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的歷史?秦腔的發展歷史:1、秦腔是起源于古代陜西、甘肅一帶的民間歌舞,是在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安生長壯大起來的,經歷代人民的創造而逐漸形成,因周代以來,關中地區就被稱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那么,秦腔的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不是。秦腔,是起源于古代陜西、甘肅一帶的漢族民間歌舞,并圍繞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安發展。古時陜西、甘肅一帶屬秦國,所以稱之為“秦腔”。根據歷史考證秦腔起源于明代萬歷間(公元1573-1620年)2000年左右,并不是秦始皇那一年代,并沒有5000年歷史,時陜西、甘肅一帶屬秦國,所以稱之為“秦腔”。
秦腔"形成于秦,精進于漢,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廣播于清,幾經衍變,蔚為大觀",是相當古老的劇種,堪稱中國戲曲的鼻祖,明代萬歷間(公元1573-1620年)《缽中蓮》傳奇抄本中,有一段注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詞,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體,說明秦腔在當時或在那以前不但形成、而且已外傳到其他地方了。
秦腔藝術源遠流長。相傳唐玄宗李隆基曾經專門設立了培養演唱子弟的梨園,既演唱宮廷樂曲也演唱民間歌曲。梨園的樂師李龜年原本就是陜西民間藝人,他所做的《秦王破陣樂》稱為秦王腔,簡稱“秦腔”。這大概就是最早的秦腔樂曲。其后秦腔受到宋詞的影響,從內容到形式上日臻完善。明朝嘉靖年間,甘、陜一帶的秦腔逐漸演變成為梆子戲。清乾隆時,秦腔名角魏長生自蜀入京,以動人的腔調,通俗的詞句,精湛的演技轟動京城,如今京劇的西皮流水唱段就來自于秦腔。
秦腔沒有五千年的歷史,且與秦始皇無關。
秦腔起源于古代陜西、甘肅一帶的漢族民間歌舞,是在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安發展起來的,為秦朝時期的歌舞戲演變而來,已經有800多年的歷史。秦腔又稱亂彈,是中國戲曲曲種之一,源于西秦腔。明末無名氏《缽中蓮》傳奇中有《西秦腔二犯》的唱詞,說明它的形成年代已經相當久遠了。
因此,秦腔的歷史并沒有五千年的長度,也與秦始皇無關。
秦腔的發展歷史:
1、秦腔是起源于古代陜西、甘肅一帶的民間歌舞,是在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安生長壯大起來的,經歷代人民的創造而逐漸形成,因周代以來,關中地區就被稱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因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俗稱桄桄子。
2、明代萬歷間《缽中蓮》傳奇抄本中,有一段注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詞,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體,說明秦腔在當時或在那以前不但形成,而且已外傳到其他地方了。清代是秦腔的繁盛時期。
3、秦腔的鼎盛時期在乾隆年間,這個時期,全國很多地方都有秦腔班社,僅西安一地共就有三十六個秦腔班社,如保符班、江東班、雙寨班、錦繡班等。康熙四十四年前后出現的張鼎望《秦腔論》,乾隆年間嚴長明《秦云擷英小譜》、吳長元《燕蘭小譜》、,都是較有影響的論述秦腔著作。
4、1912年,在西安成立了以移風易俗為宗旨的陜西易俗社,對秦腔劇目、音樂唱腔、表演藝術、導演、舞臺設計等方面進行了一些革新,并大量編演反映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新劇目。
5、抗日戰爭期間,陜甘寧邊區秦腔藝術工作者,為戲曲表現革命的現實生活,塑造工農兵英雄形象,進行了大膽的探索。
6、新中國成立后,陜西、甘肅、寧夏、青海和新疆五省、區陸續在縣級以上建立了專業秦腔劇團,至20世紀80年代初,共達三百多個。
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兩部分,每部分均有歡音和苦音之分。苦音腔最能代表秦腔特色,深沉哀婉、慷慨激昂,適合表現悲憤、懷念、凄哀的感情;歡音腔歡樂、明快、剛健、有力,擅長表現喜悅、歡快、爽朗的感情。
板路有〔二六板〕、〔慢板〕、〔箭板〕、〔二倒板〕、〔帶板〕、〔滾板〕等六類基本板式。彩腔,俗稱二音,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蕩、劇情發展起伏跌宕之處。分慢板腔、二倒板腔、代板腔和墊板腔等四類。凡屬板式唱腔,均用真嗓;凡屬彩腔,均用假嗓。秦腔須生、青衣、老生、老旦、花臉均重唱,名曰唱亂彈。
以上就是秦腔的歷史的全部內容,1、秦腔的產生與發展有著深刻的歷史淵源與厚重的文化背景。在秦腔發展與傳播的各個階段,都有著獨特的文化背景,都深深烙上了鮮明的時代印記。2、秦腔,是起源于古代陜西、甘肅一帶的民間歌舞,是在中國古代政治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