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諾貝爾物理學獎歷年獲得者 拿諾貝爾獎有什么好處 獲得諾貝爾獎后的待遇 諾貝爾獎中國三個人 中國拿過物理學諾貝爾獎
我國華人得到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人李政道、楊振寧謹滑、丁肇中、朱棣文、崔琦、高錕。
李政道
1957年,咐殲年僅31歲的李政道與另一位華裔物理學家楊振寧共同獲得這一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祥簡臘,成為有史以來首兩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之一。
楊振寧
1957年,楊振寧與李政道共同獲得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有史以來首兩位獲得諾貝爾獎的華人之一。
丁肇中
丁肇中在197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獲獎理由是發現了一種新的次原子粒子,并把這種新粒子命名為“J粒子”。
朱棣文
1997年,時年49歲的朱棣文因“發展了用激光冷卻和捕獲原子的方法”獲得當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崔琦
1998年,崔琦與羅伯特·勞夫林及霍斯特·施特默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是以“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研究成果獲獎的。
高錕
高錕在2009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以表揚他“在光傳輸于纖維的光學通信領域突破性成就”,因此也有“光纖之父”之譽。
中國未能獲獎,但海外華人科學家卻梅開五度獲此殊榮。
楊振寧,1954年與李政道模褲合作提出了宇稱不守恒定律,1957年與李政道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李政道,1956年與楊振寧合作提出了宇稱不守恒定律。1957年與楊振寧攜手走上諾貝爾獎臺,當時年僅31歲,成為諾貝爾獎歷史上次年輕的4位得主之一。
丁肇中,1974年8月發現一個新粒子即“J粒子”。1976年與斯坦福大學的里克特(B.Richet,1931-)教授分享諾貝爾物理學獎。
朱棣擾碼納文,1997年與美國標準與技術研究所的菲利普斯(W.D.Fillips,1948-)和法國學者科昂·塔努吉(C.Cohen-Tannoudj,1933-)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因開發了超低溫冷凍氣體方法而獲獎。
1998年,崔琦因發現分數量子霍爾現象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此外李遠哲1986年因在化學動態學的交叉分子束法研究的成就與哈佛大學赫希巴奇(D.R.Herschbach,1932)、加拿緩沒大多倫多大學波利亞尼(J.C.Polanyi,1929-)教授同獲諾貝爾化學獎。
李政道,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1926年11月24日生于上海,江蘇蘇州人,哥倫比亞大學全校級教授,美籍華裔物理學家,因在宇稱不守恒、李模型、相對論轎戚性重離子碰撞(RHIC)物理、和非拓撲孤立子場論等領域的貢獻聞名。
1957年,與楊振寧一起,因發現弱作用中宇稱不守恒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1985年,他又倡導成立了中國博士后流動站和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會,并閉嘩陵擔任全國博士后管理委員會顧問和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會名譽理事長。
1986年,他爭取到意大利的經費,在中國科學院的支持下,創立了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CCAST)并擔任主任。其后,成立了在浙江大學的浙江近代物理中心和在復旦大學的李政道實驗物理中心。2018年4月7日,擔任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名譽所長。
2004年任RIKEN-BNL研究中心名譽主任。2006年至今任北京大學高能物理蘆搜研究中心主任。2016年獲得“2015中華文化人物”榮譽。
這與中國的基本制度有關:
1、我們國家研發經費占GDP的比重在國際上處于較低水平,遠低于美、日等發達國家。2000-2003年,日本研發經費占GDP的比例為2.99%,3.07%,3.12%,3.15%。我國的研發經費占桐賀沖GDP的比例一直在1%以下。
2、我國教授成堆,整體水平不怎樣,有的就是排資論輩上的。有些院士也是知識老化,根本是靠老本,而不是能真正擔當科技帶頭人。
3、國家的優秀人才都外流了,回到國內的科學人才卻沒了聲響,難怪國外華人能獲獎。現在在美國的科研界,華人占很大的比例。有些物理,生物會議甚至看到1/4的參加者為海外華人。我可以肯定的說,還會有海外華人不斷繼續獲得諾貝爾獎。至于中國本土的科學家獲獎可能要經過不止一代人的努力。
諾貝爾物理學獎是1900年6月根據諾貝局殲爾的遺囑設立的,屬諾貝爾獎之一。該拍裂獎項旨在獎勵那些對人類物理學領域里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
由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獎金,每年的獎項候選人由瑞典皇家自然科學院的瑞典或外國院士、諾貝爾物理和化學委員會的委員、曾被授予諾貝爾物理或化學獎金的科學家、在烏普薩拉、隆德、奧斯陸、哥本哈根、赫爾辛基大學、卡羅琳醫學院和皇家技術學院永久或臨時任職的物理和化學教授等科學家推薦。
一個。
中國只有楊振寧在1957年和李政道一起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諾貝爾物理學渣扮獎是物理領域的標桿獎項,評選非常嚴格,要想獲得必須有突出的貢獻。楊振寧核梁磨當初提出宇宙不守恒理論并加以證明,從而獲得了該獎項,目前來說也是唯一改斗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