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有趣的美術小故事 美術名家小故事簡短 美術三分鐘美術小故事 美術家的故事簡短 美術家的故事50字
梵高1888年春為尋找創作靈感,移居到法國南的阿爾勒,而法國畫家高更也 于十月應邀前往與梵高共同作畫。兩位大師對藝術有著不同的見解,一般人會認為,這樣很好,可以交流學習,可是他們不是一般。兩個人幾乎從一開始就陷入了激 烈的爭吵。在性格方面,梵高有著癲癇病人所特有的偏執,而高更則有著超乎常人的冷酷。這使得爭吵變得無法調和。高更離開布列塔尼本來就有幾分不情愿,見這 般光景,遂萌生去意。這讓梵高的精神更加緊張。因為他知道,如果高更走了,他建立“南方畫室”的夢想就將破滅。 一次他們為了一副畫爭吵得很兇,梵高拿出槍射向了昔日好友廳絕高更的身上,高更帶著受傷的身體離開.....過了許多天,梵高覺得有些想念高更,就去看望他,兩人重歸舊好。 梵高與高更曾經是志同道合的好友,但造化弄人,他們兩人決沒有想到相處是那么困難。兩人都少年氣盛,哪里顧得什么天高地厚,在現實中又那么不如意。以后一個不久自殺身亡,一個在孤島上抑郁而死。 學術界一直認為梵高是因精神錯亂而將自己的左耳割掉,但德國一名學者卻發表驚人之說,說此事是與梵高同期著名畫家高更所為。當時梵高和高更為了爭奪一個女人,高更用劍割傷了梵高的耳朵。而后梵高為了保護高更,便叫他趕快離開扮激姿現場,自己則把鉛汪狀況糊弄過去。
畢加索的故事:那是在二戰期間,有一名生活在被納粹占領的巴黎的德國軍官,在畢加索的公寓中看到了《格爾尼卡》的照片,于是便問畢加索:“這幅畫中的事是你做的么?”畢加索回答:“不,是你做的。”——《格爾尼卡》的主題是西班牙小鎮格爾尼卡被德國轟炸的景象。
擴展資料:
畢加索的人物評價:
畢加索是20世紀現代藝術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遺世的作品達二萬多件首鋒侍,包括油畫、素描、雕塑、拼貼、陶瓷等作品。畢加索是位多產畫家,據統計,他的作品總計近37000件,包括:油畫1885幅,素描7089幅,版畫20000幅,平版畫6121幅。
跟一生窮困潦倒的文森特·梵高不同,畢加索的一生輝煌之至,他是有史以來第一個活著基輪親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者吵收藏進盧浮宮的畫家。
畢加索是位多產畫家,據統計,他的作品總計近37000件,包括:油畫1885幅,素描7089幅,版畫20000幅,平版畫6121幅。在1999年12月法國一家報紙進行的一次民意調查中,他以40%的高票當選為20世紀最偉大的十個畫家之首。
參考資料來源:
徐悲鴻
江蘇省宜興縣內有條河叫塘河,河上有座石拱橋名屺亭橋。徐悲鴻于1895年7月19日出生在屺亭橋鎮的一個平民家庭,原名壽康,年長后改名為“悲鴻”。父親徐達章是私塾先生,能詩文,善書法,自習繪畫,常應鄉人之邀作畫,謀取薄利以補家用。母親魯氏是位淳樸的勞動婦女。
徐悲鴻9歲起正式從父習畫,每日午飯后臨摹晚清名家吳友如的畫作一幅,并且學習調色、設色等繪畫技能。10歲時,已能幫父親在畫面的次要部分填彩敷色,還能為鄉里人寫“時和世泰,人壽年豐”等春聯。13歲隨父輾轉于鄉村鎮里,賣畫為生,接濟家用。背井離鄉的日子雖然艱苦,卻豐富了徐悲鴻的閱歷,開拓了其藝術視野。17歲時,徐悲鴻獨自到當時商業最發達的上海賣畫謀生,并想借機學習西方繪畫,但數月后卻因父親病重而不得不返回老家。志向高遠的徐悲鴻在20歲時再度來到上海,開始了新的人生起步。在友人的扶助下,他考入法國天主教會主辦的震旦大學,為日后的赴法留學打下了一定的法語基礎。其間認識了著名的油畫家周湘、嶺南畫派的代表人物高奇峰、高劍父,在畫作上得到了他們的贊許和指點,增強了繪畫創作的信心。他還結識了維新派領袖康有為,在其影響下確立了自己的創作思路。在康氏“鄙薄四王,推崇宋法”的藝術觀念影響下,他對只重筆墨不求新意的“四王”加以貶薄,認為只有唐代吳道子、閻立本、李思訓,五代黃筌,北宋李成、范寬等人的寫實繪畫才具精深之妙。在康有為的支持下,他觀摩各種名碑古拓,潛心臨摹《經石峪》、《爨龍顏碑》、《張猛龍碑》、《石門銘》等,深得北碑真髓,書法得以長進。后獲得赴日本東京研究美術的資助,在日本,徐悲鴻飽覽了公私收藏的大量珍品佳作,深切地感受到日本畫家能夠會心于造物,在創作上寫實求真,但在創作上缺少中國文人畫的筆情墨韻,無蘊藉樸茂之風。
徐悲鴻從日本歸國后受聘為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在京期間,相繼結識了蔡元培、陳師曾、梅蘭芳及魯迅等各界名人,深受新文化運動思潮的影響,樹立了民主與科學的思想。
旅歐深造 孜孜不倦
在北洋政府的資助下,24歲的徐悲鴻到法國學毀旦習繪畫。抵歐之初,他參觀了英國的大英博物館、國家畫廊、皇家學院的展覽會以及法國的盧佛宮美術館,目睹了大量文藝復興時期以尺念來的優秀作品。徐悲鴻深深感到自己過去所作的中國畫是“體物不精而手放佚,動不中繩,如無韁之馬難以控制。”于是,他刻苦鉆研畫學,并考入巴黎美術學校,受教于弗拉芒格先生,開始接受正規的西方繪畫教育。弗拉芒格擅長于歷史題材的人物畫,其畫作不尚細節的刻畫而注重色彩的和諧搭配與互襯,對徐悲鴻日后油畫風格的形成有著巨大的影響。
徐悲鴻每日樂此不疲地進行西洋畫的基本功訓練,上午在巴黎美術學校學習,下午去敘里昂研究所畫模特兒,有時還抽空去觀摩各種展覽會。此期間他有幸結識了著名畫家柯羅的弟子藝術大師達仰,每星期日攜畫到達仰畫室求教。達仰“勿慕時尚,毋甘小就”及注重默畫的藝術思想對他影響較大,使得他沒有追隨當時法國日漸興盛的現代派畫風,而是踏踏實實地鉆研歐洲文藝復興以來的學院派藝術,在繼承古典藝術嚴謹完美的造型特點的同時,掌握了嫻熟的繪畫技巧。留學4年之后,徐悲鴻的繪畫水平已達到可與歐洲同時期的藝術家相媲美的地步,其油畫作品《老婦》入選法國國家美術展覽會(沙龍)。
由于北洋政府一度中斷學費,徐悲鴻被迫轉至消費水平較低的德國柏林。在那里,徐悲鴻仍然不放過每一個學習的機會。他求教于畫家康普,到博物館臨摹著名畫家倫勃朗的畫作,并且常去動物園畫獅子、老虎、馬等各種動物,以提高自己的寫生能力。
當徐悲鴻重新獲得留學經費后,便立即從德國返回法國繼續學習。他抓緊每一寸時光,在名師們正規而的訓練和他陵余困本人孜孜不倦的努力鉆研下,繪畫水平日漸提高,創作出一系列以肖像、人體、風景為主題的優秀的素描、油畫作品,如《撫貓人像》、《持棍老人》、《自畫像》等。
徐悲鴻在旅歐的最后階段還先后走訪了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意大利的米蘭、佛羅倫薩、羅馬及瑞士等地。美麗的異國風光令他陶醉,歐洲繪畫大師們的佳作令他受益匪淺。長達8年的旅歐生涯,塑就了他此后一生的審美意趣、創作理念和藝術風格。
技融中西 名垂畫史
學有所成的徐悲鴻在32歲這一年回到中國,開始在國內投身于美術教育工作,發展自己的藝術事業。他參與了田漢、歐陽予倩組織的“南國社”,積極倡導“求美、求善之前先得求真”的“南國精神”。他陸續創作出取材于歷史或古代寓言的大幅繪畫,這些畫作借古喻今,觀者從中能夠強烈地感受到畫家熱愛祖國和人民的真摯之情。1931年日軍侵華加劇,民族危亡之際,徐悲鴻創作了希望國家重視和招納人才的國畫《九方皋》;1933年創作了油畫《徯我后》,表達苦難民眾對賢君的渴望之情;1940年完成了國畫《愚公移山》,贊譽中國民眾堅忍不拔的毅力和奪取抗日最后勝利的頑強意志。除此之外,還創作了《巴人汲水》、《巴之貧婦》等現實題材,《漓江春雨》、《天回山》等山水題材以及大量人物肖像和動物題材的作品。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徐悲鴻在擔任政務、行政工作的同時,仍筆耕不輟地進行創作,滿腔熱情地描繪新中國建設中的新人、新事、新面貌。他為戰斗英雄畫像,到山東導沭整沂水利工程工地體驗生活,為勞模、民工畫像,搜集一點一滴反映新中國建設的素材。不幸的是,這一切藝術活動因畫家過早地離開人世戛然而止。
徐悲鴻的作品,無論是油畫、國畫還是素描,在中國近現代藝術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他在油畫方面最大的成就是使印象主義的光與色的表現與古典主義嚴格而完美的造型相結合。在早期中國油畫家中,杰出者首推徐悲鴻。在素描方面,徐悲鴻成績卓著。他的素描既是繪畫訓練的習作,為他的國畫和油畫創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礎,同時又是具有欣賞和研究價值的藝術品。其一生中,僅畫人體素描就不止千幅。徐悲鴻在國畫方面的造詣也很深厚。他是國畫創新的藝術實踐者,在繼承傳統繪畫的基礎上第一個把歐洲古典現實主義的技法融入到國畫創作中,創制了富有時代感的新國畫。以人們熟知的畫家的馬畫為例,從這類作品中既能欣賞到中國傳統繪畫中的線條造型和筆墨之美,又能觀察到物象局部的體面造型和光影明暗。
徐悲鴻憑藉著他的天才智慧、堅毅的精神和畢生的努力,成為近現代中國畫壇上少有的能夠全面掌握東西方繪畫技法的藝術大師。
1、達·芬奇畫蛋
達·芬奇從小就表現出了繪畫天賦,他畫的小動物惟妙惟肖。于是父親就把他送到好友,著名畫家和雕塑家韋羅基奧的作坊當學徒。
達·芬奇來到作坊以后,老師韋羅基奧就拿來一個雞蛋讓他畫。達·芬奇很快就畫了幾張,可是老師讓他繼續畫,一連幾天都是如此。達·芬奇終于不耐煩了,認為老師小瞧了他,讓他畫這么簡單的雞蛋。老師看出了他的心思,意味深長地說:“這個蛋可不簡單,世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蛋,即使是同一個蛋,由于觀察角度不同,光線不同,它的形狀也不一樣啊。”
達·芬奇恍然大悟,原來老師是為了培養他觀察事物和把握形象的能力呀!從此以后,他廢寢忘食地訓練繪畫基本功,學習各類藝術與科學知識,為他以后在繪畫和其它方面取得卓著的成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完成《基督受洗》
達·芬奇:基督受洗關于《基督受洗》的創作,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原來韋羅基奧受圣薩爾賓諾教堂的委托繪制《基督受洗》,全畫的人物雖已畫完,但是還剩下背景沒有畫,根據規定本應在一年前完成任務,因此教堂一再催促,限定韋羅基奧心須在復活節前交畫,否則受罰。這時離復活節僅七天了,可是韋羅基奧又不愿敷衍了事,他決定帶著達·芬奇去希莫尼湖寫生,然后再畫背景。不料途中遇暴雨,韋羅基奧受寒感冒,高燒不止。
由于任務緊迫,韋羅基奧只好命自己得意的門生達·芬奇來畫背景。達·芬奇寫生完畢,趕回佛羅倫薩,反復琢磨體會老師的創作意圖,模仿老師的畫風,經過一天的辛勤勞動,終于完成了全畫。第二天早晨,當達·芬奇揭開畫布時,他驚呆了。
原來,老師以達·芬奇作模特兒畫的那個手捧圣衣的天使形象,竟被嫉妒成性的師兄們刮掉了。他感到事態非常嚴重,時間又緊迫,他下定決心,不辜負老師的委托,為了維護老師的榮譽,他當機立斷,自己動手來補畫這個天使。他找出老師原來的畫稿,以自己為模特兒,對著鏡子,重畫捧衣天使。韋羅基奧康復歸來,看到《基督受洗》時,激動萬分,他伸出雙手緊緊抱住達·芬奇的肩膀興奮地說:“它是如此的完美,看來我以后只能去拿雕刻刀了。”從此達·芬奇聲名鵲起,成為佛羅倫薩有名的畫家了。
一說到畫家,想必很多人都會感興趣,那么關于著名畫家的勵志故事有哪些呢?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著名畫家的勵志故事,供大家參閱!
著名畫家的勵志故事:畫家杜菲
杜菲1877年出生于法國諾曼底一個清寒的大家庭里,父親替別人經營一家金屬商店,靠菲薄的收入養活八個孩子。母親沒有工作,艱難地擔負起全家的家務活。杜菲的父親酷愛音樂,經常彈奏風琴,一家來到哪里,哪里就充滿了音樂。自然,音樂成了杜菲的終生至愛和重要創作題材,從音樂中得到了無限的靈感和自由的想象。為了養家糊口,杜菲十四歲時便被迫到一家咖啡店里去當一名低級雇員,經常被派遣去碼頭、港口干一些粗重的體力活。繁重的勞動并沒有壓垮他樂觀的天性,后來他在回憶這段往事時說:“我聞到那種氣味,就說得出這船是從德克薩斯、印度還是亞速群島來的,而且這一點還激發了我的想象力。我在橋上或甲板曾為那射向河口灣的獨特燈光而欣喜若狂……。”
年輕的杜菲為這些五光十色的生活印象所驅使,按捺不住要描繪它們的激情,1892年,十五歲的他走進了故鄉的一所藝術學校,為了湊足學費,他不得不白天打工賺錢謀生,晚上加入夜班研習繪畫。傳統的訓練方法和教師的嚴格要求使杜菲在藝術學校中打下了堅實的學院派功底,很快,他就能用寥寥幾筆線條,嫻熟地勾畫出對象的特征。付不起房租和模特費,他就與碼頭工人擠在地下室,以父母、親朋為描繪對象。天氣晴好的日子,就在甲板上、海灘邊、鄉間小道、農舍庭院豎起畫架,描繪故鄉那令人歡愉的景色。這時,他那自由的想象力以及捕捉自然生動變幻的才能便顯露了出來。
1900年,絢麗多姿的巴黎畫壇迎來了杜菲。此時的杜菲,學院派繪畫技巧已掌握得爐火純青,但他那種不囿于成法的創造精神,卻與學院派的教學準則格格不入。在此后的許多年里,杜菲經常對學院的教學持懷疑和保留態度,他認為“真正的藝術家總是在組織的范圍之外工作,學院這種完善體系的教學與造就藝術家及鼓勵藝術家的獨創精神往往是不相關的”。1900—1904年間,受印象主義思潮影響,杜菲熱衷于露天的繪畫和對光與色的研究,描繪巴黎市街和諾曼底海濱等熱鬧場所,手法明顯帶有印象派痕跡。但他逐漸認識到,以這種印象派的手法來做畫,卻找不到真實的自我。他問自己:僅以現在我所有的,我如何能表現出對象是什么,而不是我所看的外表?在我之前存在的是什么,是我的實在嗎?1905年的獨立沙龍展上,馬蒂斯的新作《奢華、寧靜與喜悅》帶給杜菲思想很大震動,這幅畫向他展示了“堅持繪畫與色彩絕對想象的奇跡”。這樣,杜菲走到了自己的野獸派時期。
躍升做好物為野獸派代表畫家并沒能阻擋住杜菲探索的腳步,他悉心觀察研究樹木、物體、人像的幾何結構,著力表現它們外觀和體積的多樣性,開始在立體主義的道路上探索。1908年,杜菲與布拉克在塞尚曾工作過的伊斯臺克并肩作畫,創作了《綠樹》、《拿波里坦的漁夫》等作品,形象質樸,偏幾何化,色彩冷峻、節制。立體主義也沒能讓杜菲駐足太久,他從不為任何創作模式所束縛,正如他自己所言:我不追隨任何體系,當創作的時刻到來時,大家遵循的法則就被拋到一邊去了。通過不斷的藝術實踐,20世紀20年代后,杜菲的作品愈加不同凡響了。他常以大片大片的色彩覆蓋畫面,有時顏色涂得跑出了形象之外,有時候又沒涂滿,色與形互不干擾,還能彼此呼應。這種獨特的處理方法也被許多人名之為“杜菲樣式”。這一時期,杜菲的藝術走到了最高點。代表作有《牧場》、《賽船》、《賽馬場》、《交響樂隊》等。
在生命的晚年,杜菲開始純液簡化他的繪畫。他放棄了對比,代之以統制整個畫面的單一色調,輔之以小塊相關的灰色,色彩極度簡化,但依舊充滿了張力。臨終之際,他還在不斷探索,他對一位老友說道:“我還想去試驗那些傳統教我們排拒的那些色調的對比與調和,看看它們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縱觀杜菲的藝術漫長的歷程,我們就會發現其實很難給杜菲納入一個固定的流派中去,這可能也是藝術家自己的愿望,因為偉大的藝術家襪轎總是想獲得最大的自由發揮空間,永遠也不想畫地為牢。杜菲在少年時期已經可以把古典主義大師傳下來的精妙寫實技法掌握得爐火純青,但他并沒有為此而沾沾自喜,又先后游走于印象主義、后印象主義、野獸主義、立體主義等等,直到創造出獨特的“杜菲樣式”,迎來藝術生涯最輝煌的時期。然而杜菲并沒有停下追尋的腳步,他從東方藝術中汲取營養,純化色彩,簡化構成,風格又為之一變。除了繪畫以外,他還繪制壁毯、燒制瓷器、設計服裝,在藝術的天地里自由地翱翔。
著名畫家的勵志故事:吳冠中的藝術人生
走上藝術之路
1919年,吳冠中出生在江蘇宜興,家庭貧困的他高小畢業后,進入無錫師范初中部,憑優異的成績,幾乎每學期都獲得江蘇省教育廳的獎學金。
1934年,吳冠中懷揣著工業救國的理想,考入浙江大學代辦的工業學校電機科,但一場新生校際聯合軍訓改變了他的命運。當時,他遇到杭州藝術專科學校的朱德群,朱德群帶他去參觀杭州藝專,并建議喜歡畫畫的他放棄電機專業專攻美術。
兩年后,吳冠中如愿以償地進入杭州藝術專科學校,在校長林風眠的啟發下,走上了“融貫中西”的藝術道路。
尋找心中的麥田
1946年,當時的國民政府教育部選派留學生赴歐美留學,吳冠中以全國繪畫專業第一名的成績,取得公費留學法國最高美術學府——巴黎國立美術學校的資格。
吳冠中為自己的藝術世界打開了一扇氣勢磅礴的大門。舊中國的黑暗腐敗、對藝術的不重視,刺疼了他的心,他做夢都想著能在法國大展宏圖,不再回國了。
吳冠中開始瘋狂學畫,一有時間就到盧浮宮。除了在盧浮宮美術史學校聽課,就是參觀博物館、大型展覽及大大小小的畫廊。那么多畫廊,每家不斷在輪換展品,他天天轉,所見仍日日新。
書店及塞納河岸的舊書攤也是很吸引吳冠中的地方。晚上他到法語學校補習,或到大茅屋畫室畫人體速寫,時間排得緊,來不及吃飯,便買面包夾巧克力,邊跑邊吃。大學城晚上常有舞會,他從未參與過,晚上回到宿舍就10點多了,還要看一小時法文書。
1949年,游歷歐洲的留學生們即將結束自己的學業,留在國外還是回祖國去,吳冠中又一次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有一次,他看到了梵高寫給他弟弟的話:“你也許會說,在巴黎也有花朵,你也可以開花、結果。但你是麥子,你的位置是在故鄉的麥田里。”正是這段話,令他意識到,他深愛的依然是自己的祖國。
走遍大江南北的“院士”
回國后的吳冠中到處寫生,他住工棚、破廟,啃干饅頭、喝河水,曾被路人誤以為是修雨傘的、要飯的。他背著沉重的畫具獨自闖蕩荒野僻壤,從東海三角到西藏的邊城,從高昌古城到海鷗之島,一步步地向人們揭示藝術的奧秘。
吳冠中的一幅油畫并非在一處完成,經常十里、二十里地挪地方;畫架畫箱連同油畫一起扛,他像山里的擔貨郎。有時他靠雙手攀著樹根爬上陡峭無路的山巔作畫;作完畫,他雙手捧著油色未干的畫幅,無法下山,于是只好先將畫箱扔出,讓它滾下坡去,自己則像兒童滑滑梯似地從坡上慢慢滑下去。
大江南北,頻繁奔波,他在藝術領域的造詣日漸提升。1992年,大英博物館打破了只展出古代文物的慣例,為吳冠中舉辦“吳冠中——二十世紀的中國畫家”展覽。2000年,吳冠中入選法蘭西學院藝術院通訊院士,是法蘭西學院成立近200年來獲得該職位的首位亞洲人。
身負巨萬的“窮人”
在業界看來,吳冠中的精神正可用他的一本書名來概括,那就是“要藝術不要命”。他將西方形式結構同中國意境韻味有機結合,將中國繪畫的精神與風貌推向了世界。他的畫作在拍賣市場上高達幾千萬元,并屢創新高。
1999年,吳冠中向中國美術館捐獻了10幅作品。2008年,吳冠中把得意之作《一九七四·長江》捐贈給了故宮博物院,此外,上海美術館、浙江省人民政府及他的母校中國美術學院也收到過他捐贈的很多件作品。2008年,他將113幅市值3億元的作品捐獻給新加坡美術館,新加坡美術館館長說,這應該是新加坡公共博物館收到的價值最高的一份捐贈。
然而,這位身負巨萬的藝術大師,他的書房不足5平方米,除了靠墻兩個裝滿畫冊和書籍的鐵架子,就是臨窗一張比課桌略大的書桌和一張椅子,椅子拉開幾乎頂到了書架。
2010年6月25日,吳冠中安靜地走了,沒有追悼會,沒有遺產糾紛,他所有的畫都捐給了國家。他以一生的心力踐行著不負丹青的承諾,無論在藝術上還是在人格上,他都是我們學習的楷模。
著名畫家的勵志故事:周昉改畫
唐朝時候,有一天,都城長安的章敬寺前,人舉熙攘,熱鬧非凡。大伙兒圍著一幅壁畫的草圖,評頭品足,議論紛紛。有的贊揚它的妙處,有的指摘它的缺陷。
人們都只顧看畫,誰也沒有注意到人群中有一個人舉止與眾不同,他不看畫,卻在側耳細心傾聽各種議論。這個人就是壁畫的作者,名叫周昉,字景玄,是唐代著名的畫家。
當時,唐德宗命他畫章敬寺的壁畫,他接受任務后,苦苦琢磨,精心構思,有時甚至睡夢中都還在念叨著如何作畫。畫好草圖后,本可一氣呵成,但周昉沒有這樣做。他想,輕率從事,草草求成,是決不能取得突出成就的,于是,就想了個巧妙的辦法:揭去遮在畫上的帳幕,讓眾人批評指點。
因章敬寺與長安的東門緊緊相接,是各界人士的出入要道,所以周昉的畫就廣泛征得了群眾的意見。他按照這些意見,認真修改,畫稿越改越好,一個月之后,誰也挑不出毛病了,他才最后定稿。畫成之后,觀眾贊不絕口,評為第一流的佳作。
徐悲鴻
江蘇省宜興縣內有條河叫塘河,河上有座石拱橋名屺亭橋。徐悲鴻于1895年7月19日出生在屺亭橋鎮的一個平民家庭,原名壽康,年長后改名為“悲鴻”。父親徐達章是私塾先生,能詩文,善書法,自習繪畫,常應鄉人之邀作畫,謀取薄利以補家用。母親魯氏是位淳樸的勞動婦女。
徐悲鴻9歲起正式從父習畫,每日午飯后臨摹晚清名家吳友如的畫作一幅,并且學習調色、設色等繪畫技能。10歲時,已能幫父親在畫面的次要部分填彩敷色,還能為鄉里人寫“時和世泰,人壽年豐”等春聯。13歲隨父輾轉于鄉村鎮里,賣畫為生,接濟家用。背井離鄉的日子雖然艱苦,散納卻豐富了徐悲鴻的閱歷,開拓了其藝術視野。17歲時,徐悲鴻獨自到當時商業最發達的上海賣畫謀生,并想借機學型搜習西方繪畫,但數月后卻因父親病重而不得不返回老家。志向高遠的徐悲鴻在20歲時再度來到上海,開始了新的人生起步。在友人的扶助下,他考入法國天主教會主辦的震旦大學,為日后的赴法留學打下了一定的法語基礎。其間認識了著名的油畫家周湘、嶺南畫派的代表人物高奇峰、高劍父,在畫作上得到了他們的贊許和指點,增強了繪畫創作的信心。他還結識了維新派領袖康有為,在其影響下確立了自己的創作思路。在康氏“鄙薄四王,推崇宋法”的藝術觀念影響下,他對只重筆墨不求新意的“四王”加以貶薄,認為只有唐代吳道子、閻立本、李思訓,五代黃筌,北宋李成、范寬等人的寫實繪畫才具精深之妙。在康有為的支持下,他觀摩各種名碑古拓,潛心臨摹《經石峪》、《爨龍顏碑》、《張猛龍碑》、《石門銘》等,深得北碑真髓,書法得以長進。后獲得赴日本東京研究美術的資助,在日本,徐悲鴻飽覽了公私收藏的大量珍品佳作,深切地感受到日本畫家能夠會心于造物,在創作上寫實求真,但在創作上缺少中國文人畫的筆情墨韻,無蘊藉樸茂之風。
徐悲鴻從日本歸國后受聘為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在京期間,相繼結識了蔡元培、陳師曾、梅蘭芳及魯迅等各界名人,深受新文化運動思潮的影響,樹立了民主與科學的思想。
旅歐深造 孜孜不倦
在北洋政府的資助下,24歲的徐悲鴻到法國學習繪畫。抵歐之初,他參觀了英國的大英博物館、國家畫廊、皇家學院的展覽會以及法國的盧佛宮美術館,目睹了大量文藝復興時期以來的優秀作品。徐悲鴻深深感到自己過去所作的中國畫是“體物不精而手放佚,動不中繩,如無韁之馬難以控制。”于是,他刻苦鉆研畫學,并考入巴黎美術學校,受教于弗拉芒格先生,開始接受正規的西方繪畫教育。弗拉芒格擅長于歷史題材的人物畫,其畫作不尚細節的刻畫而注重色彩的和諧搭配與互襯,對徐悲鴻日后油畫風格的形成有著巨大的影響。
徐悲鴻每日樂此不疲地進行西洋畫的基本功訓練,上午在巴黎美術學校學習,下午去敘里昂研究所畫模特兒,有時還抽空去觀摩各種展覽會。此期間他有幸結識了著名畫家柯羅的弟子藝術大師達仰,每星期日攜畫到達仰畫室求教。達仰“勿慕時尚,毋甘小就”及注重默畫的藝術思想對他影響較大,使得他沒有追隨當時法國日漸興盛的現代派畫風,而是踏踏實實地鉆研歐洲文藝復興以來的學院派藝術,在繼承古典藝術嚴謹完美的造型特點的同時,掌握了嫻熟的繪畫技巧。留學4年之后,徐悲鴻的繪畫水平已達到可與歐洲同時期的藝術家相媲美的地步,其油畫作品《老婦》入選法國國家美術展覽會(沙龍)。
由于北洋政府一度中斷學費,徐悲鴻被迫轉至消費水平較低的德國柏林。在那里,徐悲鴻仍然不放過每一個學習的機會。他求教于畫家康普,到博物館臨摹著名畫家倫勃朗的畫作,并且常去動物園畫獅子、老虎、馬等各種動物,以提高自己的寫生能力。
當徐悲鴻重新獲得留學經費后,便立即從德國返回法國繼續學習。他抓緊每一寸時光,在名師們正規而的訓練和他本人孜孜不倦的努力鉆研下,繪畫水平日漸提高,創作出一系列以肖像、人體、風景為主題的優秀的卜掘歷素描、油畫作品,如《撫貓人像》、《持棍老人》、《自畫像》等。
徐悲鴻在旅歐的最后階段還先后走訪了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意大利的米蘭、佛羅倫薩、羅馬及瑞士等地。美麗的異國風光令他陶醉,歐洲繪畫大師們的佳作令他受益匪淺。長達8年的旅歐生涯,塑就了他此后一生的審美意趣、創作理念和藝術風格。
技融中西 名垂畫史
學有所成的徐悲鴻在32歲這一年回到中國,開始在國內投身于美術教育工作,發展自己的藝術事業。他參與了田漢、歐陽予倩組織的“南國社”,積極倡導“求美、求善之前先得求真”的“南國精神”。他陸續創作出取材于歷史或古代寓言的大幅繪畫,這些畫作借古喻今,觀者從中能夠強烈地感受到畫家熱愛祖國和人民的真摯之情。1931年日軍侵華加劇,民族危亡之際,徐悲鴻創作了希望國家重視和招納人才的國畫《九方皋》;1933年創作了油畫《徯我后》,表達苦難民眾對賢君的渴望之情;1940年完成了國畫《愚公移山》,贊譽中國民眾堅忍不拔的毅力和奪取抗日最后勝利的頑強意志。除此之外,還創作了《巴人汲水》、《巴之貧婦》等現實題材,《漓江春雨》、《天回山》等山水題材以及大量人物肖像和動物題材的作品。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徐悲鴻在擔任政務、行政工作的同時,仍筆耕不輟地進行創作,滿腔熱情地描繪新中國建設中的新人、新事、新面貌。他為戰斗英雄畫像,到山東導沭整沂水利工程工地體驗生活,為勞模、民工畫像,搜集一點一滴反映新中國建設的素材。不幸的是,這一切藝術活動因畫家過早地離開人世戛然而止。
徐悲鴻的作品,無論是油畫、國畫還是素描,在中國近現代藝術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他在油畫方面最大的成就是使印象主義的光與色的表現與古典主義嚴格而完美的造型相結合。在早期中國油畫家中,杰出者首推徐悲鴻。在素描方面,徐悲鴻成績卓著。他的素描既是繪畫訓練的習作,為他的國畫和油畫創作打下了深厚的基礎,同時又是具有欣賞和研究價值的藝術品。其一生中,僅畫人體素描就不止千幅。徐悲鴻在國畫方面的造詣也很深厚。他是國畫創新的藝術實踐者,在繼承傳統繪畫的基礎上第一個把歐洲古典現實主義的技法融入到國畫創作中,創制了富有時代感的新國畫。以人們熟知的畫家的馬畫為例,從這類作品中既能欣賞到中國傳統繪畫中的線條造型和筆墨之美,又能觀察到物象局部的體面造型和光影明暗。
徐悲鴻憑藉著他的天才智慧、堅毅的精神和畢生的努力,成為近現代中國畫壇上少有的能夠全面掌握東西方繪畫技法的藝術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