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老師地理工作室?1 1、氣候的差異 迎風坡由于地形對暖濕氣流的阻擋抬升而降溫,易成云致雨,降水較多。背風坡盛行下沉氣流而增溫,難成云致雨,降水較少。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迎風坡上不同的海拔高度降水也有差異。山麓和山頂地帶降水少些,因山麓地帶氣流抬升不夠,成云致雨少些,山頂部分空氣濕度已經大大降低,云雨少些,那么,譚老師地理工作室?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歡迎轉載和分享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的精品推文。中國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擁有約960萬平方千米的廣闊領土,位居世界第三,僅次于俄羅斯和加拿大。其面積幾乎與整個歐洲相等。以下是關于中國地理的一些有趣事實:
1. 甘肅省是地理和氣候多樣性表現最為明顯的省份,它跨越了四個地理區域、四個干濕度帶和四個溫度帶。
2. 若羌縣是行政面積最大的縣,總面積達到20.23萬平方公里,幾乎相當于兩個浙江省的面積。
3. 新疆的阿拉山口附近被稱為“歐亞大陸難抵極”,它是世界上離海最遠的地方,距離最近的海洋也有約2500公里。
4. 管事灘是我國距離菲律賓最近的領土。
5. 我國領土最南端是立地暗沙,而不是曾母暗沙,盡管后者通常被認為是南端的最標志點。
6. 我國最東端的海島(礁)是鴨礁,位于東中國海蘇巖礁區域。
7. 內蒙古自治區是我國跨經度最大的省級行政區,東西直線距離超過2400公里,南北跨度超過1700公里。
8. 三沙市是中國總面積最大的城市,包括海洋面積在內的總共有200多萬平方公里,陸地面積僅有20多平方公里,人口約2500余人。
9. 中國歷史上有八個被撤銷的省份,包括平原、察哈爾、綏遠、遼東、遼西、松江、熱河以及西康省。
你好。據了解,光的直射是指光在同種均勻介質中沿著直線傳播的現象。例如生活中日食、月食現象就是典型的光的直射現象。
中國東部地區受冬夏季風交替控制,形成季風氣候。
影響我國的冬季風來自蒙古、西伯利亞高壓,以偏北風的形式影響我國大部分地區,帶來干冷氣流。受其影響冬季氣候寒冷干燥。影響我國的夏季風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和來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風。東南季風影響我國的范圍比較大,西南季風影響我國的西南部地區。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來自海洋,帶來暖濕氣流,受其影響,形成溫暖濕潤的氣候。
用日晷計時,一天中影子的長度先變短再變長。 日晷是人類古代利用日影測得時刻的一種計時儀器,又稱“日規”。其原理是利用太陽的投影方向來測定并劃分時刻,通常由晷針和晷面組成。 在一天中,被太陽照射到的物體投下的影子在不斷地改變著。 第一是影子的長短在改變。早晨的影子最長,隨著時間的推移,影子逐漸變短,一過中午它又重新變長。 第二是影子的方向在改變。在北回歸線以北的地方,早晨的影子在西方,中午的影子在北方,傍晚的影子在東方。從原理上來說,根據影子的長度或方向都可以計時,但根據影子的方向來計時更方便一些。故通常都是以影子的方位計時。隨著時間的推移,晷針上的影子慢慢地由西向東移動。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好像是現代鐘表的指針,晷面則是鐘表的表面,以此來顯示時刻。 早晨,影子投向盤面西端的卯時附近;當太陽達正南最高位置(上中天)時,針影位于正北(下)方,指示著當地的午時正時刻。午后,太陽西移,日影東斜,依次指向未、申、酉等時辰。
應該坐南朝北擺放,類似地球儀。晷針指向北極。
關于日晷,在地面上立一根桿子,看其在地面上的投影也可以作為一個日晷,但一般以平行于地球轉軸的桿作為日晷的指針,在北半球,指針的頂端指向正北,指針與日晷的平面垂直,就是說該平面與地球轉軸垂直放置。
斜晷可分為赤道式日晷、極晷等。赤道式日晷是日晷世界中最簡單、最常見的。其晷面平行于赤道面,晷盤上刻度等分,晷針指向北極,晷針的仰角是當地的地理緯度。春分到秋分期間,太陽總是在天赤道的北側運行,晷針的影子投向晷面上方。
中科院國家授時中心馬莉萍副研究員介紹,日晷有地平式、赤道式、垂直式等很多種,在我國最重要、最常見的是赤道式日晷,它也是中國古代最經典的計時儀器。
日晷石制的圓盤叫“晷面”,應根據當地緯度以一定傾角斜著擺放,使晷面平行于赤道面。在西安,應該讓晷面朝北,晷針上端指向北天極,下端指向南天極。
搜狗問問
擴展資料:
《說文解字》中有“晷,日影也。”日晷就是利用太陽的位置來測量時間的一種儀器。世界上有各種各樣的日晷,根據晷面的擺放位置可以分為三大類:平晷、直晷和斜晷。還有一些便攜式的日晷。
平晷中最常見的是地平式日晷,晷面要求嚴格水平,晷面和晷針之間的夾角就是當地的地理緯度,適合低緯度使用。
以上就是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的全部內容,??譚老師地理工作室2020-10-26 · 旅游領域創作者關注日晷的歷史非常悠久,在世界各地有著廣泛的分布,受地理位置、文化、審美等差異的影響,日晷的造型千姿百態,不一而足,要說共同點,可能就是兩個基本的組成“晷針”和“晷面”,內容來源于互聯網,信息真偽需自行辨別。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