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陽歷史?信陽歷史悠久,人杰地靈,中華眾多姓氏均源于此早在八千多年前,境內淮河兩岸就出現了相當規模的原始農業,保存著裴李崗文化、龍山文化和屈家嶺文化20多處,信陽大地哺育了眾多歷史名人:一代名相孫叔敖、開漳圣王陳元光、那么,信陽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意義。
1、信陽始建于西漢初年,至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歷史上曾經是軍事重鎮和商業繁華之地,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跡。
2、信陽是中原文化和豫南文化的交匯地,信陽歷史遺跡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可以促進民族文化的多元共生,有助于豐富中華文化的內涵,推動當代文化科學研究和學術交流,實現人類文明和文化的和諧共存。
信陽歷史遺跡資源通過利用信陽歷史遺跡資源的開發和運用,可以提升信陽市的旅游業,增加旅游資源開發的內涵和吸引力,滿足廣大游客的多元化需求,促進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說起信陽,外省可能有許多人都不曾聽說過這么一個城市的名字。
不過,信陽也有兩樣東西十分有名,那就是一道茶和一首歌。
"一道茶"指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的"信陽毛尖"。
據一位信陽老板講,他在北京參加培訓時,曾與人在酒桌上打賭,別人說出一樣信陽的東西,他就喝一杯酒,結果他只為信陽毛尖喝了一杯而已。
信陽優越的氣候與土壤條件,是綠茶生產的理想環境,千百年一脈相承的手工制茶工藝,使"信陽毛尖"的獨特風味無與倫比。
茶圣陸羽在其《茶經》中把光州茶(信陽毛尖)列為茶中上品。
而"一首歌"則是紅遍中國的革命歷史歌曲《八月桂花遍地開》,是1929年12月紅軍攻占商城縣城慶祝建立河南省第一個縣級工農蘇維埃政權時的會歌,后來唱遍了全中國。
信陽當然不僅只有這兩樣東西。
信陽師院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曹明貴向記者介紹了信陽的種種優勢。
他說:"信陽其實擁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區位、自然、人文優勢也非常多。
信陽鄂豫皖蘇區——將軍故鄉 紅色信陽(7張)是華夏文明最重要的發祥地之一,從東到西分布有裴李崗文化、龍山文化和屈家嶺文化遺址多處。西周時期,信陽分別是弦、黃、蔣、息、蓼、番等諸侯國的國都。
弦國(隗姓),國都設在今光山縣城西5公里處。黃國(嬴姓),國都設在今潢川縣隆古鄉。蔣國,周公旦之子伯齡封地,國都設在今淮濱縣期思鎮。息國(姬姓)今息縣,周文王之子羽達的封地,國都設在今息縣城西南青龍寺。蓼國,相傳為夏代皋陶裔孫封地,春秋時國都建于固始縣城東北蓼城崗。番國(已姓),國都位于固始縣城以北。申國(姜姓),都城在南陽市北,為“南申”,戰國時期被楚所滅后,于今信陽市區另筑謝城(平橋區平昌關鎮)稱之為“東申”。公元前688年后,楚國相繼吞滅上述各國,委派縣尹進行管理,設置直屬中央的地方政權--息縣、期思縣、申縣[9]。
戰國時期,平橋區曾為楚國別都。
信陽歷史
早在8000多年前,境內淮河兩岸就出現了相當規模的原始農業,夏商時期,信陽就已建立了申、息、黃、弦、蓼等諸侯國。到了唐代,茶圣陸羽所著《茶經》,即將信陽劃為全國八大茶區之一,宋代蘇東坡贊譽“淮南茶,信陽第一”。
西周、宣王將信陽地增封申伯,稱申國。
春秋,楚滅申,信陽屬楚冥阨地。
秦置義陽鄉,屬南陽郡。
漢初,境內北部屬汝南郡安昌縣;西部屬南陽郡平氏縣義陽鄉;東南部屬江夏郡黽阝、鐘武兩縣。
東漢,廢汝南郡安昌縣,增置平春(候國),轄安昌西南部(即今游河一帶)。
魏從南陽郡中分置義陽郡,領義陽縣,后廢。
晉初,境內復置義陽郡,領厥西、平氏、義陽三縣。江夏郡領平春,黽阝兩縣。兩郡均屬荊州。惠帝時,移義陽郡治于仁順城(今信陽市)郡縣治始同城。
南北朝時,宋元嘉二十九年(452年),僑置司州,泰始中州治由汝南遷至信陽。領義陽、隨陽、安陸、汝南4郡。義陽郡領7縣:平陽、黽阝、寶城、鐘武、義陽、平春、環水、以上7縣都在今信、羅境內。
南齊、北義陽郡領6縣:平陽、義陽、寶城、黽阝、鐘武、環水,仍沿宋制(惟平春縣劃歸南義陽郡),屬司州。
南朝宋、齊后至隋初,兵連禍接,戰亂不已,疆域領屬,時南時北,境內地不過幾百里,時不過百年,置郡5,置司州4,申州2,置縣十余,沿革交錯,興廢不定。
信陽在歷經春秋、戰國之后,中原文化與楚文化在此交融共生,形成了厚重豪放、細膩浪漫的豫風楚韻,釀就了信
信陽出土的世界上最陳的酒陽獨具特色的淮上文化風情[1]。孔子周游列國終點、子路問津、司馬光砸缸、亡羊補牢的故事都發生在這里。在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上播放的樂曲《東方紅》,就是由信陽長臺關出土的楚國編鐘演奏的。信陽曾出土過的全國最早的毛筆、酒、轎子、床、書籍和楚國最精美的漆器,[2]印證著信陽是楚文明的最重要的代表之一。信陽也是中華姓氏之根,漢姓100大姓中,黃、賴、羅、蔣等13個姓氏都源于此(如黃姓起源于潢川、羅姓起源于羅山、賴姓起源于息縣、蔣姓起源于淮濱,陳姓、王姓、潘姓、孫姓、沈姓均起源于固始)。信陽地處江淮之間,是歷代中原人南遷的始發地和集散地,唐朝時期光州固始籍將軍陳元光率鄉勇南下閩粵平定蠻苗叛亂,于當地厲行法治、開墾荒地、興修水利,之后從家鄉派遣大量百姓南下定居,故信陽享有“中原第一僑鄉”之美稱。
以上就是信陽歷史的全部內容,北宋時期,申州于宋初先后改稱義陽軍、信陽軍,軍治所不變,轄信陽縣、羅山2縣。今信陽地區分別屬光州和信陽軍,北宋初年義陽(今信陽市區、羅山縣)改稱信陽軍,一直延用至今。光州(治所在今潢川縣)轄固始、定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