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延安有哪些歷史文化 關于延安歷史文化的資料 延安紅色歷史簡介 延安歷史文化簡介50字 關于延安的歷史知識
延安市,簡稱“禪雀延”,陜西省地級市,是天下第一陵——中華民拍襲知族始祖黃帝陵寢黃帝陵所在地[1][2][3][4][5][6][7],是民族圣地、中國革命圣地,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8][9][10][11]。延安襲消位于陜西省北部,地處黃河中游,黃土高原的中南地區,省會西安以北371千米。北連榆林,南接關中咸陽、銅川、渭南三市,東隔黃河與山西臨汾、呂梁相望,西鄰甘肅慶陽。總面積37037平方千米,被譽為“三秦鎖鑰,五路襟喉”。
謝謝!!!!
延安古稱膚施、延州,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人文始祖黃帝曾居住在這一帶,是天下第一陵——中華民族始祖黃帝的陵寢:黃帝陵所在地,是民族圣地、中國革命圣地,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歷史純唯森文化名城。民做畝國二十四年(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勝利到達吳起鎮,延安成為中國革命的落腳點和出發點,是全國革命根據地城市中舊址保存規模最大、數量最多、布局最為完整的城市。
延安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戰國時期屬魏國,西魏時期始名“延州”。延州得名于“延河”。因連年戰亂“清水河”植被遭到了嚴重破壞,清水河日見渾濁干涸,人們希望自己賴以生存的母親河永遠“綿延流淌”,取名為“延河”山滾。隋朝時期因“延安”屬于“邊陲之郡、五路襟喉”故改“延州”為“延安”,意為“邊陲久安”。
延安位于陜西省北部黃土高原中部,是中國革命的圣地。延安東臨黃河,與山西相臨,西面與甘肅接壤。延安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軒轅黃帝的陵寢就安臥在延安境內的橋山之巔,被炎黃 子孫尊稱為“人文初祖”。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延安以其“邊陲之郡”、“五路襟喉”的特殊戰略地位,吳起、蒙恬、范仲淹、沈括等許多中國古代名將在此大展文韜武略,上演了一幕幕金戈鐵馬的悲壯史劇世段。蔽好 二宏返鉛十世紀上半葉,延安在中華民族歷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
寶塔山,延安革命紀念館,棗園,楊家嶺是青少年教育基地,也是旅游經典項目。
歷史名城:延安
延安位于陜西省北部黃土高原中部,是中國革命的圣地。
延安東臨黃河,與山西相鄰,西面與甘肅接壤。
延安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
五千多年前,軒轅黃帝在這里建立了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有共主的國家。
夏朝,延安屬商州之域。
春秋戰國時期延安先后屬白狄、晉、魏、秦國所有,秦漢屬上郡所轄。
魏晉南北朝,延安先后納入前秦、后秦、大夏的版圖。
隋朝大業軍間始設延安郡,唐宋為延州,明清為兆判延安府,民國期間屬榆林道。
建國前,延安為陜甘寧邊區首府。
1935年至1948年,延安曾是 *** 中央所在地,是中國人民解放斗爭的總后方。
建國后成立延安地區。
1982年延安市被國務院命名為歷史文化名城。
1996年11月,國務院批準撤銷延安地區,設立地級延安市。
延安有非常豐富的旅游資源,在歷史古跡方面有國務院公布的全國重點保護單位--軒轅黃帝陵、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子長鐘山石窟等;在自然景觀方面有延安黃河壺口瀑布、全國最大的野生牡丹群和花木蘭故里萬花山等。
延安,是舉世聞名的中國革命圣地,在中國現代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特殊位置,現存革命舊居140多處,如: *** 中央軍委和八路軍總部所在地--王稼坪; *** 中央舊址鳳凰山;以及寶塔山、棗園、楊家嶺等地。
延安的民間歌舞豐富多彩,著名的有陜北民歌、安塞腰鼓、上元轉九曲等,這些都為陜北農民喜聞樂見。
延安屬于暖溫帶,年平均氣溫為9.3oC,夏季的延安城是避暑度假的陵灶好地方,這里每天早晚和中午的溫差較大,你不妨準備幾件稍厚些的衣服。
每年的7、8、9三個月是旅游的最佳時間。
*** 在延安的讀書生活
我們在參加編寫中國人民 *** 歷史資料叢書和軍隊高級將領傳記的過程中,曾到過一些革命紀念地收集歷史資料,并采訪了一些革命老人和專家學者,獲益匪淺。
深感編寫史書和傳記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
特別是在革命圣地延安采訪到的一些關于 *** 在延安時期讀書生活的軼事,尤令人敬佩,催人奮進。
從鳳凰山到楊家嶺,從棗園到王家坪, *** 曾經使用過的書桌、書架、書箱等物品,都擺放在他的故居里。
身臨其境,在 *** 居住過的每一個地方,我們都仿佛能見到他博覽群書、勤奮筆耕的身影。
1937年1月, *** 到達延安后,通過各種渠道從 *** 統治區購買了各類書籍和報刊,后來,他的書逐漸多起來了,直到他的書架和床上都擺不下了,只好在離他住處不遠的一間平房里放了一些書,并由專人替他管理。
后因日軍的飛機轟炸延安,他又將存放在平房里的書轉移到一個比較深的窯洞里,保護起來。
*** 讀書學習和寫作時非常專心,當時,延安的條件非常艱苦,冬天也很冷,有時他的手腳都凍麻了,便放一盆炭火在桌子底下,炭火經常把他的棉鞋燒壞,他把棉鞋上的火熄滅后,繼續堅持讀書寫作。
在延安棗園 *** 故居的辦公桌上,還放有一根鐵條,這是在大生產運動中,延安煉出的第一爐鐵的樣品。
當時,延安人民懷著喜悅的心情,把這尺猜扮根來之不易的鐵條樣品敬獻給 *** ,并向他報喜。
*** 十分珍愛這根鐵條,愛不釋手,并把它擺放在案頭。
既作鎮尺用,又用于健身。
有時候 *** 寫作時間長了,手指發酸時,他就拿起這根鐵條握一握,使手指放松一下再繼續寫作。
在延安楊家嶺 *** 的窯洞里,擺放著一張木床、一張桌子、一個書架和一個木箱,還有一些小木凳。
*** 習慣于晚上通宵的學習和工作。
當時延安沒有通電, *** 晚上寫文章和批閱文件,都是點著蠟燭照明,昏暗不穩的燭光使眼睛非常疲勞。
他感到累了,就用雙手干洗幾下臉,揉一揉雙眼,再到窯洞外活動活動腰腿,走一走,又回到窯洞繼續寫作,一直到第二天的凌晨才睡覺,上午10時起床繼續學習和工作。
據幾位革命老人回憶,每到星期三晚上, *** 都約10來個人,在他自己的窯洞里開哲學座談會,當時,參加的有何思敬、艾思奇、任白戈、徐懋庸、許光達、肖勁光、陳伯鈞和郭化若等人。
他們圍在一支蠟燭前,漫談馬列主義哲學。
每次都是 *** 親自主持,并事先指定一個報告人,準備好發言提綱,作中心發言,然后讓大家發表意見。
*** 對每個人的發言都認真聽,并作筆記。
*** 酷愛學習馬列主義哲學,引起了許多中高級干部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興趣,初步形成了黨政軍干部學習哲學的熱潮。
*** 還經常到紅軍大學(后改為抗日軍政大學)去講課,他講哲學深入淺出,講得非常生動、活潑、有趣。
他歷來都是把“學而不厭”和“誨人不倦”兩句成語統一起來,認為教學相長。
*** 在刻苦學習和認真研究的基礎上,還把哲學從哲學家的書本和講堂上解放出來,他竭盡心思不斷地把唯物論辯證法用通俗、易懂、易記的語言傳播出來,創造性地發展了辯證法的許多方面,如“矛盾的特殊性”、“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調查研究”、“一分為二”、“要抓主要矛盾”、“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和“總結經驗、提高認識”等等。
*** 勤奮地刻苦地鉆研馬克思主義哲學,并始終立足于與中國革命的斗爭實踐相結合,對馬列主義理論作出了貢獻。
1937年1月至1947年3月, *** 在延安住了10年,他博覽群書,地學習和研究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當時在他的書架上擺著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和斯大林的著作,還有許多線裝的中國史書。
在這期間,他結合中國革命的實際,共撰寫了100多篇文章,后來收入到《 *** 選集》中的就有92篇。
《實踐論》、《矛盾論》、《論持久戰》、《論聯合 *** 》、《抗日戰爭勝利后的時局和我們的方針》等許多重要著作,都是在延安時期相當艱苦的條件下寫的。
1947年3月,蔣介石調集了23萬 *** 軍進攻延安, *** 中央、中央軍委及總部從延安撤離的時候,別的東西丟了很多,但是 *** 的書,大部分都帶著走,特別是他加了批注的那些書,他一直帶著轉戰陜北,經過千辛萬苦,輾轉千里,后來帶到西柏坡,以后又搬到了北京。
在撤離延安的時候, *** 就說過:寸土必爭,這是對的,但是要看怎樣爭,“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我們今天放棄延安,就意味著將來要解放西安,解放南京,解放全中國,告訴大家,少則一年,多則兩年,我們還要回到延安來的。
我們下次在哪里見面呢?可能不在延安了,也許是南京、上海或者是北平吧?”歷史證實了 *** 的英明預見。
這與他博覽群書、勤奮學習、勇于實踐是分不開的。
*** 不僅是一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而且也是一位學識淵博的學者,孜孜不倦的讀書生活與他的革命生涯緊緊地聯系在一起。
延安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軒轅黃帝的陵寢就安臥在延安境內的橋山之巔,被炎黃 子孫尊稱為“人文初祖”。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延安以其“邊陲之郡”、“五路襟喉”的特殊戰略游數帆地位,吳起、蒙恬、范仲淹、沈括等許多中國古代名將在此大展文韜武略,上演了一幕幕金戈鐵馬的悲壯史劇。
二十世紀上半葉,延安在中華民族歷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民族英雄劉志丹、謝子長創立的陜北革命根據地,成為中央紅軍長途征戰的落腳點。
從1935年到1948年,延安是中共中央的所在地,是中國人民解放斗爭的總后方,十三年間,這里經歷了抗日戰爭、畢乎解放戰爭和整風運動、大生產運動、中共七大等一系列影響和改變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
特別是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親手培育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實事求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延安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寶庫中的珍貴財富,已經成為全國人民團結一致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精神支柱。
1982年延安市被國務院命名為歷史文化名城。1996年11月,國務院批準撤銷延安地區,設立地級延安市。
擴展資料
延安市,簡稱“延”,古稱膚施、延州,隸屬于陜西省,是天下第一陵——中華民族始祖黃帝陵寢黃帝陵所在地,是民族圣地、中國革命圣地,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延安位于陜西省北部,地處黃河中游,黃土高原的中南地區,省會西安以北371千米。
北連榆林,南接關中咸陽、銅川、渭南三市,東隔黃河與山西臨汾、呂梁相望,西鄰甘肅慶陽。介于北緯35°21′-37°31′,東經107°41′-110°31′之間,東西寬256千米,南北長236千米,總面積37037平方千米。有“塞上咽喉”、“軍事重鎮”之稱,被譽為“三秦鎖鑰,五路襟喉”。
延安市位于陜西省北部,地處黃河中游,黃土高原的中南地區,西安以北371千米。北連榆林,南接關中咸陽、銅川、渭南三市,東隔黃河與山西臨汾、呂梁相望,西鄰甘肅慶陽。
市境介于北緯35°21′-37°31′,東經107°41′-110°31′之間,總面積37037平方千米。城區處于寶塔山、清涼山、鳳凰山三山鼎峙,延河、汾川河二水交匯之處。
延安市位于黃河中游,屬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延安地貌以黃土高原、丘陵為主。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北部的白于山海拔1600-1800米,最高點在吳旗縣五谷城鄉的白于山頂,海拔1809.8米;最低點在宜川縣集義鄉猴兒川,海拔388.8米,相對高差1421米。
北部以黃土梁峁、溝壑為主,占全區總面積72%;南部以黃土塬溝壑為主,占總面積19%;全區石質山地占總面積9%。西部子午嶺,南北走向,構成洛河與涇河的分水嶺,是高出黃土高原的基巖山地之一,海拔1500-1600米,主峰1687米。
東部黃龍山,大致呈南北方向延伸,海拔1500米,主峰(大嶺)海拔1788.7米;中部勞山,呈西北——東南走向,平均海拔1400米,主峰(大墩梁)神雹海拔1464米。黃龍山和勞山統稱為梁山山脈,形成延安地區地形的骨架。
參考資料: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