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新課標單元測試卷答案數學 小學新版數學課程標準試卷 關于數學新課標的試卷及答案 小學數學新課標主要變化 2022數學新課標試卷和答案
【試題10】1米的 和3米的 同樣長嗎?請畫圖解釋驗證。
【參考答案】同樣長。(圖多樣化)
【考查內容】分數的意義
【試題11】張中家新買了164 m2的套房,他家客廳里是一個正方形形狀的地面,面積是64 m2,如果用邊長為60 cm的正方形瓷磚去鋪客廳,大約需要多少塊這樣的瓷磚?
【參考答案】64 m2=6400d m2 60cm=6dm 6400÷(6×6)≈178(塊正行) 答:略。
【考查內容】長方體和正方體
【試題12】下列圖形中,對稱軸條數最多的是( )。
A. B. C. D.
【參考答案】 B
【考查內容】對稱軸的知識
【試題13】歡歡身高1 m,在兒童樂園中有一個正方體大型玩具屋,試估計該大型玩具屋的體積是( )。
A.8 m3 B.16 m3
C.27 m3 D.64 m3
【參考答案】 A.8 m3
【考查內容】正方體的體積計算方法的運用
【試題14】一個正方體的棱長是2厘米,把它的棱長擴大到原來的3倍,現在這個正方體的表面積是( )平方厘米。
參考答案】現在這個正方形的表面積是( 216 )平方厘米。
【考查內容】正方體的表面積的計算方法的靈活運用
四、解決問題
【試題15】用右面的五塊玻璃(單位:cm)粘成一個無蓋的金魚缸,算一算這個金魚缸最多能裝水多少升?
【參考答哪跡案】70×30×50=105000立方厘米=105L
【考查內容】長方體的體積
【試題16】工人們修一條公路,第李清并一天修了全長的 ,第二天比第一天多修了全長的 。兩天一共修了全才的幾分之幾?還剩幾分之幾沒修?
【參考答案】 + = 1- =
【考查內容】分數加減法
一、選擇題
(一)、單項選擇
1、算法多樣化屬于學生群體,(2)每名學生把各種算法都學會。【①要求 ②不要求】
2、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3)
①聯系生活學數學 ②培養學習數學的愛好 ③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襪肆肆發展
3、根據《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解決問題的教學要貫穿于數學課程的全部內容中,不再單獨出現(3)的教學。【①概念 ②計算 ③應用題】
4、建立成長記錄是學生開展(3)的一個重要方式,它能夠反映出學生發展與進步的歷程。
【①自我評價 ②相互評價 ③多告轎樣評價】
5、“用數學”的含義是(2)【①用數學學習 ②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問題 ③了解生活數學】
6、下列現象中,(D)是確定的。
A、后天下雪 B、明天有人走路 C、天天都有人出生 D、地球天天都在轉動
雹仔7、《標準》安排了(B)個學習領域。 A)三個 B)四個 C)五個 D)不確定
8、教師由“教書匠”轉變為“教育家”的主要條件是(D)
A、堅持學習課程理論和教學理論 B、認真備課,認真上課
C、經常撰寫教育教學論文 D、以研究者的眼光審閱和分析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中的各種問題,對自身的行為進行反思、新課程標準通盤考慮了九年的課程內容,將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分為(B)個階段。
A)兩個 B)三個 C)四個 D)五個
9、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D)
A)《標準》并不規定內容的呈現順序和形式
B)《標準》提倡以“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現知識內容
C)《標準》努力體現義務教育的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
D)1999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后,制訂了中小學各學科的“教學大綱”,以逐步取代原來的“課程標
(二)、多項選擇
1、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突出體現(ACD),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
A、基礎性 B、科學性 C普及性 D、發展性
2、學生學習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除接受學習外,(ABC)也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A、動手實踐 B、自主探索 C、合作交流 D、適度練習
3、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ABC)。
A、組織者 B、引導者 C、合作者 D、評價者
4、符號感主要表現在(ABCD)。
A、能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并用符號來表示;
B、理解符號所代表的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
C、會進行符號間的轉換;
D、能選擇適當的程序和方法解決用符號所表達的問題。
5、在各個學段中,課程標準都安排了(ABCD)學習領域。
A、數與代數 B、空間與圖形 C、統計與概率 D、實踐與綜合應用
二、是非題
1、內容標準是內容學習的指標。指標是內容標準的全部內涵。(X)
2、提倡有教育價值的數學,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趣的和富有挑戰性的。(V)
3、《標準》提倡讓學生經歷“數學化”與“再創造”的過程,形成自己對數學概念的理解。(V)
4、新課標只提倡關注知識獲得的過程,不提倡關注獲得知識結果。(X)
5、《標準》提倡采取開放的原則,為有非凡需要的學生留出發展的時間和空間,滿足多樣化的學習需求。(V)
6、數學學習的主要方式應由單純的記憶、模擬和練習轉變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與實踐創新。(V)
7、教師應由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轉變為知識的傳遞者和合作者。(X)
8、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不需要轉變為數學學習的主人。(X)
9、數學學習評價應由單純的考查學生的學習結果轉變為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變化與發展,以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狀況,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V)
10、數學學習評價既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的水平,更要關注他們在數學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個性傾向。(V)
11、新課標強調“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必須以有利于其他目標的實現為前提”。(V)
12、課程標準認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V)
13、《課標》中,對于應用問題,選材強調虛擬性、趣味性和可探索性。(X)
14、新課程從第二學段(4——6年級)開始使學生接觸豐富的幾何世界。(X)
15、在內容的選擇上,課程標準刻意追求內容的完整性和體系化。(X)
16、課標對教學要求有所提升的內容有:估算、算法多樣化、各類知識的應用等。(V)
17、合理應用數學的思維方式解決實際問題,也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最佳途徑。(V)
18、課程標準在數學學習內容的結構上,將“量與計量”的內容并入“統計與概率”或“數與代數”等領域。(X)
19、課程標準在數學學習內容的結構上,將“應用題”拆分到加、減、乘、除等基本的運算中,結合“數的運算”抽象和理解數量關系。(V)
20、經驗既是知識構建的基礎,知識是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X)
三、填空題
1.新課程的“三維”課程目標是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2、為了體現義務教育的普及性、((基礎性) 和發展性,新的數學課程首先關注每一個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的發展。
3、內容標準是數學課程目標的進一步(具體化)。
4、內容標準應指關于(內容學習)的`指標
5、與現行教材中主要采取的“(定義)——定理——(例題)——習題”的形式不同,《標準》提倡以“(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現知識內容
6、數學學習的主要方式應由單純的(記憶)、模擬和(練習)、轉變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與實踐創新;
7、改變課程內容難、(窄)、(舊)的現狀,建設(淺)、(寬)、(新)的內容體系,是數學課程改革的主要任務之一。
8、從“標準”的角度分析內容標準,可發現以下特點:(基礎性)(層次性)(發展性)(開放性)
9、統計與概率主要研究現實生活中的(數據)和客觀世界中的(隨機現象)。
10、在第一學段空間與圖形部分,學生將熟悉簡單的(幾何體)(平面圖形),感受(平移)、(旋轉)、(對稱現象),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11、課程標準中增加的內容主要包括:(統計與概率)的有關知識,(空間與圖形)的有關內容(如位置與變換),(負數)(計算器)的初步應用等。
12、數學教師應由單純的知識傳遞者轉變為學生學習數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
13、數學教學應該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已有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把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
14、數學學習評價應由單純的考查學生的(學習結果)轉變為關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變化與發展),以全面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狀況,促進學生更好地發展。
15、“數與代數”的內容主要包括:數與式、(方程與不等式)、(函數),它們都是研究數量關系和變化規律的數學模型。
16 、課程標準拋棄了將數學學習內容分為“(數與計算)、(量與計量)、(幾何初步知識)、(應用題)、(代數初步知識)、(統計初步知識)”六個方面的傳統做法,將傳統的數學學習內容充實、調整、更新、重組以后,構建了“(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四個學習領域。
17、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應實現人人學 ( 有價值) 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18、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 ( 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 知識經驗) 基礎之上。
19、《標準》明確了義務教育階段數學課程的總目標,并從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與態度)等四個方面作出了進一步的闡述。
20、“空間與圖形”的內容主要涉及現實世界中的物體、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外形)(大小)( 位置關系) 及其變換,它是人們更好地熟悉和描述生活空間,并進行交流的重要。
21、數學課程的總體目標包括(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與態度)
22、綜合實踐活動的四大領域(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信息技術教育和勞動與技術教育。
23 、“實踐與綜合應用” 在第一學段以(實踐活動)為主題,在第二學段以(綜合應用)為主題。
24、與大綱所規定的內容相比,課程標準在內容的知識體系方面有(有增有刪),在內容的學習要求方面有(有升有降),在內容的結構組合方面有(有分有合),在內容的表現形式方面有(有隱有顯 )。
25、數學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逐漸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論,并進行廣泛應用的過程。
26、“數據統計活動初步對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 )和分析過程有所體驗。
.27新課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
28.新課程倡導的學習方式是(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9.教材改革應有利于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主動探索知識的發生與發展
30、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的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
四、簡答題
1、與現行教材中主要采取的“定義——定理(公式)——例題——習題”的形式不同,《標準》提倡以什么樣的基本模式呈現知識內容?
答:“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
2、數學課程標準規定課程的總體目標包括那四部分?
答: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與態度。
3、新課標設置了那四個領域的學習內容?
答:“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
4、“空間與圖形”主要涉及哪些內容?
答:“空間與圖形”的內容主要涉及現實世界中的物體、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外形、大小、位置關系及其變換,它是人們更好地熟悉和描述生活空間并進行交流的重要。
5、內容標準的基礎性體現在哪兩個方面?
6、第二學段(4—6年級)的空間與圖形部分,將學習那些知識?
答:學生將了解一些簡單的幾何體和平面圖形的基本特征,進一步學習圖形變換和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發展空間觀念。
一、基本概念題(共47題)
1.教學評價:根據一定教學目的和教學原理,運用切實可行的評價方法和手段,對整體或局部的教學進行全面考查和價值判斷的過程。
2.課堂教學要素評價法:所謂要素評價法就是以課堂教學評價的幾個要素為支撐點,對整節課進行整體衡量的評價方式。
3.數學學習評價:指有計劃、有目的地收集學生在數學知識、使用數學的能力和對數學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證據,并根據這些證據對學生的數學學習狀況或某個課程、教學計劃做出結論的過程。
4.合作型考試評價:是新課程中出現的最新穎的一種考試評價方式。它要求幾位學生合作完成一件作品或一個項目。然后,教師對具體的作品或完成的項目結果首先進行量分或等級評價,這種量分或等第是合作的學生共同分享的。其次,由合作的學生再相互對每個人分工完成的情感、態度和質量進行量分或等級評價,這種量分或等第是有差異的。最后,教師對各小組的合作情況和水平進行量分或等級評價,這種量分或等第又是合作的學生共同分享的。把三部分量分或等第用一定的權重和形式合成,便成為每個學生在這次合作型考試評價中的最終得分或等第。這樣的考試評價更注重考核的是學生分工合作的過程、責任心和團隊精神。
5.自我反思山模:是教師對教育教學過程的再認識、再思考、再探索、再創造。是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以教育教學活動過程為思考對象,對教學行為、教學決策以及由此所產生的教學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是一種通過提高參與者的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自身專業素質的提高能力發展的一種批判性思維活動。
6.課堂即興評價:是指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對學生的各種學習行為、交往行為給予及時、合理的、激勵的評價。
7.教育評價:是指對教育事實作出價值判斷的過程。有學者用簡式近似表述為:教育評價=客觀描述+價值判斷+增值探索。
8.形成性評價:是指在教學前或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學業狀況等進行評價,其目的在于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或學生在教學中取得的進步及存在的問題,及時調整教學,促進學生發展。
9.數學日記:是學生以日記的形式記錄學習數學的情況,在老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記數學日記不斷地補充和完善自己的形式來探索知識、獲取知識、應用知識,從而主動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
10.開放型考試評價:讓學生走出考場,給以充分的時間,在一個命題的引領下,或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中,查找資料、思考問題、經歷研究、解決問題……教師不僅可以對學生的考核結果進行評價,還可以通過觀察、交談或答辯,對學生在整個過程中的情感、態度以及表現出來的能力、才華進行評價。這種考試評價就是開放式考試評價。
11.成長記錄袋評價:又稱為檔案袋評價、成長檔案評價,是一種用代表性事實來反映學生學習情況的質的評價方法。成長記錄袋評價不僅體現過程評價思想,同時體現學生自主評價,強調自我縱向比較,有利于促進學生發展。
12.課堂教學量表評價法;所謂量表評價法就是事先制定一個關于課堂評價的量表,在聽課過程中,聽課教師根據量表上所陳述的各項教學要求對所聽的課進行打分的評價方式。
13.課程評價:是指對課程內容及進程進行的價值判斷。課程可以在三種意義上加以理解:1、學校為實現預定的教育目標而組織的全部教育活動的總和;2、指某一教學科目,如語文、數學或英語,對某一具體學科課程的評價是我國中小學最常使用的;3、對課程教育活動的評價。
14.網絡評課法:所謂網絡評課法就是教師將自己的教學設計或教學過程用文字纖指、圖片或錄象的形式呈現在網絡上,由其他教師或相關人員在網上對其進行評價的方逗豎緩法。
15.分項作業評價是為了全面評價學生的作業,從雙基、書寫、創新意識等方面采取分項評價的一種批改策略。這種評價有利于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也有利于學生各種素質的全面發展。
16.口頭型考試評價:是一種以口頭形式進行評價的考試方法,一般用于小學一、二年級,受學生年齡特征的限制,用口頭回答的形式評價學生數學學習水平。
17.教學診斷:在自己或他人的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善于發現問題,從教學問題入手,經常進行自我反思,深入剖析,找出“病因”,分析“病理”,進而“對癥下藥”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與對策
18.教學后記:指教師在課堂教學結束后,針對課堂教學設計和實施,結合對課堂教學的觀察,進行全面的回顧和小結,將經驗和教訓記錄下來,即為教學后記。
19.數學基礎知識:主要包括一些基本數學事實性知識,如定義、定理、公式,特定的證明,歷史性的資料等。
20.“行為跟進式”評課法:所謂“行為跟進式”的評課法是指教師在上完一節課后,評課者與授課者共同討論教學中的優點、缺點,提出修改意見后,授課者在修改的基礎上再進行教學,再進行評價和修改,如此反復幾次,使教師的教學行為不斷改變、教學水平不斷提高。
21.作業評價:作業評價是一項常規工作,它對于指導學生學習,檢查教學效果,調整教學方案,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新理念下的作業評價應注意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評價主體多元等要求,以提高學生對作業的關注度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2.操作型考試評價;動手操作是一種特殊的認知活動,為使學生能直觀地去認識那些簡單的數學形體,了解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真實關系。我們充分利用學具、教室、操場、學習用具等,采用畫一畫、量一量、拼一拼、擺一擺、分一分的測評方法。如:要求學生量出鉛筆的長、量出課本的長和寬,用學具盒里的平面圖形拼成各種圖案。目的在于考查學生的動手能力、動腦能力及靈活的思維能力。
23.反思日記:是對教學心得體會、經驗教訓的一種非常隨意的書寫形式,通常表現為教學隨筆。它可以記錄下當日教學中所遇到或看到的成功或不成功的教學事件或原因剖析;可以探究或反思理論學習心得體會或其在教學中的運用策略;也可對一節課的目標設計的準確性,教與學的行為表現合理性、教學手段選用的必要性、教材內容處理的可接受性、教學時間安排的節奏性、課堂活動組織的周密性等方面進行評價、反思,以便以后教學借鑒。
24. 數學基本能力:基于基礎知識的理解能力、表達能力、應用能力以及數學學習中的表達、交流、與人合作、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等能力。
25.課堂觀察表評價:是指根據評價目標多元、評價主體多樣、重視學生自我反思等原則設計具體指標對學生的課堂表現予以評價,以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一種評價方式。
26.庭辯式評課法:是指改變以往評課中聽課者評、授課者聽的模式,讓授課者在課后解說自己的教學思路,并針對聽課者提出的各種問題進行辯論,從而促進聽課者和授課者之間交流的一種評課方式。
27.教學案例:是指含有問題或疑難情境在內的真實發生的典型教學事件。
28.體態語言評價:是指教師用體態來評價學生,諸如一個真誠的微笑,一個肯定的眼神,一個輕輕的撫摸等等,這些發自內心的無聲評價在課堂中起著無聲勝有聲的效果。
29.發展性教師評價:是面向教師未來發展的期望性評價,它具有鮮明的教育價值取向,具有發展的自主性和超前性,具有評價結果的多元認同性,具有可持續進取的開放性,是促進教師不斷完善的引導性評價。
30.發展性學生評價:發展性學生評價是旨在促進學生達到學習目標而不只是甄別和評比,注重過程,評價目標、內容、方法多元,在關注共性的基礎上注重個體的差異發展,注重學生在評價中的作用,體現評價過程的開放、平等、民主、協商等特點,以學生素質的全面高為最終目的的評價。
31.數學知識與技能評價:包括對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等幾個領域的事實、過程、技能與方法的評價。在新課程理念下,對知識技能的理解也將發生變化。除概念、法則、定理、定律等一般意義下的知識與技能外,也包括認識數學的過程、計算方法的多樣化、在現實情境中知識與技能的運用等。
32.課后備課:指教師在上完課后或觀摩完課后,根據教學中所出現的反饋信息進一步修改和完善,明確課堂教學改進的方向和措施,最終形成較為成功的教案。
33.檔案袋評價:檔案袋評價又稱成長記錄袋評價,是一種用代表性事實來反映學生學習情況的質的 評價方法。
34.綜合比較法:綜合比較法是指在評課過程中教師不是就課論課,也不是就一堂課進行評價,而是將幾堂課放在一起進行多方面的對比和評價,從而更清晰地看出每一節課的優缺點和特色所在。
35.數學思考評價:通過課堂觀察量表等手段,對學生思考的廣度、深度、靈活度進行客觀評價,促進學生思維水平提升。
36. 激勵性作業評價:用激勵性語言評價學生的作業,不僅起到了點評學生作業的作用,還能啟迪他們的思維、指點他們努力的方向等。
37.教師的“大氣”:教師的“大氣”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表現出的那種大家風范,那種充滿自信、運籌帷幄、不急不躁、不拘小節的教學素質,那種能夠自覺跳出單純傳授知識范疇而站在關注學生生命成長的高度來反思教學的功底和底蘊。
38.商榷性評語:老師根據不同的情況,有時直接予以更正,有時則不是直接更正,而是給予適當的提示,引導學生自己去更正。
39.延遲評價:學生的知識基礎,智力水平和學習態度是不平衡的,即使優等生也可能有失誤的時候。當學生的作業錯誤過多,為了避免學生作業等級太低,心理壓力太大,可以采取暫不評判等級的批改評價策略。等學生弄清了錯誤原因,補充了所欠缺的知識,將作業重做之后,再進行評判。
40.終結性評價:一種關注結果的評價方式。
41.預習性日記:學生課前預習后,對將要學習的新教材主要內容的記錄
42.協商性作業評價:為了實事求是地批改作業,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和學習積極性,防止發生抄襲作業的現象,我們可以采取當面了解情況,協商批改的評價策略。
43.反思日記:以反思自己學習心得、經驗教訓、成功體驗等為主要內容的數學日記。
44.教學案例:是指含有問題或疑難情境在內的真實發生的典型教學事件。
45.期末學習評價:采用等級加評語的評價方式,從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對本學科的學習興趣、實踐能力、創新精神以及協作能力、合作精神等方面全面客觀地評價學生
7-2等于52-5等于-3 -3-8等于帶渣-11 8-(-11)等升行虧吵神于19
所以答案是19
下面是提供的人教新課標版賀察七年級數學寒假作業答案,歡迎閱讀。
點擊下州讓載 :七年級數學寒假作業答冊拍局案.doc
我精心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