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歷史有關的成語?那么,跟歷史有關的成語?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1、【一暴十寒 】
孟子用了兩個比喻告訴齊王做事情要有恒心,要專心,否則是不會成功的。
2、【退避三舍】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二年》。成語“退避三舍”比喻不與人相爭或主動讓步。
3、【唇亡齒寒 】
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五年》。成語“唇亡齒寒”,比喻雙方關系密切,相互依存。
4、【堅壁清野】
成語出自《三國志·魏書·荀傕(yù)傳》。“堅壁清野”:堅壁,是加固城墻和堡壘;清野,是將野外的糧食、財物收藏起來。加固防御工事,把四野的居民和物資全部轉移,叫敵人既打不進來,又搶不到一點東西,因而站不住腳。這是對付優勢之敵的一種作戰方法。
5、【揭竿而起】
這個成語出自西漢賈誼的《過秦論》,講的是秦末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的事情。 比喻高舉義旗,起來反抗。多泛指人民起義。
6、如火如荼
出自《國語·吳語》。形容某種人群或事物陣容之大,氣勢之盛。
7、草木皆兵
這個成語來源于《晉書.苻堅載記》,堅與苻融登城而望王師,見部陣齊整,將士精銳;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類人形。
解釋: 把野草樹木都當成敵兵。形容在受到某種打擊時驚恐萬狀、疑神疑鬼的心態。 皆:都。
8、背水一戰
這個成語來源于《史記.淮陰侯列傳》,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軍皆殊死戰,不可敗
解釋: 背靠江河作戰,沒有退路。形容不留后路,決一死戰。
9、【朝秦暮楚】
典故: 戰國時期,秦楚兩個諸侯大國相互對立,經常作戰。有的諸侯小國為了自身的利益與安全,時而傾向秦,時而傾向楚。比喻人反復無常。
10、完璧歸趙
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藺相如受命帶寶玉去秦國換15座城池,見秦王沒有誠意,便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終于使寶玉完好回歸趙國。”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歸還物品主人。
11、毛遂自薦
中國典籍《史記·平原君列傳》記載:秦軍圍攻趙國都城邯鄲,平原君去楚國求救,門下食客毛遂自動請求一同前去。到了楚國,毛遂挺身而出,陳述利害,楚王才派兵去救趙國。比喻自告奮勇去做某項工作。
12、負荊請罪
成語出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聞之,肉袒負荊,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背著荊杖,表示服罪,向當事人請罪。形容主動向人認錯、道歉,自請嚴厲責罰。
13、紙上談兵
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后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14、破釜沉舟
公元前207年,項羽的起義軍與秦將章邯率領的秦軍主力部隊在巨鹿(今河北邢臺市)展開大戰;項羽不畏強敵,引兵渡漳水(由巨鹿東北流向東南的一條河)。渡河后,項羽命令全軍:“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巨鹿一戰,大破秦軍,項兵威震諸侯。現比喻決一死戰。
15、投筆從戎
[釋義]指讀書人放棄文化工作參軍入伍。投:扔掉。
[語出]東漢時的班超扔掉手中的筆決心去邊疆從軍打仗;建立功業。見《后漢書·班超傳》。
16、三顧茅廬
指中國東漢末年劉備三次到隆中(今湖北襄陽附近)諸葛亮住處請他出山輔佐自己的事件。
形容求賢若渴的成語。也用來指誠心誠意一再邀請。
17、七擒七縱
三國時,諸葛亮出兵南方,將當地酋長孟獲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輸,不再為敵。比喻運用策略,使對方心服。
18、單刀赴會
原指關羽只帶一口刀和少數隨從赴荊州宴會。后泛指一個人冒險赴約。有贊揚赴會者的智略和膽識之意。
19、精忠報國
《宋史·岳飛傳》:初命何鑄鞫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
【釋義】為國家竭盡忠誠,犧牲一切。
20、東窗事發
原指在東窗下密謀陷害岳飛一事敗露。比喻陰謀敗露,自食惡果。
21、望梅止渴
曹操行軍途中,失去了有水源的道路,士兵們都很渴,于是他傳令道:“ 前邊有一片梅子林,果實非常豐富,又酸又甜可以解除我們的口渴。”士兵聽后,嘴里都流出了口水,(曹操)利用這個機會把士兵們帶領到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后來比喻愿望無法實現,便用空想來安慰自己或他人。
22、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解釋:項莊席間舞劍,企圖刺殺劉邦。比喻說話和行動的真實意圖別有所指。
23、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意為野心非常明顯,為人所共知。司馬昭是三國時魏臣,權傾朝野,其黨羽曾刺死魏帝曹髦。其子司馬炎后來篡魏自立。
24、黃袍加身
五代后周趙匡胤在陳橋兵變,諸將給他披上黃袍,擁立為帝。也指登上帝位。
25、樂不思蜀
很快樂,不思念蜀國。比喻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不再想回到原來環境中去。中國典籍《三國志·蜀書·后主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問禪曰:‘頗思蜀否?’禪曰:‘此間樂,不思蜀。’”原義說蜀后主劉禪甘心為虜不思復國。
26、指鹿為馬
相傳趙高試圖要謀朝篡位,為了試驗朝廷中有哪些大臣順從他的意愿,特地呈上一只鹿給秦二世,并說這是馬。秦二世不信,趙高便借故問各位大臣。不敢逆趙高意的大臣都說是馬,而敢于反對趙高的人則說是鹿。后來說是鹿的大臣都被趙高用各種手段害死了。指鹿為馬的故事流傳至今,人們便用指鹿為馬形容一個人是非不分,顛倒黑白。
27、聞雞起舞
原意為聽到雞叫就起來舞劍,后比喻有志報國的人及時奮起。典出自《晉書·祖逖傳》:傳說東晉時期將領祖逖年輕時就很有抱負,每次和好友劉琨談論時局,總是慷慨激昂,滿懷義憤,為了報效國家,他們在半夜一聽到雞鳴,就披衣起床,拔劍練武,刻苦鍛煉。
28、一丘之貉
比喻彼此同是丑類,沒有什么差別
漢·班固《漢書·楊惲傳》:“若秦時但任小臣,誅殺忠良,竟以滅亡,令親任大臣,即至今耳,古與今如一丘之貉。”
29、韋編三絕
出于《史記·孔子世家》的典故,原為孔子為讀《易》而翻斷了多次牛皮帶子的簡,現用于比喻讀書勤奮。
30、九牛一毛
許多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極大數量中微不足道的一點。【出處】西漢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何以異?
以上,供參考!
退避三舍 洛陽紙貴 草木皆兵 按圖索驥 后來居上 邯鄲學步 守株待兔
如火如荼 望梅止渴 探驪得珠 望洋興嘆 掩耳盜鈴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請君入甕 高山流水 胸有成竹 唇亡齒寒 聞雞起舞 指鹿為馬 不寒而栗
不學無術 雞鳴狗盜 勢如破竹 枕戈待旦 抱薪救火 梁上君子 脫穎而出
嗟來之食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精衛填海 靡靡三音 入木三分 八仙過海
人琴俱亡 三令五申 下逐客令 門可羅雀 寸草春輝 天衣無縫 不名一錢
未雨綢繆 出爾反爾 樂極生悲 樂不思蜀 禮賢下士 對牛彈琴 曲高和寡
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囫圇吞棗 投筆從戎 敝帚自珍 余音繞梁
杯弓蛇影 畫龍點晴 夜郎自大 盲人摸象 庖丁解牛 吐哺握氣 夸父逐日
拋磚引玉 圍魏救趙 過門不入 曲突徙薪 投鞭斷流 為虎作倀 一衣帶水
車載斗量 分道揚鑣 開卷有益 天經地義 井底之蛙 馬革裹尸
如果您還有什么不滿意的,請發消息給我,并附上問題的連接,謝謝
指鹿為馬 之乎者也
鑿壁偷光 月下老人
唇亡齒寒
紙上談兵
圍魏救趙
完璧歸趙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黃梁一夢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揭桿而起 破釜沉舟 臥薪嘗膽
請君入甕,望梅止渴,雞鳴狗盜,草木皆兵,胸有成竹,勢如破竹,望洋興嘆,退避三舍,掩耳盜鈴,聞雞起舞,邯鄲學步,九牛一毛,指鹿為馬,后來居上。希望采納!!!謝謝。
以上就是跟歷史有關的成語的全部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