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夏姓有幾個皇帝 夏姓最出名人物 夏姓研究結論怎么寫 近代夏姓名人有哪些 夏家最出名的人
1、《中國人名大辭典》收錄夏姓名人146名,重要人物有:夏如晌激朝國王有:夏禹、夏啟、夏太康、夏謹斗仲康、夏 相、夏少康、夏 杼、夏 槐、夏 泄、夏不降、夏 扃、夏 廑、夏孔甲、夏皋、夏 發、夏桀(共十六位)。
2、歷代宰相有:秦代夏說、宋代夏竦、明代夏言、夏原吉。春秋時陳國大夫:夏區夫魏國猛士夏育;秦國負責秦始皇的保健,以藥囊提荊軻的夏無且。拯救搖搖欲墜的漢朝的夏賀良,著名學者夏恭,漢武帝時陽城內史夏寬,零陵太守夏勤。南朝時有夏赤松。南宋“四大家”之一的畫家夏圭。 晉代杰出畫家:夏瞻唐代 中書令兼尚書令:夏昱宋代文學渣襪家、詩人:夏元鼎元代教育家:夏友蘭元代作家:夏庭芝元代著名畫家:夏迪明代著名畫家:夏 昶、夏 霖、夏白眼、夏 鼎、夏仲昭。
1、夏育
東漢后期將領,烏丸校尉。東漢靈帝熹平六年(公元177年)農歷四月,鮮卑攻打漢朝北部邊塞。農歷八月,漢朝派夏育從高柳縣,破鮮卑中郎將田晏從云中郡,匈奴中郎將臧旻與南匈奴單于從雁門郡,三路同時出兵討伐鮮卑,出塞千余里,結果,漢軍大敗,損失兵馬十之七八。
2、夏無且
夏無且(jū),生卒年不詳,秦王嬴政侍醫,“荊軻刺秦王”一事之中的關正薯鍵性人物。曾“以其所奉藥囊提(dǐ)軻”,而被載《史記》之“刺客列傳”。《戰國策》上也有記載。后來秦王嬴政賜夏無且黃金二百鎰,曰:“無且愛我,乃以藥囊提荊軻也。”
3、夏賀良
夏賀良(?-前5):西漢重平(今河北吳橋南)人。哀帝時,任待詔,謂漢家氣運已衰,需改元易號。哀帝采其建議,以建平二年(前5)為太初元將元年,自號為“陳圣劉太平皇帝”,逗橡借此欺舉指者民,企圖挽救西漢垂危的統治。不久以“反道惑眾”罪,被殺。
4、夏承皓
夏承皓(956-1004):北宋真宗太平興國初(即公元976年-983年)上平晉策,補右禁衛。宋真宗景德元年甲辰(即公元1004年)契丹內寇,夏承皓由間道發兵,夜與契丹遇于河朔,力戰虜騎,卒于陣,褒贈崇儀使。以子夏竦貴贈封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封魏國公。
5、夏竦
夏竦(985年—1051年),字子喬。江州德安(今屬江西)人。北宋大臣、古文字學家,夏承皓之子。初謚“文正”,后改謚“文莊”。
夏竦以文學起家,曾為國史編修官,也曾任多地官員,宋真宗時為襄州知州,宋仁宗時為洪州知州,后任陜西經略、安撫、招討使等職。由于夏竦對文學的造詣很深,所以他的很多作品都流傳于后世。
參考資料:-夏姓
1、夏育
東漢后期將領,烏丸校尉。東漢靈帝熹平六年(公元177年)農歷四月,鮮卑攻打漢朝北部邊塞。農歷八月,漢朝派夏育從高柳縣,破鮮卑中郎將田晏從云中郡,匈奴中郎將臧旻與南匈奴單于從雁門郡,三路同時出兵討伐鮮卑,出塞千余里,結果,漢軍大敗,損失兵馬十之七八。
2、夏無且
夏無且(jū),生卒年不詳,秦王嬴政侍醫,“荊軻刺秦王”一事之中的關鍵性人物。曾“以其所奉藥囊提(dǐ)軻”,而被載《史記》之“刺客列傳”。《戰國策》上也有記載。后來秦王嬴政賜夏無且黃金二百鎰,曰:“無且愛我,乃以藥囊提荊軻也。”
3、夏賀良
夏賀良(?-前5):西漢重平(今河北吳橋南)人。哀帝時,任待詔,謂漢正薯家氣運已衰,需改元易號。哀帝采其建議,以建平二年(前5)為太初元將元年,自號為“陳圣劉太平皇帝逗橡”,借此欺民,企圖挽救西漢垂危的統治。不久以“反道惑眾”罪,被殺。
4、夏承皓
夏承皓(956-1004):北宋真宗太平興國初(即公元976年-983年)上平晉策,補右禁衛。宋真宗景德元年甲辰(即公元1004年)契丹內寇,夏承皓由間道發兵,夜與契丹遇于河朔,力戰虜騎,卒于陣,褒贈崇儀使。以子夏竦貴贈封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封魏國公。
5、夏竦
夏竦(985年—1051年),字子喬。江州德安(今屬江西)人。北宋大臣、古文字學家,夏承皓之子。初謚“文正”,后改謚“文莊”。
夏竦以文學起家,曾為國史編修官,也曾任多地官員,宋真宗時為襄州知州,宋仁宗時為洪州知州,后任陜西經略、安撫、招討使等職。由于夏竦對文學的造詣很深,所以他的舉指者很多作品都流傳于后世。
參考資料:-夏姓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錄夏姓名人146名,重要大扮侍人缺扒物有滾吵:
夏朝國王有:夏禹、夏啟、夏太康、夏仲康、夏 相、夏少康、夏 杼、夏 槐、夏 泄、夏不降、夏 扃、夏 廑、夏孔甲、夏皋、夏 發、夏 桀(共十六位)。
歷代宰相有:秦代夏說、宋代夏竦、明代夏言、夏原吉。
春秋時陳國大夫:夏區夫
魏國猛士夏育;
秦國負責秦始皇的保健,以藥囊提荊軻的夏無且。
拯救搖搖欲墜的漢朝的夏賀良,著名學者夏恭,
漢武帝時陽城內史夏寬,零陵太守夏勤。
南朝時有夏赤松。
南
宋“四大家”之一的畫家夏圭。
晉代杰出畫家:夏 瞻
唐代 中書令兼尚書令:夏 昱
宋代文學家、詩人:夏元鼎
元代教育家:夏友蘭
元代作家:夏庭芝
元代著名畫家:夏 迪
明代著名畫家:夏 昶、夏 霖、夏白眼、夏 鼎、夏仲昭
清代文學家、詩人:夏敬渠、夏 燮、
清朝出版家夏瑞芳、畫家夏之鼎、戲曲家夏倫。
夏承皓 、夏恭 、夏完淳、夏允彝、夏竦等。
1、夏承皓
夏承皓(956—1004)夏光庭(夏遠)八世孫,派名嘉靈,字承皓,又字靈石,號素葊。生于后周世宗顯德丙辰三年(公元956年)。
北宋真宗太平興國初(即公元976年-983年)上平晉策,補右禁衛。宋真宗景德元年甲辰(即公元1004年)契丹內寇,夏承皓由間道發兵,夜與契丹遇于河朔,力戰虜騎,卒于陣,褒贈崇儀使。
以子夏竦貴贈封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封魏國公。
2 、夏恭
夏恭[公元前二0年左右至后二九年左右]字敬國,梁國蒙人。約生于漢成帝鴻嘉初年,約卒于光武建武五年左右。
習韓詩及孟氏易,為講授,門徒常千余人,王莽末,盜賊縱橫,攻沒郡縣。恭以恩信為眾所附,擁兵固守,獨安全。
光武即位,召拜郎中,再遷太山都尉,甚得百姓歡心。卒于官,諸儒共謚曰宣明君。恭所著文,有賦、頌、詩、勸學,凡二十篇,傳于世。
3 、夏完淳
夏完淳(1631年10月4日—1647年10月16日),乳名端哥,別名復,字存古,號小隱,又號靈首。明末(南明)詩人,松江府華亭縣(今上海市松江區)人,祖籍浙江會稽。
父親夏允彝,仔老江南名士。老師陳子龍,抗清將領。夏完淳幼聰慧,“五歲知五經,七歲能詩文”,14歲從軍征戰抗清,備彎十七歲英勇就義。
弘光元年其父江南領兵激戰,戰敗自殺殉國殉后,夏完淳和陳子龍繼續抗清,兵敗被俘,不屈而死,年僅十六歲。殉國前怒斥了洪承疇一事,稱名于世。有《獄中上母書》等。
身后留有妻子錢秦篆、女兒和遺腹子,出世后夭折, 家絕嗣。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合葬墓今存于松江區小昆山鎮蕩灣村華夏公墓旁。
4、夏允彝
夏允彝(1596年—1645年11月4日),字彝仲,號瑗公,松江華亭(今屬上海松江)人,夏完淳之父。
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舉人,崇禎初年,與同郡陳子龍、徐孚遠等人結成“幾社”。崇禎十年(1637年)進士,任福建長樂縣知縣,能體恤民情,革除弊俗。崇禎十念滾升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明室福王在南京監國,任命他為吏部考功司主事。
弘光元年(1645年),清軍進攻江南,夏允彝與陳子龍等在江南起兵抗清,兵敗后于同年九月十七日投水殉節,時年50歲,謚“忠節”。
著有《夏文忠公集》、《私制策》、《幸存錄》等。夏允彝在明末因為幾社活動等原因,和陳子龍齊名,世稱“陳夏”。
5、夏竦
夏竦(985年—1051年),字子喬,別稱夏文莊、夏英公、夏鄭公。德安縣(今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縣)車橋鎮(原白水街鄉)人。北宋副宰相。
景德元年(1004年)以父夏承皓死忠,錄官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丹陽縣主簿;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為國史編修官,后與王旦等同修《起居注》,參與編寫王欽若的千卷本《冊府神龜》。
真宗天禧年間出知黃州、知鄧州,又徙襄州,遇大饑,勸令大姓出粟,得二萬斛,救活貧者四十五萬人;宋仁宗天圣年間知壽州,又徙安州,再知江西洪州(南昌),勒令巫覡一千九百余家還農,毀其淫祠。
天圣五年,為樞密副使;天圣七年(1029年)官參知政事;天圣九年(1031年)進兵部侍郎、兵部尚書左丞;仁宗景祐年間知青州,任青州時,支持守城的卒子,修建青州南陽橋,被大多數科學家認定為我國最早出現的虹橋。
后遷刑部尚書;仁宗寶元年間官戶部尚書;仁宗康定年間兼陜西四路經略、安撫、招討使,知永興軍(今陜西省西安一帶);改判河中府;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大名府。
仁宗慶歷七年(1047年)方召為宰相,因諫官、御史認為夏竦與陳執中論議不合,不可使兩人共事,遂改樞密使,封英國公;次年復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進鄭國公;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奉詔監修黃河堤決,躬冒淫雨,以疾歸京師,遂不起,農歷九月薨,贈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謚“文莊”。
參考資料來源:——夏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