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為什么貝加爾湖是中國的 貝加爾湖是中國失去的領土嗎 漢朝貝加爾湖是中國的嗎 貝加爾湖以前是中國的嗎知乎 貝加爾湖原屬于是中國的領土
清朝曾經和俄羅斯簽訂過一個《尼布楚條約》。這個《尼布楚條約》的主要內容,就是劃出一條界限。在這條界限劃出來以后,貝加爾湖就正式進入了俄羅斯的懷抱。于是,有人據此認為,貝加爾湖原本是屬于中國的領土,被清政府劃給了俄羅斯。
又由于清政府在后期的時候,確實曾簽訂過許多喪權辱國的條約,除了賠銀子外,還把不少大好河山割讓了出去,尤其是割讓了上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給俄羅斯。因此,后人對清朝在外交問題上,普遍沒有好感。本來一直被認為是比較中性的《尼布楚條約》,也被不少人批駁為“割地條約”,認為貝加爾湖,就是在這個條約中被割讓出去了的。
那么,貝加爾湖是不是被清政府割讓出去的呢?我認為,關于這個問題,我們不能去問清政府,應該問這個國家。這個國家叫“中國”。有人可能會說,你這什么意思,清政府不就是當時的“中國”嗎?我并不否認清政府就是當時的“中國”。不過,我這里的“中國”,還有另外的意思。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當人們說“中國”的時候,其實只是在說中原國家。
這個中原國家,地域當然不只是包括中原地區,應該說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主要在中原地區。與這個“中國”相對,并且同時存在的,是“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不過,這是先秦時期的說法,后來又發生了改變。這四周的少數民族,分別被稱作“胡人”“華人”“番人”,這些稱呼,一直延續到唐宋時期。后來,到了清朝的時候,就只有“夷人”一種說法了。
乃至于到了清朝末年,依然稱呼西方列強為“夷人”。不過,后來因為反復被西方列強打,被打得抬不起頭來。再叫人家是“夷人”,就有點不好意思了,于是改成了“洋人”。而且,隨著當時中國的越來越沒落,“洋人”這個詞,也變得越來越高大上。“華人”的地位越來越低,反而是“洋人”的地位越來越高了。我們四川本地有一句土話叫做“洋盤”。這個“洋盤”,就是高大上的意思。
從這里可以看出,在古代,“中國”其實只是一個相對的,比較模糊的概念,并不完全是按照領土來劃定的。就是是屬于“中國”的領土,一些周邊住著比較多的少數民族,“中國”常常也不認同這里的國家屬于自己的疆域。比如周朝建立以后,由于楚國地域的貴族們,參與了討伐商朝的行動。因此,楚國實際上也算是周朝的領土。
但是周朝似乎并不認可他們,周王甚至還帶著大軍前往討伐他們,稱呼他們為“蠻夷”。除了這一點外,中國古代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宗藩關系”。“中國”與周邊的少數民族,有一種“宗藩關系”。“中國”是宗主國,周邊的少數民族國家屬于藩屬國。這些藩屬國,當他們不強大的時候,或者需要“中國”幫助他們對付其它國家侵略的時候,他們就會認“中國”為宗主國,自認藩屬國。
不過,一旦他們的勢力變強,他們就不再認“中國”為宗主國,而要打“中國”了。那么,這里其實就有一個問題,藩屬國的領土,算不算“中國”的呢?如果算“中國”的,那么,貝加爾湖顯然在很早的時候就屬于“中國”的領土了。如果不算“中國”的,那么,貝加爾湖算不算“中國”的,確實不太好判斷。
我們再來看,歷史上貝加爾湖與“中國”發生過什么關系。在漢朝的時候,蘇武曾經在貝加爾湖一帶放羊。那時候,貝加爾湖在匈奴的北邊,主要住著丁零人。說這里屬于匈奴也可以,說不屬于匈奴也可以。畢竟那時候,匈奴還沒有完整的國家概念。后來,匈奴分裂,南匈奴曾一度與“中國”交好,與“中國”聯姻,把匈奴稱為“中國”的藩屬國,也說得過去。
此后,“中國”進入南北朝亂世,貝加爾湖那一代,就住著各種少數民族,不斷被不同的少數民族占領,接著又被攆開。唐朝的時候,除了龐大的疆域外,還在周邊建立了都護府。這種都護府相當于“特區”。北方就曾建立一個“安北都護府”。
這個安北都護府是包括了貝加爾湖的。如果認為都護府里的領土,都是屬于唐朝的話,顯然貝加爾湖就是屬于唐朝的了。此后到了五代和宋代,貝加爾湖顯然只是存在于“中國”的藩屬國手里。
后來蒙古人崛起,蒙古人是擁有貝加爾湖的。當蒙古人南下滅掉南宋,建立元朝的時候,貝加爾湖也在蒙古人手里。不過,蒙古人并不怎么重視這里。明朝滅掉元朝,貝加爾湖周圍,就主要住著蒙古人。一直到清朝滅掉明朝時,貝加爾湖也主要屬于蒙古人的。清朝采用聯姻的方式,吞并了蒙古。從這個意義上說,貝加爾湖似乎也進入了清朝的地盤。
但是,似乎又算不上。因為那時候蒙古已經變得很弱,而俄羅斯已經大肆向東擴張,他們已經早已占領了貝加爾湖。清朝與俄羅斯在簽訂《尼布楚條約》之前,俄羅斯已經占領那里了。他們不但占領了那里,還想向黑龍江滲透。
清朝為了防止他們的這種滲透,因此,才和俄羅斯劃定了界限。從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歷史上,貝加爾湖確實曾屬于“中國”,不過在清朝與俄羅斯簽訂條約前,俄羅斯已經占去了。(參考資料:《中國通史》等)
在清朝政權正式建立起來之前,俄羅斯他們已經來到了貝加爾湖,并掌控了那個地方。導致后來清朝統治者并不清楚那里的具體情況,才稀里糊涂的把貝加爾湖割讓了出去。自古以來,貝加爾湖就是我國的領土。
貝加爾湖曾經確實被中國正統王朝統治,但是時間短暫,絕大多數時間都在游牧民族手中。我們民眾對貝加爾湖的感情更多的可以看做是民間對清朝狹隘眼界的詬病,是民間對貝加爾湖主權的訴求。領土主權更多的是國家利益之爭,坦白講綜合國力才是根本。
貝加爾湖曾經有段時間是屬于中國的,但是時間不長,大部分的時間,貝加爾湖都不是屬于中國的。拿現代的標準來衡量古代的事物本身就無法得出有效的結論,國家的范圍,是歷史和當前實力共同的結果。
貝加爾湖能稱得上有效控制的時期,只能算元朝的嶺北行省。唐朝的安北都護府到底能不能算是唐朝領土這是無從定論的。畢竟古代并沒有領土的概念,只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大多數能種地產量高的都是郡縣,一窮二白鳥不拉屎的苦寒之地扔給蠻夷。
名稱由來:
“貝加爾湖”是英文“baykal”一詞的音譯,俄語稱之為“baukaji”源出蒙古語,是由“saii”(富饒的)加“kyji”(湖泊)轉化而來,意為“富饒的湖泊”,因湖中盛產多種魚類而得名。
貝加爾在鄂溫克語中稱為“la米u”,意思是“海”;蒙古語、布里亞特語稱為“baigal dalai”,意為“自然海”;雅庫特語稱為“baikel”意為“豐富的湖”。人類學家認為現在的“baikal”從布里亞特語而來。
當地的布里亞特人稱之為“貝加爾—達拉伊”,意思是“天然之海”;而《世界奇景探勝錄》的文字卻是:“貝加爾”之名據說是大約1300年前住在這里的庫里堪人起的,意思是“大量的水”。
貝加爾湖不是中國的。
貝加爾湖位于東西伯利亞南部,在布里亞特共和國和伊爾庫茨克州境內,湖總容積23.6萬億立方米,最深處達1637米,是世界第一深湖,也是亞歐大陸最大的淡水湖。
貝加爾湖有色楞格河等336條大小河川注入,匯水面積為55.7萬平方千米。葉尼塞河支流安加拉河由此流出,湖中有27個小島,因未受第四紀冰川覆蓋,湖中仍保留著第三紀的淡水動物,著名的有貝加爾海豹、凹目白鮭、奧木爾魚、鯊魚等。該湖是西伯利亞的重要漁場,對該地區氣候有較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