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歷史人物?朱淇(1858—1931)廣東南海人。字季箴、原字箓生。室名聽雪廬。生于清咸豐八年。在光緒三年(1877)中秀才,不久就放棄舉業,旋專習經史,朱次琦之侄。朱次琦(1807—1881)乃是清朝末年歷史文化名人之一,康有為是其入室弟子。后結識孫中山,并加入了孫中山發起組織的“興中會” 。5、那么,大清歷史人物?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清朝二十四臣是紀連海以歷史事實為依據排列的,分別是:多爾袞、隆科多、鰲拜、于成龍、明珠、年羹堯、湯若望、劉墉、紀曉嵐、和珅、劉銘傳、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奕欣、林則徐、丁汝昌、鄧世昌、譚嗣同、魏源、袁世凱。
1、多爾袞
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萬歷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老城)。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天命十一年(1626年),多爾袞被封貝勒;天聰二年(1628年),17歲的多爾袞隨皇太極出征,征討蒙古察哈爾部。因為軍功被賜號“墨爾根戴青”,成為正白旗旗主。
天聰九年(1635年),多爾袞等率軍前往收降蒙古林丹汗之子額哲并獲得傳國玉璽。崇德元年(1636年)因戰功封和碩睿親王,次年正月,皇太極令多爾袞追擊朝鮮國王家屬。
崇德六年(1641年)至七年(1642年)的松錦大戰中立下卓越戰功?;侍珮O死后,多爾袞和濟爾哈朗以輔政王身份輔佐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帝位,稱攝政王。
順治元年(1644年)指揮清兵入關,清朝入主中原,先后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
順治七年(1650年)冬死于塞北狩獵途中,追封為“清成宗”,謚懋德修遠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
1、鄧世昌
鄧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男,漢族,原名永昌,字正卿,廣東廣府人,籍貫廣東番禺縣龍導尾鄉(現為廣州市海珠區),清末北洋水師將領,民族英雄。
鄧世昌是中國最早的一批海軍軍官中的一個,是清朝北洋艦隊中“致遠”號的艦長。他有強烈的愛國心,常對士兵們說::“人誰不死,但愿死得其所爾!”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時為致遠號巡洋艦管帶(即艦長)。1894年9月17日在黃海海戰中壯烈犧牲,謚壯節公,追封太子少保銜。
2、林則徐
林則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福建侯官縣人,是清朝時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
官至一品,曾任湖廣總督、陜甘總督和云貴總督,兩次受命欽差大臣;因其主張嚴禁鴉片,在中國有“民族英雄”之譽。1839年,林則徐于廣東禁煙時,派人明察暗訪,強迫外國鴉片商人交出鴉片,并將沒收鴉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門銷毀。
3、于成龍
于成龍(1617年9月26日—1684年5月31日) ,字北溟,號于山,山西永寧州(今山西省呂梁市方山縣)人。清初名臣、循吏。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于成龍被任命為羅城縣知縣,在任上明確保甲制度,百姓安居樂業,全力耕作土地。
1、林則徐,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竢村老人。福建侯官鼓東街(今屬福州市鼓樓區)人。生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七月二十六日。
父林賓日,字孟養,號旸谷,教書為業;母陳帙,做針線、剪紙花,以助家用。林則徐4歲隨父入塾啟蒙,少年擅文名。嘉慶三年(1798年)中秀才,就讀于鰲峰書院,開始注意經世致用之學。
2、朱耷(1626-1705),八大山人是我國明末清初杰出的寫意畫藝術大師。生于明天啟六年(1626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姓朱名耷,是明太祖朱元津第十六子朱權的九世孫。
他從小聰慧異常。又受過良好的藝術熏陶,八歲能作詩,十一歲能畫青綠山水,并能懸腕寫米體小楷,并進官學為諸生。
3、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號香濤、香巖,又號壹公、無競居士,晚年自號抱冰。漢族,清代直隸南皮(今河北南皮)人,洋務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提出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對洋務派和早期改良派基本綱領的一個總結和概括。
毛澤東對其在推動中國民族工業發展方面所作的貢獻評價甚高,曾說過“提起中國民族工業,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
4、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歷(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在位六十年,實際執政長達六十三年零四個月,是中國歷史上最長壽的皇帝,也是史上實際掌權時間最長的皇帝。
入關以前:努爾哈赤、穆爾哈齊、舒爾哈齊、雅爾哈齊、巴雅齊、孝慈高皇后、孝烈武皇后、褚英、代善、阿拜、湯古代、莽古爾泰、塔拜、阿巴泰、皇太極、巴布泰、德格類、巴布海、阿濟格、賴慕布、多爾袞、多鐸、費揚果、豪格、洛格、洛博會、葉布舒、碩塞、高塞、常舒、韜塞、博穆博果爾、柳如是、顧橫波、馬湘蘭、陳圓圓、寇白門、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
順治朝:孝獻皇后董鄂妃、孝康章皇后佟佳氏、牛鈕、福全、常寧、奇綬、隆禧、永干、曹雪芹、
康熙朝:索尼、蘇克薩哈、鰲拜、遏必隆、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尚之信、噶爾丹、明珠、索額圖、朱三太子、孝莊皇太后、吳應熊、承瑞、承祜、承慶、賽音察渾、胤禔、長華、胤礽、長生、萬黼、胤祉、胤襸、胤祺、胤祚、胤祐、胤禩、胤禟、胤礻我、胤礻禹、胤礻茲、胤裪、胤祥、胤禎、胤禨、胤禑、胤祿、胤禮、胤衸、胤禝、胤祎、胤禧、胤祜、胤褑、胤祁、胤袐、鄭經、鄭克爽、羅聘、李方膺、李鱓、金農、黃慎、鄭燮、高翔、汪士慎、、、
雍正朝:年羹堯、隆科多、李衛、田文鏡、張廷玉、鄂爾泰、陸生楠、曾靜、呂留良、屈大均、呂四娘、竺香玉、弘暉、弘昐、弘昀、弘時、弘晝、福宜、福惠、福沛、弘瞻、岳鐘琪、傅爾丹、、、
乾隆朝:鄂善、恒文、錢度、國泰、勒爾謹、王亶望、高云、福康安、劉統勛、劉墉、紀曉嵐、王錫侯、胡中藻、徐述夔、林爽文、郎世寧、和珅、李侍堯、永璜、永璉、永璋、永珹、永琪、永瑢、永琮、永璇、永瑜、永玥、永瑆、永璂、永璟、永璐、永璘、香妃、、、
嘉慶朝:綿愷、綿忻、綿愉、福長安、洪亮吉、汪日章、陳德、孫玉庭、阿美士德、吳熊光、曹錫寶、王得祿、蔣攸铦、高斌、缊布、托津、戴均元、、、
道光朝:張格爾、曹振鏞、穆彰阿、楊遇春、長齡、武阿隆、楊芳、英和、琦善、陶澍、包世臣、王引之、林則徐、鄧廷楨、奕緯、奕綱、奕繼、奕誴、奕、奕譞、奕詥、奕譓 、、、
咸豐朝:楚克札布、恩崇、景壽、扎拉豐阿、德徽、江忠源、李棠階、耆英、周天爵、烏蘭泰、陸建瀛、徐廣縉、吳文熔、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肅順、葉名琛、額爾金、桂良、花沙納、洪秀全、洪仁玕、羅孝全、楊秀清、楊繡清、蕭朝貴、馮云山、韋昌輝、石達開、、、
同治朝:載垣、端華、臣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慈禧太后、慈安太后、翁同龢、翁心存、沈葆楨、瑞麟、李文田、沈桂芬、李鴻藻、李鴻章、僧格林沁、馬新貽、、、
光緒朝:康有為、梁啟超、大刀王五、袁世凱、夏同善、阿古柏、馮桂芬、榮祿、劉坤一、譚鐘麟、譚嗣同、林旭、劉光弟、張蔭桓、徐致靖、溥儁、載漪、李蓮英、珍妃、、、
宣統朝:隆?;屎?、載灃、 段祺瑞 、馮國璋 、徐世昌 、吳佩孚、 曹錕 、張勛、 孫中山 、陳天華 、楊衢云 、楊鶴齡、 陳少白、 尤列 、陸皓東 、 黃興 、宋教仁 、章士釗 、劉揆一、、、
24臣:多爾袞、隆科多、鰲拜、于成龍、明珠、年羹堯、湯若望、劉墉、紀曉嵐、和珅、劉銘傳、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奕欣、林則徐、丁汝昌、鄧世昌、譚嗣同、魏源、袁世凱。
1、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萬歷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新賓縣老城)。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皇太極死后,多爾袞和濟爾哈朗以輔政王身份輔佐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帝位,稱攝政王;順治元年(1644年)指揮清兵入關,清朝入主中原,先后封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
2、年羹堯(1679年—1726年1月13日),字亮工,號雙峰,安徽鳳陽府懷遠(今安徽省懷遠縣)人,后改隸漢軍鑲黃旗,清朝名將。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進士,官至四川總督、川陜總督、撫遠大將軍,加封太保、一等公。他運籌帷幄,馳騁疆場,曾配合各軍平定西藏亂事,率清軍平息青海羅卜藏丹津,立下赫赫戰功。
3、湯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1592年—1666年),字道未,德國人,神圣羅馬帝國的耶穌會傳教士,天主教耶穌會修士、神父、學者。
以上就是大清歷史人物的全部內容,1、林則徐,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竢村老人。福建侯官鼓東街(今屬福州市鼓樓區)人。生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七月二十六日。父林賓日,字孟養,號旸谷,教書為業;母陳帙,做針線、剪紙花,以助家用。林則徐4歲隨父入塾啟蒙,少年擅文名。嘉慶三年(1798年)中秀才,就讀于鰲峰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