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請簡述音樂的起源 音樂是怎么誕生的 最早發明音樂的人是誰 音樂這個詞的由來 關于音樂的資料介紹
音樂的由來有很多種說法,很多說法是沒有證據支持、只有相關假說的一些說法,因此這個問題嚴格來說算是哲學問題了。1. 勞動說這是近代歐洲的主要理論。這個說法認為音樂來自于勞動,例如,在集體勞動中,人們也可以通過同時按照某種節奏吶喊的方法來合力。音樂人類學中,對于襪散野勞動號子的相關研究部分支持以及發展了這種學說。2. 社會組織/信息傳遞說這種理論認為,在沒有語言的情況之下,音調的高度可以用來傳達信息,方便族群的聯系與合作。同時,這種理論主張音高的觀念習得也來源于這種聯系手段。3. 宗教儀式說這種理論認為,基于宗教的儀式給了發展音樂最原始的動力。宗教學里對于宗教音樂的研究有基于這種說法的。4. 模仿說“藝術來自于模仿”是一種很古老的理論,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便有主張模仿是人類的天性和本能的說法,認為藝術是一種對現實世界的模仿與再造。這種理論一直都有較大影響。5. 游戲/娛樂說代表人物是席勒和斯賓塞,這種理論的重點在于,它認為人存在過剩的時間/精力,并且人類會把這些過剩的精力運用至非生活所需的活動中,從而產生了音樂。他們把這種起源認作“游戲”。6. 情感/表現說這種理論興起于中后期浪漫主義-現代主義時期,在自由主義、個人主義的大環境下,那時的一些音樂理論家主張“藝術就是表現自我”,從而產生本說。7. 節奏說此說認為音樂的起源來自于人對節奏的沖動,一些節奏復雜、無特定和聲的非洲打擊樂音樂可以作為一個例證。8. 多元說這個說法就是典型的大雜燴,大意是“上面的說法都掘旁有道理”,他們主張,任何文化現象的產生,包括音樂,都來自于多個復雜原因,音樂的產生與發展,變量不止一個。因告喊此需要把“音樂的起源”看作一個跨學科議題加以研究。我想起來的理論大體就這么些,可以自行搜索一下關鍵詞,網上有很多資料。在這里就沒必要復制粘貼或者自己重打一遍詳情了,點到為止吧。
求采納
中國音樂有著悠久的歷史,其發端于原始人類的生產活動,且與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各國文化的交流密切相關。
中國音樂的起源
中國傳統音樂是在以黃河流域為中心的中原音樂和四域音樂以及外國音樂的交流融合之中形成發展起來的。因此,中原音樂、四域音樂、外國音樂是中國傳統音樂的三大來源。
中原音樂指的是以黃河流域為中心而發展起來的音樂,這是一種以漢族為主體的音樂文化,其中,殷商和西周時期的音樂文化具有代表意義。
四域音樂指的是除中原華夏族為主所創造的黃河流域音樂文化以外的中華大地各民族的音樂文化。其中,長江流域、珠江流域笑敬等地區,與黃河流域同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發祥地。
中國音樂與外國音樂的交流由來已久。在漢代,伴隨著佛教的傳入,印度教音樂和天竺樂開始傳入中國;隋唐時期,大量外國音樂的輸入,不僅帶來外國樂曲,而且也引進了樂器、樂律和音階。
中國音樂的發展
中國音樂的發展可以大致分為三個時期:
中國音樂的形成期(約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3世紀),包括從夏、商、西周到春秋、戰國、秦漢。這一時期為中國音樂以后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其最具有代表性意義的音樂藝術形式是鐘鼓樂隊。
中國音樂的新生期(約公元4世紀至10世紀),包括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中國音樂在這一時期發生顯著變化,開創了音樂國際化的新樂風。一方面世界音樂為中國音樂的發展做出了貢獻,而另一方面中國音樂也開始走向了世界化。
中國音樂的整理纖則期(約公元10世紀至19世紀),包括遼、宋、金、明、清。這一時期的音樂文化與普通的平民階層保持著密切的關聯,呈現出世俗性和社會性的特點。其代表性音樂藝術形式是戲曲藝術及其音樂。
琴制與造琴
琴究竟最早產生于何時,現在還是一個謎。古代或傳說神農氏所創,或傳說伏羲所作,還有傳說堯、舜所作的。遠古傳說難為信憑,但它們暗示著古人相信琴的出現非常遙遠,則應符合事實。
一、先秦以前
目前考古發現的先秦至西漢初的古琴實物,數量還很少,它們都出土在原楚國范圍內的湘、卾兩省。這些琴形制基本相同,但與今天習見的形制有很大不同。它面板與底板分離,演奏時浮擱在一起;面板又分為半箱體和是實木長尾兩碰豎慎部分,尾端稍上翹,末端有過弦凹口(龍齦);背面有一長方形足池,安有一方形系弦軸(雁足)。它們面板上也還沒有標示泛音位置的琴徽,有效弦長(隱間)也明顯短于后世。可稱它們為半箱式的一足無徽琴。它們有弦一至十根不等,說明尚未形成七弦定制。例如,湖北隋縣戰國初期曾侯乙墓出土琴十弦;湖南長沙五里牌戰國晚期墓出土彩繪琴(嚴重殘損),九弦或少于九弦;七弦琴的實例則有湖北荊門郭店村一號戰國中期墓琴,和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西漢初期墓琴。
從體積較小、琴面浮擱、面板不甚平整、岳山較低、弦距較窄等特點看,此時琴的發音質量、音量還有很多不足,也不適于快速而復雜的指法。
二、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
今天習見的合體全箱式、兩足七弦、面有十三徽的古琴,其形制應是在漢晉南北朝時期確立的。
四川綿陽出土的東漢彈琴俑所持之琴,彌補了出土先秦古琴與今天七弦琴音箱形制間的重要缺環,它們均是長條形全箱式琴,又分頭寬尾窄的長條形和具有內收弧形琴項的長條形兩種。
東晉顧愷之(約公元346—407年)所繪《斲琴圖》中有兩種古琴,它們也都是全箱式,雖琴身出現了額、頸、肩等區分,但圖中兩種古琴造型仍與宋漢彈琴俑大體一致。這一樣式的琴體還見於河南鄧縣北朝彩繪畫像磚墓出土的《商山四皓圖》,說明古琴初見於東漢的這一形制,一直保留在東晉南北朝時期。陜西三原唐初李壽墓線刻壁畫伎樂圖中,有抱琴、彈琴圖像各一,琴式則與《斲琴圖》中琴基本相同,可以看到一種傳統的古琴式樣是會延續很久的。
南京西善橋等地南朝齊、梁大墓磚印“竹林七賢與榮啟期”壁畫山的琴,具備全箱式特點而又呈現為新的樣式,即音箱從東晉的內收弧形項的長條形,發展為方頭、闊肩、收尾形態,這種樣式的音箱能進一步改善琴的音響效果。
琴徽的出現大約早在西漢前期稍晚,即公元前二世紀上半。西漢枚乘(?-公元前140年)的名賦《七發》,曾提到用龍門之桐制琴,用野蠶之絲制弦,并以“九寡之珥為約”。從上下文意看,用珥做的約,本是箭靶的中心,這里相當於徽。更明確提到徽的是晉嵇康(公元223—262年)《琴賦》“徽以鍾山之玉”這句話,但徽數則不詳。
有徽之琴的最早圖像材料,見於考古發現的南朝齊、梁陵墓磚印壁畫“竹林七賢與榮啟期”圖中,嵇康和榮啟期所彈之琴,琴面外側均列有十多個明顯的琴徽。可以認為,全箱式琴體和十三徽的定制,年代約在東晉或稍前,下限至遲不晚於南齊初年,即公元五世紀九十年代。
三、隋唐時期
唐代造琴工藝取得突出的成績,無論數量、質量都有空前的進展,民間出現很多造琴的能工巧匠。最受人們喜愛的斲琴名手,出自四川的雷氏家族,其中較早的是雷儼,曾在唐玄宗做過待詔,其后有雷霄、雷威、雷玨、雷文、雷會、雷遲等。雷威尤其著名,傳說他得到神人指點,又傳說他常在大風雪天去深山老林,以聽風吹樹木的聲響,從中辨取造琴良材。他們所斲之琴在大歷(公元766-779年)中被稱為“雷公琴”,“其岳不容指,而弦不先文;其聲出于兩池間。其背微隆,若薤葉然。聲欲出而溢,徘徊不去,乃有余韻,其精妙如此”(宋蘇軾《雜書琴事》)。貞元(公元785-804年)時,成都雷氏所造之琴,“彈者之眾”。當時江南也出了沈鐐、張越等制琴名手,他們所制之琴也受到人們的喜愛。出自名手古琴,歷代好琴之士均視為傳世之珍,以至宋代便有不少人偽造唐代雷琴,這種作偽之風經歷元、明、清而延續到現代。也有少量唐琴珍品保存至今,盛唐雷氏所斲之“九宵環佩”琴(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專家認為不僅是傳世七弦琴中最古一件,也是唐琴最卓越的代表。
古琴確立今制之后,細部仍不斷改進,以臻完善。傳為唐初閻立本所繪的《北齊校書圖》(藏美國波士頓博物館)中的古琴,圓首闊肩,中部微狹,鳳翅以下收殺至尾,這一造型對改善琴的音響當更為有利。
專家們鑒定今存較為可靠的唐琴共十六張。在基本形制一致前提下,根據它們外形起伏收縮的不同特點,還可劃分為多種不同樣式。若按后代琴書中琴式分類,有伏羲式十六張、神農式一張、鳳勢式三張、連珠式兩張、師曠式兩張、列子式一張、仲尼式一張。因為僅有的一張仲尼式琴還是晚唐之作,看來東漢到中唐的八百年間,仲尼式琴并不很流行。只是中晚唐孔子又被儒家作為道統代表推崇之后,仲尼式古琴才逐漸時興起來,至兩宋大為流行,出現定于一尊的局面,其它樣式的琴反倒日益少見了。
唐的仲尼式琴,較之后世同類琴,還具有琴面較圓,腰部內收較深的唐琴共同特點。唐以后的仲尼式琴,除仿唐之作外,一般不具備這種特點。
隋唐以來,琴樂也受到許多王侯顯宦的愛好。隋文帝之子楊秀受封蜀王,曾“造琴千面,散在人間”。后來蜀地造琴名將輩出,或與此有關。唐代二十年為相的的李勉,好琴,家中自斲琴數百張,其中絕代之品“響泉”、“韻磬”自寶于家,曾撰《琴說》一卷。
四、宋元明清時期
宋元各代帝王好琴者甚多。宋太宗趙匡義曾“增作九弦琴,五弦阮,別造新譜三十七卷。”后來各代皇帝也仿效改制一弦琴、二弦琴……直至九弦琴,南宋高宗趙構還特制盾形琴送臣下,以提示不忘武備。但這些改制并不受琴界接受,后世也無傳承推廣。
宋徽宗著力“搜羅南北名琴絕品”,專設“萬琴堂”珍藏,其中最名貴的是唐雷威所作“春雷”琴。后來金兵攻陷宋都開封,“萬琴堂”落入金人之手,金章宗尤喜“春雷”琴,不僅列為其“御府第一琴”,與自己形影不離,臨終還“挾之以殉”,可謂生死與共。
宋元明的古琴今存較多,一個重要原因是宋代以來和民間有大量的斲制,稱為“官琴”和“野斲”。例如明代內府曾集中名工巧匠成百上千的造琴。又如明潞王所造的“中和”琴數百張,今天也常能見到。當時制琴名家有馮朝陽、涂桂、張敬修、施彥昭等,同時一般有資歷的彈琴家也都有斲琴傳世的風尚,明清時期許多著名的琴家也都是斲琴能手。
【音樂起源】
人類社會從什么時候開始有了音樂,已無法查考。在人類還沒有產生語言時,就已經知道利用聲音的高低、強弱等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隨著人類勞動的發展,逐漸產生了統一勞動節奏的號子和相互間傳遞信息的呼喊,這便是最原始的音樂雛形;當人們慶賀收獲和分享勞動成果時,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達喜悅、歡樂之情,這便是原始樂器的雛形。
一、弦樂器的起源傳說
墨丘利(Mercury)是希臘神話中諸神的使神。據說他在尼羅河畔散步時,腳觸一物發出美妙的聲音,他拾起一看,發現原是一個空龜殼內側附有一條干枯的筋所發出的聲響。墨丘利從此得到啟發,而發明了弦樂器。雖說后人考證在墨丘利以前就已經有了弦樂器,但也可能是由此得到了啟發。
二、管樂器的起源傳說
中國古代歷史記述了距今五千年前的黃帝時代,有一位名叫做伶倫的音樂家,他進入西方昆化山敬明內采竹為笛。當時恰有五只鳳凰在空中飛鳴,他便合其音而定律。雖然這一故事也不能完全相信,但是,可將其看做是有關管樂器起源的帶有神秘色彩的傳說。
三、中國古代音樂
中國最初的帝王———黃帝,是五千年前創造了歷法和文字的名君。當時,除了前述的伶倫之外,還有一位名叫“伏羲”的音樂家。據說伏羲是人首蛇身,曾在母胎中孕育了十二年。他彈奏了張有五十弦的琴,由于音調過于悲傷,黃帝將其琴斷去一半,改為二十五弦。
此外,在黃帝時代的傳說中,還有一位名為神農的音樂家,他教人耕作,并發現了醫藥,據說是牛首人身。他創造了五弦琴,如果設想當時的音樂是使用五聲音階,那么這是理所當然的。海的思念 回答采納率:51.8% 2009-09-17 23:18 檢舉音樂的由來
先秦典籍《呂氏春秋》里說:“音樂之所由來者遠矣!”遠至何時,史無確載,但不斷發現的音樂文物,一次又一次地證明了它的“由來”之遠。
本世紀五十年代初,安陽殷墟“商代虎紋大石磐”出土,證明中國樂器已有3000余年的歷史;五十年代中,西安半坡村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出“一音孔陶塤”,樂器曳一下子上溯到6700余年前;七十年代,浙亮逗告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遺址又發現大批7000多年前的“骨哨”和一件“陶塤”……中國音樂確實像一條歷史的長河,這條河曲折婉蜒、多姿多彩,永不止息;這條河由涓涓細流匯成滔滔大江。近些年,河南舞陽賈湖村的一次考古發掘使它再向更古老的年代延伸……
中國音樂的歷史,古代文獻一般追溯到黃帝。盡管關于黃帝的傳說夾雜著后人的理想成分,并有不少神怪內容,不完全可信(例如說黃帝時代建立了“十二律”,就是把后來的創造歸功于黃帝的說法,與現代科學考古發現不合。)要把黃帝作為中國音樂的源頭,也嫌太晚了:現代考古發現已把中國音樂的歷史,從黃帝時代大大向前推進棗其歷史遠比黃帝時代古老!
1986年—987年,在河南省舞陽縣賈湖村新指鎮石器遺址發掘出了隨葬的至少16支骨笛,據碳14測定,這些骨笛距今已有8000—9000年之久!這些骨笛用鶴類尺骨制成,大多鉆有7孔,在有的音孔旁還遺留著鉆孔前刻劃的等分標記,個別音孔旁邊另鉆一小孔,應是調整音高用的。這些情況起碼說明,那時人們已對音高的準確有一定要求,對音高與管長的關系也已具備初步認識。經音樂工作者對其中最完整的一支所作測音可知,號稱以五聲音階為主的中國,其實早在七、八千年之前,就已具備了有著穩定結構,超出五聲的音階形態了。(這一歷史事實雄辯地說明,中國音樂后來以五聲為主,并不象有人臆想的,是所謂“音階發育不完善”,而是一種歷史的、審美的選擇結果。)這也證明當時的音樂已發展到了相當高的程度,遠遠超出人們的想象。在這之前,中國音樂一定還存在一個漫長的歷史時期,這段時間以千年還是以萬年計,現在難以猜測。
除骨笛外,新石器時期的樂器,還發現有骨哨、塤、陶鐘、磬、鼓等。這些樂器分布于中國廣袤的土地上,時間跨度也很大,說明它們是中國原始時期的主要樂器。其中鐘、磬、鼓在后世得到了極大的發展,至于塤和哨,還有與骨笛形制、原理相同(今天稱為“籌”)的樂器,甚至直到今天仍存活于民間。
塤是一種很有特點的樂器,用土燒制而成,外形似蛋(或作各種變形),其大小近似中人的拳頭,中空,頂端開一吹孔,胸腹部開一個或數個指孔。塤是除骨笛之外,已發現的原始時代樂器中唯一能確定地發一個以上樂音的樂器,原始時期的塤只有1-3個音孔,只能吹出2-4個音,(這很可能與在不大的蛋形的塤上開孔,比在管狀的笛上開孔要難以計算有關。)它們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國音階發展的進程,尤其能揭示出在中國音階的發展進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音程關系;當今有學者指出,那就是從只能發兩個音的一音孔塤起便一再被強調的小三度音程。這一觀點對于認識中國音階的發展,音階音之間的律學關系,乃至中國的七聲音階仍以五聲為骨干現象的內在機理,無疑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原始時期的音樂和舞蹈密不可分,這大概是世界各民族歷史上共有的現象,中國也不例外。最遲在公元前11世紀,中國已稱這種音樂舞蹈結合的藝術形式為“樂”,甚至在音樂舞蹈各自成為獨立的藝術形式之后,“樂”仍既可以指舞蹈,也可以指音樂,一直保存著它的模糊詞義。今天“樂”已專指音樂,所以學者通稱原始時期的“樂”為“樂舞”。現存的有些原始巖畫非常生動地描繪了原始樂舞的場面,那是一種群體的歌舞活動。據后來文獻保留下的片斷“記憶”可知,原始樂舞的舉行跟祈求豐年等祭祀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因此其中必然包含有生產活動的再現成份。
原始時期,樂舞并不成其為社會分工對象,原始社會不存在專職的樂工,樂舞一般是部落社會的全社會活動。因此,原始時期的樂舞,并沒有以專門的藝術形式的面貌和身份,從社會上獨立出來。
嚴格地說,到大約公元前21世紀夏代建立以后,樂舞才真正作為一種社會分工,從社會中取得獨立。傳說夏朝初期的國君啟和最后的國君桀,都曾用大規模樂舞供自己享樂,說明終夏一代,社會已造就出一大批專職的樂舞人員,這正是樂舞作為藝術而獨立于社會的標志。
由于原始樂舞即和原始巫術、祭祀等活動結合無間的緣故,人們對樂舞乃至一些樂器所抱有的神秘思想可能產生得很早。國家產生以后,統治者便會利用和加強音樂神秘觀,以便操縱、控制樂舞,用來加強其統治。保存下來的一些音樂神話故事便是這樣的社會背景的產物。傳說分為章節的大型樂舞《九辯》、《九歌》都是夏代國君啟從天上得來的。我們從出土的戰國初年(公元前5世紀)的樂器上,還能看到啟的圖象,似乎他那時已具有司音樂之神的地位了。又傳說黃帝得到一種長得象牛,名字叫夔的動物,便用它的皮蒙鼓,用雷獸的骨頭作鼓槌,敲打起來,“聲聞五百里”,黃帝用這面鼓揚威天下。夔和雷獸都是想象中的神奇動物。那時的鼓,實際上和后世一樣,多蒙牛皮,但也不乏用鼉(今稱揚子鱷)皮的,因此也成了神話材料。后來,夔轉化成為主管音樂的“人”(神)。蒙鼓的夔成為主管音樂的神,應該看作是支配節奏的鼓這件樂器在樂舞中具有主宰作用的曲折反映。
賈湖骨笛的出土地點,靠近傳說中夏代的夏臺,這告訴我們,夏代的活動區域,正是中國音樂高水平發展的地區。傳說中夏代樂舞明顯超越前代,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如果我們剝去上述《九辯》、《九歌》是啟從天上得來的神話成份,那么,就只剩下現實中的《九辯》、《九歌》確實無比瑰麗優美這一點了。唯其如此,才足以引發人們產生“此曲只應天上有”的遐想,并由此而進一步創造出神話來。
中華民族音樂的蒙昧時期早于華夏族的始祖神軒轅黃帝兩千余年。距今六千七百年至七千余年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可能已經可以燒制陶塤,挖制骨哨。遠古的音樂文化根據古代文獻記載具有歌、舞、樂互相結合的特點。
漢族古代“詩歌”是不分的,即文學和音樂是緊密相聯系的。現存最早的漢語詩歌總集《詩經》中的詩篇當時都是配有曲調,為人民大眾口頭傳唱的。
中國古代的音樂理論發展較慢,在“正史”中地位不高,沒有能留下更多的書面資料。但音樂和文學一樣,是古代知識分子階層的必修課(詳見“六藝”),在古代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無疑有著重要地位;民間則更是充滿了多彩的旋律。
在北伐戰爭時期,中國的音樂家配合革命,作了大量的革命歌曲,在國民革命軍中廣為傳唱,有的是用國外通俗歌曲旋律直接配以革命歌詞。在抗日戰爭時期,音樂家更是同仇敵愾,寫作了大量的抗日歌曲。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后,流行歌曲除革命歌曲之后,又加入翻譯成中文的蘇聯流行歌曲。各地開始建立交響曲團,演奏西方古典音仔前襪樂,和中國作曲家的新作悔拆。
東歐的樂團曾多次到中國表演,中國樂團也參加了許多國際表演會。中國音樂家也嘗試用西方的樂器方法寫作具有中國風味的音樂,比較成功的有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采納了越劇的部分旋律。
自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流行音樂首先從香港及臺灣地區進入中國,尤其是臺灣的校園歌曲和鄧麗君演唱的歌曲,在大陸中國大受歡迎。
擴展資料
人類社會究竟從什么時候開始,已經無法考察。但是早在人類還沒有產生語言時,就已經知道利用聲音的高低、強弱等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和感情。
隨著人類勞動的發展,逐漸產生了統一勞動節奏的號子和相互間傳遞信息的呼喊,這便是最原始的音樂雛形;當人們慶賀收獲和分享勞動成果時,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達喜悅、歡樂之情,這便是原始樂器的雛形。
古代音、樂有別。后渾稱“音樂念激”,指用有組織的樂音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藝術。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音樂
音樂源于勞動說。
一種說法是得到大多數人肯定和認可的,那就是音樂產生于勞動之中。眾所周知,勞動使我們的人猿祖先完成了從猿到人的轉變,而語言也是在勞動的過程中產生出來的。勞動的進行和語言的產生促進了腦髓的發展,而這一切都為音樂的出現創造了必要條件。
最初的音樂可能并不是用來娛樂的,而是為了更好地進行勞動實踐在勞動的過程中,人們需要相互配合協作,有時也需要為自己加加油、鼓鼓勁兒,這就是勞動中的呼聲。
早在2000年前,中國就有人注意到了有的音樂來自于勞動中的呼聲,比如西漢時期的淮南王劉安就曾在《淮南子》中說道:“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后亦應之。此舉重動力之歌也。”前面的人喊“邪許”,后面的人也跟著喊,這更像是勞動時的口號,但因為有了節奏和音調,所以跡模蠢就成了音樂的早期形式。
音樂和語言雖然都是在勞動的過程中產生的,且語言的產生對于音樂的發展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但音樂卻未必產生于語言之后,也許早在沒有語言的時候,就已經有了音樂。
事實上,人體本身就是有具節奏感的,左右腳行走的頻率以及心臟的跳動就是最簡單的節奏。古人在慶祝豐收時,往往會有節奏地敲打木器或石器,以表達內心的興奮和喜悅,這就是最古樸的音樂形式,是不需要語言的。
擴展資料:
音樂源于自然說。有些人認為音樂起源于自然,是自然界的各種聲音給了人類靈感,人類通過對這些聲音的模仿,創造了音樂。
《呂氏春秋·仲夏紀·古樂篇》有這樣的記載:“帝堯立,乃命質為樂。質乃效山林溪谷之音以歌。”“黃帝令伶倫作為碼蔽律。伶倫……聽鳳凰之鳴,以制十二律。”傳說伶倫是黃帝時代的樂官,是發明律呂據以制樂的始祖,他就是模仿自然界的鳳鳥鳴聲,用竹管制作了十二律。所謂十二律即是指六個陽律和六個陰呂姿陪,雄鳴為陽,雌鳴為陰。
參考資料來源:—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