫反射。鏡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我們在各個不同的方向看見被照亮的物體,正是借助于漫反射。初中中考物理必考知識點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