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鑼鼓巷的歷史?北京南鑼鼓巷是一座長達786米的擁有幾百年歷史老街,這里幽靜自然,非常的適合居住,這里也是最初元大都的棋盤式城市建筑格局。南鑼鼓巷在地理特色上呈現兩頭低中間高,形似羅鍋,在明代就被稱為羅鍋巷,那么,南鑼鼓巷的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文/花語_蝴蝶蘭之語
南鑼鼓巷位于北京中軸線東側的交道口地區,北起鼓樓東大街,南至平安大街,寬8米,全長786米,與元大都同期建成。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區之一,至今已有740多年的歷史。因其地勢中間高、南北低,如一駝背人,故名羅鍋巷。清朝時更名為南鑼鼓巷。它是中國唯一完整地保存著,是最富有老北京風情的街巷。周邊胡同里各種形制的府邸、宅院多姿多彩,厚重深邃。現在已是中外游人感受北京風情的必選之地。
第一次逛南鑼鼓巷,是在2014年的夏天遲旦碼,在女兒的提議下來至這里。炎炎夏日,人流涌動,摩肩接踵,更增添了南鑼鼓巷的熱度。一家家獨具特色的小店,讓人感受到濃濃的藝術氣息。
再至南鑼鼓巷,已是時隔三年后。與上次炎熱天氣不同的是正值春寒料峭。但人們對南鑼鼓巷的熱度不減,依然是人流如織。游人或如我等欣賞贊嘆小店商品的特色,或舉起相機手機拍個不停,又或是邊走邊吃著各色小吃甜品,一副其樂淘淘悠然悠哉的畫面。
一進南鑼鼓巷,吃著逛著感受游玩的愜意。一支馬迭爾雪糕,濃濃的奶香在口中回蕩;一根糯米糕,甜甜糯糯香香在舌尖縈繞;一根椒鹽玉米,咸香糯甜讓你齊享飽腹;一份吉士果,香脆的油果混搭冰激凌香而不膩冷與熱讓你一同品嘗。
北京南鑼鼓巷是一座長達786米的擁有幾百年歷史老街,這里幽靜自然,非常的適合居住,這里也是最初元大都的棋盤式城市建筑格局。
南鑼鼓巷在地理特色上呈現兩頭低中間高,形似羅鍋,在明代就被稱為羅鍋巷,清代依諧音改稱南鑼鼓巷。
這里一直是許多有名人士比較喜歡的居住之地,擁有700余年歷史的南鑼鼓巷的每一條胡同都留下了歷史的痕跡。
在中國的歷史上,這里是元代的圓恩寺,在如今早已沒有了廟堂香客,只是一座普通的兩進四合院。
這就是大家提起《子夜》、《林家鋪子》的作者——茅盾先生曾居住在南鑼鼓巷后圓恩寺胡同13號。
當大家進入了南鑼鼓巷,就能看見鄧穎超為這座老宅題寫的“茅盾故居”,,現在前院客廳均為陳列室,展陳一些手稿、信件、文學刊物等,介紹茅盾一生的革命活動和文學創作,影壁后即前院,有北房三間,東西廂房各三間,倒座房六間。
西廂房是茅盾生前的書房和會客室,東廂房為飯廳。
我國最有名的書畫家之一的齊白石老先生也是南鑼鼓巷居住過一段較長的時間,新中國成立后,齊白石曾居住在南鑼鼓巷雨兒胡同13號。橡此
雨兒胡同13號連同11號、15號,原是皇太極第四子葉布舒(康熙年封輔國公)的宅子。
正房內南窗滿鑲玻璃,采光極佳,上世紀50年梁渣迅代齊白石遷出后,13號院設立“齊白石紀念館”,現為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
1. 北京南鑼鼓巷簡介
北京南鑼鼓巷位于北京市東城區,在北二環和東二環之間,是北京唯一一條完整保存著元、明、清三個朝代風貌的老街區。南鑼鼓巷的名字源自于古時以制造鑼鼓而聞名于世的“鑼鼓胡同”,這里自明清以來就是文人雅士的聚集地,范仲淹、梁啟超等文化名人都曾在此留下過足跡。如今,南鑼鼓巷已成為北京市青年文化的代表地區,極富現代文化氛圍,是許多年輕人聚會、交流、購物、品嘗美食、體驗傳統文化鉛巧和尋找靈感的理想去處。
2. 南鑼鼓巷的歷史與文化價值
南鑼鼓巷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元代,到了明清時期才開始逐漸繁榮。在這個古老的巷子里,保存了大量的老建筑、庭院和石板路,反映了北京歷史的變遷和當時社會生活的面貌。南鑼鼓巷也是北京槐猛鍵市文化資源較為豐富的區域之一,是許多文藝青年的靈感源泉。因此,南鑼鼓巷被列為北京市兒童文化發展基地和北京市小學生藝術素質教育基地。
3. 南鑼鼓巷值得游覽的景點
南鑼鼓巷有著許多值得游覽的景點,如恒通劇場、糖果屋、周文重紀念館、朵頤茶藝館、珂四美術館等等。其中,恒通劇場是國家二級藝術院團,演出現代話劇、音樂劇、歌劇等多種類型的演出,是北京市戲劇愛好者的必去之地;而位于糖果屋內的拍照地點,則是年輕人拍照上傳社交的“打卡”之處。
南鑼鼓巷因其地勢中間高、南北低,如一駝背人,故名羅鍋巷。
到了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繪制的《京城全圖》改稱南鑼鼓巷。
南鑼鼓巷位于北京中軸線東側的交道口地區,北起鼓樓東大街,南至平安大街,寬8米,全長787米,于元大都同期建成。
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區之一,已有740多年的歷史。
也位列規劃中的25片舊城保護區之中。
擴展資料
南鑼鼓巷主要景點:
1,僧格林沁王府
進南鑼鼓巷南口東面的第一條胡同,是炒豆胡同。
炒豆胡同西口不遠77號門旁,宴鋒標有東城區重晌手晌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上寫“僧王府”。
僧王府是清代僧格林沁的王府。
2,茅盾故居
后圓恩寺胡同13號即茅盾故居。
和這一地區的許多深宅大院相比,茅盾故居是太普通,太不起眼了,僅是一座不大的兩進四合院。
7月恰是茅盾誕辰110周年,故居薯搭經過整修重新開放。
故居前面的院子中矗立著茅盾先生的半身塑像。
周圍的房間是茅盾生平展覽。
在元大都“左祖右社, 面朝后市”的城市格局中, 南鑼鼓巷是“后市”的組成部分。元代, 以南鑼鼓巷為軸線, 東側地區屬昭回坊,
西側地區屬靖恭坊。明代屬昭回靖恭坊。清代乾隆年間屬鑲黃旗,
光緒末年至宣統年間屬 內左三區。民國時期屬內五區。東西各有8條胡同整齊排列著, 呈“魚骨狀”, 又如同一條“蜈蚣”。因此, 南鑼鼓巷也
稱為“蜈蚣纖畢巷”。從南向北,西面的8條胡同是福祥胡同、蓑衣胡同、雨兒胡同、帽兒胡同、景陽胡同、沙井胡同、黑芝麻胡同、前鼓樓苑胡同;東邊的8條胡同是炒豆胡同、板廠胡同、東棉花胡同、北兵馬司胡同、秦老胡同、前圓恩寺胡同、后圓恩寺胡同、菊兒胡同。這些胡同在元朝時沒有名稱,名稱是明朝以后逐漸演變來的。比如菊兒胡同,明代叫局兒胡同,后來改稱橘兒胡同,清代宣統時才稱菊兒胡同,后延續至今。她里坊,是中國古代居住區組織的基本單位,也是城市規劃建設的基本單位。在先秦稱為“里”、“閭”或“閭里”。從北魏開始,出現了“坊”的稱呼。唐長安,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全城共建108坊。元大都規劃設計時仍延續了里坊制,全城分為50坊,坊與坊之間是寬局埋闊平直的街巷,猶如棋盤。
明朝時,將北京劃為28坊,兩坊合并稱“昭回靖恭坊”。
以上就是南鑼鼓巷的歷史的全部內容,以南鑼鼓巷為界,東面是“昭回坊”,西邊是“靖恭坊”,南鑼鼓巷是兩坊間的分界巷。唐朝長安的里坊早已無存,元大都里坊構造在800多年的歷史變遷中,也已面目全非,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