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一年級下學期北師大版 北師大數學一年級下冊詳案 一年級數學第三單元測試卷上冊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下冊教案 2023一年級下冊數學書電子版
新北師大版一年級數學下冊第三單元《誰的紅果多》教學設計優秀教案
主備教師:
丁亞東
教學內容:
28—29的教學內容.
教學分析:
本課是一年級第三單元第4課時的教學內容對學生來說,抽象的比較數的大小比較困難.因此,教材首先通過小猴和小熊比紅果的生動畫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比較兩個數的大小,在練習中讓學生借助已有的經驗自主的探索進行抽象數的比較.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進一步體會數位的意義,以及100以內的順序,會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
2、進一步積累比較數的大小經驗,發展數感.
3、通過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
教學重點:
學習比較100以內數的大小.
教學難點:
掌握缺談比較數的大小方法.
教學方法:
創設情境法、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教學掛圖.
教學過程:
一、
情境引入(看一看)
師:同學們,小熊和小猴覺得我們同學很聰明,經常幫它們解決問題.
看這幅圖你想知伏渣碰道什么數學問題?(課件出示主題圖)
生:小熊有多少個紅果?小猴有多少個紅果?誰的多?
師:怎樣來比較誰的紅果多?你有什么辦法?
請同學們分小組討論一下,并選出你們最好的辦法與同學們交流.
二、
探究新知:
1、
學生分小組交流(想一想、比一比)
2、
學生班內交流(說一說)
3、
可能會有的方法
1往下數數比較.
2實物模型比較.
3借助中間數比較.
4借助計數器比較
5用數的組成比較
4、師:同學們,你們可真了不起,找到這么多好方法,誰能總結一下,我們可以用那種方法比較簡便?能原因嗎?
5、師生共同總結:
根據數的排列順序比較,用實物模型比較,借助中間數比較,借助計數器比較,用數的組成比較.
三、鞏固練習:
1、請同學們看書的四種方法你有什么新的理解在練習中可以提出來和同學們一起分享.
教材p29練一練
2、第1題
要求讓學生對照計數器寫出要比較的兩個數,然后再比一比.
3、第2題
答案不是唯一,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讓學生談一談自己的看法,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可以對照數線進行思考.
4、第3題
可以用游戲的方式比較大小,但要讓學生說一說是怎么想的?
5、第4題梁譽
讓學生用不同熟悉的方式表示數.
6、第5題
本題是實踐活動的一種形式,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
課堂小結
1、用數數的方法比較大小,看數的組成比較大小,桉數的順序比大小.你有什么收獲和感想?學到了什么?
五、板書設計
誰的紅果多
21>18
32<34
100>99
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案5篇
數學方法滲透并支配著一切自然科學的理論分支。它愈來愈成為衡量科學成就的主要標志了。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
一、教材分析
《小明的一天》是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數學第八單元《認識鐘表》的第一課時,“小明的一天”主要是認識整時和半時的情境教材,教材根據小朋友的差蠢生活和學習習慣,安排了6個整時和半時的時間讓學生認識鐘面,題材非常生活化,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之一,能學以致用。
二、教學目標
在了解學生的認知起點,把握單元的主脈后,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一)結合生活經驗初步認識鐘面,會認讀整時和半時。
(二)在具體情境中,逐步養成珍惜時間的觀念和合理安排時間的良好習慣。
三、重難點
通過本堂課的學習,學生會認讀整時和半時作為教學重點,在觀察、對比之后了解整時和半時的特點后,在鐘面上能撥出整時和半時作為教學難點。
四、教學過程
(一)預習反饋
師:今天我們來學習《小明的一天》。上課之前我們先來猜個謎語:“滴答,滴答,會走沒有腿,會說沒有嘴,它會告訴你,什么時候起,什么時候睡。”
生:鬧鐘。
師:對,它就是鐘表,鐘表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好朋友,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鐘表”。
(二)合作探究
1、認識鐘面。
(1)師:請同學們觀察學具的鐘面和屏幕上的鐘面,看鐘面上都有些什么。
指名匯報:誰能把你的發現告訴大家?
(2)師:小朋友們的眼睛真亮,你們的發現非常重要。(師指著大鐘面)鐘面上有12個數字,這12個數字是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圍成一圈。(課件演示,學生邊跟著讀數字)還有兩根針,誰知道這兩根針叫什么名字?(在學具上找出時針。)時針指向幾就是表示幾時。(認識完分針,讓生在學具上找出分針)
(3)分針和時針是一對形影不離的好兄弟,他們每天不停的朝一個方向向前跑,他們是朝哪個方向轉動的呢?(課件演示時針與分針的運動畫面,生觀察。)
師:來,我們用手來比劃一下。我們把順著時針轉的這個方向叫順時針方向。
師:有了鬧鐘的幫忙,小明的生活就很有規律了,他把一天的時間安排得妥妥當當,下面我們就一起去看一看“小明的一天”。是怎樣安排的。(出示課題)
師:你知道小明分別是在什么時間做這些事的嗎?(生答)那我們今天就來學學怎么認鐘面上的時間。
師:請芹彎同學們認真觀察,你能根據鐘面上時針與分針的指向,把這些鐘分分類嗎?
(三)集中釋疑
1、認讀整時。
(1)認讀“7時”
師:我們來看看小明是什么時候起床的。(生試著認讀7時)
師:我發現同學們真會看時間,那誰來做小老師,你是怎么看出這個時間的?
師小結:分針指著12,時針指著幾就是幾時整。(明確“整時”,認識“7時”的另一種表示方法7:00)
(2)認讀8:00、12:00、4:00。
讓學生在本子上寫出兩種表示方法,并完整地:小明在什么時間做什么?
(3)練一練
a.生說時間,師撥鐘。(讓學生對老師做出評價)
b.師說時間,生撥鐘。
(教師對學生做出評價)
c.同桌合作,一人說時間一人撥鐘(生生互評)
2、認讀半時。
(1)認讀9時半
師:小明正在做廣播操呢,這時是……
師:你是怎么虛首陪認出來的?
誰還會認?
(2)認讀“8時半”
師;一天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小明要休息了,我們來看看他是幾時睡覺的。
(3)出示鐘面:8:30與9:30讓學生觀察時針,明確半時時時針是在兩個數字的中間。
(4)師小結:分鐘指著6,時針走過幾就是幾時半。(明確“半時”)
(6)練一練
a.出示半時鐘面,讓學生認讀,寫在本子上。(教師對學生做出評價)
b.師說時間,生撥鐘。
(教師對學生做出評價)
c.同桌合作,一人說時間一人撥鐘(生生互評)
(四)展示提升
(一)介紹普通計時法
師:小明10時就__睡覺了,可我們10時還在上課呢,這是怎么回事啊?(上午、晚上),所以,通常,我們在生活中用早上、上午、下午、晚上幾時來準確的表達時間。
(五)訓練鞏固
1、練一練第1題
小亮和小明是同學,想知道他的時間是怎么安排的嗎?
(出示練習“認一認”的4幅圖,讓學生認讀相應的時刻。要讓學生完整表述:幾時誰在干什么?)
2、練一練第2、3題
(六)學習小結
時間過得真快啊,一節課的時間很快就要過去了,在這節課中你學會了什么?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讓我們一起從現在開始,做個珍惜時間的人。
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案2
一、 教學設計思路
針對課前對學生的調查,我發現整理書包并不是難點,關鍵在于借助整理書包讓學生建立分類的概念,學會尋找分類的標準或按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為此,我還把全班學生分成10個小組,每組4名同學,每一小組選一名組長。課堂上我放手讓學生各自整理自己的書包,把重點放在讓學生交流各自不同的整理方法上,以訓練學生的數學思維和口頭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二、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上冊《整理書包》。
三、教學目標
1、 學生在觀察、操作、游戲等活動中體驗分類標準的多樣性,知道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可以有不同的分類方法,體會分類的作用。
2、 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培養學習興趣,培養操作、合作、表達的能力,體驗成功的喜悅。
四、教學重難點
能按照給定的標準或選擇某個標準(如形狀、顏色、大小)對物體進行比較、排列和分類。
五、教具準備
書本圖片若干、人物頭像圖片若干、帽子圖片若干、大小圓紙片、大小正方形紙片等。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探索新知
1、 猜謎語
四四方方一口箱,書本文具里面藏,每天上學離不了,它是我們的好伙伴。
小朋友們爭相回答:“書包。”
師:老師想知道你們的書包平時都是誰整理的呀?
生:“爺爺”、“奶奶”、“媽媽”、“我自己”。
師:這幾個同學平時是自己整理書包的,這個習慣真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才是好孩子!你們愿意做好孩子嗎?
學生齊答:“愿意!”
師:好!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整理書包。
2、 自己動手整理書包,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師:小朋友們趕快把書包里的東西拿出來!誰來說一說,今天你們的書包里都裝著什么呀?
生:語文書、數學書、語文基礎訓練、數學基礎訓練、拼音本子、數學本子……
師:小朋友們想一想,該怎樣整理自己的書包,這樣每天上學的時候才能很快的拿出需要的書本呢?
學生開始自己動手整理書包,整理好后和小組內同學交流整理的方法。
3、 學生匯報整理的情況:有按大小分的,有按學科分的,有按
書、本子分的……(學生邊介紹邊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不同分類方法)
(二)動手操作,深化新知
活動一:分人物頭像
(1)師:小精靈同學的家里來了很多的客人,我們一起看看都有誰來了?(老師將人物頭像的圖片,依次擺在實物投影儀上)哎呀,這么多客人呀!小精靈一邊忙著給客人們倒茶,一邊在開動小腦筋了,這么多客人可以分幾類呢?小朋友能猜一猜小精靈是怎么給客人們分類的嗎?請組長把一號信封里的客人請出來,小組同學互相討論一下可以怎樣分類?
(2)學生通過小組之間的互相合作、交流之后,紛紛舉起手來,要求匯報不同的分類的方法。
(3)分的結果大致有以下幾種:按年齡分;按性別分;按是否扎辮子分;按是否瞇眼睛分;按是否戴帽子分……(老師請學生上來匯報,同時在實物投影儀上演示分的過程)。
活動二:分帽子
(1)師:老師還給大家帶來了一些漂亮的帽子,藏在二號信封里。趕快拿出來,小組合作分一分,看看你們能想出幾種分法?
(2)分的結果大致有以下幾種:按顏色分;按款式分……(學生在實物投影儀上匯報、展示不同的分類方法)。
活動三:分車子
(自行車、卡車、公共汽車、小轎車)
(1)師:小朋友們有本領把車子也分分類嗎?把書翻到第55頁。這回有個要求,請小朋友們自己先獨立思考,想想我要怎么分,按什么分,分幾類?看哪個小朋友想的方法又多又合理。
(2)學生匯報分類的結果大致有:按機動車和非機動車分;按車輪的個數分……
活動四:給小組同學分類
(1)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想想,你們組的人可以怎樣分?
(2)學生分類的結果有:按性別分;按是否少先隊員分;按衣服的顏色分;按是否戴眼鏡分……
(三)全課小結
今天你們學會了什么本領?平時,你們還在什么地方看過、接觸過分類?通過今天的學習大家把分類的本領掌握得更好了!從現在開始,你們的書包誰整理呀?
(四)校外實踐活動
同學們回到家里,利用今天學到的本領做一次小管家,把自己的書柜、衣柜整理好,然后請爸爸、媽媽參觀,好嗎?
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案3
教學理念
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在教學中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地觀察、操作、討論、交流、得出結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努力營造一種寬松的氛圍,讓學生在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獲得知識,使學生既學得輕松,又學得快樂。
教學目標
1、認識鐘表的時針和分針,使學生能正確說出鐘面上所指示的整時,學會兩種表示時間的方法。
2、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遵守時間和愛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能正確讀寫鐘表上的整時,并會應用于生活實際中去。
教學難點
正確迅速地說出或撥出鐘面上的時間。
教具準備
一個實物鐘面、課件、水果鐘面、時間的小卡片。
學具準備
每人一個學具鐘、每小組一個不完整的卡片鐘面。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猜謎語
同學們聽過謎語 嗎?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個謎語,請你們猜一猜?
(課件展示)謎語:一家三兄弟、高矮個不齊,嘀嗒嘀嗒提醒你,時間要珍惜。
2、逛鐘表超市
師:同學們真不錯,都猜出了謎底,鐘表超市里的鐘表可漂亮了,我們一起去逛逛吧!
(課件展示)各種各樣外型美觀的鐘表。
3、導入新課
師:鐘表有這么大的作用,想不想和它成為好朋友呀!那么咱們就看看它長什么樣吧!
板書課題:認識鐘表
二、合作學習,探究新知
1、認識鐘面
(1)(出示實物鐘面)這是一個鐘面,仔細觀察鐘面上都有些什么?
指名學生說出鐘面上有時針、分針,有12個數。
師小結:鐘面上有時針、分針,有12個數,還有線段那是刻度線,每個數之間有小格。追問:鐘面上的2根針有什么特點呢?
根據學生的回答師板書:時針 短 粗
分針 長 細
(2)生認學具鐘的時針和分針
(3)我們知道時間爺爺是不知疲倦,永不停息的,所以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也不會停止!那這2根針是怎樣走動的?哪根針快哪根針慢?
生:朝著同一方向走,最慢的是時針,其次是分針。
(課件演示)師補充:最快的是他們的秒針弟弟。時針每天走兩圈,分針每天要走好多圈。
2、補鐘面(小組合作)
每個小組都有一個破損的鐘面,有些沒時針和分針,還有些沒數字。
行動起來!用你們靈巧的小手把鐘面補好,看哪組同學速度最快,表現,最先完成的小組獎勵一面小紅旗。
3、認識整時
(1)(課件出示)三個鐘面,指導認整時。
指名回答鐘面表示的時間,并引導學生說出是怎么看的。
師小結:整時的時候,分針都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所以它們分別表示8時、3時、6時。
(2)生用學具鐘練習撥7時、11時。
請個別學生上臺展示自己撥的結果。
(3)(小組合作)一人說一人撥。
4、教學整時的兩種寫法
(1)可以用漢字“時”表示。生回答師點擊電腦,鐘面下分別出現8時、3時、6時。
(2)用數字表示法
點擊電腦出現8:00,引導學生觀察兩點右邊是兩個“0”,左邊是幾就是幾時。
(3)生動手寫3:00、6:00
(4)點擊電腦出示3:00、6:00,指導學生觀察比較。
三、參與游戲,鞏固練習
1、游戲:找朋友
(課件出示)游戲規則。隨著《找朋友》活潑的音樂,生進行游戲。出現“12”時找不到自己的朋友,全體同學用學具鐘撥12時,重點引導學生認識12時的鐘面時針和分針重合。
2、(課件出示)P92頁
小軍一天的時間安排圖。聯系生活,讓學生說自己一天的時間安排。
四、引導回顧,總結評價
1、今天,你學到了什么?上了這節課,你有什么話要對大家說嗎?
2、時間像小馬車一樣飛快地向前跑著。一節課又要結束了,我們一定要珍惜時間,合理地利用支配時間,讓我們做時間的小主人。
3、點擊電腦欣賞歌曲《時間像小馬車》。
五、課后延伸,生活調查
(課件出示):太陽剛升起的畫面;太陽剛落下的畫面。
請大家把剛才看到畫面的時間記下來,下次再討論、交流。
板書設計
認識鐘表
時針 短 粗
分針 長 細
找朋友
蘋果鐘面 桔子鐘面 梨鐘面
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案4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進一步復習鞏固10以內數的認識及加減法。
2、使學生能熟練計算10以內的加減法,進一步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水平。
3、培養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鞏固10以內數的認識及加減法。
教學難點:
熟練計算10以內的加減法
教學關鍵:
正確進行計算
課前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基本練習
1、口算卡片出示
10-34+410-62+5
5+310-58-77-4
9-09-86-69-2
8-24+63+69-0
2+39-50+74+2
二、整理知識
1、前面我們學習了哪些計算題?
分組看書整理后匯報
2、復習
A出示10以內加法題
這是我們學過的10以內加法題,它們按一定的規律排成這個樣子,你能看看它們是怎樣排列的嗎?
B練習,師任點幾題讓生回答
C照剛才的觀察方法再觀察減法表
它們是怎樣排列的?
同座互相點一題考問對方
三、練習
課件出示
1、★△▲○●□☆
從左數,第5個是()☆排第()
2、 9 4
□ 5 □ □
3、△□△□△□
接下去怎么畫?
4、小猴小兔必須沿1-10的路線回家該怎么辦?
5、按規律填空
(1)2、()、4、()、()、()、8
(2)8、()、6、()、()、()
(3)2、4、()、8、()
(4)1、3、()、()、9
6、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10=□+□+□+□+□+□+□+□+□+□+□
綜合活動
先獨立觀察書上第6題的圖,小動物們在干什么?觀察小鳥在干什么?小動物他們在做什么游戲?我們也去參加。你如果知道就幫動物說出答案。
學生寫在書上。
四、教師總結
你有哪些收獲?
五、作業設計
1、看圖寫出兩個加法和減法
2、圖畫式應用題
3、連續加2
4、連續加3:3、、、
連續加2:1、、、
板書設計:
10以內加減法整理復習
10=□+□
10=□+□+□
10=□+□+□+□
10=□+□+□+□+□
10=□+□+□+□+□+□
10=□+□+□+□+□+□+□
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案5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動手操作,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加法交換律的含義.
2.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思考問題,看圖能列出兩個不同的算式.
3.正確、熟練地口算5以內的加法.
教學重點
通過仔細觀察,動手操作,進一步理解加法交換律的含義.
教學難點
使學生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思考問題.
教學過程
一、聯系實際,激趣導入
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了哪些加法問題,給大家說一說?今天,小蘭和小明要去調查生活中的加法問題,你們愿意和他們一塊去嗎?
二、進入情境,探求知識
(一)出示圖片:主題圖1
1.教師:他們首先來到停車場,猜猜看,小蘭和小明會發現什么加法問題呢?
學生1:他們會發現一邊有2輛車,一邊有3輛車,一共有5輛車,2+3=5.
學生2:他們會發現一邊有3輛車,一邊有2輛車,一共有5輛車,3+2=5.
2.教師:他們說的都對嗎?
學生1:他們說的都對,因為小蘭是先數左邊的3輛,再數右邊的2輛,小明是先數左邊的2輛,再數右邊的3輛,不管怎么數,都是5輛.
學生2:他們說的都對,因為他們站的位置不同,數的就不一樣,列式也不一樣,但是得數是相同的.
3.小結:因為他們站的位置不同,就會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列出了不同的算式,但得數是相同的,即3+2=5,2+3=5(板書:3+2=5,2+3=5)
4.觀察這兩個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學生:兩個算式中3和2的位置變了,得數是相同的.
教師:兩個算式中交換3和2的位置,得數不變,也就是3+2=2+3.
(教師板書:3+2=2+3)
(二)出示圖片:擺一擺1
1.他們乘車來到了公園,看到一些美麗的鮮花,你們知道他們又發現什么問題嗎?
2.我們先用小圓片代表花來擺一擺.同桌2人,一人擺,一人從不同的角度看,說出2個不同的算式.
3.反饋.
(三)出示圖片:小鳥圖
1.他們來到了大樹下,發現了幾只可愛的小鳥,你能寫出兩個不同的加法算式嗎?
學生1:樹上有2只小鳥,樹下有3只小鳥,一共有5只小鳥,算式是2+3=5.
學生2:地上有3只小鳥,樹上有2只小鳥,一共有5只小鳥,算式是3+2=5.
(四)出示圖片:小兔子拔蘿卜
1.在返回的路上,他們看到路邊的地里,幾只小白兔正在拔蘿卜,你能給大家提一個加法問題嗎?
學生1:1只小兔加4只小兔等于幾只小兔?
學生2:1個蘿卜加2個蘿卜等于幾個蘿卜?
學生3:上面有4只小兔,下面有1只小兔,一共有幾只小兔?
學生4:上面有1個大蘿卜,下面有2小個蘿卜,一共有幾個蘿卜?
2.教師:你們提的問題真好,現在我們在小組內繼續提問,并討論解決所提的問題,一會兒匯報給大家.
3.小組活動并匯報.
(五)出示圖片:蠟筆圖
1.他們倆發現了這么多的加法問題,非常高興,想把今天看到的都畫下來.他們拿出蠟筆,發現了什么?
小蘭的盒子里有5支蠟筆,小明的盒子里一支也沒有.
2.教師:小明被難住了,要列出兩個加法算式,該怎么列呢?
學生:小蘭借給小明1支,就可以列出1+4=5,4+1=5.生:從上往下看可以列出0+5=5,從下往上看可以列出5+0=5.
(六)出示圖片:排隊圖
1.教師:今天,我們學會了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小蘭和小明給我們出了一道題,想看一看嗎?
學生1:一共有10個小朋友.
學生2:小蘭排第7
學生3:從右邊數,小蘭排第4.
學生4:從左邊數,小蘭排第7,從右邊數,小蘭排第4.
三、游戲:我擺你說.
學生2人一組,用1-5個小圓片,一個人擺,另一個人說出兩個不同的加法算式.
當學生提出兩邊各擺2個,列出的兩個算式一樣時,老師要說明:兩個算式相同時,只需列一個算式.
四、全課總結.
誰能說一說這節課你們都有什么收獲?
·以不滾段同角度觀察一個物體《觀察物悉備爛體》
以不同角度觀察一個物體《觀察物體》
教學內容:教科書38頁例1、以不同角度觀察一個物體
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觀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2、培養學生構建簡單的空間想象力。
3、加強學生之間交流互助。
教學重難點:幫助學生構建初步的空間想象力。
教具學具:
長...·一年級上冊《認識物體--物體分類》教案
一年級上冊《認識物體--物體分類》教案
〖教學目標〗
1.
通過學生動手實踐,讓他們經歷對物體的分類、觀察、觸摸和比較等過程,從而形成對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的感性認識,知道這些幾何形體的名稱,并能識別。
2.
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想像和表達能力,初步建立空間觀...·物體的“沉”與“浮”
落下來的物體
落下來的物體(中班科學)
一、研討思路:
該活動內容是幼兒生活中再熟悉不過的現象,然而其中卻蘊涵著許多科學的奧秘以及教育和研究的價值。我們選擇這一內容,在幼兒園大、中、小三個年齡班開展教學研討,旨在探討大、中、小三個年齡班幼兒科學探究和表達的...·觀察物體:“搭一搭”
觀察物體:“搭一搭”
觀察物體:“搭一搭”
【教學內容】:北師大版小學六年級數學上冊77頁
“搭一搭”
【教學目標】(1)能正確辨認從不同方向(正面、側面、上面)觀察到的立體睜漏圖形(5個小正方體組合)的形狀,并畫出草圖。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第57~58頁。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能正確計算兩位數減兩位數(不退位的);學會用豎式進行減法運算。
2、數學思考:探索中理解兩位數減兩位數(不退位的)的算理。
3、問題解決:在具體情境中,經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進一步體加減法的意義。
4、情感態度: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
用豎式計算兩位數減兩位數。
教學難點:
理解不同算法的算理。
教學準備:
課件、小棒、計數鋒森器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發現問題。
課件出示情境圖。
觀察畫面,淘氣和笑笑在做什么?你能找到哪些數學信息?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減法解決的數學問題?
【設計意圖】直接要求學生提出用減法解決的數學問題,進入本課學習內容。
二、獨學思疑,合作交流。
解決提出的問題:笑笑比淘氣少收了多少玉米?
比多比少,實際上就是兩個數相差多少,你知道用什么方法計算嗎?怎樣列式呢?
學生用減法計算,算式是: 57 - 42 = ?
57和42都是兩位數,你學過哪些兩位數的減法計算?你能用學過的知識來計算57-42嗎?
獨立嘗試,抽生匯報。
1、把42拆成4個十和2個一,先用兩位數減整十數,再減一位數。
2、把57拆成5個十和7個一,把42拆成4個十和2個一,先用整十數減整十數,一位數減一位數,再把結果相加。
你能用擺小棒的方法,驗證剛才的算法嗎?(能)學生嘗試。
在小組內一邊擺一邊說一說自己的算法。
【設計意圖】首先用學過的知識解決問題,再借助小棒模型幫助學生理解計算的道理。
三、內化展示,點撥引領。
在計數器上撥一撥,這兩種算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學生獨立操作計算李宏,師巡視、個別指導,指名生匯報操作過程。
除了這兩種方法,你能用豎式計算嗎?試一試。
學生獨立完成,展示匯報減法的豎式過程:(師板書過程)
5 7 先在上面寫出被減數57,
-4 2 再在下面寫出減數 42,個位對個位,十位與十位對齊
1 5 從個位算起,7-2=5,再計算十位5-4=1,得到15。
列豎式計算時應該注意什么?
小結:計算的時候注意,相同數位對齊,從個位減起。
【設計意圖】通過撥計數器加深學生對位值的理解,為學生理解豎式做支撐,明白相同數位相減的道理。當學生理解了算理后再來鞏固計算的具體寫法。
四、實踐運用,體驗成功。
銀擾畝課件出示練習題,指導學生完成。
1、森林醫生,學生說一說錯誤原因并糾正。
2、用豎式計算,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3、解決問題,理解題意后獨立完成,指名解答過程。
五、課堂小結。
我們一起來回憶一下,我們今天解決了哪些問題,是用什么知識來解決的?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回憶、總結所學知識,促進知識建構,實現情知共融。
【 #教案#導語】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通過“青蛙吃害蟲”這一情境,使學生理解并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兩位數加、減整十數”,從中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為后面學習100 以內進位加、退位減打下基礎。 考 網準備了以下內容,供大家參考!
篇一
〖教學目標〗 1.具體情境中,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2.探索并掌握兩位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
3.初步學會應用加減法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感受加減法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
4.滲透環保和愛護動物的教育
〖教學設計〗
(一)學前準備
1.口算32+5 70-60 78-6 39-426+3 88-5 30+20 83+6
2.談話導入,揭示課題
師:同學們喜歡小動物嗎?看看今天老師給大家請來了誰?(出示一個青蛙手偶)我們來聽聽青蛙說什么?(讓青蛙做個自我介紹。)
師:小青蛙對人類是有益的,以后我們不但自己不要去傷害它們,而且還要阻止別人去傷害它們,做一個保空嘩護有益動物的好孩子,你們愿意嗎?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青蛙吃害蟲。(揭題板書)
(二)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師:同學們喜歡聽故遲消事嗎?利用主題圖(課件)自編一個青蛙媽媽帶小青蛙捉害蟲的故事情境。
2.師:青蛙媽媽說:“我吃了56只害蟲。”小青蛙說:“我吃了30只害蟲。”聽了它們的話,誰能提出一些數學問題呢?生1:兩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蟲?生2:青蛙媽媽比小青蛙多吃了幾只害蟲?……
師:現在我們先來解決第一個問題:兩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蟲?你們打算怎樣列式呢?生:56+30。
師:56+30=?該怎樣計算呢?
(三)小組合作,探究新知
1.探究56+30的計算方法師:四人一組合作利用桌上的學具,來擺一擺、撥一撥,說一說計算的過程。
2.小組匯報交流
生1:擺小棒:5捆加3捆是8捆,再加上6根,合起來是86根。生2:從計數器上撥珠,56里有5個十和6個一,再加3個十,合起來是8個十6個一,就是86。(師邊聽邊整理計算過程。)
生3:把56分成50和6,先用50+30=80,再用80+6=86。……
3.自主嘗試,探究算法
師:你們明白了,老師也明白了,現在老師也來提個問題:為什么30中的3要加在十位上?
(1)學生四人一組討論。(2)匯報交流。(3)師強調:30中的3在十位上,表示3個十。
4.青蛙媽媽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害蟲?怎樣列式?
師:56-30=?該怎樣計算?(教學過程與56+30相同。)
(四)實踐運用,內化新知
1.趣味游戲,練一練第3題。
2.同學們,剛剛在做游戲的時候,小青蛙好像又有什么新的發現了,是怎么回事?大家瞧!(出示練一練第1題。)
(讓學生獨立完成。適時告訴學生啄木鳥也是益鳥,我們應該保護它。)
3.練一練第2題。
師:同學們,青蛙媽媽和小青蛙忙碌了一天,青蛙爸爸為慰勞它們,特意為它們舉行了一場跳水比賽。看,多熱鬧呀!(課件)
師:大家從圖中能獲得什么信息?生:有38只青蛙。
師:忙了一天,青蛙該回家了,看荷葉上最后還剩下幾只青蛙?(5只)那么誰知道跳下去幾只青蛙?比比看誰最先算出來。(算式不要求統一。)
(五)總結評價,知識延伸
師:今天大家都學會了哪些數學知識呢?我們和青蛙一塊度過了愉快的40分,對它也有了一些了解,對它有興趣的,回家查一查:一只青蛙一年大約可以吃掉多少只害蟲呢?現在請聽一首關于青蛙的兒歌(在歡快的音樂中結束新課)。
篇二
教學目標:1、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使學生學會兩位數加減整十位數的計算方法。
2、滲透環保教育和愛護小動物的教育
教學難點:學生學會兩位數加減整十位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重點:正確計算 兩位數加減整十位數。
教具準備:計數器 掛圖
教斗旦行學過程:
一、復習:32+5 42+7 84-4 75-3
75+2 64+3 72-2 38-3 45-( )=42 96-( )=91
39-( )=31 49-( )=42
二、新授:
1、準備掛圖。
2、引導學生這幅圖的意思,同時進行環保教育和愛護動物的教育。
3、小組活動學生這幅圖的意思。
4、引導學生提問題。
(1) 兩只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蟲?
(2) 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了多少只害蟲?。
據題意列式計算
5、引導學生嘗試列式解答。(a)學生小組內用計數器探索計算的方法。
(b)在小組內說一說怎樣算出得數的
6生說出算法。
7練習。
26+10 86-20 37-20 26+20 74-20 34+40
三、小結。
板書: 青蛙吃害蟲
56+30=86 56-30=26
篇三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中,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2.探索并掌握兩位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重點:
探索并掌握兩位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探索并掌握兩位數加減整十數的計算方法。
養成教育訓練點:
初步經歷在具體情境中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發展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準備:
計數器、課件
學具準備:
小棒
教學過程:
一、探究方法:
1.出示課題,簡單社會公益教育。
2.出示情景圖:觀察,說出主要信息。
大青蛙吃了56只害蟲,小青蛙吃了30只害蟲。
3.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問題一):大青蛙和小青蛙一共吃了多少只害蟲?
列式: 56 + 30 =
觀察:兩個數分別是什么樣的數?(兩位數加整十數)
用小棒擺擺,同桌合作探究計算方法。
師在計數器上演示
撥珠子:先撥56,5個十,6個一。
加30該怎樣撥?(為什么把“ 3”加在十位上?)
觀察:加完“30”后,計數器十位、個位各有什么變化?
(十位:50 + 30 = 80 個位:沒有變化)
完成算式: 56 + 30 = 86
對比:56 + 3 =
小結:兩位數加整十數,十位相加,個位沒有變化。
(問題二):
大青蛙比小青蛙多吃多少只?
小青蛙比大青蛙少吃多少只?
列式: 56 - 30 =
學生擺小棒探究計算計算方法。
師在計數器上演示
撥珠子,總結計算的方法;
完成算式
小結:兩位數減整十數,十位相減,個位不變。
二、解決問題:
1.口算:P25 3
2.P25 1 看圖,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列式解答。
“兩只啄木鳥一共吃了多少條蟲子?”
“大啄木鳥比小啄木鳥多吃多少條蟲子?”小學資源網:www.xj5u.com
3.P25 2
看圖,提問:原來有多少只青蛙?后來呢?
問“跳下去多少只青蛙”,怎樣算?
小結方法:原來的 – 剩下的 = 跳下去的
列式: 38 – 5 = 33(只)
4. P25 4
看圖,圖意:
來了42名同學,只有30把椅子。
提問:會出現什么現象?為什么?
(有的同學會沒有椅子坐,因為椅子少了。)
討論:有多少名小朋友沒有座位?
(椅子比人少多少,就有多少人沒座位。)
列式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