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古典主義音樂?新古典主義音樂(Neoclassicism Music)是20世紀古典音樂的一種流派,主要盛行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在美學上反對浪漫主義音樂的標題性和主觀性以及夸張渲染的表現手法,那么,新古典主義音樂?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新古典主義在美學思潮上,不但否定浪漫主義音樂的標題性和主觀性,也否定后期浪漫主義及其引伸出來的表現主義那種夸大的幻想和表現。新古典主義主張音樂創作不必去反映紊亂的社會和政治,主張采取“中立”或“藝術至上”的立場。
創作應該回到“古典”中去,回到“離巴赫更遠的時代”去,那里有音樂的純粹的美(不混雜詩或繪畫等);作曲家應該擺脫主觀性,而以冷靜的客觀性把古典的均整平衡的形式,用現代手法再現出來。
表現主義音樂,這個現代音樂的第一個主要流派,是以奧地利音樂巨人勛伯格和他的兩個學生貝爾格、韋伯恩為代表,緊隨在印象樂派之后產生的、一種相悖于印象樂派的美學思想和創作技巧的音樂流派。
表現主義最初出現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德國,開端于美術界——1911年,畫家康定斯基(1866-1944)、馬爾克(1880-1916)、馬克等人在德國創辦了《青騎士》雜志,發表了多篇戲劇、繪畫、音樂詩歌等方面的、有關表現主義的理論,掀起了表現主義運動的潮流。戰后此潮流迅速風靡歐美,并先后在美術、建筑、戲劇、、詩歌、電影及音樂領域中產生重要影響。
擴展資料:
一、新古典主義起源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西方音樂中一方面出現了許多實驗性的流派和思潮(如意大利的“未來主義”、捷克作曲家A.哈巴的微分音音樂等),另一方面一些重要的作曲家都經歷了一段較為穩定的風格發展過程。
表現主義音樂認為藝術既不應該被“描寫”,也不應該被“象征”,而更應該直接表現人類的精神與體驗,也就是說要把作者的心靈世界、即所謂內在精神表現出來,這就是所謂的表現主義。音樂上的表現主義是以奧地利的勛伯格及其弟子A.貝格和 A.von韋貝恩為代表。他們追求形式上的絕對自由,打破舊有的傳統等觀點上與繪畫上的表現主義一脈相承。
新古典主義主張音樂創作不必去反映紊亂的社會和政治,主張采取“中立或“藝術至上”的立場;創作應該回到“古典”中去,回到“離巴赫更遠的時代”去,那里有音樂的純粹的(不混雜詩或繪畫等);作曲家應該擺脫主觀性,而以冷靜的客觀性把古典的均整平衡的形式,用現代手法再現出來。作為體系而對后世有影響的新古典主義,以意大利作曲家F.布索尼和俄國作曲家I.F.斯特拉文斯基為代表。
新古典主義音樂(Neoclassicism Music)是20世紀古典音樂的一種流派,主要盛行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在美學上反對浪漫主義音樂的標題性和主觀性以及夸張渲染的表現手法,強調創作采用中立客觀的立場和明晰的音樂語言。在音樂形式上,主要繼承巴洛克音樂和古典主義音樂時期的曲式和體裁,并重新使用一部分古樂器(如羽管鍵琴),但和聲常常較為尖銳,并多用復雜的對位法。其具體表現形式十分多樣,根據作曲家的所屬地域和個人風格而相差甚遠。
新古典主義在美學思潮上,不但否定浪漫主義音樂的標題性和主觀性,也否定后期浪漫主義及其引伸出來的表現主義那種夸大的幻想和表現。新古典主義主張音樂創作不必去反映紊亂的社會和政治,主張采取“中立或“藝術至上”的立場;創作應該回到“古典”中去,回到“離巴赫更遠的時代”去,那里有音樂的純粹的(不混雜詩或繪畫等);作曲家應該擺脫主觀性,而以冷靜的客觀性把古典的均整平衡的形式,用現代手法再現出來。
作為體系而對后世有影響的新古典主義,以意大利作曲家F.布索尼和俄國作曲家I.F.斯特拉文斯基為代表。 布索尼認為音樂應當保持嚴格的客觀精神和中立態度,而古典的對位手法以及帕蒂塔、大協奏曲、托卡塔、 薩卡里亞和里切爾卡等古典形式是實踐這種理論最好的 途徑。
新古典主義早期的典型創作是布索尼的《喜劇序曲》和《鋼琴小奏鳴曲》,但最典型的則是斯特拉文斯基的舞劇音樂《繆斯的主宰阿波羅》、《仙女之吻》、《詩篇交響曲》和《鋼琴協奏曲》等。這些作品有的選自古代神話故事,有的采用中世紀的宗教題材,在音樂上則力求模擬古代音樂風格并以現代的技法與之相結合,從而形成一種新型的擬古的音樂風格。
20世紀初由法國作曲家薩蒂(1866~1925年)、意大利作曲家布梭尼(1866~1924年)等人創建的樂派。俄國人斯特拉文斯基(1882~1971年)創作的《鋼琴與管樂協奏曲》(1924年)將巴羅克風格與新穎的音響相結合,成為新古典主義的代表作。他們反對浪漫主義和印象主義、提倡簡樸的音樂風格,認為音樂應回到“古典”中去,回到“離巴赫更遠的時代”。
以上就是新古典主義音樂的全部內容,新古典主義早期的典型創作是布索尼的《喜劇序曲》和《鋼琴小奏鳴曲》,但最典型的則是斯特拉文斯基的舞劇音樂《繆斯的主宰阿波羅》、《仙女之吻》、《詩篇交響曲》和《鋼琴協奏曲》等。這些作品有的選自古代神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