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的歷史?隋朝末年河北農民起義領袖,東漢大司空竇融后代,遼東宣王竇拓玄孫。竇建德帶領孫安祖進入高雞泊,舉兵反叛,全家坐罪遇害。率部歸順高士達起義軍,先后擊敗魏刀兒、宇文化及、孟海公等,建立夏國,稱雄于河北。那么,河北省的歷史?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實行郡縣制,分全國為三十六郡,后增至四十郡,其中在河北境內陸續設置了上谷、漁陽、右北平、廣陽、邯鄲、巨鹿、代、恒山等八郡。
漢朝,分全國為十三刺史部(又稱十三州),河北北部主要屬幽州刺史部,中南沖首部屬冀州刺史部,張家口地區北部為匈奴、烏桓活動的地區。 曹操曾在漳河畔修建“銅雀臺”,命其子曹植作名篇《銅雀臺賦》。
漢代以后,幽州、冀州作為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區劃,在河北境內,歷魏、晉、南北朝而不改。隋朝統一中國以后,文帝廢郡置州,以州直接轄縣。到煬帝時,又更州為郡,以郡統縣。郡治在河北的有北平、恒山等14郡。從隋朝始,冀州、幽州作為一級政區之名消失于史籍。
唐朝初年,以山河大勢將全國分為十道。今河北轄域主要為河北道,小部分屬河東道和關內道。“河北”一詞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就出現了,但作為大行政區的名稱是從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并省分道后才出現的。
安祿山曾任河北節度史,就是從這里起兵反唐。宋朝初年,曾將全國劃散跡數分為十五路, 河北被分為河北東路和河北西路。北部屬于遼國,是兩國經常交戰的地方。 后來又分為河北東路和河北西路兩個行政區。 在世界各地博物館享有盛名的遼代瓷大羅漢像就是從易縣的山洞中被外國人盜走的。
河北古稱冀州,舜分置十二州,河北為幽州。 河北省地處華北平原,東臨渤海、內環京津,西為太行山,北清鍵猜為燕山,燕山以北為張北高原,是中答型國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湖泊和亮巖海濱的省份。地跨海河、灤河兩大水系
從河北的行政區域,歷史是為燕國統治的所在并談地帶辯彎,從河北省的攜蔽悶簡稱冀,我們可以認定河北省在古代被稱為燕或冀。
河北省會的變遷是從保定—天津—保定—石家莊。
1949年7月河北省全境解放,7月12日和8月1日,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相繼在古城保定成立,選定保定作為河北省會。
1958年2月7日,國務院決定,將天津改為河北省省轄市。這讓作為農業大省的河北看到了契機,若能將省會搬遷到天津,就可能實現以工業帶動農業,進而滿足的需要。1958年4月,河北省省會由保定沒知胡市遷往天津。
50年代后期,中美、中蘇關系惡化,黨中央提出了“備戰、備荒、為人民”的重大戰略方針。天津市地處沿海,一旦打起仗來很可能率先成為主戰場,無法再承擔省會功能。1966年,天津市重新被劃為中央直轄市,河北省省會遷回保定。
省會自天津遷往保定不久,全國便開始了“文化大”,保定形勢之亂聞名全國,幾派武斗始終沒法形成一個全省統一的領導核心。最后1968年2月3日,河北省革委會選擇在石家莊成立,石家莊遂成為河北省新省會。
相關區域:
河北地處華北平原,東臨渤海、內環京津,西為太行山,北為燕山,燕山以北為張北高原,是中國唯一兼有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湖泊和海濱的省份。地跨海猛知河、灤河兩大水系。
編者按:我們知道河北省東臨渤海、內環京津,地處中原地區,文化博大精深,自古有“燕趙多有慷慨悲歌之士”之稱,是英雄輩出的地方。早在五千多年前,中華民族的三大始祖黃帝、炎帝和蚩尤就在河北由征戰到融合,開創了中華文明史。所以說歷史上的河北一帶,可謂精彩紛呈。今天我們今日頭條號:歷史觀景臺就為大家河北的歷史變遷。
一:先秦時期
河北古稱冀州,舜分置十二州,河北含森敗為幽州。公元前15世紀,商王祖乙遷都于邢(今邢臺市),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封召公之子于燕國,封周公之子于邢國,河北成為燕、邢之地。所以邢臺是咱河北出現較早的城邑。
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封召公之子于燕國,封周公之子于邢國,河北成為燕、邢之地。這段歷史在史書上出現較多,也普遍為大家所知。
二:秦漢到隋唐時期
秦始皇統一六國,結束長期以來的諸侯割據,這個時候的河北一帶分屬于巨鹿郡、邯鄲郡、恒山郡、齊郡、濟北郡、上谷郡、代郡、漁陽郡。
兩漢三國時期,河北屬幽州、冀州、并州小部分,幽州治所在薊(今北京市),冀州治廣川國(今河北冀州市舊城),并州則治晉陽(今山西太原)。
隋朝時期,全國再一次出現大一統,河北依然屬于冀州,下設武春悶陽郡(大名)、清河郡(清河)、談顫武安郡(永年)等。
以上就是河北省的歷史的全部內容,一:先秦時期 河北古稱冀州,舜分置十二州,河北為幽州。公元前15世紀,商王祖乙遷都于邢(今邢臺市),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封召公之子于燕國,封周公之子于邢國,河北成為燕、邢之地。所以邢臺是咱河北出現較早的城邑。