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義順六安茶歷史?清代:從明代發端,至清光以前盛極一時。最享盛名屬“孫義順”六安藍茶,記載“安微孫義順茶廠向在六茶采摘雨前上上嫩芽,加工揀選不惜資本”民國:民國21年就有“六安籃茶”茶號47家,民國22年“六安藍茶”產量已達2000擔,那么,孫義順六安茶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長方體,像盒飯,外面竹簍,里是粽葉,包裹著黑黑的茶,這就是祁門安茶。
有次喝10年的老安茶,剛開始感覺像老生茶,后來像老巖茶,細品又像老六堡茶,泡20泡,味道依然,十分黏潤甘甜。
新的安茶,香氣沉穩,水感厚而甜,第一次喝有種橘子軟糖的質感。
祁門安茶,產地在安徽省黃山市,祁門縣蘆溪鄉,在清代雍正年代崛起,一直流傳下來的品牌叫“孫義順”。
一、沖泡方法
1、茶器:蓋碗、紫泥的紫砂壺。
2、注水:安靜的定點注水,盡量別讓茶葉上下翻滾,讓茶舒服地躺在杯子里。
3、水溫:水燒開后,打開壺蓋30秒,即可泡茶,不用剛燒開的水沖泡,也不用低于95度的水沖泡。
4、水的選擇,純凈水最為百搭,千島湖的農夫山泉、百歲山都可以。
5、玩法:可以掰下一片外殼粽葉,一起沖泡,會有新奇的味道,看個人喜好。
二、制作工藝:安茶屬黑茶,越存越香,年份越久越好
1、殺青并不是殺透,留有活性。
2、高火,烘籠烘,這個工藝讓安茶有點黃茶滋味,新茶會有焙火香。
3、日曬夜露工藝,晚上放外面吸收露水,白天拿出來曬干,這期間發生了后發酵。
4、蒸茶,這個工藝把茶蒸一下,是干燥的一部分,攤放于墊棉布的竹簾上,厚度3厘米-4厘米,籠罩氣蒸。
5、裝簍,蒸茶后裝入用箬葉作內襯的篾簍中,壓緊壓實,這個工藝造就安茶的外形。
六安茶之主要產區位于安徽省六安地區,其中以六安、金寨、霍山三縣所產之品質最佳。陳舊六安,非產自安徽的六安,而是產自安徽的祁門的蘆溪和溶口兩鄉;該地產茶已有數百年歷史。舊六安的制造過程更為煩復,首先殺青-揉捻-曬坯-烘干-篩分和撼簸成為綠茶;經過挑選后再烘-夜露-熏蒸-裝簍后再烘一次;制成的茶葉陳放兩至三年才推出市場銷售。 而孫義順六安,則在瓜片成茶加重焙火后,再蒸壓放入小竹簍內,存放長久時間后飲用,制法及貯存飲用方法,較近似普洱茶,所以孫義順六安,應不屬于綠茶類;應和普洱茶歸納為黑茶類。
原料來源不同、風味不同。
1、原料來源不同:孫義順六安茶采自當年的六安茶改革試驗園區的優質茶樹,而舊六安籃茶則采自老茶樹。
2、風味不同:孫義順六安茶嫩葉茸毫,湯色清黃翠綠,滋味清新爽口,有濃重的花香和果香,同時具有一定的甘甜度,舊六安籃茶的葉子經過適量的壓縮,具有獨特的天然蜜香和果香味道,同時也有略帶苦澀和溫暖的口感。
六安茶文化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漢代。據文獻記載,當時六安就已經有了制茶的傳統。到了唐代,六安茶開始在宮廷中流行,并逐漸走向民間。宋代時期,茶葉在六安的種植和制作技術更加完善,成為當時的名茶之一。明清時期,六安茶逐漸發展成為經濟支柱之一,茶商和茶樓紛紛涌入六安,使得茶文化更為繁榮。
六安茶文化與六安的生態環境和氣候條件密切相關。六安位于安徽省南部的黃山南麓,地勢起伏較大,有著豐富的土壤和充足的雨水資源,適宜茶樹的生長。此外,六安氣候四季分明,春夏之間的溫度差異較大,這樣的氣候條件使得六安茶的品質更為優越。
六安茶文化的特點是鮮明而豐富。茶文化活動包括拍青、制茶、品茶等環節,其中以品茶最為重要。六安茶的品種以綠茶為主,其中著名的有六安瓜片、六安毛尖等。品嘗六安茶時,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來觀察茶葉的外形、聞茶香、品茶味、辨茶色等,感受六安茶的獨特魅力。
隨著時間的推移,六安茶文化也在不斷發展壯大,成為六安乃至安徽省的重要文化遺產之一。如今,六安茶已經走向全國,并成為國人推崇的名茶之一。
相關記載
明代 聞龍《茶箋》:六安品亦精,入藥最效
清代:從明代發端,至清光以前盛極一時。最享盛名屬“孫義順”六安藍茶,記載“安微孫義順茶廠向在六茶采摘雨前上上嫩芽,加工揀選不惜資本”
民國:民國21年就有“六安籃茶”茶號47家,民國22年“六安藍茶”產量已達2000擔,廣東的名門開竹簍泡六安藍茶的景象,可見六安藍之貴重,極愛高人的喜愛。
20世紀初期,嶺南和東南亞一帶瘟疫流行,一位姓戴的名醫開三錢六安藍茶作藥引,效果奇好、治好了不少病,六安藍茶可以治病的消息,不脛而走,名聲鶴起。在香港、粵東、東南亞頗負盛名。六安藍茶常年供應王公貴族和南洋富商內銷兩廣香港,外銷東南亞諸國,當地尊為“圣茶"
戰火中湮滅,安茶產自祁門,但祁門很人喝此茶。在抗戰時期,日本占了鄱陽湖,外銷的路就這樣被中斷了,而且當時社會動蕩。(走山路)土匪很猖狂,沒有人敢冒這個險。
來到建國初期的計劃經濟年代,祁門的安茶依舊無人提及,也許曾有人惦記它,但生產還是得跟著集體走。
改革開放后1984年,新加坡華僑茶葉發展基金會的關奮發生生從香港來信求茶,并提供給安微省茶葉公司一簍約制于上世紀30年代的安茶。次年,祁門縣農業局和縣茶葉公司指派技術干部鄭紀龍深入安茶舊產地蘆溪鄉,找到“孫義順”后人汪壽康,并帶領當地鄉鎮企業辦的汪鎮響,汪升平等人。
以上就是孫義順六安茶歷史的全部內容,而孫義順六安,則在瓜片成茶加重焙火后,再蒸壓放入小竹簍內,存放長久時間后飲用,制法及貯存飲用方法,較近似普洱茶,所以孫義順六安,應不屬于綠茶類;應和普洱茶歸納為黑茶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